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得到-企管-陳春花:照搬國外管理理論無效

文章出處:陳春花:照搬國外管理理論無效


這條音頻講的是,中國企業的管理和研究最需要什麼?

提起企業管理,你可能會想到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或者豐田汽車的精益生產理論,
但是要說中國的管理學大師,或者管理學理論有什麼,就得想一會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最近有本新書,叫《大學的意義》,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管理學教授陳春花,
總結了她從教30年的經驗寫成的。
在這本書裡,她提出了一個觀點,說中國的管理學研究不容易出成果,
管理工作不容易出業績,這些問題都和思辨能力有關係。我們來聽聽她是怎麼說的。


首先,什麼是思辨能力呢?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思考和分辨的能力,
我們聽到一個觀點時,能很自然地去想,這個觀點是不是對的,
會用證據來證明它的邏輯性,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它,哪怕這個觀點是一個權威專家說的。
陳春花說,現在中國管理研究出現的很多問題,
原因都是因為在源頭上,學生們缺少這種思辨能力的訓練才造成的。

那麼,現在中國企業在管理上有什麼問題呢?
陳春花說,如果國內的研究者沒有思辨能力,
只會照搬西方的管理理論,那中國的管理研究就會只有方法,但沒有價值,
因為管理研究並沒有普遍的適用性。
舉個例子來說,在中國企業裡,一個企業的成敗更多是取決於企業家個人;
但美國的管理理論卻更強調組織能力。
所以,把美國的管理理論搬過來,解決中國的問題,通常都沒有什麼效果。


陳春花在書裡說了兩個中國管理研究者經常提到的公司,
一個是美國的西南航空,一個是日本的豐田汽車,用來解釋沒有思辨能力的害處。
那就是,我們在研究其他優秀企業時,
只是了解了他們大概的體系,但是並不清楚其中的核心思想。
比如我們在研究美國西南航空公司時,只知道他們走的是低成本的戰略路線,
但是並不知道西南航空的核心思想是“最少地佔用顧客的時間”。
所以,如果國內的航空公司只會拼命地降低各種成本,
當然不能出現像西南航空一樣優秀的公司了。

再比如,日本豐田的精益製造,是中國製造商一直學習的標杆,
很多企業都引入了精益製造的體系,但是也沒有出現和豐田一樣的全球化企業。
因為豐田精益製造的關鍵是“需要一線員工發揮智慧”,
所以他們對一線員工的培訓,還有專業化提升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投入。
而在中國的製造企業當中呢,大多數管理者並不認為一線員工也有智慧,
他們會把一線員工看成是人工成本,
甚至覺得,給一線員工漲工資,企業就會失去成本的競爭優勢。


但反過來看呢​​,日本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
他們會運用思辨能力,把西方理論和日本文化、還有國情結合起來。
比如,戴明的質量管理理論就是從日本人的忠誠和服從文化入手,結合了明確的質量標準,
還有各種一線工人會嚴格遵守的習慣,讓物美價廉的日本製造成為世界公認的管理標杆。

以上就是陳春花的新書,對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提出的建議,那就是企業家和研究者需要有思辨的能力,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大學的意義》
稿:梓鹽
轉載:得到

--------------
主旨:
中國企業的管理和研究最需要什麼?思辨能力
比如我們在研究美國西南航空公司時,只知道他們走的是低成本的戰略路線,
但是並不知道西南航空的核心思想是“最少地佔用顧客的時間”。
所以,如果國內的航空公司只會拼命地降低各種成本,
當然不能出現像西南航空一樣優秀的公司了。

再比如,日本豐田的精益製造,是中國製造商一直學習的標杆,
很多企業都引入了精益製造的體系,但是也沒有出現和豐田一樣的全球化企業。
因為豐田精益製造的關鍵是“需要一線員工發揮智慧”,
所以他們對一線員工的培訓,還有專業化提升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投入。
而在中國的製造企業當中呢,大多數管理者並不認為一線員工也有智慧,
他們會把一線員工看成是人工成本,
甚至覺得,給一線員工漲工資,企業就會失去成本的競爭優勢。

但反過來看呢​​,日本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
他們會運用思辨能力,把西方理論和日本文化、還有國情結合起來。
比如,戴明的質量管理理論就是從日本人的忠誠和服從文化入手,結合了明確的質量標準,
還有各種一線工人會嚴格遵守的習慣,讓物美價廉的日本製造成為世界公認的管理標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