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內參-溝通-方法:如何恰當地道歉

方法:如何恰當地道歉


哈麗特·勒納(Harriet Lerner)是美國當前最受歡迎的情感專家,
她曾經寫過三本有關情緒管理的暢銷書,30年累計銷量超過300萬冊。
公眾號“遠讀重洋”介紹了勒納最新出版的一本英文書
《道歉讓生活更美好》(why won't you apologize),
並從中總結了五種最不能讓人接受的道歉方式,以及什麼樣的道歉是更恰當的。

首先,都有哪些道歉方式最不能讓人接受呢?
第一,在對不起後面一定非要加一句“但是”。
這會讓道歉不真誠,意味著道歉一方在找藉口,在淡化自己的錯誤。
就算“但是”後面說得很有道理,也會讓道歉變得沒有效果。

第二,“你非要這么生氣,我也沒轍。
這麼說的人實際上就是不想道歉,他在逃避錯誤,把責任推給別人。

第三,“這幾件事情,哪件我做錯了”。
這是在把判斷的責任交給對方,實際上也是推掉了自己的責任,好像是對方在無理取鬧。

第四,只說“對不起”,不說具體原因。
光是“對不起”這三個字是沒辦法化解矛盾的。

第五,道歉之後要求對方馬上原諒。作者認為這簡直是低級情商的代表。
道歉後,要坦然面對結果。不是每個人都能在瞬間原諒他人。

作者認為,恰當的道歉要滿足下面三個要素:
首先是意識到自己錯了,為錯誤負責;
其次是道歉時真誠反思,不轉嫁責任給對方;
最後是不出現上面提到的讓人無法接受的道歉方式。


那如何才能完成一次滿分道歉呢?作者給了幾點解決方案。
第一,明確道歉的目的為了恢復親密關係。
你要讓對方感受到重視,讓對方明白你是想要維護這段關係的。

第二,找到合適的時機。
有時候,道歉不是越快越好,因為對方可能在氣頭上。
作者建議,你可以等對方氣消了之後再道歉,或者是人比較少的時候去道歉。

第三,真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說明自己本來可以怎麼做的更好。
承認錯誤只是開始,只有你講明白你本來可以怎麼做的更好,
對方才會覺得你認真思考了前因後果,才會感受到你的誠意。

第四,一定程度放大自己的錯誤,而不是說雙方都來承擔責任。
既然受傷的是對方,你多承認錯誤也是應該的。
如果你總是想和對方分清責任,對方會覺得很生分,不利於關係的修復。

最後,作者說,就算是一次很好的道歉,你也要做好對方不接受的結果。
不過,這不意味著你就要被動等待,你可以繼續找機會修復關係,贏回好感。



-----------------------------------
摘要:
哪些道歉方式最不能讓人接受呢?
1. 在對不起後面一定非要加一句“但是”
 這會讓道歉不真誠,意味著道歉一方在找藉口,在淡化自己的錯誤。
 就算“但是”後面說得很有道理,也會讓道歉變得沒有效果。
2. “你非要這么生氣,我也沒轍。”
 這麼說的人實際上就是不想道歉,他在逃避錯誤,把責任推給別人。
3. 說“這幾件事情,哪件我做錯了”
 這是在把判斷的責任交給對方,實際上也是推掉了自己的責任,好像是對方在無理取鬧。
4. 只說“對不起”,不說具體原因
5. 道歉之後要求對方馬上原諒

恰當的道歉要滿足下面三個要素:
1. 意識到自己錯了,為錯誤負責
2. 道歉時真誠反思,不轉嫁責任給對方
3. 不出現上面提到的讓人無法接受的道歉方式。

那如何才能完成一次滿分道歉呢?
1. 明確道歉的目的為了恢復親密關係。
 你要讓對方感受到重視,讓對方明白你是想要維護這段關係的。
2. 找到合適的時機。
 有時候,道歉不是越快越好,因為對方可能在氣頭上。
 你可以等對方氣消了之後再道歉,或者是人比較少的時候去道歉。
3. 真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說明自己本來可以怎麼做的更好。
 承認錯誤只是開始,只有你講明白你本來可以怎麼做的更好,
 對方才會覺得你認真思考了前因後果,才會感受到你的誠意。
4. 一定程度放大自己的錯誤,而不是說雙方都來承擔責任。
 既然受傷的是對方,你多承認錯誤也是應該的。
 如果你總是想和對方分清責任,對方會覺得很生分,不利於關係的修復。
5. 就算是一次很好的道歉,你也要做好對方不接受的結果。
 不過,這不意味著你就要被動等待,你可以繼續找機會修復關係,贏回好感。

內參-計畫-高手:先定目標“倒著想” 思維方式

出處:高手:先定目標“倒著想” 思維方式


11月14日,台灣漫畫家蔡志忠在高山大學思享課上,分享了他獨特的思考方式——倒著想。
具體來說,就是先考慮終極目標,然後倒推每一步該怎麼做。
蔡志忠說,他對於他的人生每一步都計劃好了,
他也已經考慮到了臨死那天做什麼,他在臨死前一個禮拜,就要辦一個派對。

蔡志忠在15歲時成為職業漫畫家,29歲開公司,到了36歲時,
他就有了22萬人民幣的存款和三棟別墅。
賺錢的事情都做過了之後,他決定要追逐自己的夢想,跑去日本當漫畫家。
但那時候對於日本人來說,他已經不是什麼超級天才了,
他是一個台灣人,又是36歲的年紀。如果按照常理出牌,
蔡志忠覺得自己三輩子都沒法在日本成為著名漫畫家。
這時候他就倒過來思考問題:什麼樣的漫畫是日本漫畫出版社搶著要、
但日本漫畫家不會畫的。後來他算了一下,大概有一百多種題材符合這樣的條件。

當時亞洲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論語》《莊子》《菜根譚》等書籍,
於是蔡志忠選擇畫了故事性最強的《莊子》,然後去找日本最大的出版社。
最終,情形改變了,由他求出版社變成了出版社求他。


蔡志忠也發現,不僅是人生和漫畫可以這麼想,任何領域都可以“倒著想”。
靠這種想法,他拿到了一個亞洲的橋牌冠軍獎項。
他介紹說,他會首先想到與對手在終局的那場比賽,對方氣急敗壞,而他氣定神閒。
把這個畫面想清楚,然後打法就朝著這個畫面兌現,
然後再倒推,如何讓對方氣急敗壞,而他氣定神閒。
比如,他要先贏對方三十分,後面再慢慢把一些垃圾(時間)處理好。

總之,蔡志忠對“倒著思考”看法就是,
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標,而不是一味模仿別人,想成為“別人”。



-------------------------------
摘要:
蔡志忠說,不僅是人生和漫畫可以這麼想,任何領域都可以“倒著想”。
靠這種想法,他拿到了一個亞洲的橋牌冠軍獎項。
他介紹說,他會首先想到與對手在終局的那場比賽,對方氣急敗壞,而他氣定神閒。
把這個畫面想清楚,然後打法就朝著這個畫面兌現,
然後再倒推,如何讓對方氣急敗壞,而他氣定神閒。
比如,他要先贏對方三十分,後面再慢慢把一些垃圾(時間)處理好。

總之,蔡志忠對“倒著思考”看法就是,
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標,而不是一味模仿別人,想成為“別人”。

❤內參-邏輯-管理大師的思考技術(上)

出處:管理大師的思考技術(上)


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寫過一本書叫《思考的技術》。
在這本書裡,大前研一強調,由於新經濟是呈倍數形態的,
因此,思考力的差距造成的經濟能力差距也是呈倍數的,
“新世代是個會因為思考力差異而造成極大差距的時代”。

大前研一說,在這個思考力差距的時代,
那些比別人多花兩倍時間思考的人,可以擁有十倍於別人的收入;
比別人多花三倍時間思考的人能比別人多賺百倍的利潤。
當然了,他並不是在說,
每個人都應該去追求比別人多百倍的收入,每個人都有不用的人生目標。
他想要表達的是,思考力的差距造成的結果差距會被倍數經濟放大,
最終,“在新世界裡,懶於求知的人沒有生存空間。”

不過,從他的書的名字思考的技術就能看出,
大前研一顯然認為,思考能力就像技術一樣,是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取和增強的。

我們從《思考的技術》這本書裡總結出了10條大前研一提出的思考技術。
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1.思考是一種能力
大前研一指出,
很多人都認為,思考就是靈光一現,
但是,他要強調,思考絕非一時的想法,而是一種能力。
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邏輯思考力,
而且,人們常說的先見之明、直覺,也都是從邏輯思考中產生的。
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養成邏輯思考的習慣,所以也缺少能解決問題的思路。
大前研一認為:“任何問題都有解決之策。
當然從業界撤退、把公司轉讓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因此,關鍵在於建立邏輯思考力。


2.邏輯思考,是不斷重複假設、驗證和實驗的過程。
大前研一在加入麥肯錫、進入管理諮詢行業之前,是研究核能的。
他說,其實這個思考過程,跟他之前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的各種原子爐實驗程序是一樣的。
這個思考過程就像寫論文,論文的最後一部分是結論,為了不讓別人有批評的機會,
寫論文的人一定要竭盡所能重複假設、實驗、驗證的過程,
直到最後認定結論出錯可能性非常小。

對於他要做的管理諮詢而言,這個過程就是分析客戶提供的數據、業界的數據,做成圖表,
提出假設,然後再蒐集可以讓自己的假設成立的證據等。
大前研一29歲時進入麥肯錫,
在毫無商業經驗的情況下,就是以這種邏輯思維為基礎,完成了很多企業分析案例。

當時大前研一還不到30,但卻要給60多歲的企業家提建議。
他之所以毫無畏懼,就是因為提出的建議,
都是經過無數的假設、驗證和實驗而得到的絕對不會錯的結論。
其中通過實地訪談得到的事實,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3.不要把假設當成結論。
經營管理顧問的工作,就是為企業找出他們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並且提供方案給企業客戶。
為了完成這項工作,經營管理顧問就必須蒐集數據、分析數據,提出假設,
然後,到現場訪問去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反复做各種實驗。
如果提出的假設沒有辦法得到實證,
就必須重新進行現場訪談或者其他實驗,直到有信心認定自己的假設不會出錯。

大前研一說,這其實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用這套方法,可以得出合理的結論和解決方案,
它適用於任何人、任何問題,絕對不是只有經營管理顧問才用得上。

但是,大多數人的問題是,他們只會停留在提出假設的階段。
得到假設之後,他們會認為自己已經得到結論了。
但實際上,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為印證假設不辭辛勞的行動力,
也可以說是為獲得絕對正確的答案而努力動腦的深層思考力”。


4.刻意訓練思維能力。
大前研一說,解決對於公司而言生死攸關的問題,
這種機會,一般人一生中可能不會有幾次。
但是,就像武士不上戰場時也要練劍一樣,平時鍛煉解決問題的思考力也非常重要。

大前研一最初到麥肯錫工作時,會利用每天早上的28分鐘上班時間來進行這種思維訓練。
具體的方法是,他會給自己提出一個問題,然後思考如何解決。
比如,看到車廂裡的廣告,他會給自己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
如果這家廣告公司的總裁要我協助他們提高業績,我該怎麼做。
大前研一說,當腦子習慣思考之後,思考速度自然就會加快,
他從開始時每天一個題目,能進步到每到一站,就可以換一個新的問題去思考。

每個人都可以進行這樣的思維訓練。
比如一個職場人可以思考:如果你的職位比現在高兩級,你會怎麼做?

以上就是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對思考技術的看法,以及他的四點思考技術建議。
下一期內容我們會為你介紹他對思考技術的另外六點建議。

本期文章內容改寫自:《思考的技術:思考力決定競爭力》;
作者:大前研一;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
摘要:
1. 思考是一種能力
 很多人都認為,思考就是靈光一現,但是,思考絕非一時的想法,而是一種能力。
 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邏輯思考力,
 而且,人們常說的先見之明、直覺,也都是從邏輯思考中產生的。
 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養成邏輯思考的習慣,所以也缺少能解決問題的思路。
2. 邏輯思考,是不斷重複假設、驗證和實驗的過程
 大前研一在加入麥肯錫、進入管理諮詢行業之前,是研究核能的。
 他說,其實這個思考過程,
 跟他之前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的各種原子爐實驗程序是一樣的。
 這個思考過程就像寫論文,論文的最後一部分是結論,為了不讓別人有批評的機會,
 寫論文的人一定要竭盡所能重複假設、實驗、驗證的過程,
 直到最後認定結論出錯可能性非常小。
3. 不要把假設當成結論
 大多數人的問題是,他們只會停留在提出假設的階段。
 得到假設之後,他們會認為自己已經得到結論了。
 但實際上,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解決問題的能力,
 就是為印證假設不辭辛勞的行動力,
 也可以說是為獲得絕對正確的答案而努力動腦的深層思考力”。
 如果提出的假設沒有辦法得到實證,
 就必須重新進行現場訪談或者其他實驗,直到有信心認定自己的假設不會出錯。
4. 刻意訓練思維能力
 大前研一最初到麥肯錫工作時,會利用每天早上的28分鐘上班時間來進行這種思維訓練。
 具體的方法是,他會給自己提出一個問題,然後思考如何解決。
 比如,看到車廂裡的廣告,他會給自己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
 如果這家廣告公司的總裁要我協助他們提高業績,我該怎麼做。
 大前研一說,當腦子習慣思考之後,思考速度自然就會加快,
 他從開始時每天一個題目,能進步到每到一站,就可以換一個新的問題去思考。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內參-企管-新趨勢:遠程辦公正在失寵

出處:新趨勢:遠程辦公正在失寵


如今信息交流已經越來越方便了,各種辦公軟件也很強大,
很多工作都可以在網上完成,很多公司也都實行了遠程辦公。
但是今年3月份,遠程辦公的鼻祖,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遠程辦公的IBM突然宣布,
希望它的幾千名員工重新回到實體辦公室。
除了IBM,很多公司早就這麼做了,比如,雅虎在2013年就取消了遠程辦公,
之後,安泰保險金融集團和電子零售商百思買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
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介紹了《大西洋月刊》(11月)的一篇文章,
名叫《當遠程辦公失寵時》(When Working From Home Doesn’t Work)。
這篇文章專門討論了遠程辦公這個話題。


遠程辦公最早就是IBM在1979年提出來的,
當時為了緩解總部主機擁堵的情況,IBM做了個實驗,讓五位員工在家裡工作。
結果這個實驗效果還不錯,IBM就對遠程辦公進行了推廣。
到2009年的時候,根據IBM的一份報告顯示,
它有40%的員工都在遠程辦公,這給IBM節省了大量的辦公空間和成本。


那如今IBM取消遠程辦公,是不是說遠程辦公就不好了呢?那可不一定。
比如,美國著名諮詢公司蓋洛普的調查結果顯示,
有43%的美國員工都處於完全或者部分遠程工作的模式。
研究也證明,遠程辦公模式可以讓人工作更有成效。
但如果說遠程辦公都是好處,也不准確,因為還有一些結論是相反的。
比如,要鼓勵電話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躲在辦公室工作,
這樣他們可以多交流工作心得和技巧。所以,不管遠程辦公好不好,都有研究支持。 
《大西洋月刊》這篇文章的作者說:
如果你不考慮需要哪種生產力,那麼這些研究和調查,就都對你沒什麼意義。


