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得到-社會-鄭也夫:我的出版、閱讀和期待

鄭也夫:我的出版、閱讀和期待

這條音頻的內容,是鄭也夫在2016年出版、閱讀等方面的個人總結。
鄭也夫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名社會學家。應“得到”知識新聞工作室的邀請,
他為我們獨家撰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我去年的出版、閱讀和期待》,和你分享一下。


2016年我個人作品出版中的一件大事,是《後物慾時代的來臨》的再版。
這本書初版於2008年,銷售和社會反響都沒能達到預期。
我分析原因是觀點超前。本書的邏輯異常簡潔:
炫耀是人類與動物共享的本能,不可能消除;
往昔的歷史都是匱乏時代,所以物質佔有是炫耀的第一利器;
豐饒是地球上全體動物不曾遭遇過的事情,
工商業挾科技的偉力推動的商品複製,讓物質炫耀日益乏力;
這種變遷倒逼炫耀從物質走向遊戲的領地。
但如今我們看到的既有非物質的趨向,
比如恩格爾係數及紙張用量的不可逆轉的下降,也有暴殄天物的一如既往。
我希望與其他智者一同穿越現象的迷霧,期待反對本書觀點的人,
能在理性和邏輯的層面發出有力的挑戰。


2015年10月,我出版了《文明是副產品》。這本書的銷售和社會反響都很好,印了8萬冊。
但這本書出版的時間點很尷尬。由於年度書評者有個盲點:
10月-12月的出版物未能進入他們的視野。
建議以後年度好書按月份算,即從去年10月到今年10月。
《文明是副產品》以全新的視角反駁目的論。
不久看到凱利的三部曲,雖然其中有贊同“副產品”的言辭,
但實質上這是目的論的最新版本。我打算克服眼疾,通讀這三部曲。
珍惜一個實力派對手,與之好好理論一番。


今年閱讀過程中的興奮點是發現了兩位民國人物。
第一個人物是董時進,一位最早留學美國的農學家,也是土改的徹頭徹尾的反對者。
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發出了保守主義的先聲:反對減租減息。
有兩個理由:
一是推行不動。
延安與台灣都是一個強大的政權在彈丸之地上運作。
在中國這樣龐大的地域,地租如同利息和物價一樣,政府管制的了嗎?
二是沒必要。
如果某地主地租太高,佃戶就會尋找別的地主,或者其他的勞動機會。
閱讀高王凌的書,更使我認識到,
租佃制度曾經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發育出的非常精緻的制度。
董時進還認為中國非封建社會,土地也並未集中,沒有土改的必要。
他更反對農場化、國有化。過後的歷史證明董是先知。

另一位民國人物是張作霖時代奉天省長​​王永江,一位管理奇才。
任奉天警察局長的時候,他杜絕了兵痞在街市上的胡作非為。
任省長後,他堵塞了財政腐敗漏洞使稅收翻倍。
不幸的是,這為張作霖問鼎北京鋪墊了經濟基礎。
以後王永江多次力勸張作霖停戰休兵退回東北。
勸說無效之後,憤然將辭職書發表在報紙上。張作霖派出他的全部高官,包括張學良,
奔赴王的家鄉勸其復職,遭王婉拒。想不到軍閥時代“君臣”之間能如此以禮相待


2016年一件值得記錄的事情,是我出席中國自行車協會在釣魚台的“電動車會議”。
到會的兩位學者何祚庥先生與我,都自從1994年始反對發展私人轎車。
電動車現在國內保有量已達2億。而各地政策各有不同,有些地區不准其上路。
這件事情亟待研究。
其一,中國效仿美國,全民都駕駛轎車顯然行不通。
其二,交通工具多元化是趨勢,電動車、平衡車都是多元化的體現。
其三,多元化後一定會出現“路權”的矛盾。
而圍繞路權的道理頗費思量。路權的支點不外這麼幾個:
一是先來後到,二是節省路面,三是節能減排。
眼下轎車的路權似乎理所當然,但仔細思量則頗為可疑。
在省路和節能方面,電動車顯然優於轎車。
轎車在路權上只好搬出“先來後到”。但先來的其實是步行和自行車。
轎車發展起來後,全然不顧先來的自行車,幾十年間轎車已將自行車的道路打壓殆盡。
佔路少而且環保是電動車的優勢,兩億輛的保有量則構成了不可怠慢的“人民大眾”。
可信路權的衝突將愈演愈烈。


