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得到-時間-長壽時代生活和工作規劃

出處:長壽時代生活和工作規劃


這條音頻講的是,隨著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
我們該怎樣提前做好規劃,讓老年生活更從容。

我們知道,人類壽命的延長已經成了一種趨勢。
有研究發現,富裕國家的人未來預期壽命大概是100歲,
而中國富裕階層的孩子,未來也可能會活到90歲左右。
那麼,活到100歲和活到70歲的人生會有什麼不同呢?

最近,《哈佛商業評論》雜誌採訪了倫敦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安德魯·斯科特,
他也是最近的新書《百歲人生》的作者。
在採訪當中,斯科特教授就這個問題談了談自己的看法,我們一起來聽聽他說了些什麼。

採訪主要說了兩件事,
一是長壽對未來生活的影響,人類會面臨什麼新問題,
二是我們該怎樣為更長、更多變的人生提前做好準備。


咱們先來了解下,長壽對未來生活的影響有什麼。
斯科特教授說,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這對不同年齡段的人影響不同。
比如,因為人口老齡化,日本的勞動力短缺,很多老年人到70歲還在工作。
那如果是50歲左右的人,他覺得自己還要再工作20年,
他要考慮的就是,接下來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技能、做什麼工作、工作強度怎麼樣?
而20歲左右的人呢,因為知道人生還很長,所以他們會傾向於晚些做某些事,比如結婚。
在上世紀60年代,一半的美國人會選擇在21歲結婚,
而現在呢,一半的人會推遲到29歲結婚。

不過,更大的影響可能是,我們的人生會變成“多段式”人生。什麼意思呢?
斯科特教授說,
現在的西方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5歲,但如果我們能活到100歲,
除非你有很多錢,否則很難在65歲退休。不退休怎麼辦呢?
如果一直幹一份工作,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種折磨。所以斯科特教授說,
現在應該有“多階段職業”的概念,不是一項工作幹到老,而是把人生分割成不同的階段。
這種“多段式”人生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你不想再做這份幹了很多年的工作了,想換一份。
或者你本人並不想改變,但行業被顛覆了。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改變,我們都必須學習新技能,去構建新的人際網絡。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想實現不同的平衡,
比如,在某些年齡段,我們的工作只是為了錢,為了買房或者攢養老金;
幾年後有一定積蓄了,或者出現職業瓶頸期,我們可能就不想忙了,會休息一段時間;
等再過個幾年,我們可能又想做些別的事,賺點能應付日常開銷的收入。


當然,儘管未來人生可能變成多段式,
但積累經驗和獲得財富仍然會佔據我們人生中的很多時間。
那麼,我們該如何提前做準備,來應對這些改變呢?斯科特教授也給了咱們兩個應對方法。

首先,長壽會帶來更長的職業生涯,我們可以在50歲時專門花2到3年的時間全職學習。
因為如果活到80歲,工作到60歲退休,大學學的東西還可能適應現實的需要。
但如果活到100歲,工作到80歲,社會的各方面已經發生變化,
可能很多人都需要重新回學校接受教育。

其次,財務上的保障雖然重要,但還有三種無形資產對長壽也特別重要。
第一種是生產性資產,也就是你的知識和技能;
第二種是你的生命力資產,也就是你的社會關係,還有精神、身體的健康程度。
原來壽命相對較短的時候,大家都會把時間投入到生產性資產上,努力提高知識和技能。
但在多段式人生當中,人生充滿變化。為了更好地應對它,
我們要把時間更多地投入給生命力資產,比如社交圈,積極地和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交往。

第三種是轉型資產,指的是你應對變化的能力。斯科特教授說,
我們要“返老還童”,以年輕的方式變老。什麼意思呢?
和成年人比起來,青少年更能適應變化,更靈活。長壽就意味著我們需要面對更多的變化。
所以,作為成年人,想要更好地應對改變,
就需要在成年生活中保有一些青少年的特質,需要更具玩樂精神和創造性

以上就是安德魯·斯科特教授,對“如何規劃百歲人生”的看法,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哈佛商業評論》(規劃百歲人生)
稿:桃子
轉載:得到

----------------
主旨:
1. 長壽對未來生活的影響有什麼?
 (1)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這對不同年齡段的人影響不同
 比如,因為人口老齡化,日本的勞動力短缺,很多老年人到70歲還在工作。
 那如果是50歲左右的人,他覺得自己還要再工作20年,
 他要考慮的就是,接下來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技能、做什麼工作、工作強度怎麼樣?
 而20歲左右的人呢,因為知道人生還很長,所以他們會傾向於晚些做某些事,比如結婚。
 在上世紀60年代,一半的美國人會選擇在21歲結婚,
 而現在呢,一半的人會推遲到29歲結婚。
 (2)我們的人生會變成“多段式”人生。
 現在的西方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5歲,但如果我們能活到100歲,
 除非你有很多錢,否則很難在65歲退休。不退休怎麼辦呢?
 如果一直幹一份工作,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種折磨。
 現在應該有“多階段職業”的概念,
 不是一項工作幹到老,而是把人生分割成不同的階段。
 這種“多段式”人生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你不想再做這份幹了很多年的工作了,想換一份。
 或者你本人並不想改變,但行業被顛覆了。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改變,我們都必須學習新技能,去構建新的人際網絡。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想實現不同的平衡,
 比如,在某些年齡段,我們的工作只是為了錢,為了買房或者攢養老金;
 幾年後有一定積蓄了,或者出現職業瓶頸期,我們可能就不想忙了,會休息一段時間;
 等再過個幾年,我們可能又想做些別的事,賺點能應付日常開銷的收入。
2. 我們該如何提前做準備,來應對這些改變呢?
 (1)50歲時專門花2到3年的時間全職學習
 因為如果活到80歲,工作到60歲退休,大學學的東西還可能適應現實的需要。
 但如果活到100歲,工作到80歲,社會的各方面已經發生變化,
 可能很多人都需要重新回學校接受教育。
 (2)財務上的保障雖然重要,但還有三種無形資產也特別重要
  A. 生產性資產,也就是你的知識和技能
  B. 生命力資產,也就是你的社會關係,還有精神、身體的健康程度。
  原來壽命相對較短時,大家都會把時間投入到生產性資產上,努力提高知識和技能。
  但在多段式人生當中,人生充滿變化。為了更好地應對它,
  我們要把時間更多地投入給生命力資產,
  比如社交圈,積極地和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交往。
  C. 轉型資產,指的是你應對變化的能力。
  我們要“返老還童”,以年輕的方式變老。什麼意思呢?
  和成年人比起來,青少年更能適應變化,更靈活。
  長壽就意味著我們需要面對更多的變化。
  所以,作為成年人,想要更好地應對改變,
  就需要在成年生活中保有一些青少年的特質,需要更具玩樂精神和創造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