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得到-商業-劉潤:商業最重要的是歸因能力

出處:劉潤:商業最重要的是歸因能力


這條音頻來說說劉潤的一個觀點,企業家應該建立系統性的商業認知框架。

劉潤是“得到”App訂閱專欄《5分鐘商學院》主講人,潤米諮詢創始人。
最近,劉潤接受了知識新聞工作室的專訪,
分享了自己觀察到的很多企業家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彌補這樣的缺陷。
他說,企業家最重要的,是建立系統性的商業認知框架。給你轉述一下。


先來說說,劉潤的身份是商業顧問,為企業提供商業諮詢、戰略諮詢服務。
這個行業跟麥肯錫這樣的管理諮詢公司有什麼區別呢?
劉潤認為,麥肯錫這樣的公司能做得非常大,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因為麥肯錫有一套非常強大的知識庫,裡邊有很多案例和經驗,
越積累越豐富,這是他們非常重要的資產。
第二是他們有方法論,比如麥肯錫方法。
麥肯錫可以用這套方法論加上知識庫,去培訓進入公司的聰明人。
這樣,20多歲的年輕人也可能幫助在行業裡做了三十年的人去經營企業。


但是諮詢這個行業本質是一個手藝活兒,
公司做大隻是階段性的事情,一旦時代再次變化,它可能會被打回原形。
比如麥肯錫能夠做大,就是有相應的時代背景的。
當時是工業化時代,很多方法論很少有變化。
那個階段,諮詢公司實際上是一個工業化和規模化的產物。
但是現在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很多過去的經驗和方法都在一夜之間失效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想要做一名商業顧問,就特別需要對行業有深刻的理解,
是基於個人對時代的洞察來做諮詢的,也就是諮詢又回歸到了手藝活的階段。

作為一名商業顧問,劉潤接觸過很多企業的管理者,
他發現企業家們普遍面臨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就是缺乏系統性的商業認知框架。
今天的商業世界裡有一個看法很流行,就是“別跟我談理論,只有在一線幹過的人才知道”。
不重視理論,導致他們沒有搭建起系統性的商業認知框架,
這就導致他們的歸因能力很成問題。什麼叫歸因能力呢?
就是他做了一件事,做成功了,但是他未必知道自己是怎麼成功的。
如果你問他,他可能說我遇到了兩三件特別挑戰的事,我把它們攻克了,所以我成功了。
實際上也許並不是這樣,也許恰恰是他輕鬆跨過去的一道小坎,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只是因為他解決這類問題的能力恰好很強,
才讓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只留意了對他來說很困難的幾件事。
那麼當面臨再次創業或者轉型時,那些沒有歸因能力的企業家,
是很難獲得二次成功的,因為他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使他成功的真正原因。
而那些獲得二次成功甚至是三次成功的企業家,
通常都被認為是戰略家,因為他們具備基礎的商業認知框架,能做正確的歸因。


劉潤認為,商業顧問非常大的作用,
就是幫助那些已經獲得一定成功的企業家正確地歸因,
在復雜的商業規律中,幫他們分析面臨的問題應該如何去解決。
雖然有些人做完一件事之後也會總結,並且用這次的經驗去指導下一次行為。
但是經驗是很難指導成功的,因為經驗中容易忽略前提。
比如處理上一件事的時候是白天,所以不需要手電筒,
而下一次是在晚上,就必須要開手電筒了。
所以,必須能夠從經驗中把前提原因提取出來,抽象成理論,這才是真正需要掌握的方法。
這樣的方法能夠幫助企業家理解商業行為的規律,系統地搭建商業認知框架。


那麼,在搭建系統的商業認知框架上,什麼樣的人最有優勢呢?
劉潤認為,優秀的商業顧問有獨特的優勢。因為商業顧問要具備一個重要的素質,
就是用關聯的、整體的、動態的眼光看問題,這是很多人不具備的能力。
關聯的眼光,就是看到要素之間的關係。
整體的眼光,就是把一系列的事物放在一塊,把它變成一個系統。
動態的眼光,就是加上一個時間軸,不要光看到結果,
而是要看到過去是什麼導致了這個結果,以及未來又會是什麼樣。

比如《5分鐘商學院》這個專欄,設計的邏輯就是要幫助用戶建立系統的商業認知框架。
這個專欄並不是在發明理論,而是把前人的方法論和經驗總結一下,再解釋出來。
有人覺得,只有我自己悟出來的才是我的,那就完了。
如果每個人都靠自己悟出來,這個世界不會有進步,因為始終是在走原來的那一小步。
只有在別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才有可能超越前人。

以上就是劉潤對搭建系統性商業認知框架的看法,供你參考。


獨家專訪:劉潤
稿:李東貝
轉載:得到

----------------------
主旨:
企業家們普遍面臨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就是缺乏系統性的商業認知框架。
今天的商業世界裡有一個看法很流行,就是“別跟我談理論,只有在一線幹過的人才知道”。
不重視理論,導致他們沒有搭建起系統性的商業認知框架,
這就導致他們的歸因能力很成問題。什麼叫歸因能力呢?
就是他做了一件事,做成功了,但是他未必知道自己是怎麼成功的。
如果你問他,他可能說我遇到了兩三件特別挑戰的事,我把它們攻克了,所以我成功了。
實際上也許並不是這樣,也許恰恰是他輕鬆跨過去的一道小坎,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只是因為他解決這類問題的能力恰好很強,
才讓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只留意了對他來說很困難的幾件事。
那麼當面臨再次創業或者轉型時,那些沒有歸因能力的企業家,
是很難獲得二次成功的,因為他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使他成功的真正原因。
而那些獲得二次成功甚至是三次成功的企業家,
通常都被認為是戰略家,因為他們具備基礎的商業認知框架,能做正確的歸因。

商業顧問非常大的作用,就是幫助那些已經獲得一定成功的企業家正確地歸因,
在復雜的商業規律中,幫他們分析面臨的問題應該如何去解決。
雖然有些人做完一件事之後也會總結,並且用這次的經驗去指導下一次行為。
但是經驗是很難指導成功的,因為經驗中容易忽略前提。
比如處理上一件事的時候是白天,所以不需要手電筒,
而下一次是在晚上,就必須要開手電筒了。
所以,必須能夠從經驗中把前提原因提取出來,抽象成理論,這才是真正需要掌握的方法。
這樣的方法能夠幫助企業家理解商業行為的規律,系統地搭建商業認知框架。

在搭建系統的商業認知框架上,什麼樣的人最有優勢呢?
優秀的商業顧問有獨特的優勢。因為商業顧問要具備一個重要的素質,
就是用關聯的、整體的、動態的眼光看問題,這是很多人不具備的能力。
關聯的眼光,就是看到要素之間的關係。

整體的眼光,就是把一系列的事物放在一塊,把它變成一個系統。
動態的眼光,就是加上一個時間軸,不要光看到結果,

而是要看到過去是什麼導致了這個結果,以及未來又會是什麼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