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得到-科學-除了信仰,信息也催生了科學

出處:除了信仰,信息也催生了科學


這條音頻說的是,信仰和科學這兩個看上去不相關的事物,其實都是信息催生的。

最近,牛津大學博士馬兆遠出了一本新書《量子大嘮嗑》,
其中有一章講到了一個有意思的觀點,說不管是信仰還是現代科學,都是由信息催生的。
信息量不足催生了信仰;到了信息量爆炸的年代,科學就登場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幫你轉述一下書中的觀點。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說信息不足催生了信仰。
在人類早期,生命中的每一刻都面臨著風險。怎麼才能規避風險,提高生存概率呢?
那就要具備找規律的能力。比如人們發現每次天上烏云密布、雷聲滾滾的時候,
往往會下雨,他們就會認為烏雲和下雨有關係,
等下次看到烏雲的時候,就會找個地方避雨。這就是找因果規律的能力。

但是,很多事件並不像一打雷就下雨這麼簡單,
不同事件會糾纏在一起,沒辦法建立必然的聯繫,發現穩定的規律特別困難。
而且,發現規律的能力跟人的活動範圍和生產能力有很大關係。
信息少的情況下,人們就很難把相關的信息聯繫起來,總結規律。

不過,尋求因果規律是人類的本能。
如果找不到必然的因果規律,
人們就可能把沒有因果關係的事件湊在一起,強加上因果關係。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發現人在連續受到心理挫折之後,就更容易把隨機的東西關聯起來。
這個實驗把測試者分成兩組,每組要回答幾十個問題,這些問題在設計上沒有一定的對錯。
比如“昨天愛沙尼亞的阿爾塔市下雨了”,沒有人知道這是不是真的。
但是每個問題回答完,計算機都會判斷是對是錯。
第一組有一半答案,計算機判斷是對的,另一半是錯的。
第二組呢,無論給出什麼答案,計算機都會判斷是錯的。

做完這些問題,計算機屏幕上會出現一張圖,
是由很多不同顏色的小色塊隨機組成的,有點像色盲測試紙。
第一組大部分人,看不出這個圖裡有什麼東西。
但是第二組大部分人,能看出裡邊隱藏著圖案,有人能看出來桌子,有人能看出來動物。

這個實驗雖然沒有定論,但是發現的這個心理現象,可以用來解釋一些事情。
比如洪水、地震這些自然災害讓人連續受到挫折之後,
人們就會覺得這一切的背後,都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
就會試圖和這些神秘力量溝通,這就產生了原始的祈禱,也就是信仰的儀式。


說完了信仰,再來說說科學科學的發生是建立在信息量的基礎上的。
當技術實踐大規模出現之後,就積累了大量信息。
裡邊提煉出來的有規律的、可以繼續延伸出新東西的內容,就是科學。

書裡還從信息的角度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發源於中國。

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它的書寫和發音是相互獨立的,很難學。
識字的文化人都去考試做官了,而那些社會底層的手工業者,基本都是不識字的。
他們雖然有技術,但很難記錄傳承下來,沒辦法形成穩定的積累。
這樣,很多技術不斷失傳,不斷地重複發明,缺乏積累和沈淀,
沒有充足的信息,科學也就沒有在中國起源。

以上,就是馬兆遠博士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本文源自:《量子大嘮嗑》
稿:王海
轉載:得到

--------------------
主旨:
尋求因果規律是人類的本能。
如果找不到必然的因果規律,
人們就可能把沒有因果關係的事件湊在一起,強加上因果關係。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發現人在連續受到心理挫折之後,就更容易把隨機的東西關聯起來。
這個實驗把測試者分成兩組,每組要回答幾十個問題,這些問題在設計上沒有一定的對錯。
比如“昨天愛沙尼亞的阿爾塔市下雨了”,沒有人知道這是不是真的。
但是每個問題回答完,計算機都會判斷是對是錯。
第一組有一半答案,計算機判斷是對的,另一半是錯的。
第二組呢,無論給出什麼答案,計算機都會判斷是錯的。
做完這些問題,計算機屏幕上會出現一張圖,
是由很多不同顏色的小色塊隨機組成的,有點像色盲測試紙。
第一組大部分人,看不出這個圖裡有什麼東西。
但是第二組大部分人,能看出裡邊隱藏著圖案,有人能看出來桌子,有人能看出來動物。
這個實驗雖然沒有定論,但是發現的這個心理現象,可以用來解釋一些事情。
比如洪水、地震這些自然災害讓人連續受到挫折之後,
人們就會覺得這一切的背後,都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
就會試圖和這些神秘力量溝通,這就產生了原始的祈禱,也就是信仰的儀式。

說完了信仰,再來說說科學。科學的發生是建立在信息量的基礎上的。
當技術實踐大規模出現之後,就積累了大量信息。
裡邊提煉出來的有規律的、可以繼續延伸出新東西的內容,就是科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