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內參-心理-如何理解並克服恐懼

出處:如何理解並克服恐懼
參考:得到-心理-我們對什麼“毛骨悚然”


在文學作品或者影視劇裡,人們會虛構一些想像出來的怪物。
為什麼怪物會讓人感到恐懼呢?
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介紹了《鸚鵡螺》雜誌的一篇文章《
為什麼大多數怪物都是混合物》(Why Are So Many Monsters Hybrids?),
研究的就是人類對於怪物的恐懼,以及如何更好地克服恐懼。
文章作者史蒂芬·阿斯瑪是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的哲學教授,
他出過一本書就是研究人類恐懼的。

作者阿斯瑪說,最可怕的怪物是混合型的怪物。
人類想像出來的很多怪物,都是不同的東西混在一起的,比如古埃及文化里的獅身人面像。
這種混合的怪物的可怕程度比一般的猛獸要高很多,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生理上的原因
研究表明,當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會給周圍的事物分類。
比如說,這是人,這是鳥,這是蟲子。這種粗糙的分類是我們理解世界很重要的方式。
這麼做可以建立一種預測性的模式,區分出有用的信息和無用的噪音,
幫我們更好地生存下來,還可以節省認知帶寬。
所以,當某個生物不在你的認知分類裡面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害怕。


第二個原因是文化上的原因。
出於各種文化和政治的需要,把各種抽象的概念,變成具象化的怪物
引發人們的厭惡,甚至是恐懼,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行為引導手段。
比如說,如果你作惡,那魔鬼就會找上你;
如果你破壞規則,某個怪物就會來抓你,等等。
而為了讓人覺得厭惡和恐懼,所有的敵人都必須被描繪得醜陋不堪,
這時候英雄的出場才備受期待,會變成一種文化認同,
比如宗教裡的神和聖人、神話中的英雄。
當我們講起這些故事的時候,其實就有了善惡之分。
當我們有了共同敵人,我們才會更團結,
所以怪物的作用,是使得人類可以更容易地被團結在某種社群之中。
而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普通的東西是不夠的,
只有突破了人們的認知,才會讓人印象更深刻,更容易傳播。

所以,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恐懼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習得的。
通過分類,通過文化因素,我們才產生了恐懼感。
想要克服這種恐懼感,一個辦法就是擴大分類,
習以為常的事物不會讓我們恐懼,突如其來的東西才會讓我們害怕。
恐懼來自於認知混亂,並不來自源於認知的內容本身。



----------------------------------
摘要:
最可怕的怪物是混合型的怪物。
人類想像出來的很多怪物,都是不同的東西混在一起的,比如古埃及文化里的獅身人面像。
這種混合的怪物的可怕程度比一般的猛獸要高很多,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生理原因
 研究表明,當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會給周圍的事物分類。
 比如說,這是人,這是鳥,這是蟲子。這種粗糙的分類是我們理解世界很重要的方式。
 這麼做可以建立一種預測性的模式,區分出有用的信息和無用的噪音,
 幫我們更好地生存下來,還可以節省認知帶寬。
 所以,當某個生物不在你的認知分類裡面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害怕。
2. 文化原因
 出於各種文化和政治的需要,把各種抽象的概念,變成具象化的怪物,
 引發人們的厭惡,甚至是恐懼,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行為引導手段。
 比如說,如果你作惡,那魔鬼就會找上你;
 如果你破壞規則,某個怪物就會來抓你,等等。
 而為了讓人覺得厭惡和恐懼,所有的敵人都必須被描繪得醜陋不堪,
 這時候英雄的出場才備受期待,會變成一種文化認同,
 比如宗教裡的神和聖人、神話中的英雄。
 當我們講起這些故事的時候,其實就有了善惡之分。
 當我們有了共同敵人,我們才會更團結,
 所以怪物的作用,是使得人類可以更容易地被團結在某種社群之中。
 而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普通的東西是不夠的,
 只有突破了人們的認知,才會讓人印象更深刻,更容易傳播。
所以,恐懼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習得的。
恐懼來自於認知混亂,並不來自源於認知的內容本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