文章說,
假如一個公司看重個人生產力,強調個人的工作業績,看中單個員工的單兵作戰結果的話,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員工自己去選擇工作時間和工作地點。
甚至還有些工作是不太需要和人互動的,比如專欄作家這類需要獨自創作的工作,
辦公室不僅幫不上忙,還會造成干擾。
而如果是那些需要團隊緊密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工作,
遠程辦公就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了。因為在協作過程是需要溝通的,
雖然有很多軟件可以實現全方位的溝通,
比如語音通話、視頻會議,但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仍然是在辦公室面對面的討論。


下面,我們通過文章中提出的兩個概念,來看看實體辦公有什麼優勢。
同時,這兩個概念也能幫我們加深自己和同事之間的關係。

第一個概念叫做艾倫曲線。
這是1977年麻省理工的教授托馬斯·艾倫(Thomas J. Allen)提出的。
托馬斯·艾倫在觀察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交流模式時發現,
兩張辦公桌離得越遠,坐在這兩個辦公桌的人就越難交流。
如果兩張桌子之間的距離超過30米,那這兩個人定期交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那信息技術能不能降低艾倫曲線的波動呢?
麻省理工的訪問科學家本·瓦貝爾(Ben Waber)最近的一項研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雖然平時我們用的交流軟件目的是消除距離造成的影響,
但通常人們都是用軟件和自己熟悉的人交流。瓦貝爾和IBM的研究者共同做了一項研究,
他們發現在一個辦公室裡的員工,對一個潛在的問題平均要交流38次,
而在不同工作場所的員工遇到問題時,他們之間的交流只有8次。
也就是說,當你和同事天天在一個辦公室的時候,你們就越熟悉,交流也越多。
而離得遠了,就算信息技術很發達,溝通得也少。

第二個概念是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的意思是說,我們傾向於被熟悉的事物吸引,熟悉度越高,喜歡的程度就越高。
這個效應用在辦公室的人際關係上就是,
如果你有意識地讓別人更熟悉你,他們就會更喜歡你。
很多時候,那些平時在辦公室活躍度比較高的人,人緣也比較好,
那些在領導面前經常露臉的人,得到的機會也比較多。
當然,這裡不是說去領導那裡溜鬚拍馬,而是你要讓領導注意到你,增加存在感。
比如開會的時候多發言,不要怕和領導有眼神交流,這都是在利用曝光效應。
所以,實體辦公室之所以還有優勢,曝光效應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所以,這篇文章說,IBM讓員工回到辦公室,
並不是簡單地回歸傳統,而是對變化的時代做出的反應。
因為在過去,人們願意等待一個公司花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去研發一個產品,
而現在軟件的迭代速度特別快,回歸實體辦公室,
其實就是為了迅速應對變化,識別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獲得反饋,調整路徑。

以上就是“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介紹的《大西洋月刊》的有關遠程辦公變化的文章,
希望對你有啟發。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大西洋月刊》:
正在失寵的遠程辦公)



----------------------------------
摘要:
遠程辦公最早就是IBM在1979年提出來的,
當時為了緩解總部主機擁堵的情況,IBM做了個實驗,讓五位員工在家裡工作。
結果這個實驗效果還不錯,IBM就對遠程辦公進行了推廣。
到2009年的時候,根據IBM的一份報告顯示,
它有40%的員工都在遠程辦公,這給IBM節省了大量的辦公空間和成本。

那如今IBM取消遠程辦公,是不是說遠程辦公就不好了呢?那可不一定。
比如,美國著名諮詢公司蓋洛普的調查結果顯示,
有43%的美國員工都處於完全或者部分遠程工作的模式。
研究也證明,遠程辦公模式可以讓人工作更有成效。
不管遠程辦公好不好,都有研究支持。
如果你不考慮需要哪種生產力,那麼這些研究和調查,就都對你沒什麼意義。

假如一個公司看重個人生產力,強調個人的工作業績,看中單個員工的單兵作戰結果的話,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員工自己去選擇工作時間和工作地點。
甚至還有些工作是不太需要和人互動的,比如專欄作家這類需要獨自創作的工作,
辦公室不僅幫不上忙,還會造成干擾。
而如果是那些需要團隊緊密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工作,
遠程辦公就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了。因為在協作過程是需要溝通的,
雖然有很多軟件可以實現全方位的溝通,
比如語音通話、視頻會議,但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仍然是在辦公室面對面的討論。

下面提出的兩個概念,來看看實體辦公有什麼優勢。
1. 艾倫曲線
 這是1977年麻省理工的教授托馬斯·艾倫(Thomas J. Allen)提出的。
 托馬斯·艾倫在觀察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交流模式時發現,
 兩張辦公桌離得越遠,坐在這兩個辦公桌的人就越難交流。
 如果兩張桌子之間的距離超過30米,那這兩個人定期交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2. 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的意思是說,我們傾向於被熟悉的事物吸引,熟悉度越高,喜歡的程度就越高。
 這個效應用在辦公室的人際關係上就是,
 如果你有意識地讓別人更熟悉你,他們就會更喜歡你。
 很多時候,那些平時在辦公室活躍度比較高的人,人緣也比較好,
 那些在領導面前經常露臉的人,得到的機會也比較多。
 比如開會的時候多發言,不要怕和領導有眼神交流,這都是在利用曝光效應。
 所以,實體辦公室之所以還有優勢,曝光效應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IBM讓員工回到辦公室,並不是簡單地回歸傳統,而是對變化的時代做出的反應。
因為在過去,人們願意等待一個公司花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去研發一個產品,
而現在軟件的迭代速度特別快,回歸實體辦公室,
其實就是為了迅速應對變化,識別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獲得反饋,調整路徑。

❤內參-藝術-日本設計風格同禪無關設計

出處:日本設計風格同禪無關設計


設計師朱鍔對日本的設計師和設計文化非常了解。
他在日本工作和生活過,也曾把包括原研哉在內的日本設計師的書翻譯成中文。
微信公眾號“景觀週”發表了一篇朱鍔的口述文章,
在其中,朱鍔說,大家對日本設計同禪之間的關係存在誤解,
“日本人其實對禪沒有什麼概念,禪這個東西可能是日本以外的人強加給他的。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沒有那麼多人天天在說禪“。
原研哉和深澤直人這些設計師到中國,也會很奇怪,為什麼這麼多人會問他們禪的問題。


朱鍔解釋說,
其實日本的花道,茶道,劍道,風格的簡單和簡潔,
不是禪,是生死,因為資源只有這麼多。在
中國就不同,比如喝茶,說法會很多,講究工序和年份。
在中國,所有這些都需要有資源,才玩得起。
但日本沒有那麼多資源,沒有多餘的東西可以浪費,必須精緻。
所以,是這種環境影響了日本的思維方式,並且最終變成了習慣。


這種思維方式和習慣自然也會影響到日本的設計風格。
朱鍔說,
建築師安藤忠雄不是武士,
但是他的設計追求的那種利落的感覺,“跟刀口又有什麼區別呢?”
而且,不止安藤忠雄,隈研吾,老一輩的丹下健三,都是如此,只是呈現手法上有區別。
服裝設計師像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也是同樣,非常利落。
它也影響到了品牌比如無印良品無印良品真正追求的是整理和秩序,
靠著這兩點,無印良品可以把商品賣到全世界。
朱鍔說:。
它把所有裝飾的成分減到最小,它不需要那些極具故事性的裝飾,
它的哲學是,當你把裝飾去掉,還原它的原型時,
東方的東西可以拿到西方賣,西方的東西也可以拿到東方來賣“。

因此,日本設計的極致和極簡,
是因為可選擇的材料太少,所以必須在有限的材料裡做到極致。

朱鍔還提到,
很多中國人喜歡說,日本的這個是中國的,那個也是中國的,
這個說法前面必須加上“曾經”兩個字。而且,這個“曾經”已經找不回來了。
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把它變成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習慣,“
最後你找回來的只是一個形式,就是一個古董。
這些東西在日本還留著,但代代相傳之後,它的體系跟中國已經沒有關係了,
所以它從根本上來說是不一樣的,
它所體現出來的是浪費不起,因為浪費不起,它就做得很乾淨。“

總之,設計師朱鍔認為,日本設計風格中的極致和極簡,和大家熱衷談論的“禪”關係不大。
極致和極簡,來源於日本這個國家的環境,影響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並最終變成了習慣。




-----------------------------
摘要:
日本人其實對禪沒有什麼概念,禪這個東西可能是日本以外的人強加給他的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沒有那麼多人天天在說禪“。
原研哉和深澤直人這些設計師到中國,也會很奇怪,為什麼這麼多人會問他們禪的問題。
其實日本的花道,茶道,劍道,風格的簡單和簡潔,
不是禪,是生死,因為資源只有這麼多。在
中國就不同,比如喝茶,說法會很多,講究工序和年份。
在中國,所有這些都需要有資源,才玩得起。
日本沒有那麼多資源,沒有多餘的東西可以浪費,必須精緻。
所以,是這種環境影響了日本的思維方式,並且最終變成了習慣。

這種思維方式和習慣自然也會影響到日本的設計風格。
建築師安藤忠雄不是武士,
但是他的設計追求的那種利落的感覺,“跟刀口又有什麼區別呢?”
而且,不止安藤忠雄,隈研吾,老一輩的丹下健三,都是如此,只是呈現手法上有區別。
服裝設計師像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也是同樣,非常利落。
它也影響到了品牌比如無印良品無印良品真正追求的是整理和秩序,
靠著這兩點,無印良品可以把商品賣到全世界。
“它把所有裝飾的成分減到最小,它不需要那些極具故事性的裝飾,
它的哲學是,當你把裝飾去掉,還原它的原型時,
東方的東西可以拿到西方賣,西方的東西也可以拿到東方來賣“。
日本設計的極致和極簡,是因為可選擇的材料太少,所以必須在有限的材料裡做到極致。

很多中國人喜歡說,日本的這個是中國的,那個也是中國的,
這個說法前面必須加上“曾經”兩個字。而且,這個“曾經”已經找不回來了。

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把它變成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習慣,“
這些東西在日本還留著,但代代相傳之後,它的體系跟中國已經沒有關係了,
所以它從根本上來說是不一樣的,
它所體現出來的是浪費不起,因為浪費不起,它就做得很乾淨。“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內參-心理-大師:如何有效影響他人心理學影響力

出處:大師:如何有效影響他人心理學影響力


“影響力教父”羅伯特·西奧迪尼是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
很多人都可能都讀過他的著作“影響力”。
時隔30年後,西奧迪尼新出了一本書,叫做“先發影響力”,對自己的理論進行了升級。
“影響力”這本書裡主要介紹的是影響別人的方法,
包括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
而在“先發影響力”這本書裡,主要介紹了實施這些方法的前提條件。
如果忽略這些前提條件,即便採用了這些方法,影響力也會大打折扣。

西奧迪尼在書裡引用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觀點:
“生活中沒有什麼事是非同小可的,除非你正在想它”,
很多心理學家也指出,潛意識主導了人們大多數的日常想法,信念和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品牌在廣告上投入了很多,對人的影響也​​十分有限。
比如早高峰擠地鐵的人,或者是在看遊戲直播的玩家,
在這些時候,他們是沒有時間和心情來“被影響”的。
受眾的注意力和思維方式,就是影響力的前提條件。


在“先發影響力”這本書裡,說服效果的公式也進行了升級。
過去西奧迪尼提出“信息強度=說服效果”,
而如今這個關係被升級成了“注意力×思維方式×信息強度=說服效果“。
比如,書裡提到,
女生如果在考試前寫下自己的性別,
數學成績會顯著降低,因為她們受到了”女生數學不好“的思維定勢的影響。

所以,從引導注意力和思維方式的角度來說,想要改變受眾的行為,
你不一定要改變他們的觀念,態度或體驗,
只要改變決策瞬間當事人頭腦中的重點就可以了。


------------------------------
摘要:
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觀點:
“生活中沒有什麼事是非同小可的,除非你正在想它”,
很多心理學家也指出,潛意識主導了人們大多數的日常想法,信念和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品牌在廣告上投入了很多,對人的影響也​​十分有限。
比如早高峰擠地鐵的人,或者是在看遊戲直播的玩家,
在這些時候,他們是沒有時間和心情來“被影響”的。
受眾的注意力和思維方式,就是影響力的前提條件。
而說服力公式為:“注意力×思維方式×信息強度=說服效果“。

所以,從引導注意力和思維方式的角度來說,
想要改變受眾的行為,你不一定要改變他們的觀念,態度或體驗,
只要改變決策瞬間當事人頭腦中的重點就可以了。
例如:女生如果在考試前寫下自己的性別,數學成績會顯著降低,
因為她們受到了”女生數學不好“的思維定勢的影響。

❤內參-經濟-全球財富報告:千禧一代的劣勢貧富差距

出處:全球財富報告:千禧一代的劣勢貧富差距


瑞士信貸銀行在11月14日發布了“2017年全球財富報告”。
這份報告顯示,在全世界範圍內,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
財富不平等在繼續擴大,而年輕人受到的影響尤其大。


從2000年到2007年,社會各個階層都會從財富的增長中獲益,
成年人的全球平均財富增長率是7%,財富中值每年增長12%。
但200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打斷了這個增長趨勢。2007年全球財富減少了12.6%。
而且,金融危機改變了所有人都從財富增長中獲益的現象。
瑞士信貸銀行的研究員認為,
原因是,金融危機後,金融資產增長的速度超過了非金融資產。
而持有金融資產的大都是較富裕人群在21世紀初,
佔總人口的1%的最富有人群擁有的財富佔全世界的45.5%,現在這個比例上升到了50.1%。
與此同時,佔全球一半人口的人擁有的財富不到全球整體財富的1%,
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擁有全球財富的88%。


從個人經濟狀況來看,
報告說,全球大約70%的成年人總個人財富不足1萬美元,
而最富有的1%人群,一個人至少擁有超過77萬美元。
瑞信還預計,到2022年,擁有百萬美元資產的人會增加22%,
從3600萬人增加到4400萬人,但是,資產不足1萬美元的成年人僅僅會減少4%。

報告說,和其他年齡段的人相比,1984年到2000年出生的千禧一代受到的影響最大。
他們直接遭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機衝擊,
不僅經歷了失業,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房價升高,
更嚴格的抵押貸款規定等困境,也經歷了比前輩們養老金減少的局面。
儘管千禧一代比前幾代人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但是瑞信的研究人員說,
只有少數成功人士以及在科技,金融等行業工作的人,才有機會克服“千禧一代劣勢”。

相比之下,1954年年到1964年年出生的嬰兒潮一代,則佔據了包括地產在內的大部分財富。

總之,瑞士信貸銀行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說,金融危機讓全球財富的不平等差距擴大,
1984年到2000年出生的千禧一代,是這一波不平等擴大的最大受害者。
不好的市場環境讓他們面對著“千禧一代劣勢”。




------------------------
摘要:
2008年金融危機後,金融資產增長的速度超過了非金融資產。
而持有金融資產的大都是較富裕人群在21世紀初,
佔總人口的1%的最富有人群擁有的財富佔全世界的45.5%,現在這個比例上升到了50.1%。
與此同時,佔全球一半人口的人擁有的財富不到全球整體財富的1%,
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擁有全球財富的88%。