2016年我寫過一篇小文,題目是“可惡的雙封和空白頁”,
抨擊出版業的過度裝幀已到了不方便閱讀的程度,而且書中有大量空白頁。
這些都是為了抬高書價,但這實際上是在自殺。
 2015年電影票房400億元,已經讓中國電影業亢奮不已。
但平均到每個國人頭上不過30元,扣除老少,中國人均看電影不過兩場。
恐怕還不及文革前。這主要是高價導致的。
出版業萬萬不可走電影業的高價道路,培育多多益善的影迷和讀者才是正途。


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特約撰稿:鄭也夫
轉載:得到

----------------
主旨:
《後物慾時代的來臨》的再版。這本書初版於2008年,銷售和社會反響都沒能達到預期。
分析原因是觀點超前。本書的邏輯異常簡潔:
炫耀是人類與動物共享的本能,不可能消除
往昔的歷史都是匱乏時代,所以物質佔有是炫耀的第一利器;
豐饒是地球上全體動物不曾遭遇過的事情,
工商業挾科技的偉力推動的商品複製,讓物質炫耀日益乏力;
這種變遷倒逼炫耀從物質走向遊戲的領地。
但如今我們看到的既有非物質的趨向,
比如恩格爾係數及紙張用量的不可逆轉的下降,也有暴殄天物的一如既往。
我希望與其他智者一同穿越現象的迷霧,期待反對本書觀點的人,
能在理性和邏輯的層面發出有力的挑戰。

今年閱讀過程中的興奮點是發現了兩位民國人物。
第一個人物是董時進,一位最早留學美國的農學家,也是土改的徹頭徹尾的反對者。
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發出了保守主義的先聲:反對減租減息。
有兩個理由:
1. 推行不動。
 延安與台灣都是一個強大的政權在彈丸之地上運作。
 在中國這樣龐大的地域,地租如同利息和物價一樣,政府管制的了嗎?
2. 沒必要。
 如果某地主地租太高,佃戶就會尋找別的地主,或者其他的勞動機會。
閱讀高王凌的書,更使我認識到,
租佃制度曾經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發育出的非常精緻的制度。
董時進還認為中國非封建社會,土地也並未集中,沒有土改的必要。
他更反對農場化、國有化。過後的歷史證明董是先知。

另一位民國人物是張作霖時代奉天省長​​王永江,一位管理奇才。
任奉天警察局長的時候,他杜絕了兵痞在街市上的胡作非為。
任省長後,他堵塞了財政腐敗漏洞使稅收翻倍。
不幸的是,這為張作霖問鼎北京鋪墊了經濟基礎。
以後王永江多次力勸張作霖停戰休兵退回東北。
勸說無效之後,憤然將辭職書發表在報紙上。張作霖派出他的全部高官,包括張學良,
奔赴王的家鄉勸其復職,遭王婉拒。想不到軍閥時代“君臣”之間能如此以禮相待。

2016年我寫過一篇小文,題目是“可惡的雙封和空白頁”,
抨擊出版業的過度裝幀已到了不方便閱讀的程度,而且書中有大量空白頁。
這些都是為了抬高書價,但這實際上是在自殺。
2015年電影票房400億元,已經讓中國電影業亢奮不已。
但平均到每個國人頭上不過30元,扣除老少,中國人均看電影不過兩場。
恐怕還不及文革前。這主要是高價導致的。
出版業萬萬不可走電影業的高價道路,培育多多益善的影迷和讀者才是正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