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得到-經濟-大蕭條的經驗能解決金融危機嗎

出處:大蕭條的經驗能解決金融危機嗎


今天這條音頻和你聊聊,大蕭條經驗對解決全球金融危機有幫助嗎?

當我們遇到嚴峻挑戰、需要做出重大決策的時候,歷史經驗就變得格外有用。
比如,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全球金融危機現在已經過去八年了,如果我們做一個總結,大蕭條時期的經驗,
真的對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有幫助嗎?前不久,經濟學家何帆,
也就是“得到”訂閱專欄《何帆大局觀》的作者何帆,在《財新周刊》寫了一篇文章說,
大蕭條時期的經驗對全球金融危機到底有沒有幫助,答案並不是簡單的是或者不是。
何帆在文章裡提出了“以史為鏡”的四種可能性,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第一種可能性是,正確的歷史認識,正確的現實決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決策者迅速行動起來,
避免了再次出現大蕭條那樣的悲劇。這是經濟史學家對大蕭條的研究發揮了作用。
大蕭條時期,受到錯誤的經濟教條的影響,政府在最需要刺激經濟時,
卻害怕財政赤字太多,忙著重建財政平衡,使經濟局勢惡化,財政平衡也變成了泡影。

同時,大蕭條時期的中央銀行家,
認為中央銀行只應該提供與經濟活動所需相匹配的信貸量。
於是,繁榮時期,央行提供更多信貸,導致經濟過熱,衰退時期,
央行減少信貸供給,導致經濟危機。

反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
各國幾乎不約而同都採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敞開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避免了銀行間的恐慌進一步蔓延。
各國政府還採取了很多非常規的手段,救助出了問題的金融機構,
甚至直接向一些金融機構注資,把它們“國有化”。
從歷史的失敗案例吸取教訓,進行制度改革,總會有各種反對的聲音。
所以當危機來得太快太猛時,反而更容易成功。
這時決策者不得不當機立斷,有助於擺脫陳腐偏見的束縛。


第二種可能性是,正確的歷史認識,錯誤的現實決策。
大蕭條的主要根源是出現了銀行業危機。
不難發現,在處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決策者也把主要精力集中於商業銀行。
這就讓他們忽視了影子銀行等新生事物。
影子銀行指的是信託、證券公司,以及相關的其他輔助企業。
它們不是銀行,但是組合在一起發揮了類似銀行的收錢和放貸的功能。
正是由於這一忽視,才釀成了本次危機中的最大錯誤,也就是允許雷曼兄弟倒台。
雷曼兄弟不是商業銀行,不吸收存款,決策者們忽視了它的倒閉對貨幣市場的影響。
但正是因為雷曼兄弟的倒閉,使金融危機擴散成了經濟危機。
所以,想要更好地借鑒歷史經驗,必須先了解歷史經驗的局限性。


第三種可能性是,錯誤的歷史認識,錯誤的現實決策。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可追溯到“凡爾賽和約”。
一戰之後,戰勝國為了削弱德國,防止德國東山再起,
在“凡爾賽和約”規定了非常苛刻的條件,要求德國賠償。
這導致了德國破罐破摔,乾脆搞了個惡性通貨膨脹。

一戰後,歐美各國還錯誤地想恢復金本位制,就是用黃金來規定所發行貨幣代表的價值。
以為這樣就能回到戰前的黃金時代。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政治、國內政治、國際經濟和國內經濟都有了巨大的變化。
幻想著能夠回到過去,是當時的決策者最大的錯誤。
所以歷史首先是觀念的歷史,如果我們仍然抱著陳舊的觀念,
就無法對歷史做出合理的解釋。
在解讀歷史的時候,要把各種先入為主的成見放在一邊,隨時準備修正自己已有的認知


第四種可能性是,錯誤的歷史認識,但陰差陽錯,現實決策居然對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斯穆特-霍利法》,
這是美國國會在1930年通過的一個貿易保護主義法案。
經濟學教科書上說,這個法案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其實單純從經濟角度來看,這種說法是誇大其詞的,
但這個誤讀已經深入人心了,讓人們特別警惕貿易保護主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各國政府總體來講對實施貿易保護主義非常克制。
這種克制的態度又帶來了一個結果,那就是讓其他國際政策協調變得更加容易了。
一個錯誤的歷史認識,導致了一個正確的決策。

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財新周刊》(何帆:大蕭條經驗對解決全球金融危機有幫助嗎)
稿:泰斯
轉載:得到

---------------
主旨:
大蕭條時期的經驗對全球金融危機到底有沒有幫助,答案並不是簡單的是或者不是。
第一種可能性是,正確的歷史認識,正確的現實決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決策者迅速行動起來,
 避免了再次出現大蕭條那樣的悲劇。這是經濟史學家對大蕭條的研究發揮了作用。
 大蕭條時期,受到錯誤的經濟教條的影響,政府在最需要刺激經濟時,
 卻害怕財政赤字太多,忙著重建財政平衡,使經濟局勢惡化,財政平衡也變成了泡影。
 反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
 各國幾乎不約而同都採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敞開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避免了銀行間的恐慌進一步蔓延。
 各國政府還採取了很多非常規的手段,救助出了問題的金融機構,
 甚至直接向一些金融機構注資,把它們“國有化”。
 從歷史的失敗案例吸取教訓,進行制度改革,總會有各種反對的聲音。
 所以當危機來得太快太猛時,反而更容易成功。
 這時決策者不得不當機立斷,有助於擺脫陳腐偏見的束縛。
第二種可能性是,正確的歷史認識,錯誤的現實決策
 大蕭條的主要根源是出現了銀行業危機。
 不難發現,在處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決策者也把主要精力集中於商業銀行。
 正是由於這一忽視,才釀成了本次危機中的最大錯誤,也就是允許雷曼兄弟倒台。
 雷曼兄弟不是商業銀行,不吸收存款,決策者們忽視了它的倒閉對貨幣市場的影響。
第三種可能性是,錯誤的歷史認識,錯誤的現實決策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可追溯到“凡爾賽和約”。
 一戰之後,戰勝國為了削弱德國,防止德國東山再起,
 在“凡爾賽和約”規定了非常苛刻的條件,要求德國賠償。
 這導致了德國破罐破摔,乾脆搞了個惡性通貨膨脹。
 一戰後,歐美各國還錯誤地想恢復金本位制,就是用黃金來規定所發行貨幣代表的價值。
 以為這樣就能回到戰前的黃金時代。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政治、國內政治、國際經濟和國內經濟都有了巨大的變化。
 幻想著能夠回到過去,是當時的決策者最大的錯誤。
第四種可能性是,錯誤的歷史認識,但陰差陽錯,現實決策居然對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斯穆特-霍利法》
 這是美國國會在1930年通過的一個貿易保護主義法案。
 經濟學教科書上說,這個法案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其實單純從經濟角度來看,這種說法是誇大其詞的,
 但這個誤讀已經深入人心了,讓人們特別警惕貿易保護主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各國政府總體來講對實施貿易保護主義非常克制。
 這種克制的態度又帶來了一個結果,那就是讓其他國際政策協調變得更加容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