從個人經濟狀況來看,
報告說,全球大約70%的成年人總個人財富不足1萬美元,
而最富有的1%人群,一個人至少擁有超過77萬美元。
瑞士信貸銀行預計,到2022年,擁有百萬美元資產的人會增加22%,
從3600萬人增加到4400萬人,但是,資產不足1萬美元的成年人僅僅會減少4%。
和其他年齡段的人相比,1984年到2000年出生的千禧一代受到的影響最大。
他們直接遭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機衝擊,
不僅經歷了失業,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房價升高,
更嚴格的抵押貸款規定等困境,也經歷了比前輩們養老金減少的局面。
儘管千禧一代比前幾代人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但是瑞士信貸銀行的研究人員說,
只有少數成功人士以及在科技,金融等行業工作的人,才有機會克服“千禧一代劣勢”。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內參-理財-阻礙你變富的三個固有認知

出處:阻礙你變富的三個固有認知


日本暢銷書作家本田健曾出版過上百本書,
他也是一位財經專家,經營過會計公司、管理諮詢公司和風險投資公司。
在本田健看來,普通人尤其是月光族無法致富,主要是因為他們的3個固有習慣和認知。
 《經理人》月刊整理了本田健的觀點。

第一,不重視金錢,也從沒認真思考過這件事。
本田健觀察發現,普通人往往是最常提到錢的人,
但他們往往都是持有消極的想法,比如看到跑車、名牌衣物首先會想到自己買不起。
本田健說,雖然他們常常想到錢,但卻不曾想過如何學會管理金錢。


第二,了解存錢、理財的重要性,卻從不立即採取行動。
本田健認為,成功人士的行動力都非常強,他曾遇到過一個精通理財知識的客戶,
但卻始終沒有採取任何行動,於是自己的資產只能原地踏步。
 “與金錢無緣的人,總是把事情一再拖延”,本田健強調,
行動力是成功人士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
雖然表面上看只是細微的差異,但日積月累後,雙方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第三,缺乏使用金錢的良好知識與習慣。
本田健指出,很多人對於金錢的知識,大多來自於父母,
即使長大成年後,也會遵循父母所教導的理財知識,而父母最常傳授的3個基本原則是:
以每個月的收入維持家用;不要亂花錢;盡可能儲蓄。
本田健說,富人的用錢原則是平均分配投資的錢與讓自己快樂的錢,
他們知道哪些錢該用於投資、哪些錢該用來玩樂,
他們也不會隨著心情起伏來使用金錢,而是會想方設法利用金錢建立更多資產。



-----------------------------
摘要:
1. 不重視金錢,也從沒認真思考過這件事(X)
 普通人往往是最常提到錢的人,但他們往往都是持有消極的想法,
 比如看到跑車、名牌衣物首先會想到自己買不起。
 雖然他們常常想到錢,但卻不曾想過如何學會管理金錢。
2. 了解存錢、理財的重要性,卻從不立即採取行動(X)
 成功人士的行動力都非常強,他曾遇到過一個精通理財知識的客戶,
 但卻始終沒有採取任何行動,於是自己的資產只能原地踏步。
“與金錢無緣的人,總是把事情一再拖延”。
 行動力是成功人士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
 雖然表面上看只是細微的差異,但日積月累後,雙方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3. 缺乏使用金錢的良好知識與習慣(X)
 很多人對於金錢的知識,大多來自於父母,
 即使長大成年後,也會遵循父母所教導的理財知識,而父母最常傳授的3個基本原則是:
 (1)以每個月的收入維持家用;
 (2)不要亂花錢;
 (3)盡可能儲蓄。
 富人的用錢原則是:
 (1)平均分配投資的錢與讓自己快樂的錢,
  他們知道哪些錢該用於投資、哪些錢該用來玩樂,
 (2)他們不會隨著心情起伏來使用金錢,而是會想方設法利用金錢建立更多資產。

❤內參-心理-如何提升幸福感(通知好、壞消息的方法)

出處:如何提升幸福感


如果想讓周圍的人感覺更幸福,有一種做法是給他們物質獎勵,比如買一些小禮物。
但實際上,提升幸福感也有一些軟性的技巧,
比如在告訴大家好消息或者壞消息的技巧上做點文章,就能提高幸福感。
得到訂閱專欄“矽谷來信”的主理人吳軍在專欄裡,對這種技巧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先說怎麼告訴別人壞消息。
吳軍說,從幸福學上講,壞消息要晚一點通知對方,
如果提前通知對方,對方會一直痛苦,直到這件事情發生,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會經常想這件事情,痛苦感會加倍
比如,企業要辭退一名員工,最好的方法是直接通知他,讓他當天或者明天走人。
這種方法看似最不盡人情,但卻是最好的。即使員工痛苦,也是短期的,不至於受到煎熬。
至於在道義上的補償,很多公司在被辭退人離開之後,會再給他發一段時間的工資。


那好消息該怎麼說呢?答案是及早說,這樣對方可以高興很長時間。
比如,某個紀念日快到了,你打算給配偶或者男女朋友一件大禮物,
不妨提前給一點暗示,這樣從他們得到消息,到這件事發生,他們每天都會高興。
相應地,如果你有兩個好消息要告訴對方,要一次告訴他一個。
對方每次得到一個好消息,幸福感就會增加一次,
如果你一下都說出來,對方只能高興一次。
幾個壞消息的做法就剛好相反,一次全說出來,不要分幾次說。
當然,如果是特別重大的打擊,你要考慮對方的承受能力,再決定說不說。

如果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如何通知對方呢?這時候要先講壞消息,再講好消息。
因為當對方聽到好消息時會忘掉先前的壞消息。
即便那個壞消息是個大的壞消息,
後面的好消息是個小的好消息,但是對方至少會得到一些安慰。

另外,你還可以把一個好消息拆分成幾個好消息。
比如公司效益好了,要給員工加薪,一種是增加10%的工資,另一種是發10%的獎金。
發獎金就比漲工資要好。因為漲工資員工只會高興一次,
如果第二年效益不好,也降不回去。而發獎金每到年底就有一次,
如果第二年效益不好,少發一些獎金,對方也不會太失望。
同理,如果你能把幾個壞消息合併成一個,也能增加幸福感。

以上就是如何用好消息或者壞消息來增加幸福感的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
摘要:
從幸福學上講,壞消息要晚一點通知對方,
如果提前通知對方,對方會一直痛苦,直到這件事情發生,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會經常想這件事情,痛苦感會加倍。

比如,企業要辭退一名員工,最好的方法是直接通知他,讓他當天或者明天走人。
這種方法看似最不盡人情,但卻是最好的。即使員工痛苦,也是短期的,不至於受到煎熬。
至於在道義上的補償,很多公司在被辭退人離開之後,會再給他發一段時間的工資。

那好消息該怎麼說呢?答案是及早說,這樣對方可以高興很長時間。
比如,某個紀念日快到了,你打算給配偶或者男女朋友一件大禮物,
不妨提前給一點暗示,這樣從他們得到消息,到這件事發生,他們每天都會高興。
相應地,如果你有兩個好消息要告訴對方,要一次告訴他一個。
對方每次得到一個好消息,幸福感就會增加一次,
如果你一下都說出來,對方只能高興一次。
幾個壞消息的做法就剛好相反,一次全說出來,不要分幾次說。
當然,如果是特別重大的打擊,你要考慮對方的承受能力,再決定說不說。


如果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如何通知對方呢?這時候要先講壞消息,再講好消息。
因為當對方聽到好消息時會忘掉先前的壞消息。
即便那個壞消息是個大的壞消息,
後面的好消息是個小的好消息,但是對方至少會得到一些安慰。

❤內參-表達-閱讀與寫作就是弓與箭的關係

出處:閱讀與寫作就是弓與箭的關係


在“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啟動儀式上,
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曹文軒、
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就“創意寫作”這個議題進行了對談。
在談到語文教學尤其是寫作教育,
三位都認為寫作非常重要,但現在的語文教學尤其是寫作教育是“不正常的”。

陳曉明教授說,
我們這個民族最強調寫作,歷史上是通過寫作判斷人才,
通過一篇文章考察出對典籍的理解、人生的感悟,寫得好就可以治理一方、領袖一方。
這是中國的傳統之一,但現在的現狀卻是缺失。
他認為中文系的教育應該恢復同學們的寫作能力。
他說,
過去人們總是說大學不培養作家,
即使開展中文這樣的人文學科專業教育,寫作的訓練在大學中文系也是被忽略的,
今天應該改變這種觀念,中文系就是要擔負起培養寫作人才的責任。

另一位對談者溫儒敏曾經在幾年前做過調查,
他發現,
現在高中的作文教學是“全線崩潰”的,基本上到高中以後是不安排寫作的,
只是教應對高考作文的技巧,碰到什麼情況怎麼對付,什麼樣的題怎麼對付,
比如告訴你有15種寫法怎麼用愛因斯坦的名言,諸如此類的。

而曹文軒教授強調了“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就是弓和箭的關係”。
他說:“如果拋開閱讀,只講寫作是會很有問題的,
閱讀是寫作的一個前提,寫作是閱讀的一個結果。
只有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的積累,才能寫出好文章。
曹文軒認為,“
大學能不能培養作家不說,至少可以培養一個寫手。
創意寫作在教育上的意義,就是讓人們去多閱讀。



------------------------------
摘要:
寫作非常重要,但如今的語文教學尤其是寫作教育是“不正常的”。
現在高中的作文教學是“全線崩潰”的,基本上到高中以後是不安排寫作的,
只是教應對高考作文的技巧,碰到什麼情況怎麼對付,什麼樣的題怎麼對付,
比如告訴你有15種寫法怎麼用愛因斯坦的名言,諸如此類的。

我們這個民族最強調寫作,歷史上是通過寫作判斷人才,
通過一篇文章考察出對典籍的理解、人生的感悟,寫得好就可以治理一方、領袖一方。
這是中國的傳統之一,但現在的現狀卻是缺失。
他認為中文系的教育應該恢復同學們的寫作能力。
過去人們總是說大學不培養作家,
即使開展中文這樣的人文學科專業教育,寫作的訓練在大學中文系也是被忽略的,
今天應該改變這種觀念,中文系就是要擔負起培養寫作人才的責任。

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就是弓和箭的關係。
閱讀是寫作的一個前提,寫作是閱讀的一個結果。
只有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的積累,才能寫出好文章。

大學能不能培養作家不說,至少可以培養一個寫手。
創意寫作在教育上的意義,就是讓人們去多閱讀。

❤內參-企管-人資-李開復:給管理者的招聘建議

出處:李開復:給管理者的招聘建議


創新工場公眾號的一篇文章分享了李開復的管理與創業經驗。
在招聘方面,李開復給公司創始人、CEO們提供了幾條建議。

首先,CEO要把20%-30%的時間花在招聘上,而且找人時還不能太功利
李開復認為,找人這件事其實就是關於人脈的事。
他建議CEO們應該經常看看通訊錄上有哪些強人,並維護住這個關係。
而平時看到很厲害的人,就跟他認識,聯繫,常見面,哪怕沒有目的。
他說,理工科出身的CEO總是做什麼事就要有個目的,
其實不需要,跟人社交廣交朋友沒有任何壞處。

其次,招人永遠不只是HR的事
一個很厲害的HR可以幫你加很多分,但找人永遠是CEO的責任。
李開復認為,
HR在校招等方面可以幫助CEO走流程,但是招VP和招總監這樣的事交給HR,
讓他去找簡歷來篩選,對CEO們來說,那就是太天真的想法。


再次,招人時,要用行政的方式保證團隊不會僱傭不合格的人
李開復說,
招人的權力是不能下放的,可能會出現一流的人僱二流的人,二流的人僱三流的人。
 CEO跟團隊的想法有些地方會不一致,
創始人和CEO的目標是維護公司的文化和留住優秀的人才,
而團隊更在乎完成自己的KPI,拿到股權和公司上市分紅。
這樣就可能招進來不過關的人。


最後,CEO們不要認為公司沒有了自己就不行。
李開復介紹說,創始人和CEO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希望證明自己很重要。
他認為,一個好的CEO,有責任讓公司即便在沒有自己的情況下也能運行下去。
比如李開復在自己患病的17個月裡,對創新工場的參與度就幾乎是零,但公司還正常運轉。
他建議,創始人要放權給下屬,因為最優秀的人都希望自己能被信任,
希望自己有一定的決策權,能夠成長,做出成果是因為自己的努力,
而不是老闆的英明決策。適當放權可以讓自己的壓力下降,也可以讓團隊獲得成長。



---------------------------
摘要:
1. CEO要把20%-30%的時間花在招聘上,而且找人時還不能太功利
 找人這件事其實就是關於人脈的事。
 CEO們應該經常看看通訊錄上有哪些強人,並維護住這個關係。
 而平時看到很厲害的人,就跟他認識,聯繫,常見面,哪怕沒有目的。
 理工科出身的CEO總是做什麼事就要有個目的,
 其實不需要,跟人社交廣交朋友沒有任何壞處。
2. 招人永遠不只是HR的事
 HR在校招等方面可以幫助CEO走流程,但是招VP和招總監這樣的事交給HR,
 讓他去找簡歷來篩選,對CEO們來說,那就是太天真的想法。
3. 用行政的方式保證團隊不會僱傭不合格的人
 招人的權力是不能下放的,可能會出現一流的人僱二流的人,二流的人僱三流的人。
 CEO跟團隊的想法有些地方會不一致,
 創始人和CEO的目標是維護公司的文化和留住優秀的人才,
 而團隊更在乎完成自己的KPI,拿到股權和公司上市分紅。
 這樣就可能招進來不過關的人。
4. CEO們不要認為公司沒有了自己就不行
 一個好的CEO,有責任讓公司即便在沒有自己的情況下也能運行下去。
 創始人要放權給下屬,因為最優秀的人都希望自己能被信任,
 希望自己有一定的決策權,能夠成長,做出成果是因為自己的努力,
 而不是老闆的英明決策。適當放權可以讓自己的壓力下降,也可以讓團隊獲得成長。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內參-人際-人際:對你至關重要的7種人

出處:人際:對你至關重要的7種人


每個人在實現目標、獲得成功的路上,都需要藉助他人的力量。
美國《成功》(Success)雜誌的一篇文章建議人們結交以下7種夥伴,
幫助自己組建一個強大的人際網絡。

第一種夥伴,你的忠誠粉絲
他會認同你表達的看法、賞識你的潛力。
當你自我懷疑、產生負面情緒時,這個夥伴會是你最正向的力量。


第二,仰慕的導師
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自己亦師亦友的人生導師,
他們可能經歷過你的處境,會為你帶來有益的建議。


第三,你背後的推手
父母、親人和多年的好友是默默站在你背後的堅強後盾。
一個好的推手能引領你成為一名好的領導者、好的家庭成員和好朋友。


第四,你的靈魂伴侶
靈魂伴侶不僅是朋友、愛人,還是你最大的支持者,可以明白你所有的心思和想法
也會適時提醒你何時該放慢腳步,重新調整策略。


第五,你的智慧燈塔
每一個團體當中,總有一個似乎知道所有問題答案的人。
當你面對抉擇時,這種夥伴可以為你提出宏觀而透徹的建議。

第六,你的成功模範。
每個人都會碰到一個你認為非常優秀的人,這種夥伴是你的榜樣、成功的基準。
看到他,你會想要調整自己,成為像他那樣的人。


第七,幫你從工作中徹底脫離的人
對於有孩子的職場人士來說,能讓他們徹底從工作脫離的人是自己的孩子。
不過,現實生活中,
幫你從工作中脫離的人往往成為最容易被犧牲的一環,比如家裡的親人



