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得到-時間-收益權衡:什麼機制導致拖延症

文章出處:收益權衡:什麼機制導致拖延症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時間是如何影響我們做決策的。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選擇:有一件事,是今天做,還是等到明天再做?
有一筆錢,是現在就花掉,還是存起來以後再花?這些決策行為,都和時間有關。
今年出版了一本書,名叫《追時間的人》。
書裡有篇文章專門介紹了時間和決策之間的關係。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戴俊毅,他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
尤其擅長以數學建模的方式來研究人類的決策行為。
在文章裡,戴俊毅分享了一個概念,叫做跨時決策。 
簡單說,就是同樣的結果,在不同時刻出現,你會有不同的感受。
對這些不同時刻出現的結果進行權衡與取捨,就是跨時決策。

比如,“拖延症”就是跨時決策的一種表現。
我們把今天要做的事情,拖到未來去做。
在這個決定裡,有兩個選項,
一個是現在花時間做一件事,另一個是未來花時間再去做這件事。
所以我們拖延的時候,就做了一個跨時決策。
再比如你打算存錢的時候,就是在當前的收益和未來的收益之間做一個取捨。
你可以選擇現在拿這些錢去消費,獲得當下的滿足感,
你也可以選擇把這些錢存起來,為將來做準備。


那我們在做跨時決策的時候,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第一個因素是注意焦點,說的是你把注意力放在哪個選項上面。
現實中,人們一般會專注於當前的情況,忽視以後的結果。
比如,一個人打遊戲熬了一宿,到第二天上班起不來了,
這時候他就會很後悔,但頭一天晚上打遊戲的時候,他完全把第二天上班這件事情給忘了。
也就是說,他的注意力完全被當下所吸引,根本沒意識到通宵打遊戲對第二天有什麼影響。
這就是注意力分配在跨時決策中起的作用。
想避免這種情況,有一個做法,
就是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點,時間點一到,必須停下手頭正在做的事情,
讓自己從眼前的狀態抽離出來,以便作一個更有利的決定。


第二個因素是,我們對當前和未來事件的認知方式是不一樣的
這種不同的認知方式,會影響我們對不同事件的評價。
在跨時決策領域,影響認知事件方式的一大因素,就是事件發生的時間遠近。
任何一個事件都是由不同側面組成的,就拿複習功課來說
人既會想到復習具體要做的事情,比如復習課堂內容,做練習題,等等,
又可能想到復習的目的,比如說獲得更好的考試成績
前者是具體的,非目的性的,後者是抽象的,有目的性的。
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
當人們在評價近期事件的時候,會更關注具體的和非目的性的方面,
而在評價未來事件的時候,會更關注抽象的和目的性的方面。
這種由於時間遠近不同而帶來的評價上的差異,會影響人們的最終決定。


第三個因素是對未來時間稀缺性的認識
未來的時間稀缺性,是指將來可以用的時間,到底是更多了,還是更少了。
心理學研究發現,和眼下相比,人們會覺得未來自己的時間更多。
也就是說,人們打算當下就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會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也要做。但想到未來的時候,
卻不會認為未來有很多事情要做,覺得以後會有很多的時間可以用。
所以,既然現在要做的事情很多,而過一陣就不那麼忙了,
把一件事情拖到以後做就很正常了。
但其實不管是今天,還是未來,都有很多事情在等著我們去做。
未來的時間,並不想我們想的那麼充裕。

最後,戴俊毅結合上面的分析,給有拖延傾向的人提供了一些建議。
首先,
不要只看眼前的結果,而是要有意識地去關注一下,
你的決策對當下和未來會造成什麼影響。

其次,你既要關注某件事情相對​​具體的方面,
比如要花多少時間,會遇到什麼困難,
也要關注比較抽象的方面,比如完成這件事情意味著什麼。

最後,要學會正確評估未來的時間稀缺程度。
一般情況下,如果一件事現在沒時間做,未來你也不太可能有很多時間來做這件事。

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追時間的人》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跨時決策,
簡單說,就是同樣的結果,在不同時刻出現,你會有不同的感受。
對這些不同時刻出現的結果進行權衡與取捨,就是跨時決策。
比如,“拖延症”就是跨時決策的一種表現。
我們把今天要做的事情,拖到未來去做。
在這個決定裡,有兩個選項,
一個是現在花時間做一件事,另一個是未來花時間再去做這件事。
所以我們拖延的時候,就做了一個跨時決策。

跨時決策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1. 注意焦點
 現實中,人們一般會專注於當前的情況,忽視以後的結果。
 比如,一個人打遊戲熬了一宿,到第二天上班起不來了,
 這時候他就會很後悔,但頭一天晚上打遊戲的時候,他完全把第二天上班這件事情忘了。
 想避免這種情況,有一個做法,
 就是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點,時間點一到,必須停下手頭正在做的事情,
 讓自己從眼前的狀態抽離出來,以便作一個更有利的決定。

2. 當前和未來事件的認知方式是不一樣的
 拿複習功課來說:
 復習課堂內容,做練習題等等-具體和非目的性
 獲得更好的考試成績-抽象的和目的性
 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
 當人們在評價近期事件的時候,會更關注具體的和非目的性的方面,
 而在評價未來事件的時候,會更關注抽象的和目的性的方面。
3. 未來時間稀缺性的認識
 心理學研究發現,和眼下相比,人們會覺得未來自己的時間更多。
 但其實不管是今天,還是未來,都有很多事情在等著我們去做。
 未來的時間,並不想我們想的那麼充裕。


給有拖延傾向的人提供了一些建議。
1. 你不要只看眼前的結果,
 而是要有意識地去關注一下,你的決策對當下和未來會造成什麼影響。
2. 既要關注某件事情相對​​具體方面,也要關注抽象方面。
3. 要學會正確評估未來的時間稀缺程度。
 一般情況下,如果一件事現在沒時間做,未來你也不太可能有很多時間來做這件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