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得到-經濟-王爍:全球化最壞的時候還未到

文章出處:王爍:全球化最壞的時候還未到


這條音頻的內容是,王爍2016年的個人思考。
王爍現任財新傳媒主編,《財新周刊》主編、財新網總編輯,
同時在“得到”開設了訂閱專欄《王爍大學問》。
應“得到”知識新聞工作室的邀請,他為我們獨家撰寫了一篇文章,和你分享一下。


2016年秋天,我帶著兩個問題來到耶魯大學,參加世界學人項目。
這兩個問題是:
第一,中國如果發生金融危機,會以什麼方式到來?政府會以什麼方式應對?
結果會是什麼?

第二,我到耶魯的時候,英國剛剛脫歐,全球化遭受重挫,但元氣還在。
全球化是資金、貨物、人和觀念在全球的自由流動,是我們這代人得以成長的滋養根源。
我想知道,在高歌猛進了大約30年之後,全球化出了什麼問題?接下來會怎樣?
如果全球化出現了逆轉,大到國家氣運,小到安身立命,該何去何從?

跟所有最重要問題一樣,這兩個問題不會有答案,不是有我找不到,而是沒有人知道。
只不過,帶著問題上路,對最終有哪些可能的方向有更好的能見度。
我在耶魯,距中國夠遠,距美國夠近,這是一個很好的觀察和思考的位置。


我看到了什麼呢?
中國發生金融危機只是時間問題。
金融危機簡單說,就是債務太多還不上,引發了整個金融體系動盪。
過去幾年,中國金融體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銀行衰落,影子銀行崛起,
與之相伴的是,金融體制改革幾乎沒有突破,而金融工具大爆炸已經發生。
影子銀行繼承了傳統銀行的所有負面遺產:
剛性兌付,道德風險,又帶來更大的信息不透明,更高的槓桿率。

金融自由化確實解放資金,增進效率,
但如果不受財務紀律約束、沒有法治支撐、缺少體制改革為先導,
金融自由化卻會是災難之源。近來各種風險事件所揭示的各種期限錯配,
其實只是表徵,最根本的錯配是金融自由化已成洪流,而靠譜制度仍不存在。
在“法無禁止即可為”口號下的激進金融創新+剛兌+監管俘獲,這個配方指向災難。


2013年,2016年,中國金融體系一震再震,是未來巨震的先兆嗎?
應對金融危機的條件,中國政府有很好的資源,
財政能力仍然很強,貨幣政策空間全世界最寬,再加上政府臨機取決的權力極大。
我曾經問過前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如果你有中國政府這般財政貨幣資源,
再加上全權行事,你能不能防止任何金融危機?蓋特納回答說,是的。

蓋特納的回答自有道理,但中國經濟不是沒有外部約束的。
長話短說,未來如果只看一個先行指標,那就看外匯儲備如何變化。
儘管中國經濟對外負債率很低,這仍然是最有用的一個先行指標,它的信號意義最強。
中國本來拿著一手好牌,可惜出牌的邏輯不對,太擰巴了。


全球化最壞的時候還在前面。
我到耶魯時,特朗普雖然已經是共和黨總統的候選人,但仍然像是個笑話。
我離開時,再覺得他是個笑話,你也不得不認真對待。他組建了一個最有商人氣質的內閣;他表示要擴張核軍備給其他國家以警示;他表示要用台灣問題來敲詐中國;
他跟普京在推特上相互唱和。美國近幾十年來還沒有出現過這麼不像總統的總統。

美國入侵伊拉克並撤出,2008年金融危機,特朗普上台,
這三件事使美國喪失了對全球在智識上和道義上的領導力,並使經濟領導力受到重創。
幹掉薩達姆,使許多國家對美國的力量和意圖生出極大的忌憚;
撤出伊拉克,使人們認識到,
儘管是民主燈塔,美國也會始亂終棄,留下無法收拾的爛攤子;
金融危機不光使美國經濟受損,力量下降,更重要的是其他國家,
特別是中國,在經濟上“以美為師”的時代結束了。美國喪失了發展道路上的智識領導力。
美國前財長保爾森的新書《與中國打交道》裡頭講到,
2009年,中國官員明白對他說:“美國不再是我們的老師了。”

