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得到-文學-采銅:如何成為很厲害的作者

出處:采銅:如何成為很厲害的作者


這條音頻和你分享一下知乎大神采銅的寫書經驗。

2016年有一本很暢銷的書,名叫《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作者是知乎大神采銅。這本書在2016年底,
進入了包括亞馬遜、豆瓣、京東、微信讀書、得到、吳曉波頻道六大機構的年終好書榜單。前不久,採銅寫了一篇文章,總結了他寫書、出書的幾點經驗。

第一個經驗,寫書應不應該去迎合讀者。采銅認為,
寫書的時候,不一定非要“迎合”讀者,但一定要考慮讀者的真實需求。
就好像人們吃自助餐的時候,一般會吃得很撐,但從健康角度來說,暴飲暴食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肯定不是鼓勵人們暴飲暴食,而是要吃得適度,吃的有營養。
寫書就應該這樣,要考慮讀者的真實需求,
可能這個需求他們自己都不清楚,甚至有誤區,
這時候你要引導他們,把他們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所以好書應該是“引領”,而不是“迎合”。


第二個經驗,一本非虛構類好書需要有什麼樣的標準。採銅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
一是書本身是一個自洽的整體,是一個完成品;
二是書本身要有新東西,能給人新啟發,
雖然一本書裡沒必要、也不可能全都是新內容,但至少有一部分要是新的;
三是要讓讀者長期獲益,滿足他們的真實需求;
四是層次要豐富,要耐讀,不能太單薄,一遍就看完了。


第三個經驗,怎樣才能讓一本書有新意。這裡主要有三個途徑。
第一個途徑是深挖素材源,拓展信息渠道。好的作者往往有一些比較獨特的信息來源。
比如當代學者葛兆光出過一本書,是他的部分讀書筆記的集合。
這本書有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書裡提到的書,
有一部分是日文書,這是因為葛兆光懂日文,
曾在日本訪學,在日本的圖書館裡看了很多書,
而日本的漢學又很好,所以他就從這些日文書裡吸取了很多養料。

另一個途徑是從自己的經歷和實踐中進行反思,總結規律。
一本書裡最吸引人的文字,往往就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如果經歷太簡單怎麼辦呢?采銅說,你可以多和牛人交流,或者乾脆幫他們做事,
在耳濡目染中學到東西,這也是親歷的一部分。
如果實在沒辦法親歷,你可以去做案例分析,研究別人的案例,
這樣復原起來,就像還原成你自己經歷的事件一樣。

還有一個途徑叫做舊事新說。
比如中國的超級IP就那麼幾個,像《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等。
很多小說、電影、遊戲都是用超級IP演繹出來的。從寫非虛構的書這方面來說,
首先你要有一個比較新的知識框架,然後再用這個知識框架去闡釋和演繹舊的素材

采銅分享的第四個經驗,是寫書的人應該怎樣讀書。
采銅說,你首要考慮的是研究“這本書是怎樣寫的”,而不是“這本書寫了什麼”。
舉個例子,電影導演宮崎駿有時候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看了十幾分鐘就走出來了。
因為宮崎駿去看某個電影,可能是去觀察某個素材的,
比如某個歷史時期的服飾應該怎麼表現,等他得到相關信息之後,目的就達到了。
這和普通人看電影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采銅還介紹了一種讀書方法,
那就是把一些暢銷的好書當成案例,反复精讀,研究它們的寫作方法。
不需要多,一定要精。比如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諾曼的《設計心理學》就是這樣的好書。采銅寫《精進》的時候,
需要設計全書框架,當時他就參考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做法,
而《設計心理學》將生活中的觀察反思和心理學理論融合貫通的寫法,
也給了采銅很多啟發。

以上就是採銅關於寫書、出書的一些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採銅的銅”
(寫書問答:進入六大機構年終榜單的《精進》是怎樣煉成的?)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第一個經驗,寫書應不應該去迎合讀者
 要考慮讀者的真實需求,可能這個需求他們自己都不清楚,甚至有誤區,
 這時候你要引導他們,把他們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所以好書應該是“引領”,而不是“迎合”。
第二個經驗,一本非虛構類好書需要有什麼樣的標準
 一是書本身是一個自洽的整體,是一個完成品;
 二是書本身要有新東西,能給人新啟發,

 雖然一本書裡沒必要、也不可能全都是新內容,但至少有一部分要是新的;
 三是要讓讀者長期獲益,滿足他們的真實需求;
 四是層次要豐富,要耐讀,不能太單薄,一遍就看完了。

第三個經驗,怎樣才能讓一本書有新意
 第一個途徑是深挖素材源,拓展信息渠道。
 好的作者往往有一些比較獨特的信息來源。
 另一個途徑是從自己的經歷和實踐中進行反思,總結規律。
 一本書裡最吸引人的文字,往往就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如果經歷太簡單怎麼辦呢?采銅說,你可以多和牛人交流,或者乾脆幫他們做事,
 在耳濡目染中學到東西,這也是親歷的一部分。
 如果實在沒辦法親歷,你可以去做案例分析,研究別人的案例,
 這樣復原起來,就像還原成你自己經歷的事件一樣。
 還有一個途徑叫做舊事新說。比如中國的超級IP就那麼幾個,
 像《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等。很多小說、電影、遊戲都是用超級IP演繹出來的。
 從寫非虛構的書這方面來說,首先你要有一個比較新的知識框架,
 然後再用這個知識框架去闡釋和演繹舊的素材。
第四個經驗,是寫書的人應該怎樣讀書
 你首要考慮的是研究“這本書是怎樣寫的”,而不是“這本書寫了什麼”。
 舉個例子,電影導演宮崎駿有時候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看了十幾分鐘就走出來了。
 因為宮崎駿去看某個電影,可能是去觀察某個素材的,
 比如某個歷史時期的服飾應該怎麼表現,等他得到相關信息之後,目的就達到了
采銅還介紹了一種讀書方法,
那就是把一些暢銷的好書當成案例,反复精讀,研究它們的寫作方法。
不需要多,一定要精。比如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諾曼的《設計心理學》就是這樣的好書。采銅寫《精進》的時候,
需要設計全書框架,當時他就參考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做法,
而《設計心理學》將生活中的觀察反思和心理學理論融合貫通的寫法,
也給了采銅很多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