------------------------------
摘要:
1. 走在你前面的人-目標、引導
 (1)你的成功模範(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看到他,你會想要調整自己,成為像他那樣的人。
 (2)仰慕的導師(引導你怎麼成為那種人的老師)
  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自己亦師亦友的人生導師,
  他們可能經歷過你的處境,會為你帶來有益的建議。
 (3)你的智慧燈塔((引導你怎麼成為那種人的朋友)
  這種夥伴可以為你提出宏觀而透徹的建議。
2. 跟你一起走的人-陪伴、照顧
 (1)你的靈魂伴侶
  明白你所有的心思和想法;
  也會適時提醒你何時該放慢腳步,重新調整策略。
 (2)幫你從工作中徹底脫離的人
  現實生活中,幫你從工作中脫離的人往往成為最容易被犧牲的一環,
  比如家裡的親人。

3. 走在你背後的人-支持、鼓勵
 (1)你的忠誠粉絲
 當你自我懷疑、產生負面情緒時,這個夥伴會是你最正向的力量。
 (2)你背後的推手
  父母、親人和多年的好友是默默站在你背後的堅強後盾。
  一個好的推手能引領你成為一名好的領導者、好的家庭成員和好朋友。

內參-創新-頭腦清楚型和頭腦迷糊型學者

出處:頭腦清楚型和頭腦迷糊型學者


11月18日,著名學者錢理群在一場名為
“文學的社會空間與當代精神發展的可能性”的活動上,談到了他對人工智能的看法。
好奇心日報整理了錢理群的發言。 78歲的錢理群每天看4份報紙和20多種雜誌,
他最近的關注點是人工智能和未來的發展,對此他想到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機器代替不了人的東西?
錢理群認為,人和機器的最大區別是人有思維,
而且是創造性思維,即不可複制、不可代替、甚至是不可計算的思維。

第二個問題,
人類所具有的創造性思維,對於今天和未來的文學創作、學術研究、教育,
以及讀書應該提出什麼新的要求?
談到這個問題時,錢理群提到了北京大學哲學系何懷宏教授的文章
《何以為人,人將何為——人工智能的未來挑戰》,
何懷宏在文章中引用了哈耶克的說法:
學者分為頭腦清楚型和頭腦迷糊型。
愛因斯坦就是頭腦迷糊型,他有很多公式都記不住,
講課時需要學生在黑板上把公式寫出來,但他極富想像力。
錢理群說:
“過去我們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養頭腦清楚型學者。
但現在,恐怕頭腦迷糊型學者更為重要,因為機器可以代替頭腦清楚。”
他建議,年輕人要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以及情感、意志和精神的全面發展。


第三個問題是培養頭腦迷糊型的學者,需要怎樣的環境?
錢理群預測,將來人們的思維是“胡思亂想、胡說八道”,
怎樣的學術、創作、教育環境才能允許這樣的思維是更根本的問題。

錢理群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他的最新作品是《魯迅作品細讀》,
他發現魯迅的很多語言是反語法、反修辭的,這也正是魯迅的特點。
比如,“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中的“似乎”和“確鑿”在語法上讀不通,
但魯迅故意用兩個矛盾的詞語來表達對百草園非常複雜的感情。
這種語言是機器寫不出來的,
錢理群說,人們如今讀書,要從作品中學習的不是具體的東西,
而是作者特殊的創造性思維,使自己成為一個機器人所不能替代的人。



-----------------------------
摘要:
1. 什麼是機器代替不了人的東西?
 人和機器的最大區別是人有思維,
 而且是創造性思維,即不可複制、不可代替、甚至是不可計算的思維。
2. 什麼叫做創新性思維的人?
 按哈耶克的說法:學者分為頭腦清楚型和頭腦迷糊型。
 愛因斯坦就是頭腦迷糊型,他有很多公式都記不住,
 講課時需要學生在黑板上把公式寫出來,但他極富想像力。
 過去我們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養頭腦清楚型學者。
 但現在,恐怕頭腦迷糊型學者更為重要,因為機器可以代替頭腦清楚。
 因此,年輕人要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以及情感、意志和精神的全面發展。
3. 培養頭腦迷糊型的學者,需要怎樣的環境?
 將來人們的思維是“胡思亂想、胡說八道”,
 怎樣的學術、創作、教育環境才能允許這樣的思維是更根本的問題。
 魯迅的很多語言是反語法、反修辭的,這也正是魯迅的特點。
 比如,“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中的“似乎”和“確鑿”在語法上讀不通,
 但魯迅故意用兩個矛盾的詞語來表達對百草園非常複雜的感情。
 這種語言是機器寫不出來的。
 人們如今讀書,要從作品中學習的不是具體的東西,
 而是作者特殊的創造性思維,使自己成為一個機器人所不能替代的人。

❤內參-教育-孩子比你想像的更有實力(獨立思考)

出處:孩子比你想像的更有實力


五味太郎是日本著名的繪本作家,
他的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範圍內都很暢銷,很受孩子們的歡迎。
不過,五味太郎在很多訪談中都提到,他不太想通過繪本去展現“教育”。
 “我不是從教育觀點出發才創作繪本的,我就是想讓孩子覺得快樂,僅此而已。”
那家長該如何教育好孩子呢?五味太郎在11月18日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
從根本上來說,這些家長都不太信任自己的孩子,其實你的孩子比你想像的要有實力。
一定要相信孩子的實力,不然的話就是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五味太郎認為,
現在氣候與生活環境變化得非常快,我們不知道將來會變成什麼樣,也很難掌控未來。
所以家長最應該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生存的能力。
五味太郎提到了日本目前的一種現實情況,
“孩子拼命上學讀書拿到了文憑,其實一點實際能力都沒有。
學校是去了,但是什麼都沒學到,或者學到的東西沒有用。
所以對真正想學習的人,
要有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讓自己學到真正想學的東西,這才是最重要的。”



----------------------------------
摘要:
現在氣候與生活環境變化得非常快,我們不知道將來會變成什麼樣,也很難掌控未來。
所以家長最應該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生存的能力。

日本目前的一種現實情況,
“孩子拼命上學讀書拿到了文憑,其實一點實際能力都沒有。
學校是去了,但是什麼都沒學到,或者學到的東西沒有用。
所以對真正想學習的人,
要有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讓自己學到真正想學的東西,這才是最重要的。”

❤內參-學習-傅盛:如何實現自我進化?

出處:傅盛:如何實現自我進化?


雷•達里奧是橋水基金的創始人,橋水基金是全世界最大的對沖基金,
它為來自全球大約350家機構客戶管理將近1500億美元的資產。
因為雷•達里奧的聰明、成功和特立獨行,他還曾被媒體稱作“投資界的喬布斯”。
雷•達里奧在今年9月出版了一本新書叫《原則》,
詳細介紹了他的投資之道,以及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秉持的理念、原則和哲學。
獵豹CEO傅盛也讀了這本書, 他從中讀出了一個人應該如何成長。
傅盛結合自己對《原則》這本書的理解,分享了他的心得。


首先,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塑造者。
一個人的改變如果有障礙,這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是人的思維。
改造思維的關鍵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塑造者。
幾乎所有偉大的人都是塑造者,他們是有極強的願力和能力改造自己。
就和健身房的身體塑型一樣,本質是相通的。
肌肉能通過鍛煉長成新的樣子,人的思維也同理。

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自我進化的能力。動物只能靠基因突變完成進化。
 《原則》裡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話說:
“進化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它是唯一永恆的事情,它驅動著所有的一切。”

人這一輩子也是進化的,進化改變自己,身體能變瘦,思維模式也能變高級。
當一種思維訓練,逐漸變成一種思維模式,長在自己的身體裡,就會內化為一種本能。
假以時日,這些思維和推理,慢慢會變成一種很好的直覺。
而這種精妙的直覺,從來不是靈感一現。
別人誇讚你某方面感覺很好,所謂這感覺,不是別的,就是熟練。
天天觀察,天天琢磨,反复思考,就形成了一種能力。這就是塑造者的路。


其次,進化的過程就想像自己是一台機器,處在目標—訓練—結果的不斷循環中。
在自我進化中,你可以把自己看成一個運行的機器。
你要知道你有能力改變你的機器,
以產生更好的結果,通過把你的目標和結果進行比較,可以確定如何修改機器。

自我進化就是讓機器不斷在一個進化循環上。
這個循環是:先有一個目標,通過機器的訓練,輸出一個結果。
而機器本身的改進在於人的設計。
你自己既是這台機器的使用者,又是這台機器的設計者。
很多人只把自己當作機器使用者,而忘記自己也可以是一個好的機器設計者。

把自己假定為50分,未來才能成長為60分、70分、90分,永遠沒有到100分的時候。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到了100分,就沒有自我進化的可能性了,也就會失去了目標感。
目標不是渴望,目標是你為了一件事情,能夠去爭取,甚至放棄掉別的事情,
這才是你要達成的目標。

而我們總會遇到問題,但不要因此停滯。不要把問題看成結果,要把問題看成過程。
看成結果就會陷入擔心害怕,不願嘗試,不敢犯錯的狀態中。
但是如果不經歷問題,你就沒辦法診斷,
不知道自己弱點在哪,你就無法客觀真實面對自己,就談不上自我進化了。


再次,自我進化的最大障礙是自我
自我進化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它有非常多的障礙,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自我(ego)。

自我是非常感情化的東西,它會給你建立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因為人都不喜歡犯錯誤的感覺,本能總是想強行辯駁,別人一批評你,你就怒了。
因為你害怕面對複雜的東西,你就總是希望把問題簡單化。
你的出發點不是為了面對現實,而是充滿了“我我我”——這就是自我的障礙。

傅盛認為,人的大腦實際上會有爭論。爭論中的一派,是人的各種情感,
主要由大腦的杏仁核區負責。
比如別人一批評,我就不高興,一說話就怕犯錯,這都是人的本能,
是幾十萬年進化的結果,基本都是動物屬性。
另一派則是理性,主要由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區域負責。

如果你真要追求真理,你其實就應該讓理性思維占主導。
反過來,如果你只是想表現出來很正確,那你就讓感情占主導,這時候就被杏仁核綁架了。

人就是這樣的。當問題發生時,不能面對現實,
會找很多理由獲得心理安慰,讓自己覺得舒服。這種生存本能,刻在了人類基因中。
不過,發展到近代,人最終還是要去追求真理。
具體來說,就是對現實的精準理解,這是取得成果的根基。
所以,清醒區分自我是你了解和認清事物本質的前提。


最後,極度開放和極度透明。
《原則》這本書提出了一個解決思路,
就是激進地開放——多樣化聽取意見,實踐中極度開放。

《原則》這本書這部分講得非常精彩,雷•達里奧說:
封閉的人時常打斷別人發言,開放的人則善於傾聽和引導對方發言;
封閉的人常說,“我可能錯了,但是我認為……”,開放的人知道何時陳述,何時提問;
封閉的人不喜歡被挑戰,開放的人永遠保持好奇。

今天知識更新非常快,每個人看到的事物都是有限的。
加之,自我的保護、辯護, 常常就會出現一種情況:
你根據有限的視角,做了判斷,但這個判斷有可能是錯的。

傅盛建議我們要深刻認識到,
也許我們自己並不知道最好的答案,多去問問那些值得信賴的持反對意見的人。
記住,你是在尋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能想到最好的答案。

以上就是傅盛對《原則》一書的讀書心得,傅盛從中讀出了“成長”,
也具體總結了實現的方法、路徑,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本文參考來源:《傅盛:自我進化是一切》,見於微信公號盛盛GO,作者傅盛。



-------------------------------------
摘要:
1.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塑造者
 一個人的改變如果有障礙,這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是人的思維。
 改造思維的關鍵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塑造者。
 幾乎所有偉大的人都是塑造者,他們是有極強的願力和能力改造自己。
 就和健身房的身體塑型一樣,本質是相通的。
 肌肉能通過鍛煉長成新的樣子,人的思維也同理。
2. 進化的過程就想像自己是一台機器,處在目標—訓練—結果的不斷循環中
 這個循環是:先有一個目標,通過機器的訓練,輸出一個結果。

 而機器本身的改進在於人的設計。
 你自己既是這台機器的使用者,又是這台機器的設計者。
 很多人只把自己當作機器使用者,而忘記自己也可以是一個好的機器設計者。
 還要把自己假定為50分,
 未來才能成長為60分、70分、90分,但永遠沒有到100分的時候。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到了100分,就沒有自我進化的可能性了,也就會失去了目標感。
 而我們總會遇到問題,但不要因此停滯。不要把問題看成結果,要把問題看成過程。
 看成結果就會陷入擔心害怕,不願嘗試,不敢犯錯的狀態中。
 但是如果不經歷問題,你就沒辦法診斷,
 不知道自己弱點在哪,你就無法客觀真實面對自己,就談不上自我進化了。
3. 自我進化的最大障礙是自我
 自我是非常感情化的東西,它會給你建立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因為人都不喜歡犯錯誤的感覺,本能總是想強行辯駁,別人一批評你,你就怒了。
 因為你害怕面對複雜的東西,你就總是希望把問題簡單化。
 你的出發點不是為了面對現實,而是充滿了“我我我”——這就是自我的障礙。
 人就是這樣的。當問題發生時,不能面對現實,
 會找很多理由獲得心理安慰,讓自己覺得舒服。這種生存本能,刻在了人類基因中。
 不過,發展到近代,人最終還是要去追求真理。
 具體來說,就是對現實的精準理解,這是取得成果的根基。
 所以,清醒區分自我是你了解和認清事物本質的前提。 
4. 極度開放和極度透明
 封閉的人時常打斷別人發言,開放的人則善於傾聽和引導對方發言;
 封閉的人常說,“我可能錯了,但是我認為……”,開放的人知道何時陳述,何時提問;
 封閉的人不喜歡被挑戰,開放的人永遠保持好奇。

 而我們要成為激進地開放者——多樣化聽取意見,實踐中極度開放。
 要深刻認識到,也許我們自己並不知道最好的答案,
 多去問問那些值得信賴的持反對意見的人。

❤內參-文學-時代會變,但“不幸”不會變

出處:時代會變,但“不幸”不會變


11月12日,在小說家張悅然的新書發布會對談環節上,
作家路內談到了他的一個觀察,就是不同時代讀者閱讀喜好的變遷。
路內是“70後”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說《少年巴比倫》等。

路內介紹說,
上個世紀80年代,“尋根文學”掀起了一股熱潮,
作家們的創作開始以現代意識反映傳統文化,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近年來,隨著“70後”、“80後”作家的興起,“尋根”的熱潮逐漸消退,
直至“90後”作家徹底將視角轉向當下和未來,
年輕讀者在“尋根文學”中似乎已經找不到共鳴,甚至還有陌生感。

路內認為這種現象和作家自身的體驗是有關係的,
“年紀大一點的作家經歷了國家歷史的某種斷裂,體驗到了過去的時代。
但是對於'90後'甚至是'00後'來講,那僅僅是一個紙面上的故事,
而不是他們自身體驗到的東西,所以他們找不到共鳴。
相反,他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相對豐裕的年代,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科技飛速進步,
國際地位逐步提高,在這樣一種境況下,'90後'更喜歡享受現在,甚至是未來。”