今年,特朗普上台,一手舞軍事議題,一手揮重商主義。
不乏有人看好,然而,想想約瑟夫·奈所說的軟實力,
就是在不用大棒也不用胡蘿蔔的情況下,別人也會自然追隨你。
全靠硬實力,意味著你已經失敗了。


告別以美為師的年代,中國真正開始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條未知的道路。
前面說了,全球化是貨物、資金、人和觀念在全球的自由流動。
展望未來,一定要預測的話,我相信全球化受到抑制的程度依次是這樣的:
貨物<資金<人<觀念。

首當其衝的可能是人的自由流動,而更深遠的是觀念的自由流動受抑。
本來在這份全球化的菜單中,每個國家就各有選擇,
未來我們會看到更多的在觀念上的衝突與築牆。


最後,說說對個人的建議。前途不確定性加強,你應該做什麼?
我覺得應該是更沉著。如果你偏好風險中的機會,未來應有盡有。沉住氣,慢慢來。
時間不是勻速的。未來至少四年,也許是八年,一年至少相當於以前的三年。
能不能抓住機會,不在於有沒有機會,機會多的是,而在於你自己。

以上就是王爍的總結和思考,供你參考。



特約撰稿:王爍
轉載:得到

-------------
主旨:
1. 中國發生金融危機只是時間問題
金融危機簡單說,就是債務太多還不上,引發了整個金融體系動盪。
過去幾年,中國金融體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銀行衰落,影子銀行崛起,
與之相伴的是,金融體制改革幾乎沒有突破,而金融工具大爆炸已經發生。
影子銀行繼承了傳統銀行的所有負面遺產:
剛性兌付,道德風險,又帶來更大的信息不透明,更高的槓桿率。

2013年,2016年,中國金融體系一震再震,是未來巨震的先兆嗎?
應對金融危機的條件,中國政府有很好的資源,
財政能力仍然很強,貨幣政策空間全世界最寬,再加上政府臨機取決的權力極大。
我曾經問過前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如果你有中國政府這般財政貨幣資源,
再加上全權行事,你能不能防止任何金融危機?蓋特納回答說,是的。
蓋特納的回答自有道理,但中國經濟不是沒有外部約束的。
長話短說,未來如果只看一個先行指標,那就看外匯儲備如何變化。
儘管中國經濟對外負債率很低,這仍然是最有用的一個先行指標,它的信號意義最強。

中國本來拿著一手好牌,可惜出牌的邏輯不對,太擰巴了。

2. 全球化最壞的時候還在前面
美國入侵伊拉克並撤出,2008年金融危機,特朗普上台,
這三件事使美國喪失了對全球在智識上和道義上的領導力,並使經濟領導力受到重創。
幹掉薩達姆,使許多國家對美國的力量和意圖生出極大的忌憚;
撤出伊拉克,使人們認識到,
儘管是民主燈塔,美國也會始亂終棄,留下無法收拾的爛攤子;
金融危機不光使美國經濟受損,力量下降,更重要的是其他國家,
特別是中國,在經濟上“以美為師”的時代結束了。美國喪失了發展道路上的智識領導力。
美國前財長保爾森的新書《與中國打交道》裡頭講到,
2009年,中國官員明白對他說:“美國不再是我們的老師了。”

今年,特朗普上台,一手舞軍事議題,一手揮重商主義。
不乏有人看好,然而,想想約瑟夫·奈所說的軟實力,
就是在不用大棒也不用胡蘿蔔的情況下,別人也會自然追隨你。
全靠硬實力,意味著你已經失敗了。

3. 對個人的建議。前途不確定性加強,你應該做什麼?
我覺得應該是更沉著。如果你偏好風險中的機會,未來應有盡有。沉住氣,慢慢來。
時間不是勻速的。未來至少四年,也許是八年,一年至少相當於以前的三年。
能不能抓住機會,不在於有沒有機會,機會多的是,而在於你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