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得到-社會-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

文章出處: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


這條音頻跟你說說,社交媒體到底能不能取代傳統媒體而建立新規則。

我們知道,現在報紙、電視這種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
人們更多會藉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來獲取信息。
那麼,社交媒體到底能不能代替傳統媒體,建立新的規則呢?
現在媒體的轉型和發展又有什麼特點呢?

前不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原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
在“2016中國全媒體高峰論壇”上,發表了一個關於“新媒體主義”的主題演講,
談了談他對社交媒體發展的一些觀點,下面咱們就具體來說一說。

第一,張力奮認為,現在的新媒體正在成為一種“主義”,也就是“新媒體主義”。什麼意思呢?
有幾個非常有代表性的表現,比如這幾年總有人提到“我們不再需要總編輯”、
“我關心的才是頭條”等等說法;再比如“朋友圈新聞”,
就是許多人習慣只通過刷微信朋友圈,來獲取新聞的現象。 
《牛津詞典》的2016年度詞彙叫“後真相”,什麼意思呢?
是說在“後真相”時代,情感好像比現實和事實更能夠支配、決定人們的判斷。
張力奮覺得,這和新媒體主義一樣,
越來越多的新媒體主義元素,會讓公共信息越來越窄化。


這種變化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
張力奮說,從世界範圍來看,中西媒體業都處於一個嚴重的困惑期。
 2016年美國大選的時候,有本很權威的雜誌叫《新聞周刊》,
它認定了希拉里會當選,並且對自己的判斷很有信心,
提前幾天就把希拉里當選為總統的紀念特刊給印出來了。
結果我們現在也知道了,這成了一個烏龍事件。
新聞信息被互聯網碎片化之後,各種謊話、流言也混在其中一起傳播。
被廣泛流傳之後,謊言也能呈現出真相的樣子,
而且網民們不會去核查真相,反而更願意相信彼此的分享。
張力奮說,這種情況不只在西方,中國也同樣在發生。


中國的“新媒體主義”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張力奮說,主要表現有這麼三點。
第一個是中國不少的主流媒體已經越來越邊緣化,市場機制萎縮。
比如說《廣州日報》,這份報紙的市場化程度已經相對較高了,
但最近又回到了原來那種,需要財政支持補貼的情況,大概接受了3.5億人民幣的財政支持。

第二個表現是,
中國新聞界、傳媒界的中堅力量出現了結構性的流失,而這種情況在歐美國家還沒出現。
根據張力奮自己有限的調查來看,
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裡,過去的兩年,每個城市流失的新聞採編中堅人才都在一千人以上。
張力奮認為,這些人才的流失,和最近幾年新聞的專業化減弱是有關係的。
因為在新聞業,需要最基本的製度保障,還有專業人員的儲備,
如果不能滿足這些要求,行業能不能延續都是個問題。

第三個表現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叫“去媒體化”的媒體轉型。
無論是收入結構、股權結構、內部稿酬機制、採編運作等,都要體現“去媒體化”的特質。
這讓原來的“新聞機構”一下變得可有可無,
而自媒體正在成為媒體生態裡既有個性又時尚的東西。
張力奮說,在對媒體技術的吸收和挖掘方面,中國做得最精緻,也最徹底,
這些自媒體能提供精緻的服務、實現盈利,然後上市,
但他們能不能成為一個公共機構,還有待觀察。

然後,張力奮總結了中西傳媒,在轉型時期有什麼不同。
他說,中國媒體的轉型有雙重屬性,
既是技術革命,同時又在逼問所有媒體人,媒體應該以什麼形態存在。
因為不能正視這個問題,很多媒體人出逃,投奔創業,因為他們沒有其他的選擇。

西方媒體轉型呢,是互聯網技術主導的平台革命,
意思是說,它的定位、編輯理念、職業道德基本都和傳統媒體一樣,沒有斷裂。
在轉型時,大多數新媒體會以傳統媒體為基礎,讓傳統媒體做背書,然後加入網絡技術。
比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路透等等,都是這樣轉型的。
只有少數的幾個原創新媒體能直接成為主流的權威媒體,
而且,這少數幾個還吸收了傳統媒體的機構文化。
比如在制度安排上,它們還和傳統媒體一樣,
用的還是採編新聞和公司經營嚴格分離的平行製,避免潛在的利益衝突。


最後,張教授說,“新媒體主義”很難走通。
他主張說,技術和媒體的結合必須自洽、自律、互益,
它們的結合應該是逐步建立規則的過程。
此外,我們應該定一個“負面清單”,要劃出技術和媒體結合過程中的“禁地”,
不能讓技術把我們變得瘋狂,最後在轉型中失去了定位,失去自己。

以上就是張力奮教授關於“新媒體主義”主題演講的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張力奮在2016中國全媒體高峰論壇上的演講
稿:maggie跳
轉載:得到

-------------
主旨:
現在的新媒體正在成為一種“主義”,也就是“新媒體主義”。什麼意思呢?
就是許多人習慣只通過刷微信朋友圈,來獲取新聞的現象。
而中國的“新媒體主義”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1. 中國不少的主流媒體已經越來越邊緣化,市場機制萎縮
 比如說《廣州日報》,這份報紙的市場化程度已經相對較高了,
 但最近又回到了原來那種,
 需要財政支持補貼的情況,大概接受了3.5億人民幣的財政支持。
2. 中國新聞界、傳媒界的中堅力量出現了結構性的流失,但歐美國家還沒出現
 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裡,過去的兩年,
 每個城市流失的新聞採編中堅人才都在一千人以上。
 這些人才的流失,和最近幾年新聞的專業化減弱是有關係的。
 因為在新聞業,需要最基本的製度保障,還有專業人員的儲備,
 如果不能滿足這些要求,行業能不能延續都是個問題。
3. 中國特有的現象,叫“去媒體化”的媒體轉型
 無論是收入結構、股權結構、內部稿酬機制、採編運作等,
 都要體現“去媒體化”的特質。這讓原來的“新聞機構”一下變得可有可無,
 而自媒體正在成為媒體生態裡既有個性又時尚的東西。
 對媒體技術的吸收和挖掘方面,中國做得最精緻,也最徹底,
 這些自媒體能提供精緻的服務、實現盈利,然後上市,
 但他們能不能成為一個公共機構,還有待觀察。
中西傳媒,在轉型時期有什麼不同?
 中國媒體的轉型有雙重屬性,
 既是技術革命,同時又在逼問所有媒體人,媒體應該以什麼形態存在。
 因為不能正視這個問題,很多媒體人出逃,投奔創業,因為他們沒有其他的選擇。
 而西方媒體轉型呢,是互聯網技術主導的平台革命,
 意思是說,它的定位、編輯理念、職業道德基本都和傳統媒體一樣,沒有斷裂。
 在轉型時,大多數新媒體會以傳統媒體為基礎,
 讓傳統媒體做背書,然後加入網絡技術。

 比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路透等等,都是這樣轉型的。
 只有少數的幾個原創新媒體能直接成為主流的權威媒體,
 而且,這少數幾個還吸收了傳統媒體的機構文化。
 比如在制度安排上,它們還和傳統媒體一樣,
 用的還是採編新聞和公司經營嚴格分離的平行製,避免潛在的利益衝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