然而在某種程度上,“90後”就可能會缺乏對時代的反思。
 “70後”、“80後”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中國雖然很好,但是個窮國家,
美國有高速公路,而中國沒有”;
“90後”則從小就認識到,中國在各方面都是一個慢慢步入世界強國,
甚至趕超世界一流的國家,認知的不同往往會產生世界觀的差異。
但實際上,每個幸福的國家都會有作家曾經寫過許多不幸福的事情,
並且人們通常還是願意讀不幸的小說。
儘管時代不同,但過去那些沉重的作品並不會就此消失而沒有人閱讀。
正所謂“幸福的人都是一樣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在不幸福的小說裡面,人們會接觸到一些不同的人生經驗,
為以後經歷傷痛做認知上的準備。
路內說:“一旦讀者到了他真正成熟的年紀,也許還會反過去看那些相對比較沉重的小說。”

總之,路內認為,儘管時代不同,讀者的閱讀趣味會變化,
但是“不幸”這個主題會一直受到讀者的喜愛,
而且人們成熟之後,反倒會更加偏愛那些沉重的作品。



-------------------------
摘要: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尋根文學”掀起了一股熱潮,
作家們的創作開始以現代意識反映傳統文化,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近年來,隨著“70後”、“80後”作家的興起,“尋根”的熱潮逐漸消退,
直至“90後”作家徹底將視角轉向當下和未來,
年輕讀者在“尋根文學”中似乎已經找不到共鳴,甚至還有陌生感。

這種現象和作家自身的體驗是有關係的,
“年紀大一點的作家經歷了國家歷史的某種斷裂,體驗到了過去的時代。
但是對於'90後'甚至是'00後'來講,那僅僅是一個紙面上的故事,
而不是他們自身體驗到的東西,所以他們找不到共鳴。
相反,他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相對豐裕的年代,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科技飛速進步,
國際地位逐步提高,在這樣一種境況下,'90後'更喜歡享受現在,甚至是未來。”

儘管時代不同,但過去那些沉重的作品並不會就此消失而沒有人閱讀。
正所謂“幸福的人都是一樣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在不幸福的小說裡面,人們會接觸到一些不同的人生經驗,
為以後經歷傷痛做認知上的準備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內參-心理-為什麼人們願意花錢買貴的東西

出處:為什麼人們願意花錢買貴的東西


當你看到兩個同類商品,其中一個的價格比另一個高出一倍,
你會不會認為它的品質也會高出一倍呢?

BBC網站的一篇文章介紹了兩個相關研究,顯示出人們認為貴的東西肯定會更好。
在加州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進行的研究中,
志願者們拿到的是相同的紅酒,但是當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其中一種價格更高時,
他們不僅認為這种红酒的品質更好,
飲用它時,他們的功能性磁共振(MRI)成像表明:大腦獲得的感受更加愉悅。
另外一項研究給志願者們服用安慰劑鎮痛片,
當他們被告知自己服用的鎮痛片是每片2.5美元時,
他們在一系列實驗衝擊中感受到的痛苦,低於那些以為自己的鎮痛片只值10美分的人。

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教授兼心理學家邁克爾·諾頓(Michael Norton)認為,
人們願意購買極其昂貴的產品或體驗,因為他們認為這樣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諾頓說,花錢獲得的快樂其實取決於你花錢的方式,未必與花錢的數量有關。 
“揮金如土地給自己買東西都有其局限,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提升幸福感。”
他建議,把錢花在體驗上,而不是購買東西,
因為“大多數人單純地通過購買商品來獲得幸福,似乎已經達到極限”。

諾頓還在自己的研究中發現,
把買到的東西贈與他人能夠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這並不是說你現在給自己買東西不能得到快樂。只是這樣不會積累太多快樂。
而贈與別人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把快樂累積起來。"



------------------------------
摘要:
人們願意購買極其昂貴的產品或體驗,因為他們認為這樣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花錢獲得的快樂其實取決於你花錢的方式,未必與花錢的數量有關。
“揮金如土地給自己買東西都有其局限,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提升幸福感。”
要把錢花在體驗上,而不是購買東西,
因為“大多數人單純地通過購買商品來獲得幸福,似乎已經達到極限”。

把買到的東西贈與他人能夠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這並不是說你現在給自己買東西不能得到快樂。只是這樣不會積累太多快樂。
而贈與別人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把快樂累積起來。
"

❤內參-醫健-比爾·蓋茨向阿爾茨海默症宣戰

出處:比爾·蓋茨向阿爾茨海默症宣戰


CNBC的報導說,比爾·蓋茨會以個人名義,而不是蓋茨基金會的名義,
向一個專門面向阿爾茨海默症治療的基金會——
癡呆症發現基金(Dementia Discovery Fund)投資5000萬美元。
這個基金會會支持一些初創公司去探索不那麼主流的治療癡呆症的方法。
基金會的成員還包括葛蘭素史克、強生、輝瑞等國際知名藥企,
它們已經向至少9家初創醫藥企業進行了投資。


比爾·蓋茨也在自己的個人網站和中文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文章,
解釋自己為什麼要鑽研阿爾茨海默症。

蓋茨在文章中說,
現代社會人的壽命已經變長,而你活的時間越長,就越可能患上慢性病。
其中,對老人晚年生活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就是阿爾茨海默症。
一個人如果能活到80多歲,會有接近50%的可能性得這種病。
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症是十大死亡原因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沒有有效治療手段的病。

蓋茨說,阿爾茨海默症對家庭和國家醫療系統都造成了負擔。
在家庭方面,蓋茨家族中就有人患上了這種病,
他知道這種病不僅會在經濟上,也會在情感上形成很大影響,
蓋茨寫道:“這是一種可怕的疾病,它摧毀的不僅是得病的人,而且包括所有愛他們的人。
我對此深有感觸,因為我的家族中就有人得過阿爾茨海默症。
眼睜睜地看著你愛的人掙扎著被這種病奪走心智而你卻對此無能為力,
我知道那有多麼的痛苦。這感覺很像是在經歷你曾經認識的那個人一點點死去的過程。”


在國家醫療系統方面,根據阿爾茨海默症協會提供的數據,
美國人在2017年用在看護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和其他癡呆症病人上的錢是2590億美元。
而且,因為中低收入國家的國民壽命也在增長,這個問題會變成全球問題。

蓋茨認為,研究阿爾茨海默症,需要在下面五個方面取得進展。
第一是,要更深入了解這種病是如何發生的
現在人們只能通過患者去世後的解剖,了解到阿爾茨海默症末期的表現,
對它的深層次原因和生物學原理還很陌生。


第二是,需要找到更早地檢查和診斷阿爾茨海默症的方法
現在最終確診的唯一方法是病人去世後的檢查,
如果能找到一種像驗血一樣更加可靠、簡單和低價格的方法,
就能更好地了解阿爾茨海默症的進展,並追踪藥物起作用的方式。


第三是需要在主流的診斷方法之外更多樣化的治療方法和新藥產品線


第四是,需要讓人們更容易地參與臨床試驗
由於醫學對阿爾茨海默症了解不多,
沒有可靠的診斷方法,所以很難找到在病程早期願意參加臨床試驗的人選。
而創新有多快,部分取決於能多快地進行臨床試驗。


第五,需要更好地利用數據
每當製藥公司或實驗進行一項研究時,都會收集大量的信息。
如果要更好地利用這些信息,就應該用一種通用的格式來編譯這些數據,
使研究人員更容易尋找到治療疾病的新模式和新途徑。

總之,比爾·蓋茨在卸任微軟董事長後,
一直致力於通過公益手段解決包括疾病在內的很多重大問題。
現在他把阿爾茨海默症視為需要攻克的新挑戰。



------------------------------------------------
摘要:
現代社會人的壽命已經變長,而你活的時間越長,就越可能患上慢性病。
其中,對老人晚年生活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就是阿爾茨海默症。
一個人如果能活到80多歲,會有接近50%的可能性得這種病。
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症是十大死亡原因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沒有有效治療手段的病。

蓋茨認為,研究阿爾茨海默症,需要在下面五個方面取得進展。
1. 更深入了解這種病是如何發生
 現在人們只能通過患者去世後的解剖,了解到阿爾茨海默症末期的表現,
 對它的深層次原因和生物學原理還很陌生。
2. 需要找到更早地檢查和診斷阿爾茨海默症的方法
 現在最終確診的唯一方法是病人去世後的檢查,
 如果能找到一種像驗血一樣更加可靠、簡單和低價格的方法,
 就能更好地了解阿爾茨海默症的進展,並追踪藥物起作用的方式。
3. 需要在主流的診斷方法之外更多樣化的治療方法和新藥產品線
4. 需要讓人們更容易地參與臨床試驗

 由於醫學對阿爾茨海默症了解不多,
 沒有可靠的診斷方法,所以很難找到在病程早期願意參加臨床試驗的人選。
 而創新有多快,部分取決於能多快地進行臨床試驗。
5. 需要更好地利用數據
 每當製藥公司或實驗進行一項研究時,都會收集大量的信息。
 如果要更好地利用這些信息,就應該用一種通用的格式來編譯這些數據,
 使研究人員更容易尋找到治療疾病的新模式和新途徑。

❤內參-企管-培養“慢思考”能力的6個原則

出處:培養“慢思考”能力的6個原則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裡,介紹了人們大腦做決定的兩種方式:
快速思考和慢思考,快速思考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
慢思考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
這兩種方式之間的關係就像開關的兩端,一端打開,另一端就會關閉。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人們正在過度依賴快速思考。
波士頓諮詢集團紐約辦事處董事總經理馬丁·里夫斯(Martin Reeves)說,
公司高管們就是這種過度依賴的受害者,不過他們找了各種方法來遏制這種習慣。
與多位知名企業家談話後,馬丁·里夫斯與同事總結出了他們培養慢思考能力的6個原則
並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上。


第一個原則是,給自己安排自由思考時間
馬丁·里夫斯引用了2015年哈佛商學院一項研究的數據,
CEO們留給自己的獨立工作時間僅佔全部時間的15%,留給深度思考的時間就更少了。
時間是進行慢思考的前提條件,“想讓思考成為日常習慣,
那麼領導者應該有計劃地安排好深度思考的時間,不受任何事情打擾。
”每個領導者的時間安排都不同,
領英CEO傑夫·韋納每天都會留出90分鐘到兩個小時進行深度思考,
達爾伯格全球管理合夥人雅納·卡卡爾每週要進行三次深度思考,每次持續兩個小時。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合適的安排。


第二,尋找一個良師益友
馬丁·里夫斯發現,蘇格拉底式的問答法是促進深度思考最有效的方式。
企業領導者們會經常與信任的伙伴進行結構化的對話,
這樣的對話能夠激發你的探索性思維。
在與柏拉圖的對話中,蘇格拉底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問一些具有引導性的問題,
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從而讓學生組織自己的想法並且能清楚地表達出所學的知識。
在今天,這種方法可能比古代更有意義。


第三,建立一個能夠促進思考的問題列表
好的想法往往需要刺激和靈感,發散性的問題列表能夠促進領導者思考。
這些問題可以是,“如果在一無所有情況下重建公司,我會做什麼不同的事情?”、
“如果沒有老套陳舊的規則限制我的行動,我現在會做什麼?”、
“關於行業和公司,我還有哪些東西不了解?”


第四,讓自己和組織免受信息過載的影響
馬丁·里夫斯認為,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CEO們應該確保,
自己和組織不會因為海量信息而失去安靜思考的機會。
思考型的公司,面臨著過量交流給生產力和深度思考帶來的挑戰。
馬丁·里夫斯建議這樣的公司,
要在公司整體層面上敲定、明確、接受以及執行交流規範,“溝通、交流、安靜思考。”


第五,成為元問題解決者
元問題,就是本質問題。 CEO是公司的元問題解決者,
他們要考慮的是問題解決本身,“要對想法產生及問題解決的過程發起質疑,
並且確保該解決的問題以最恰當的方式解決。”
思考型的CEO,不僅要考慮策略,
還要關注在每一個新情況之下,施展策略的方法是否恰當。
 “領導者不應著眼於執行的細節,
而應確保團隊解決複雜問題時,是否採用了正確的方法及工具。
如果問題升級,就要問自己為什麼你的團隊不能將其解決,
你還能做什麼去拓展他們的思維。”

第六,成為員工的榜樣
馬丁·里夫斯介紹,
全球最大的網上賣鞋網站美捷步(Zappos) CEO謝家華會把他的日程表公開給同事,
展示自己如何利用時間;
美國在線總裁蒂姆•阿姆斯特朗會提倡主管們,把工作日里的十分之一時間用來思考。
馬丁·里夫斯認為,CEO高效率地利用時間,
多花時間深度思考也有助於企業建立同樣的文化,“
深度思考不應該是CEO的特權,組織也不應該只是執行。
自動化及人工智能減少了員工快速思考和操作的時間,
如果能藉此發展出深度思考的文化,對企業形成可持續的優勢來說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企業高管們減少快速思考、培養慢思考能力的6個原則,供你參考。



-------------------------------------
摘要:
快速思考和慢思考,快速思考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
慢思考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
這兩種方式之間的關係就像開關的兩端,一端打開,另一端就會關閉。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人們正在過度依賴快速思考。
公司高管們就是這種過度依賴的受害者,不過他們找了各種方法來遏制這種習慣。
總結出培養慢思考能力的6個原則:
1. 給自己安排自由思考時間
 CEO們留給自己的獨立工作時間僅佔全部時間的15%,留給深度思考的時間就更少了。
 時間是進行慢思考的前提條件,“想讓思考成為日常習慣,
 那麼領導者應該有計劃地安排好深度思考的時間,不受任何事情打擾。
 每個領導者的時間安排都不同,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合適的安排。
2. 尋找一個良師益友
 在與柏拉圖的對話中,蘇格拉底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問一些具有引導性的問題,
 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從而讓學生組織自己的想法並且能清楚地表達出所學的知識。
 在今天,這種方法可能比古代更有意義。
3. 建立一個能夠促進思考的問題列表
 好的想法往往需要刺激和靈感,發散性的問題列表能夠促進領導者思考。
 這些問題可以是,“如果在一無所有情況下重建公司,我會做什麼不同的事情?”、
 “如果沒有老套陳舊的規則限制我的行動,我現在會做什麼?”、
 “關於行業和公司,我還有哪些東西不了解?”
4. 讓自己和組織免受信息過載的影響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CEO們應該確保,
 自己和組織不會因為海量信息而失去安靜思考的機會。
5. 成為元問題解決者
 元問題,就是本質問題。 CEO是公司的元問題解決者,
 他們要考慮的是問題解決本身,“要對想法產生及問題解決的過程發起質疑,
 並且確保該解決的問題以最恰當的方式解決。”
6. 成為員工的榜樣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內參-創新-達·芬奇的創造力秘訣

出處:達·芬奇的創造力秘訣
好奇心、細膩觀察、大膽假設


沃爾特·艾薩克森是美國著名的記者和傳記作家。
他是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的授權傳記《喬布斯傳》的作者,
這本書在中國也非常受歡迎。他還寫過愛因斯坦、富蘭克林和基辛格的傳記。
艾薩克森剛剛出版了達·芬奇的傳記。 《華爾街日報》刊登了這本書的部分摘要。

