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內參-醫健-重新理解疾病和細菌

出處:重新理解疾病和細菌


一提起細菌,大多數人就想到細菌會讓人生病。
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如今越來越多的小孩子有過敏的症狀,
而且很多小孩子還會得哮喘病。為什麼衛生條件越來越好,小孩子卻更容易過敏了呢?
科學研究裡有一個理論,叫“衛生的假設”,
這個假設給出的理由是,過去幾十年裡,衛生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小朋友接觸細菌的機會少了,反而更容易受到各種微生物的影響。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可以從《我包羅萬象》(I Contain Multitudes)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這是得到“每天聽本書”新介紹的一本英文書,
目前沒有中文版,作者是華裔科普作家勇埃德。
他供職於《大西洋月刊》,同時也為《科學美國人》等刊物寫文章,
被稱為是當代最優秀的科學記者。

首先,我們要知道,致病的細菌,或者說病原體,其實是極少數,
絕大多數生活在人體內的細菌,都能與人和平相處。
也就是說,人和細菌其實是一種共生的關係。細菌從人的食物中獲得養分,
同時細菌的存在和細菌產出的化學物質,對人體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

書裡舉了母乳喂養的例子。
如今人們很推崇母乳喂養,一說起原因,大多數人都覺得是因為母乳有更多的養分,
母乳喂養的孩子免疫力發育好,母乳喂養的孩子聰明。這些解釋都對。
但是如果認為,嬰兒直接吸收母乳的養分,從而變得更健康,更聰明,就錯了。
因為這樣的解釋忽略了細菌的作用。


書裡說,很多研究者都很困惑,
因為母乳只不過是脂肪和糖分的混合,為什麼哺乳動物要花那麼多精力去分泌乳汁呢?
後來研究發現,母乳中有200多種叫做HMO的多醣,這是一些相對複雜的糖分。
母乳和牛奶對比,HMO種類要豐富得多,是牛奶的4倍,數量更要多出幾百倍。
研究者覺得一定是這些HMO為胎兒提供了重要養分。
但結果卻是,嬰兒根本沒辦法吸收HMO。
母乳中的HMO其實是為了去餵養嬰兒腸胃中的細菌。這種細菌食用HMO之後,
會產出的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有助於嬰兒的小腸壁細胞膜的發育,
能幫助嬰兒的小腸更好地成長。
結果就是,母乳喂養的嬰兒消化能力更強,拉肚子和患其他疾病的機會少了很多。
也就是說,母乳喂養的是嬰兒體內的細菌,
而細菌又能生產出化學物質,促進嬰兒的成長發育。這就是一組良好的共生關係。

出於這種共生關係,人體內的菌群平衡變得非常重要。
下面我們就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來解釋一下某些疾病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自然界的生態失衡會導致環境的破壞。
同樣的道理,人體內的菌群失衡也會導致疾病。
書裡說,很多疾病都是單個的細菌或者病毒造成的,
這種單個入侵雖然不一定好治療,但我們至少知道從哪下手解決問題。
但是大多數疾病都是體內整個菌群發生了變化,問題就變得複雜了。
像這種人體整個菌群變成誘發疾病的狀態,學術上叫做“生態失調”或者“菌群失調”。
比如腸胃炎就是一系列內部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基因的原因,有感染病毒的因素,有人體內部免疫系統失調的因素,
也有外部環境污染的原因,最終所有的因素加在一起,
導致整個腸胃的菌群變成生病狀態,引發炎症。

人體內菌群多樣化的減少,不僅可能引發菌群失調的風險,
也讓導致疾病的細菌容易侵入人體。生物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做“殖民抵抗”,
講的就是如果一個生命體擁有多元化茁壯成長的菌群,
就不太會給導致疾病的細菌留下多少空間,
所以,菌群存在的本身就構成了對導致疾病的細菌的抵抗。
但是,如果菌群種類減少,就可能留下大量空間,讓危險的微生物不僅可能入侵成功,
還可以擁有更多的食物,不斷成長壯大,填補共生菌群在生態圈中的位置。

比如說,自然分娩和母乳喂養之所以有好處,
就是因為自然分娩,孩子經過母親的產道,就能帶上母親體內的細菌。
同樣,母乳喂養,除了前面提到的吸收大腸菌群喜歡的HMO之外,
孩子也在接觸母親體內的細菌。孩子最早接觸什麼樣的細菌,
是否可能接觸更多樣化的細菌,對他身體內部菌群的發育是非常有用的。

以上就是《我包羅萬象》這本書裡介紹的兩個觀點,
人和細菌是共生的關係,以及疾病就是人體內的菌群失調,
人與細菌的共生關係發生了破壞。希望可以幫你更好地理解細菌與疾病。
有關這本書的更多內容,歡迎你去得到“每天聽本書”欄目收聽。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得到“每天聽本書”欄目解讀英文書的《我包羅萬象》。



---------------------------------
摘要:
一提起細菌,大多數人就想到細菌會讓人生病。
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如今越來越多的小孩子有過敏的症狀,
而且很多小孩子還會得哮喘病。為什麼衛生條件越來越好,小孩子卻更容易過敏了呢?
科學研究裡有一個理論,叫“衛生的假設”,
這個假設給出的理由是,過去幾十年裡,衛生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小朋友接觸細菌的機會少了,反而更容易受到各種微生物的影響。
我們要知道,致病的細菌,或者說病原體,其實是極少數,
絕大多數生活在人體內的細菌,都能與人和平相處。
也就是說,人和細菌其實是一種共生的關係。細菌從人的食物中獲得養分,
同時細菌的存在和細菌產出的化學物質,對人體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

以母乳為例,如今人們很推崇母乳喂養,
一說起原因,大多數人都覺得是因為母乳有更多的養分,
母乳喂養的孩子免疫力發育好,母乳喂養的孩子聰明。這些解釋都對。
但是如果認為,嬰兒直接吸收母乳的養分,從而變得更健康,更聰明,就錯了。
因為這樣的解釋忽略了細菌的作用。
母乳中有200多種叫做HMO的多醣,這是一些相對複雜的糖分。
母乳和牛奶對比,HMO種類要豐富得多,是牛奶的4倍,數量更要多出幾百倍。
研究者覺得一定是這些HMO為胎兒提供了重要養分。
但結果卻是,嬰兒根本沒辦法吸收HMO。
母乳中的HMO其實是為了去餵養嬰兒腸胃中的細菌。這種細菌食用HMO之後,
會產出的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有助於嬰兒的小腸壁細胞膜的發育,
能幫助嬰兒的小腸更好地成長。
結果就是,母乳喂養的嬰兒消化能力更強,拉肚子和患其他疾病的機會少了很多。
也就是說,母乳喂養的是嬰兒體內的細菌,
而細菌又能生產出化學物質,促進嬰兒的成長發育。這就是一組良好的共生關係。

我們都知道,自然界的生態失衡會導致環境的破壞。
同樣的道理,人體內的菌群失衡也會導致疾病。
如果菌群種類減少,就可能留下大量空間,讓危險的微生物不僅可能入侵成功,
還可以擁有更多的食物,不斷成長壯大,填補共生菌群在生態圈中的位置。

比如說,自然分娩和母乳喂養之所以有好處,
就是因為自然分娩,孩子經過母親的產道,就能帶上母親體內的細菌。
同樣,母乳喂養,除了前面提到的吸收大腸菌群喜歡的HMO之外,
孩子也在接觸母親體內的細菌。孩子最早接觸什麼樣的細菌,
是否可能接觸更多樣化的細菌,對他身體內部菌群的發育是非常有用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