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得到-世地-地理如何影響人類文明

出處:地理如何影響人類文明


這條音頻說的是,地理是怎樣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

你有沒有註意到,人類歷史上的文明化程度,
歐亞大陸最快,美洲其次,澳大利亞最慢,這是為什麼呢?
19世紀的歐洲人認為,這是人種問題嘛,
我們歐洲人天生就是征服者,注定要取代其他的劣等民族。這個答案當然站不住腳。
沒有證據能證明,不同民族的心智能力在遺傳上有差異。
那麼,歐亞大陸的文明程度在歷史上領先,該怎麼解釋呢?
最近有本經典著作《第三種黑猩猩》再版,作者是著名演化生物學家戴蒙德,
他認為,歐亞大陸之所以文明程度高,是因為特殊的地理差異。
具體是怎麼回事兒呢?我給你轉述一下。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決定了各個地區擁有不一樣的動物和植物,
向外傳播的難易程度也不一樣。一位演化生物學家說,文明的基礎不是人,而是動植物
因為相同面積的土地,農業和畜牧業可以供養的人數,比狩獵採集多得多。
糧食能儲存下來,其他人就可以全力發展其他專業技能,比如冶金、製造等。
家畜還可以提供肉、奶等食物,毛皮可以做衣服。
另外,馴化的家畜​​可以拉犁和車,有助於提高農業的產量。
這樣,世界上人口增加,逐漸形成了中央集權國家,人類文明一步一步開始。


首先,我們來說說動物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前邊說過,馴化的動物給人類提供食物、衣服,幫助人類提高農業產量。
公元前4000年前,歐亞的居民已經擁有了5種家畜,分別是綿羊、山羊、豬、牛和馬,
現在仍然是人類的主要牲口。那為什麼澳大利亞土著不能馴化袋鼠呢?

因為野生的哺乳動物,只有很少一部分能馴養。
能被馴化的動物具有三個特徵:
第一,必須是群居動物,因為群居動物有順從的天性,馴化的成本低。
第二,領域意識不能太強。要不然人類一接近,它們就會迅速逃跑。
比如馴鹿的領域意識就不強,異類闖進它們的活動空間也沒關係,最後被人類成功馴化。
第三,在被圈養的狀態下也能交配,這樣才能保證繁殖。
同時擁有這三種特點的大型哺乳動物,在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幾乎沒有,史前時代就滅絕了。
但是歐亞大陸的大型哺乳動物,大部分都保存下來了。

再來說說植物對文明的影響。
跟動物一樣,能被人類馴化的植物也是有特徵的。
比如說,雌雄同株、自花傳粉的物種,馴化就相對容易,比如小麥。
因為自花傳粉的植物,培育純種比較容易。
但是澳大利亞因為幾乎沒有可以馴化的植物,導致沒有發展出農業,
所以澳大利亞的文明進程非常慢。

那美洲呢?好多種被馴化的植物都是起源於美洲的,比如說玉米、馬鈴薯、番茄等等。
但是美洲主要的糧食作物玉米很難被馴化。
人類偏愛的植物一般有三個特徵:
首先要種子大,其次是種子的殼容易去除,最後是種子不輕易脫落。
一種植物的種子如果具備這三種特點,就容易被人馴化。
但是玉米除了種子大之外,其他兩個條件都不符合。
野生玉米的穗子上只有6到12顆玉米粒,
而且外面還有一層硬殼,根本剝不開,收割也不方便,營養價值低。
所以野生玉米,並不是特別合適馴化的對象。

除了動植物的馴化,地理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還有一方面,就是傳播。
每一個文明不光依賴當地馴化的糧食作物,還依賴外來的糧食作物。

攤開世界地圖,我們就會發現歐亞大陸的主軸線是東西走向的,
整片地區基本在同一個緯度。但是美洲的主軸線是南北走向的,整片地區不在同一個緯度。
這樣的地理位置,對這兩塊大陸的文明程度有什麼影響呢?
因為歐亞大陸整體在同一緯度,氣候相似,動植物在這片區域內擴散就比較容易。
但美洲氣候不一樣,南邊可以開花結果的植物,傳到北邊就種不出來了,
所以農業在美洲發展得很慢。地理位置的不同,也影響到了文明的發展速度。

最後總結一下,不同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動植物,也決定了動植物的傳播速度,最後,導致文明的發展有快有慢。這個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第三種黑猩猩》
稿:王海
轉載:得到

----------------
主旨: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決定了各個地區擁有不一樣的動物和植物,
向外傳播的難易程度也不一樣。一位演化生物學家說,文明的基礎不是人,而是動植物
1. 動物
 馴化的動物給人類提供食物、衣服,幫助人類提高農業產量。
 公元前4000年前,歐亞的居民已經擁有了5種家畜,分別是綿羊、山羊、豬、牛和馬,
 現在仍然是人類的主要牲口。但為什麼澳大利亞土著不能馴化袋鼠呢?
 能被馴化的動物具有三個特徵:
 第一,必須是群居動物,因為群居動物有順從的天性,馴化的成本低。
 第二,領域意識不能太強。要不然人類一接近,它們就會迅速逃跑。

 比如馴鹿的領域意識就不強,異類闖進它們的活動空間也沒關係,最後被人類成功馴化。
 第三,在被圈養的狀態下也能交配,這樣才能保證繁殖。
 同時擁有這三種特點的大型哺乳動物,在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幾乎沒有,史前時代就滅絕。
 但是歐亞大陸的大型哺乳動物,大部分都保存下來。
2. 植物
 跟動物一樣,能被人類馴化的植物也是有特徵的。
 比如說,雌雄同株、自花傳粉的物種,馴化就相對容易,比如小麥。
 因為自花傳粉的植物,培育純種比較容易。
 但是澳大利亞因為幾乎沒有可以馴化的植物,導致沒有發展出農業,
 所以澳大利亞的文明進程非常慢。
 人類偏愛的植物一般有三個特徵:
 首先要種子大,其次是種子的殼容易去除,最後是種子不輕易脫落。

 一種植物的種子如果具備這三種特點,就容易被人馴化。
 但是玉米除了種子大之外,其他兩個條件都不符合。
 野生玉米的穗子上只有6到12顆玉米粒,
 而且外面還有一層硬殼,根本剝不開,收割也不方便,營養價值低。
 所以野生玉米,並不是特別合適馴化的對象。
3. 地理傳播
 攤開世界地圖,我們就會發現歐亞大陸的主軸線是東西走向的,
 整片地區基本在同一個緯度。

 但是美洲的主軸線是南北走向的,整片地區不在同一個緯度。
 這樣的地理位置,對這兩塊大陸的文明程度有什麼影響呢?
 因為歐亞大陸整體在同一緯度,氣候相似,動植物在這片區域內擴散就比較容易。
 但美洲氣候不一樣,南邊可以開花結果的植物,傳到北邊就種不出來了,
 所以農業在美洲發展得很慢。地理位置的不同,也影響到了文明的發展速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