艾薩克森說,不同於牛頓和愛因斯坦這樣的被普通人頂禮膜拜的大師,
達·芬奇是一個接地氣的天才,他身上的創造力密碼是可以學習和模仿的。
他總結了達·芬奇的三個創造力秘訣

第一個是,對萬事萬物具有好奇心
達·芬奇最與眾不同的一點是他“充滿激情、天真爛漫、時而有點鑽牛角尖的好奇心”。
達·芬奇的筆記本裡列出了數百個他想要研究的課題,這些課題五花八門,
從人為什麼會打哈欠到牛犢的胎盤、人臉的肌肉。
他還給自己列了一個任務是“描述啄木鳥的舌頭”。
而且,達·芬奇的好奇心不受學科和領域的限制
在筆記本裡,達·芬奇會記錄頭髮的捲曲,
水和空氣的漩渦,並附上這些形態背後的數學猜想。


第二個秘訣是,細緻入微地觀察。
比如,達·芬奇看到蜻蜓盤旋在水面,就仔細觀察它們的翅膀如何交替運動,
看到水流入碗裡就研究渦旋如何形成。
達·芬奇在自己的筆記裡提出一個觀察的方法:逐一查看每個細節,
他用看書來打比方,必須一個字一個字去看,放眼看一整頁並沒有意義。
達·芬奇會把自己通過觀察收集到的素材和想法,全都寫到筆記本中。
記筆記是他終身的習慣。

艾薩克森寫道:“筆記是存儲和查閱觀察結果的絕好法子。
500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到達·芬奇的部分筆記,依然為之讚歎,從中尋找靈感。
如果我們現在也能主動開始記筆記,那麼50年後,推特和臉書的帖子可能早已被遺忘,
但我們的筆記卻可以留給子孫,相信他們也會讚歎不已,也會受到啟發。”


第三個秘訣是,盡情異想天開。
就像模糊了藝術和科學的界限那樣,達·芬奇也模糊了現實與幻想的邊界。
也正是因為他沒有邊界的想像力,
所以達·芬奇才能在他的時代,就畫出一個空中螺旋裝置,並且設計人力飛行器。
飛機的出現要等到幾百年後。
沃爾特·艾薩克森說,研究了達·芬奇幾年後,
他自己也開始更加細心地去觀察以前忽略的東西。
比如,他會觀察陽光如何照在窗簾上,和人一起吃晚飯時,
他會試著揣摩客人的肢體動作和心理活動之間的關係,就像要把這一切都畫下來那樣。
他認為,學習達·芬奇,可以讓人過上一種更有創造力、在精神上更富足的生活。



---------------------------------
摘要:
1. 對萬事萬物具有好奇心
 達·芬奇最與眾不同的一點是他“充滿激情、天真爛漫、時而有點鑽牛角尖的好奇心”。
 達·芬奇的筆記本裡列出了數百個他想要研究的課題,這些課題五花八門,
 從人為什麼會打哈欠到牛犢的胎盤、人臉的肌肉。
 他還給自己列了一個任務是“描述啄木鳥的舌頭”。
 而且,達·芬奇的好奇心不受學科和領域的限制。
 在筆記本裡,達·芬奇會記錄頭髮的捲曲,
 水和空氣的漩渦,並附上這些形態背後的數學猜想。
2. 細緻入微地觀察
 比如,達·芬奇看到蜻蜓盤旋在水面,就仔細觀察它們的翅膀如何交替運動,
 看到水流入碗裡就研究渦旋如何形成。
 達·芬奇在自己的筆記裡提出一個觀察的方法:逐一查看每個細節,
 他用看書來打比方,必須一個字一個字去看,放眼看一整頁並沒有意義。
 達·芬奇會把自己通過觀察收集到的素材和想法,全都寫到筆記本中。
 記筆記是他終身的習慣
 500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到達·芬奇的部分筆記,依然為之讚歎,從中尋找靈感。
 如果我們現在也能主動開始記筆記,那麼50年後,推特和臉書的帖子可能早已被遺忘,
 但我們的筆記卻可以留給子孫,相信他們也會讚歎不已,也會受到啟發。”
3. 盡情異想天開
 就像模糊了藝術和科學的界限那樣,達·芬奇也模糊了現實與幻想的邊界。
 也正是因為他沒有邊界的想像力,
 所以達·芬奇才能在他的時代,就畫出一個空中螺旋裝置,並且設計人力飛行器。
 飛機的出現要等到幾百年後。

❤內參-教育-教育焦慮與早期閱讀

出處:哈佛教授:教育焦慮與早期閱讀


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並且為此感到焦慮。 
11月18日,在“早期閱讀與更好的未來”首屆全國兒童早期閱讀發展與教育峰會現場,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凱瑟琳·斯諾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說,
家長的這種長期焦慮可能會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
她認為:
“越放鬆的媽媽越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很多家長都會焦慮孩子五六歲的時候有多少知識儲備,
但是家長們也要思考當孩子到了二三十歲的時候,
是否還對學習保有興趣,對世界懷有好奇,還是否樂意以積極的態度去嘗試新的東西,
相比孩子在五六歲懂得三門語言、會玩兩種樂器,那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斯諾和她的研究團隊發現,
焦慮程度越低的家長,他們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越好,尤其是表達性的語言。
因為焦慮程度高的家長,可能會讓孩子說話的機會變少,
這樣孩子的表達性語言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當然,斯諾也表示,目前只是發現了兩者間的相關性,
而非因果聯繫,她不希望這個結果讓家長變得更加焦慮。

斯諾也是國際著名兒童語言與閱讀發展教育權威專家。
她也給了家長一些早期閱讀的建議。
比如,家長可能會給0-3歲的孩子讀一些沒有字或者字比較少的書。
這裡就有一些具體的技巧。 
“家長要具有引導孩子關注某些特定細節的能力,
比如到故事關鍵處,
向孩子提問核心的信息、去問孩子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去做一些預測和猜想。
家長往往會覺得讀圖畫書就是孩子學習詞彙的過程,實際上這只是很小一部分。
圖畫書真正作用在於讓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了解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話題。
因此,圖畫書學習的重點是需要成人參與其中,為孩子提供更多討論和交流的機會。”



---------------------------------------
摘要:
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並且為此感到焦慮。
家長的這種長期焦慮可能會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

焦慮程度越低的家長,他們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越好,尤其是表達性的語言。
越放鬆的媽媽越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很多家長都會焦慮孩子五六歲的時候有多少知識儲備,
但是家長們也要思考當孩子到了二三十歲的時候,
是否還對學習保有興趣,對世界懷有好奇,還是否樂意以積極的態度去嘗試新的東西,
相比孩子在五六歲懂得三門語言、會玩兩種樂器,那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裡給一些早期閱讀的建議。
比如,家長可能會給0-3歲的孩子讀一些沒有字或者字比較少的書。
這裡就有一些具體的技巧。
“家長要具有引導孩子關注某些特定細節的能力,
比如到故事關鍵處,
向孩子提問核心的信息、去問孩子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去做一些預測和猜想。
家長往往會覺得讀圖畫書就是孩子學習詞彙的過程,實際上這只是很小一部分。
圖畫書真正作用在於讓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了解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話題。
因此,圖畫書學習的重點是需要成人參與其中,為孩子提供更多討論和交流的機會。”

❤內參-理財-洞察:巴菲特的投資技巧

出處:洞察:巴菲特的投資技巧


耶魯大學金融學院經濟學教授陳志武在混沌大學的線下課上,解析了巴菲特的投資技巧。
除了為人所知的“價值投資”理念之外,
陳志武認為,巴菲特在調動資金上也擅長利用槓桿技巧。


陳志武說,
巴菲特之所以能“點石成金”,並不只是因為他的價值投資理論,
而是他也能把保險行業的槓桿效應看得很清楚。
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至今市值規模達到4500億美元,
賬上有近千億美元的現金儲備。
而巴菲特就一直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自有資產,
在全球範圍內收購大量保險公司的股權,以獲得大股東地位。
保險公司的特殊性是什麼?它能匯集很多市場上其他投資者的資金。
對保險公司而言,消費者購買保險後,
保險公司並不需要像一般的公司再去購買原材料等生產產品,
它只需要出現事故後進行賠付即可,這樣就會沉澱下來大量資金。

伯克希爾哈撒韋控制了數十個全球性保險公司的資本運營。
這樣一來,“巴菲特就能通過層層的金字塔結構,控制和調動全球無限多的資本和資源。

巴菲特購買比亞迪的股票,比亞迪股票就會猛漲,
同時比亞迪的商業信用、業務機會也變大。
這是因為巴菲特能調動的資金不僅是自己手裡資產,
而是數十個國際保險公司的全部資金,它能為比亞迪帶來行業背書和無窮資源,
這一點讓我們對比亞迪這家公司的發展充滿了期待。”

最後,陳志武相信,僅僅看到巴菲特拿巨額資金去做價值投資,
而沒看到他的重要技巧,幾乎是無法複製他“點石成金”的成績的。



--------------------------------
摘要:
巴菲特除了為人所知的“價值投資”理念之外,在調動資金上也擅長利用槓桿技巧。
巴菲特之所以能“點石成金”,並不只是因為他的價值投資理論,
而是他也能把保險行業的槓桿效應看得很清楚。
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至今市值規模達到4500億美元,
賬上有近千億美元的現金儲備。
而巴菲特就一直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自有資產,
在全球範圍內收購大量保險公司的股權,以獲得大股東地位。
保險公司的特殊性是什麼?它能匯集很多市場上其他投資者的資金。
對保險公司而言,消費者購買保險後,
保險公司並不需要像一般的公司再去購買原材料等生產產品,
它只需要出現事故後進行賠付即可,這樣就會沉澱下來大量資金。

伯克希爾哈撒韋控制了數十個全球性保險公司的資本運營。
這樣一來,“巴菲特就能通過層層的金字塔結構,控制和調動全球無限多的資本和資源。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內參-學習-對成長型思維的三個常見誤解

出處:對成長型思維的三個常見誤解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徳韋克(Carol Dweck),
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了“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這個概念。
她發現,那些認為通過努力工作、向他人學習就能培養出才能的人,都具有成長型思維。
與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才能是天生的)相比,這些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
公司和組織具有成長型思維的話,員工也會更有動力更投入。

這個概念是近幾十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研究之一,
“成長型思維”甚至成為很多大企業的流行詞,不過卡羅爾·徳韋克去企業調查時發現,
人們對這個概念有3種常見的誤解,她在《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做了糾正:


誤解一:自己已經具備成長型思維,而且一直都有。
徳韋克教授發現,人們經常會把成長型思維與靈活、開明、樂觀這些品格混在一起,
然而實際上,“每個人都同時具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這種情況會隨著經歷的變化而變化。'純粹'的成長型思維是不存在的。


誤解二:成長型思維只跟讚揚和獎勵成績有關。
徳韋克教授認為,
結果很重要,但不應該只獎勵成績,還要獎勵學習、進步,同時更加強調它們產生的過程,
比如人們通過向他人尋求幫助、嘗試新的戰略、利用挫折讓自己前行,
“只有深入參與到這些過程裡,才會有成績的產生。”


誤解三:企業只要相信成長型思維,就會有好事發生。
徳韋克教授發現,真正擁抱成長型思維的企業,
會通過實際的舉措來強調成長型思維的價值,而不是口頭說說而已。
比如,這樣的企業會鼓勵適當地冒險,並獎勵從中學習到重要且有用經驗的員工。


徳韋克教授說,擁有成長型思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固定型思維很容易被觸發,當人們面臨挑戰、受到批評或者處境不如意時,
就會陷入不安或者自我防衛的狀態,這種自然的反應會抑製成長型思維。
她建議,人們要去意識到自己的固定思維型“人格”什麼時候會出現、
是如何給自己帶來威脅感並形成自我防衛,而且還應學會回擊這種“人格”,
當你在追求一個富有挑戰的目標時,要能夠說服這種“人格”與自己合作。




------------------------------------
摘要:
誤解1. 自己已經具備成長型思維,而且一直都有(X)
 人們經常會把成長型思維與靈活、開明、樂觀這些品格混在一起,
 然而實際上,“每個人都同時具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這種情況會隨著經歷的變化而變化。'純粹'的成長型思維是不存在的。”
誤解2. 成長型思維只跟讚揚和獎勵成績有關(X)
 結果很重要,但不應該只獎勵成績,還要獎勵學習、進步,
 同時更加強調它們產生的過程,
 比如人們通過向他人尋求幫助、嘗試新的戰略、利用挫折讓自己前行,
 “只有深入參與到這些過程裡,才會有成績的產生。”
誤解3. 企業只要相信成長型思維,就會有好事發生(X)
 真正擁抱成長型思維的企業,
 會通過實際的舉措來強調成長型思維的價值,而不是口頭說說而已。
 比如,這樣的企業會鼓勵適當地冒險,並獎勵從中學習到重要且有用經驗的員工。

❤內參-哲思-大師:歸零態度和跨學科思維

大師:歸零態度和跨學科思維


大前研一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也是極少數獲得國際聲譽的東方管理大師。
他在麥肯錫工作了很長時間,離開之前是麥肯錫公司的董事。
《經濟學人》曾經把大前研一評選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
大前研一的作品比如《無國界世界》等,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很大的影響。
他也是最早預見到全球化的思想家之一。


但是大前研一本人其實並不是經濟管理科班出身的。
可能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大前研一早年在早稻田大學讀書時,學習的專業是應用化學。
這個專業最大的應用方向是在石油上。
但在大一時,有一次,大前研一讀到了一篇美國學者發表的論文,
論文中說,根據對目前世界能源儲備的現狀預估,全世界的石油資源會在30年後枯竭。
大前研一深受震動,於是,他決定轉而研究可以取代石油的能源核能。
這被大前研一稱作是自己的第一次歸零。
本科學習結束後,他考進了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原子核工學系。
然後,他到美國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還是研究核能。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後,大前研一進入了日立公司,
被派到日立工廠核能開發部爐心設計科。那時候他的夢想是,
要製造由日本人自己設計的原子爐。
但是,後來東京電力覺得自主開發技術十分困難,決定放棄自主研發
直接從通用電氣引進技術。知道這個消息後,大前研一就在加入日立的第二年選擇辭職。
那一年,他29歲。大前研一把這稱為自己人生的第二次歸零。


後來在談到自己人生的兩次轉變時,
大前研一說,儘管後來證明,不斷有新的石油資源被發現,
全球的石油儲備一直也沒有枯竭。但是,自己一點兒都不後悔。
 “因為這條生路是我自己判斷、自己選擇的,知道錯了,只要立刻歸零再做修正就是了。
如果發現自己的假設是錯的,重新做假設,再次出發就行了。
我認為一直悔恨自己的人生,與固執於錯誤的假設是一樣沒有意義的。


大前研一加入麥肯錫純屬無心插柳。
有一天,他在英文版的《日本時報》上看到了一則招聘“化學工程師”的廣告。
於是,他就抱著反正閒著也是閒著的心態去應聘了。
結果發現,刊登招聘廣告的其實是一家人類資源中介公司。
這家公司看了大前研一的簡歷後,就把他推薦給幾家公司。其中有一家,就是麥肯錫。

