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得到-心理-我們對什麼“毛骨悚然”

出處:我們對什麼“毛骨悚然”


今天這條音頻,我們來說說,人類為什麼會感到毛骨悚然。

首先來看這麼個問題,人為什麼會恐懼?
其實很多時候,恐懼是因為我們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脅,比如遇到劫匪或者房子著火。
這種恐懼很容易理解,但我們要重點解釋的是另一種恐懼,
它未必和安全有關,卻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像是巨大的蜘蛛,變異的怪物,
或者長著5隻手的人,甚至小丑、蠟像和仿真機器人都會令我們感到毛骨悚然。

這種難以解釋的“毛骨悚然感”到底是哪來的?
美國新英格蘭大學的哲學教授大衛·利文斯通·史密斯,就寫了一篇文章解釋這個問題。
大衛認為“毛骨悚然”的原理有這麼兩種:
一種叫“威脅模糊理論”,另一種,是“分類模糊理論”。


我們先來說“威脅模糊理論”,這種理論認為,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或者外表樣貌與正常人不同,
就會讓我們覺得不可預知,直覺上就會認為危險即將發生。

美國諾克斯學院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就證實了這種觀點,
他們讓1300多名受訪者描述“令人毛骨悚然的人”是什麼樣的,
結果顯示,人們普遍認為,令人毛骨悚然的人是詭異的,會帶來恐懼或焦慮。
換句話說,他們給人一種“心懷不軌”的感覺,能讓人感受到 “威脅”。


但人類所有的恐懼都來自威脅嗎?
當然不是,恐怖的蠟像其實就對人沒什麼實際威脅,為什麼也讓我們覺得毛骨悚然呢?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恩斯特·耶特斯在1906年發表的論文,
就談到了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第二條原理——“分類模糊理論”。

耶特斯認為,人類習慣給一切分類,
一旦我們不確定某樣東西屬於哪個種類,它就違背了我們心中的概念標準,
繼而會讓人毛骨悚然。那在眾多無法分類的東西中,最讓人害怕的是哪種呢?
耶特斯說了,無法確定到底是活是死的東西,最讓人害怕

蠟像和小丑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看起來具有人的特質,
但眼神、皮膚的質感又經不起推敲。


另一個例子是仿真機器人,
 1970年代,東京工業大學的工程學教授森政弘發表了一篇名為《恐怖谷》的論文,
他說,在機器人和人類越來越像的過程中,
我們對仿真機器人的好感度曲線就像一道山谷,先是機器人越像真人,我們越喜歡,
但真當它們與真人幾乎沒有區別時,我們就不再喜歡了。

許多仿真機器人電影都證實了這種理論,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第一部採用“動作捕捉技術”的動畫電影《極地特快》,
裡面的孩子因為太像真人,引起不少觀眾的不安。

那你可能會質疑,生活中有很多分類困難的東西,我們都很容易就接受啊,
像是一些合成的人造物,比如又有鑽石又有金銀金屬的戒指等等。
對此,大衛·史密斯總結說,因為“分類模糊”而令人毛骨悚然的東西,
其實都與動物有關——比如人類、非人類的其他生物,以及兼具人和非人兩種屬性的生物。

為什麼會集中在動物身上?
大衛認為,我們人類普遍認為每一個物種都有一種獨特的“本質”,
只有具備了這種本質才能被劃入特定物種。
而毛骨悚然感的真正關鍵,
是一個事物身上擁有多個本質,而且這些本質屬於互斥的分類類別。

當我們使用本質論進行分類時,
分類模糊的動物,就會使我們的思路,在同一時間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
這就造成了認知功能麻痺,並最終導致我們感到毛骨悚然。
就好像有些人會排斥殘疾人和毀容者,大衛認為,主要也是因為分類困難。
我們知道他們是人類,但和普遍認識上的人類又略有不同,也就是產生了分類模糊。


了解了“毛骨悚然感”的來源,你可能會問,知道這些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作者說了,這些研究除了能影響機器人學、動畫技術還有大片電影,
還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克制對他人的歧視。
一旦我們了解了恐懼本身,就邁出了克服它的第一步。

本文源自:Aeon(What makes something creepiness?)
稿:普魯托
來源:得到

------------
主旨:
“毛骨悚然”的原理有這麼兩種:
一種叫“威脅模糊理論”,另一種,是“分類模糊理論”。

先來說“威脅模糊理論”,這種理論認為,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或者外表樣貌與正常人不同,
就會讓我們覺得不可預知,直覺上就會認為危險即將發生。
美國諾克斯學院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就證實了這種觀點,
他們讓1300多名受訪者描述“令人毛骨悚然的人”是什麼樣的,
結果顯示,人們普遍認為,令人毛骨悚然的人是詭異的,會帶來恐懼或焦慮。
換句話說,他們給人一種“心懷不軌”的感覺,能讓人感受到 “威脅”。

但人類所有的恐懼都來自威脅嗎?
當然不是,恐怖的蠟像其實就對人沒什麼實際威脅,為什麼也讓我們覺得毛骨悚然呢?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恩斯特·耶特斯在1906年發表的論文,
就談到了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第二條原理——“分類模糊理論”。
耶特斯認為,人類習慣給一切分類,
一旦我們不確定某樣東西屬於哪個種類,它就違背了我們心中的概念標準,
繼而會讓人毛骨悚然。那在眾多無法分類的東西中,最讓人害怕的是哪種呢?
耶特斯說了,無法確定到底是活是死的東西,最讓人害怕。

蠟像和小丑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看起來具有人的特質,
但眼神、皮膚的質感又經不起推敲。
那你可能會質疑,生活中有很多分類困難的東西,我們都很容易就接受啊,
像是一些合成的人造物,比如又有鑽石又有金銀金屬的戒指等等。
對此,大衛·史密斯總結說,因為“分類模糊”而令人毛骨悚然的東西,
其實都與動物有關——比如人類、非人類的其他生物,以及兼具人和非人兩種屬性的生物。
而毛骨悚然感的真正關鍵,
一個事物身上擁有多個本質,而且這些本質屬於互斥的分類類別。
當我們使用本質論進行分類時,
分類模糊的動物,就會使我們的思路,在同一時間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
這就造成了認知功能麻痺,並最終導致我們感到毛骨悚然。
就好像有些人會排斥殘疾人和毀容者,大衛認為,主要也是因為分類困難。
我們知道他們是人類,但和普遍認識上的人類又略有不同,也就是產生了分類模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