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得到-工業-薛瀾: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挑戰

文章出處:薛瀾: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挑戰


今天這條音頻跟你聊聊,第四次工業革命給我們帶來的挑戰有哪些。

1月7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發表了一篇
題為“成長的煩惱——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的主題演講。
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了,
它會給人類帶來哪些煩惱和挑戰?我們又要如何應對?下面我來給你說說。


我們都知道,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第二次是電氣時代,第三次是半導體信息時代,
薛瀾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目前已能看到雛形。
前面幾次工業革命,因為歷史原因,中國都沒能真正參與。
但今天,中國有機會能像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參與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形成過程中了。

薛瀾提出,我們應該注意的是,
第四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
這個挑戰,具體有四個方面。


首先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的影響。
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中間,其實存在兩個悖論。
首先是生產率悖論,就是說新技術的進步並沒有給我們帶來預期的生產率的增長。
以美國為例,美國勞動生產率的年增長在1947到1983以及2000到2007年,
兩個時段裡,分別是2.8%和2.6%左右,
但是從2007年到2014年,也就是科技大幅改變我們生活的這段時間,
勞動生產率的年平均增長率只有1.3%左右,這要怎麼解釋?
薛瀾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很多技術是平台型技術,
它們創造的價值是免費的,並沒有通過市場交易反映出來。


其次還有創新悖論
政治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創造性毀滅”,
是指有新的技術創新帶來更大的社會收益,但同時會讓舊產業消亡,
通過這種毀滅,使社會不斷進步。
例如,電力機車代替蒸汽機車、數碼相機代替膠卷相機,都是創造性毀滅。

但荷蘭學者盧克索特近來提出“毀滅性的創造”這麼一種可能,
就是指一些創新僅僅對少數企業有利,對整個社會是不利的。
比如,金融領域放鬆監管會導致很多創新只對少數金融企業有很大利益,
但可能會給整個金融世界帶來危害,甚至帶來金融危機。
比如現在的社交媒體讓人們長期沉溺於手機和電子遊戲,很難進入到深入思考,
長此以往,是否會對人類社會進步產生影響,等等。

而不管是生產率悖論,還是創新悖論,
其實都可以看做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帶來的挑戰。


第二個挑戰是對未來工作的顛覆
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美國2010年的各項職業中,
將近一半的工作在今後十年到二十年有可能被機器或人工智能替代。
其中很多工作在今天是高級白領在做的,比如律師助手、房地產評估師等等。
未來,也許很多人在同時做很多的臨時性工作,傳統意義上的穩定工作將不復存在。


第三個挑戰是對社會公正、倫理道德和社會規範的衝擊。
比如說,
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變大,大量中等技能的工作被替代,
社會收入分配將形成兩極化狀態,
少數有高技能的工作者收入特別高,大批中等或低技能者則失業。
再比如,生物醫學進展會帶來倫理道德問題,基因檢測是否會帶來就業歧視、保險歧視。
如果未來出現可定制嬰兒、延長壽命、記憶提取時,是否有一系列倫理道德的困擾出現?
又比如,人工智能也可能會帶來社會問題。 
《紐約時報》曾拿機器人寫的新聞報導和記者寫的新聞報導放一起讓大家去辨認,
90%的人都辨認不出來。如果今後機器人可以寫出漂亮的文章、畫出各種風格的畫作,
那人類還需不需要去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即將面臨的挑戰。


最後一個挑戰是對公共治理的影響
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可能更加困難。
政府規章制度的演變非常慢,而技術變化太快,兩者很可能無法同步。
其次,政府對社會的有效治理更加困難。
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個人可以成為公眾媒體,公眾常常比政府獲得信息更快更多;
最後,政府對公共安全的保障會更加困難。社會如此依賴網絡和信息,
我們的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如何保障?


那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薛瀾提出了幾個思路。
首先,要加強社會預見的研究,把社會影響的思考滲入技術選擇。
其次,要引入同步設計的原理,從創新源頭注入社會影響。
我們在之前的工業系統設計原理是先創新後治理,導致了諸多問題,
如何使得治理的觀念和創新同步,比如將循環經濟理念滲入到工業設計中。
再次,要提倡適應性治理,實現創新推進與創新治理的有機平衡。
一方面,要通過合理的規制減少創新可能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在規制創新的同時,減少潛在的掣肘,使得創新能夠蓬勃地發展。

以上就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些預測和解讀,
如果你對此非常感興趣,不妨找到原文詳細了解,或許會有很大收穫。



本文源自:阿里研究院(《遠見2046 | 薛瀾: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真正來臨》)
稿:泰斯
轉載:得到


-----------
主旨: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第二次是電氣時代,
第三次是半導體信息時代,第四次工業革命目前已能看到雛形。
具體挑戰有四個方面:
1. 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的影響
 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中間,其實存在兩個悖論。
 (1)生產率悖論
 新技術的進步並沒有給我們帶來預期的生產率的增長。
 以美國為例,美國勞動生產率的年增長在1947到1983以及2000到2007年,
 兩個時段裡,分別是2.8%和2.6%左右,
 但是從2007年到2014年,也就是科技大幅改變我們生活的這段時間,
 勞動生產率的年平均增長率只有1.3%左右,這要怎麼解釋?
 主要因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很多技術是平台型技術,
 它們創造的價值是免費的,並沒有通過市場交易反映出來。
 (2)創新悖論
 新的技術創新帶來更大的社會收益,但同時會讓舊產業消亡,
 通過這種毀滅,使社會不斷進步。
 但荷蘭學者盧克索特近來提出這麼一種可能,
 就是指一些創新僅僅對少數企業有利,對整個社會是不利的。
 比如現在的社交媒體讓人們長期沉溺於手機和電子遊戲,很難進入到深入思考,
 長此以往,是否會對人類社會進步產生影響,等等。
2. 未來工作的顛覆
 美國2010年的各項職業中,
 將近一半的工作在今後十年到二十年有可能被機器或人工智能替代。
 其中很多工作在今天是高級白領在做的,比如律師助手、房地產評估師等等。
 未來,也許很多人在同時做很多的臨時性工作,傳統意義上的穩定工作將不復存在。
3. 對社會公正、倫理道德和社會規範的衝擊
 比如說,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變大,大量中等技能的工作被替代;
 再比如,生物醫學進展會帶來倫理道德問題,
 基因檢測是否會帶來就業歧視、保險歧視;
 又比如,人工智能也可能會帶來社會問題。
 《紐約時報》曾拿機器人寫的新聞報導和記者寫的新聞報導放一起讓大家去辨認,
 90%的人都辨認不出來。如果今後機器人可以寫出漂亮的文章、畫出各種風格的畫作,
 那人類還需不需要去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即將面臨的挑戰。
4. 公共治理的影響
 政府規章制度的演變非常慢,而技術變化太快,兩者很可能無法同步。
 其次,政府對社會的有效治理更加困難。
 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個人可以成為公眾媒體,公眾常常比政府獲得信息更快更多;
 最後,政府對公共安全的保障會更加困難。社會如此依賴網絡和信息,
 我們的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如何保障?
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1. 加強社會預見的研究,把社會影響的思考滲入技術選擇。
2. 引入同步設計的原理,從創新源頭注入社會影響。
3. 提倡適應性治理,實現創新推進與創新治理的有機平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