被麥肯錫錄取的過程也很好玩。麥肯錫那時候剛剛進入日本市場。
儘管現在大家都知道麥肯錫是全球知名的諮詢公司,
但是當時無論是大前研一,還是那家人力資源公司,
對麥肯錫唯一的認知就是,這是一家薪水很高的公司。
所以,當大前研一前去面試的時候,他很詫異:什麼,你們需要的不是化學工程師? !
管理顧問是做什麼的? !
不過,儘管如此,他還是被錄用了。原因是麥肯錫面試時特殊的規則。
當時麥肯錫的用人標準是,在面試時,即便其他面試官反對,
但如果有一兩個面試官瘋狂推薦,那也照樣會錄用。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麥肯錫有機會錄用具有某種突出能力的人才。


面試大前研一的8位主考官中的7位,不是投保留票就是投反對票,但有一位強力推薦。
進入麥肯錫之後,大前研一之前學到的設計核反應堆的技術和化學方面的知識,
自然也就派不上什麼用場了。
但是,大前研一說,他從科學研究中得到的邏輯思維能力卻非常有用。

管理顧問在向客戶提出建議時,也必須不斷重複假設、驗證這樣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事實上,
同大前研一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所進行各種原子爐實驗的程序完全一樣。
大前研一以論文為例說明兩種思維的相通之處:
“科學論文的最後一部分,一定是結論,而且這個結論一定是被實驗驗證過的。
為了不讓別人有批判糾正的機會,寫論文的人一定會竭盡所能重複以上程序,
直到認定:我做了那麼多的實驗,這個結論絕對錯不了。”


不過,大前研一也不認為科學思維會有理工科和文科的不同。
比如他就認為,音樂對他的人生和思維方法影響很深。
大前研一初中時參加過合唱團,高中時進入了軍樂隊,大學時參加過管弦樂團。
畢業之後也繼續玩音樂。他說,當進行和聲或者合奏時,
必須顧及別人的氣息,因此可通過同時聽到的節奏、速度以及復雜的音符,
刺激腦部平時不太用得到的地方。
比如,當雙簧管正在吹奏某個部分時,中提琴也會配合演奏同樣的旋律,
對管弦樂團的團隊成員來說,同時處理並行輸入的複雜數據是理所當然。
這也是一種訓練頭腦的方法。同時處理並行輸入的複雜數據,在做企業諮詢時同樣也需要。
當他在管弦樂團裡演奏時,有時會發現,某一個音符好像走調了,
某一個音符沒有被發出來。他在製定經營計劃時,
也會發現,有一部分信息沒有被提到,是不是發生了什麼。

大前研一說,這種能力其實也不是非要通過音樂來培養。
事實上,“只要依據個人喜好的模式來培養就可以了”。
比如,在足球運動裡,一支好的球隊需要兼顧進攻和防守,
球隊要能夠像一個整體或者一個活生生的動物一樣行動,每個球員都必須掌握比賽的節奏。
再比如,釣魚時,可以培養觀察環境的能力,並且磨煉掌握時機的能力。

以上就是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的人生歸零態度,
以及他在不斷轉換學科和職業時,從跨學科思維中獲得的價值。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本期文章內容改寫自:《思考的技術:思考力決定競爭力》;
作者:大前研一;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
摘要:
大前研一早年在早稻田大學讀書時,學習的專業是應用化學。
這個專業最大的應用方向是在石油上。
但在大一時,有一次,大前研一讀到了一篇美國學者發表的論文,
論文中說,根據對目前世界能源儲備的現狀預估,全世界的石油資源會在30年後枯竭。
大前研一深受震動,於是,他決定轉而研究可以取代石油的能源核能。
這被大前研一稱作是自己的第一次歸零。
本科學習結束後,他考進了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原子核工學系。
然後,他到美國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還是研究核能。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後,大前研一進入了日立公司,
被派到日立工廠核能開發部爐心設計科。那時候他的夢想是,
要製造由日本人自己設計的原子爐。
但是,後來東京電力覺得自主開發技術十分困難,決定放棄自主研發,
大前研一就在加入日立的第二年選擇辭職。
那一年,他29歲。大前研一把這稱為自己人生的第二次歸零。

後來在談到自己人生的兩次轉變時,他說:
這條生路是我自己判斷、自己選擇的,知道錯了,只要立刻歸零再做修正就是了。
如果發現自己的假設是錯的,重新做假設,再次出發就行了。
我認為一直悔恨自己的人生,與固執於錯誤的假設是一樣沒有意義的。


大前研一加入麥肯錫純屬無心插柳。
對麥肯錫唯一的認知就是,這是一家薪水很高的公司。
所以,當大前研一前去面試的時候,他很詫異:什麼,你們需要的不是化學工程師? !
管理顧問是做什麼的? !
不過,儘管如此,他還是被錄用了。原因是麥肯錫面試時特殊的規則。
當時麥肯錫的用人標準是,在面試時,即便其他面試官反對,
但如果有一兩個面試官瘋狂推薦,那也照樣會錄用。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麥肯錫有機會錄用具有某種突出能力的人才。
面試大前研一的8位主考官中的7位,不是投保留票就是投反對票,但有一位強力推薦。

管理顧問在向客戶提出建議時,也必須不斷重複假設、驗證這樣的過程。
大前研一以論文為例說明兩種思維的相通之處:
科學論文的最後一部分,一定是結論,而且這個結論一定是被實驗驗證過的。
為了不讓別人有批判糾正的機會,寫論文的人一定會竭盡所能重複以上程序,
直到認定:我做了那麼多的實驗,這個結論絕對錯不了。

❤內參-心理-為什麼人們天生愛比較

出處:為什麼人們天生愛比較
參考:內參-怎樣避免“比較”帶來的負面影響


提起比較這個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攀比。
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介紹了《今日心理學》(11月)
的封面文章《比較陷阱》(The Comparison Trap)。這篇文章說,其實比較和攀比不太一樣。
攀比大多是出自虛榮心,但比較是用來進行自我認知的。
倫敦商學院的行為組織學教授托馬斯·穆斯維勒說:
“社交比較,也就是和別人做對比,是我們用來認識自我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比如說,我是誰,我擅長什麼,我不擅長什麼。
社交比較並不是刻意進行的,只要我們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就會自發進行。”


文章說,人們青少年的時候最喜歡比較。
從生理機制上來說,人的大腦裡有一組和獎賞有關的神經元,
這組神經元在青少年時特別活躍。所以當青少年覺得自己受到關注,
得到肯定和認同的時候,大腦裡負責社交獎勵的區域就會釋放多巴胺,他們就更快樂。
而且青少年是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所以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從理論上來說,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
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比較造成的影響應該是越來越低的。
但社交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點,加劇了人們之間的比較。
文章稱之為“持續一生的青春期”。過去信息流通沒那麼方便,
就算有人取得了很厲害的成績,傳播也是有限的。
但現在只要打開社交媒體,立刻就能得到各種信息。


此外,社交媒體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比如,剛和男朋友吵完架,在朋友圈就看到有人秀恩愛;
剛被解僱,就看到別人發微博說換了個好工作。
更可怕的是,這些信息都不是針對你發的,但是你打開微信微博就能看到。


那如何降低社交比較的負面影響呢?
最好的辦法不是少用社交媒體,而是你要對自己有一個穩定的認知,
你認可自己的身份,尊重自己的生活,有堅定的信念
和那些真正認可你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另外,你還可以找一些使用社交媒體的好辦法。
比如,看到朋友發了好消息,可以和朋友私信聊一聊,建立真正的情感上的連接。
而且和那些比你強的人比,激發自己的動力,其實是一件好事。



-------------------------------
摘要:
人們青少年的時候最喜歡比較。
從生理機制上來說,人的大腦裡有一組和獎賞有關的神經元,
這組神經元在青少年時特別活躍。所以當青少年覺得自己受到關注,
得到肯定和認同的時候,大腦裡負責社交獎勵的區域就會釋放多巴胺,他們就更快樂。
而且青少年是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所以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從理論上來說,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
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比較造成的影響應該是越來越低的。
但社交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點,加劇了人們之間的比較。

文章稱之為“持續一生的青春期”。過去信息流通沒那麼方便,
就算有人取得了很厲害的成績,傳播也是有限的。
但現在只要打開社交媒體,立刻就能得到各種信息。

社交媒體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比如,剛和男朋友吵完架,在朋友圈就看到有人秀恩愛;
剛被解僱,就看到別人發微博說換了個好工作。
更可怕的是,這些信息都不是針對你發的,但是你打開微信微博就能看到。

那如何降低社交比較的負面影響呢?
最好的辦法不是少用社交媒體,而是你要對自己有一個穩定的認知,
你認可自己的身份,尊重自己的生活,有堅定的信念

和那些真正認可你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另外,你還可以找一些使用社交媒體的好辦法。
比如,看到朋友發了好消息,可以和朋友私信聊一聊,建立真正的情感上的連接。
而且和那些比你強的人比,激發自己的動力,其實是一件好事。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內參-兩性-怎樣更好地保持親密關係

出處:怎樣更好地保持親密關係


很多情侶都想知道,怎樣能長久維繫親密關係,甚至成為彼此不可替代的靈魂伴侶。
公眾號“遠讀重洋”介紹了10月份出版的一本英文暢銷書《靈魂伴侶:兩情若是久長時》
(Love that Lasts)。
這本書的作者杰弗森·貝斯齊(Jefferson Bethke)是美國年輕人中很有影響力的暢銷書作家,
他和自己的妻子阿麗莎·貝斯齊(Alyssa Bethke)共同寫了這本書。
書裡說,找到靈魂伴侶確實很難,但既然兩個人在一起了,
就要相信對方,並且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讓兩個人更親密。
下面就和你分享一下書裡介紹的五個方法。


第一,共享你們的音樂品味
書裡說,在一段美滿的關係裡,音樂非常重要。
音樂可以記錄你們特定時間的特定情緒,
當兩個人回憶起來共同聽過的一首歌的時候,就會想起當時的模樣。
而如果兩個人的音樂品味完全不同,就少了進入彼此靈魂非常重要的一個入口。
所以多和對方聊聊自己喜歡的歌,也多聽聽對方喜歡的音樂。
這不是讓你改變音樂口味,而是兩個人相互融合,找到共同喜歡的音樂。


第二,和伴侶進行深夜聊天
有調查顯示,晚上10點是男女發現彼此最有吸引力的時刻。
深夜聊天的重點是,談話要真誠,要聊些白天不談的事物,
聊希望、善意、願景、孤獨和絕望。比如,如果對方不知道你的願景,
就無法在你未來的世界中勾畫自己的位置,這會產生極強的不安全感。
而如果你不聊你的願望和絕望,
對方也會覺得不夠了解你,無法進入你的世界,最終漸行漸遠,以別離收場。


第三,培養對方對待一切人與物的善心。
因為善是世界上最容易也最難培養的品格。
但一個和藹、尊敬他人、慷慨、富有同情心的伴侶,一定是個絕佳的靈魂伴侶。


第四,最好有一對年長的情侶作為你們的“指導老師”
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兩個人沒辦法解決,
最好問問長輩的意見,必要時還可以讓他們來勸架。


第五,不要讓對方成為你情緒的“垃圾桶”
靈魂伴侶之間的確要無話不談,但如果你單純把對方用來洩憤,
接收你所有的負面信息,那你肯定不會收穫一個靈魂伴侶。

總之,在一段關係裡,兩個人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而成為靈魂伴侶,實際是賦予兩個人開放溝通、持續調整的能力。



--------------------------------
摘要:
1. 共享你們的音樂品味
 在一段美滿的關係裡,音樂非常重要。
 音樂可以記錄你們特定時間的特定情緒,
 當兩個人回憶起來共同聽過的一首歌的時候,就會想起當時的模樣。
 而如果兩個人的音樂品味完全不同,就少了進入彼此靈魂非常重要的一個入口。
 所以多和對方聊聊自己喜歡的歌,也多聽聽對方喜歡的音樂。
 這不是讓你改變音樂口味,而是兩個人相互融合,找到共同喜歡的音樂。

2. 和伴侶進行深夜聊天
 晚上10點是男女發現彼此最有吸引力的時刻。

 深夜聊天的重點是,談話要真誠,要聊些白天不談的事物,
 聊希望、善意、願景、孤獨和絕望。比如,如果對方不知道你的願景,
 就無法在你未來的世界中勾畫自己的位置,這會產生極強的不安全感。
 而如果你不聊你的願望和絕望,
 對方也會覺得不夠了解你,無法進入你的世界,最終漸行漸遠,以別離收場。
3. 培養對方對待一切人與物的善心
 因為善是世界上最容易也最難培養的品格。
 但一個和藹、尊敬他人、慷慨、富有同情心的伴侶,一定是個絕佳的靈魂伴侶。
4. 最好有一對年長的情侶作為你們的“指導老師”
 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兩個人沒辦法解決,
 最好問問長輩的意見,必要時還可以讓他們來勸架。
5. 不要讓對方成為你情緒的“垃圾桶”

 靈魂伴侶之間的確要無話不談,但如果你單純把對方用來洩憤,
 接收你所有的負面信息,那你肯定不會收穫一個靈魂伴侶。

❤內參-表達-如何提高即興表達能力

出處:如何提高即興表達能力


你對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滿意嗎?
 《快公司》雜誌編輯朱迪思·漢弗萊(Judith Humphrey),
同時也是一位溝通專家,她發現很多人在即興表達時,
只是把自己的觀點正確無誤地說出來,卻沒有給出有力的解釋,這樣不容易令人信服。
她在自己的新書《即興演說》 (Impromptu: Leading in the Moment)中
分享了4個組織語言的方法,幫助人們提高說服力。


第一,列出原因。
這些原因要能為你的主要觀點提供支持。
假如,你的觀點是“我認為我們需要一個更包容的工作環境”,
接著你要說的要點可能是:“我們在僱用婦女和少數族裔方面遠遠落後”、
“多樣化團隊的底線更高”、“包容是一件正確的事!”


