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施一公: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10月28日在未來科技論壇上,清華大學副校長、著名生物學家施一公同幾位中學生對話時,
回憶自己的求學和研究道路說,自己和很多科學家不同,
他其實並不是一開始就對生命科學有興趣,只是到後來,這個興趣才被培養出來。
而他也因為一直堅持在這個領域做研究,最終成為大家。
施一公在讀高中時,數學物理都很好,生物這門課其實比較差。
但是,有一次老師跟他說,21世紀是生物化學的世紀。
他聽完之後很激動,因為他對探索科學很感興趣。
施一公一直對數學很熱衷,但是報考專業時,他沒有選擇數學系,而是選擇了生物系。
但是,因為基礎不好,儘管他自己拼命想學好,
在清華讀書時,包括出國後,他的生物成績都比較差。
大學時他的生物學成績經常是勉強及格,為了拿獎學金,
就去數學系和物理系選幾門課,拿滿分,來彌補生物成績的不好。
一直到後來,博士讀到三四年級,他才找到了一點感覺,“原來生物是這麼回事”。
施一公說:“當時沒有人告訴我生物是一個領域,數學是一個方法。
如果知道這個區別的話,我會更快一點,
我老想拿數理思維去想生物學問題,所以我走了不少彎路。”
到了博士四年級以後,施一公才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
有了興趣,再加上他認為生命科學的確很重要,
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在這個領域一直工作到了現在。
因此,施一公相信,“人的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你只要好好走你的路,走下去,總會能達到你的目標”。
他也經常對自己實驗室裡的學生,包括清華的學生叮囑:
“你自己心裡想的,你信仰的東西,
遠遠重要於外界別人對於你的看法和整個社會上的輿論、走向,這是非常關鍵的。”
第一季的《李翔商業內參》也曾介紹過姚明的類似觀點。
後來成為籃球巨星的姚明,
在小時候其實也不喜歡打籃球,只是後來慢慢地才愛上了這項運動。
總之,興趣其實是可以培養的,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必然是天生的。
10月28日在未來科技論壇上,清華大學副校長、著名生物學家施一公同幾位中學生對話時,
回憶自己的求學和研究道路說,自己和很多科學家不同,
他其實並不是一開始就對生命科學有興趣,只是到後來,這個興趣才被培養出來。
而他也因為一直堅持在這個領域做研究,最終成為大家。
施一公在讀高中時,數學物理都很好,生物這門課其實比較差。
但是,有一次老師跟他說,21世紀是生物化學的世紀。
他聽完之後很激動,因為他對探索科學很感興趣。
施一公一直對數學很熱衷,但是報考專業時,他沒有選擇數學系,而是選擇了生物系。
但是,因為基礎不好,儘管他自己拼命想學好,
在清華讀書時,包括出國後,他的生物成績都比較差。
大學時他的生物學成績經常是勉強及格,為了拿獎學金,
就去數學系和物理系選幾門課,拿滿分,來彌補生物成績的不好。
一直到後來,博士讀到三四年級,他才找到了一點感覺,“原來生物是這麼回事”。
施一公說:“當時沒有人告訴我生物是一個領域,數學是一個方法。
如果知道這個區別的話,我會更快一點,
我老想拿數理思維去想生物學問題,所以我走了不少彎路。”
到了博士四年級以後,施一公才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
有了興趣,再加上他認為生命科學的確很重要,
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在這個領域一直工作到了現在。
因此,施一公相信,“人的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你只要好好走你的路,走下去,總會能達到你的目標”。
他也經常對自己實驗室裡的學生,包括清華的學生叮囑:
“你自己心裡想的,你信仰的東西,
遠遠重要於外界別人對於你的看法和整個社會上的輿論、走向,這是非常關鍵的。”
第一季的《李翔商業內參》也曾介紹過姚明的類似觀點。
後來成為籃球巨星的姚明,
在小時候其實也不喜歡打籃球,只是後來慢慢地才愛上了這項運動。
總之,興趣其實是可以培養的,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必然是天生的。
-------------------------------
摘要:
施一公說他其實並不是一開始就對生命科學有興趣,
只是到後來,這個興趣才被培養出來。
而他也因為一直堅持在這個領域做研究,最終成為大家。
他在讀高中時,數學物理都很好,生物這門課其實比較差。
但是,有一次老師跟他說,21世紀是生物化學的世紀。
他聽完之後很激動,因為他對探索科學很感興趣。
施一公一直對數學很熱衷,但是報考專業時,他沒有選擇數學系,而是選擇了生物系。
一直到後來,博士讀到三四年級,他才找到了一點感覺,“原來生物是這麼回事”。
施一公說:“當時沒有人告訴我生物是一個領域,數學是一個方法。
如果知道這個區別的話,我會更快一點,
我老想拿數理思維去想生物學問題,所以我走了不少彎路。”
有了興趣,再加上他認為生命科學的確很重要,
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在這個領域一直工作到了現在。
因此,施一公相信,“人的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你自己心裡想的,你信仰的東西,
遠遠重要於外界別人對於你的看法和整個社會上的輿論、走向,這是非常關鍵的。”
總之,興趣其實是可以培養的,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必然是天生的。
摘要:
施一公說他其實並不是一開始就對生命科學有興趣,
只是到後來,這個興趣才被培養出來。
而他也因為一直堅持在這個領域做研究,最終成為大家。
他在讀高中時,數學物理都很好,生物這門課其實比較差。
但是,有一次老師跟他說,21世紀是生物化學的世紀。
他聽完之後很激動,因為他對探索科學很感興趣。
施一公一直對數學很熱衷,但是報考專業時,他沒有選擇數學系,而是選擇了生物系。
一直到後來,博士讀到三四年級,他才找到了一點感覺,“原來生物是這麼回事”。
施一公說:“當時沒有人告訴我生物是一個領域,數學是一個方法。
如果知道這個區別的話,我會更快一點,
我老想拿數理思維去想生物學問題,所以我走了不少彎路。”
有了興趣,再加上他認為生命科學的確很重要,
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在這個領域一直工作到了現在。
因此,施一公相信,“人的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你自己心裡想的,你信仰的東西,
遠遠重要於外界別人對於你的看法和整個社會上的輿論、走向,這是非常關鍵的。”
總之,興趣其實是可以培養的,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必然是天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