第二,給出方法。
這些方法要顯示出,你表達的觀點是可以採取行動的。
比如,你對同事說,我們可以在現在的情況下對客戶問題進行補救,
接下來你所說的要點就是那些需要被執行的步驟,
也許是與客戶交談、派遣專門的小組去處理事務,接著會持續跟進保證問題得以解決。


第三,給出具體的情況或反應。
這個方法與第二條類似,當你表達的觀點裡需要採取行動或者提到挑戰時,
要先描述清楚當下的狀況或面臨的挑戰,接著要說團隊對此的反應
比如公司今年的業績表現低於預期,但年末的新產品發布和成本調整會帶來變化。


第四,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說明。
當你要講述的內容較為複雜時,按照時間順序詳盡地介紹能讓聽眾及時跟上你的思路。

朱迪思·漢弗萊說,在即興表達的時候,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這樣你就能去說服對方,而不僅僅是告知了對方一個信息。



------------------------------
摘要:
1. 列出原因
 這些原因要能為你的主要觀點提供支持。
 假如,你的觀點是“我認為我們需要一個更包容的工作環境”,
 接著你要說的要點可能是:“我們在僱用婦女和少數族裔方面遠遠落後”、
 “多樣化團隊的底線更高”、“包容是一件正確的事!”
2. 給出方法
 這些方法要顯示出,你表達的觀點是可以採取行動的。
3. 給出具體的情況或反應
 這個方法與第二條類似,當你表達的觀點裡需要採取行動或者提到挑戰時,
 要先描述清楚當下的狀況或面臨的挑戰,接著要說團隊對此的反應。
4. 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說明
 當你要講述的內容較為複雜時,按照時間順序詳盡地介紹能讓聽眾及時跟上你的思路。

❤內參-文學-大師:用翻譯靈魂的方法來寫作

出處:大師:用翻譯靈魂的方法來寫作


87歲高齡的瑞典作家謝爾·埃斯普馬克(Kjell Espmark)曾經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
他和他的團隊曾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布羅茨基、托妮·莫里森、大江健三郎、薩拉馬戈、
奈保爾、庫切等作家。埃斯普馬克還是一位詩人和小說家,
他的長篇小說總集“失憶的年代”一共有七部。在第二屆“中國大學生21國際文學盛典”上,
埃斯普馬克成為了今年的致敬文學人物。他親臨現場接受了這個獎項。

很多人都想知道如何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埃斯普馬克表示,
首先是要尊重諾貝爾遺囑的標準,不同時期的不同標準都是對遺囑的不同的詮釋,
“但是說到底,其實就一個標準——你必須是個好作家。”


埃斯普馬克一直都試圖在小說中對人和社會進行X光透視,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外部世界中視覺的或者可觸及的展示來表達感覺和思想。
比如,他寫一位躺在醫院裡的老婦人得了懸浮病,
如果身體沒有用繩索拴住或靠重物墜著,她就會飄浮起來,與天花板摩擦。
埃斯普馬克也舉了中國作家閻連科長篇小說《炸裂志》中的一句異曲同工的句子:
“因為他的心冰冷,外面的地都凍結了。”

埃斯普馬克很推崇閻連科提出的“神實主義”。 
“神實主義”指的是在創作中放棄固有真實生活的表面邏輯關係,
去探求一種“不存在”的真實、看不見的真實、被真實掩蓋的真實。
 “神實主義”與現實的聯繫,不是直接的因果關係,更多的是仰仗於人的靈魂、精神,
以及創作者在現實基礎上的推測與思考。



----------------------------
摘要:
埃斯普馬克一直都試圖在小說中對人和社會進行X光透視,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外部世界中視覺的或者可觸及的展示來表達感覺和思想。
比如,他寫一位躺在醫院裡的老婦人得了懸浮病,
如果身體沒有用繩索拴住或靠重物墜著,她就會飄浮起來,與天花板摩擦。
埃斯普馬克也舉了中國作家閻連科長篇小說《炸裂志》中的一句異曲同工的句子:
“因為他的心冰冷,外面的地都凍結了。”

埃斯普馬克很推崇閻連科提出的“神實主義”。
“神實主義”指的是在創作中放棄固有真實生活的表面邏輯關係,
去探求一種“不存在”的真實、看不見的真實、被真實掩蓋的真實。

“神實主義”與現實的聯繫,不是直接的因果關係,更多的是仰仗於人的靈魂、精神,
以及創作者在現實基礎上的推測與思考。§實者虛之,虛者實之§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內參-溝通-6個技巧聽出“話外音”

出處:方法:6個技巧聽出“話外音”


有時候,我們在人際交往時,
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也不知道應該怎麼交流,聽不出別人的“話外音”。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在自己的公眾號針對這個問題提供了幾點建議。

第一,想要訓練和別人交流的最好方法是多練習
當你的閱歷和經歷足夠多的時候,就會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想法。

第二,想要確定自己有沒有真正了解別人的想法,需要靠雙方的核對和澄清。
比如,你可以問對方,是不是這樣的意思,自己理解得對不對。

第三,當對方說完一件事,你做一個總結,給對方一個機會將“話裡的話”說明白。
比如對方說:“公司允許你坐飛機或火車出差。”
你就可以說:“我的理解是公司希望我們選擇最便宜的方式?”

第四,自己說話不要“話中帶話”。
如果你想知道公司的出差政策,就直接問,不要拐彎抹角地問。
如果你“話中帶話”,對方可能也會以同樣方式進行回答。

第五,培養觀察力和人際敏感度。
人是需要交往和互相了解的,交朋友不能速成,也沒有辦法快速了解對方,要順其自然。

第六,通過肢體和表情來感受對方的真實情緒。
比如,對方如果在說話的時候躲避眼神交流,可能是他心虛,等等。
你可以找一些有關肢體語言的書來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希望以上幾個方法,對你的人際交流有幫助。



------------------------------------------
摘要:
1. 想要訓練和別人交流的最好方法是多練習
 當你的閱歷和經歷足夠多的時候,就會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想法。
2. 想要確定自己有沒有真正了解別人的想法,需要靠雙方的核對和澄清
 比如,你可以問對方,是不是這樣的意思,自己理解得對不對。
 又比如,當對方說完一件事,你做一個總結,給對方一個機會將“話裡的話”說明白。
3. 自己說話不要“話中帶話”
 如果你想知道公司的出差政策,就直接問,不要拐彎抹角地問。
 如果你“話中帶話”,對方可能也會以同樣方式進行回答。
4. 培養觀察力和人際敏感度
 人是需要交往和互相了解的,交朋友不能速成,也沒有辦法快速了解對方,要順其自然。
5. 通過肢體和表情來感受對方的真實情緒
 比如,對方如果在說話的時候躲避眼神交流,可能是他心虛,等等。
 你可以找一些有關肢體語言的書來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內參-心理-如何安慰處於低潮期的親友

出處:如何安慰處於低潮期的親友


看著親友陷入低潮期,卻不知道該如何給予對方合適的安慰和支援,
這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福利系博士凱爾西‧克勞(Kelsey Crowe)看來,
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很正常的狀況,人們缺乏這方面的明確指示和模範。

凱爾西‧克勞在《恰到好處的安慰》
(There Is No Good Card For This : What To Say When 'Condolences' isn't Enough)這本書裡說,
有些人不知道該怎麼提供協助時,會選擇保持沉默,這樣做有三個原因:
一、害怕做錯事。當你想用最完美的方式處理對方的情緒、改善對方的處境時,
可能會因此產生巨大的壓力,害怕自己沒做好會損害彼此的關係或者讓自己丟臉;
二、害怕說錯話。尤其當我們和對方關係不夠親近時,
會擔心自己的主動關心會給對方造成困擾;
三、害怕自己沒時間或資源。

凱爾西‧克勞用認知心理學之父阿倫‧貝克(Aaron Beck)的觀點解釋了這種害怕心理: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們越來越多地感受到自己的好意被誤會,
展示出的體貼被忽視,這會讓人們覺得自己沒能力提供幫助,因此借助逃避來降低出錯率。

凱爾西‧克勞在書中強調,即便笨手笨腳地伸出援手,也要比根本不援助好得多。
不過,安慰時要注意:不要以批判的心態去面對失落的人。
這樣可能會讓對方失去安全感,無法向你訴苦,
“人們並不想因自己遇到困擾遭受指責,也不想為了自己的選擇出面辯護。”
當你在給予協助或陪伴他們時,不要強加給他們一大堆建議,
或是確認自己的建議有沒有被認同,而應專心傾聽對方的心情,關心對方的狀況好不好。

凱爾西‧克勞說,幫助他人時不應將重心放在自己的能力有多好、付出了多少關懷,
而要留意對方的表情和情緒,看見他們真正的需要。



----------------------------------------------
摘要:
有些人不知道該怎麼提供協助時,會選擇保持沉默,這樣做有三個原因:
1. 害怕做錯事。
 當你想用最完美的方式處理對方的情緒、改善對方的處境時,
 可能會因此產生巨大的壓力,害怕自己沒做好會損害彼此的關係或者讓自己丟臉。
2. 害怕說錯話。
 尤其當我們和對方關係不夠親近時,會擔心自己的主動關心會給對方造成困擾。
3. 害怕自己沒時間或資源。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們越來越多地感受到自己的好意被誤會,
展示出的體貼被忽視,這會讓人們覺得自己沒能力提供幫助,因此借助逃避來降低出錯率。

但,即便笨手笨腳地伸出援手,也要比根本不援助好得多。
不要以批判的心態去面對失落的人。
這樣可能會讓對方失去安全感,無法向你訴苦,
“人們並不想因自己遇到困擾遭受指責,也不想為了自己的選擇出面辯護。”

當你在給予協助或陪伴他們時,不要強加給他們一大堆建議,
或是確認自己的建議有沒有被認同,而應專心傾聽對方的心情,關心對方的狀況好不好。
幫助他人時不應將重心放在自己的能力有多好、付出了多少關懷,
而要留意對方的表情和情緒,看見他們真正的需要。

❤內參-文學-用“頓悟”的方法寫小說

出處:用“頓悟”的方法寫小說


一般文學界一提起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
就會提到他的作品《尤利西斯》,以及他的意識流手法。
旅美作家劉大任在接受《深港書評》採訪時,
講到了喬伊斯比較不為人知的另一個手法,學界稱之為“epiphany”。
從字源上講,這個詞來源於基督教裡一個特殊的節日“主顯節”,表示上帝顯靈的節日。

這個詞在文學寫作上是什麼意思呢?
劉大任介紹說,喬伊斯在寫小說的時候,經常會“安排事實的真相在偶然間突然暴露出來”。
比如,“小說主角在街邊無意聽到別人聊天,
本來這些內容與他的生活毫無關係,但是因為主人公的生活正經歷著某一個階段,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突然一下子就把他人生的真相給揭露出來了,就是這麼一種筆法”
劉大任表示,中國傳統文化中也能找到類似的說法,就是佛教禪宗的“頓悟”
“在偶然間明白了事物的真諦,靈魂震盪”。劉大任在寫作的時候,
也會有意識地採用這種方法,比較不重視情節安排和佈局,而是用“頓悟”來創造一個境界。



----------------------------
摘要:
一般文學界一提起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
就會提到他的作品《尤利西斯》,以及他的意識流手法。
旅美作家劉大任在接受《深港書評》採訪時,
講到了喬伊斯比較不為人知的另一個手法,學界稱之為“epiphany”。
從字源上講,這個詞來源於基督教裡一個特殊的節日“主顯節”,表示上帝顯靈的節日。

喬伊斯在寫小說的時候,經常會“安排事實的真相在偶然間突然暴露出來”。
比如,“小說主角在街邊無意聽到別人聊天,
本來這些內容與他的生活毫無關係,但是因為主人公的生活正經歷著某一個階段,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突然一下子就把他人生的真相給揭露出來了,就是這麼一種筆法”。

中國傳統文化中也能找到類似的說法,就是佛教禪宗的“頓悟”。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內參-時間-多項工作纏身時如何管理時間

出處:多項工作纏身時如何管理時間


如今,不少人在工作中都要同時參與幾個項目。
這種情況下,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壓力和事業發展呢?
《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介紹了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
海蒂K.加德納(Heidi K. Gardner)的幾個規劃原則。


加德納教授把規劃原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對所有工作進行優先級排序。
排序之前要先規劃大局,如果只關注一天的工作量,會讓人陷入被動的滅火狀態,
加德納教授建議,定期檢查自己所有的項目並標記出重要節點,然後進行有策略地排序。
 “選擇一個任務,然後高度投入,比在不同任務之間徘徊要高效很多。”
可以先從那些需要你專注處理的任務開始,
為它們設定一些明確的目標,並且只做與目標有關的工作。
如果必須處理多個任務,盡量讓它們兼容,
比如當你知道自己隨時會被電話打斷時,選擇一個能夠容忍打擾的任務來做。


第二,設定並溝通期望
設定回复期望的原則是保護自己,加德納教授在寫作時會把郵箱設置為自動回复,
告訴大家她某段時間不會及時查閱郵件,同時也會附上電話號碼以防緊急聯絡。
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願意做出回應,
但也請人們考慮自己的請求是否真的需要立即回复。
工作時,可以記錄自己的工作進度並與團隊領導交流,
這樣可以幫助領導者獲得掌控感,有問題出現時就可以立刻解決。


第三,優化自身發展
多團隊作業時,迫於時間壓力,每個人會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作出貢獻,
但這樣會影響團隊成員自身的學習和成長。你需要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留出時間來學習。
有研究表明,決定學習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是花在思考和整合新信息上的時間。
因此,你要有意識地安排時間進行反思。


加德納教授說,儘管多團隊作業會給人帶來一定的壓力和風險,
但它也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尤其是在知識型工作中,你要學會管理這種工作方式的弊端,並獲得一些收益。



--------------------------
摘要:
1. 對所有工作進行優先級排序
 排序之前要先規劃大局,如果只關注一天的工作量,會讓人陷入被動的滅火狀態。
 定期檢查自己所有的項目並標記出重要節點,然後進行有策略地排序。
 “選擇一個任務,然後高度投入,比在不同任務之間徘徊要高效很多。”
2. 設定並溝通期望
 設定回复期望的原則是保護自己,加德納教授在寫作時會把郵箱設置為自動回复,
 告訴大家她某段時間不會及時查閱郵件,同時也會附上電話號碼以防緊急聯絡。
3. 優化自身發展
 決定學習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是花在思考和整合新信息上的時間。
 因此,你要有意識地安排時間進行反思。

❤內參-教育-教育的黃金學習法則

出處:教育的黃金學習法則


得到訂閱專欄“Dr.魏的家庭教育寶典”的主理人Dr.魏在專欄裡,提到了STEM教育。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和數學(Mathematics)的英文縮寫。
在美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是提高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競爭力。

Dr.魏說,STEM教育重視的是思維能力和學習方法。
研究發現,如果在STEM項目中,學生學會邏輯推理、假設驗證等方法,
那麼他們會深入探索學科知識,成為更好的問題解決者。
有關STEM教育怎麼教,Dr.魏給了家長三個建議。


第一,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像孩子一樣教孩子,鼓勵他們自己去實踐,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美國兒童教育節目芝麻街,在對孩子進行STEM教育的時候,
沒有用老師的形象,而是選了一個很傻的、有些冒冒失失的、總是失敗的角色,
但是它對任何事都很好奇,而且從來不怕犯錯,是不是和小孩子很像?
這個角色也確實成了最適合教孩子科學的老師,一方面孩子從它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另一方面它也教會了孩子一個基本學習方式,就是保持好奇,在不斷試錯中學習。


第二,沿著學習路徑教孩子。
認知心理學家羅歇爾·格爾曼(Rochel Gelman)認為,
完全陌生的概念學起來比較困難,已經熟悉的概念學起來容易得多。
因為這些舊概念就像已經開闢的小路一樣,從這些“學習路徑”出發,能帶我們走得更深。
比如,學習生物的生長和周期變化的時候,可以帶孩子養蠶,觀察蠶的生長發育,等等。


第三,注意學習的深度,而不是廣度。
格爾曼認為,最好的方式不是讓孩子一次性把所有概念全部學一遍,
而是圍繞一兩個核心概念深度學習幾個月,
讓孩子沉浸在相同的主題下,然後換一個概念再學幾個月。
研究發現,孩子需要更長的時間週期去思考同一個概念,這樣他們更能學到東西。
比如你想讓孩子學習“生物的生長和周期變化”這個概念,
除了觀察蠶,還可以觀察其他動物,甚至還可以觀察植物。

最後Dr.魏說,這些學習路徑不是唯一的,可能有的孩子對這方面感興趣,
有的孩子對那方面感興趣,只要你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動,他們都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
摘要: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和數學(Mathematics)的英文縮寫。
在美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是提高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競爭力。
研究發現,如果在STEM項目中,學生學會邏輯推理、假設驗證等方法,
那麼他們會深入探索學科知識,成為更好的問題解決者。
有關STEM教育怎麼教,Dr.魏給了家長三個建議。
1.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像孩子一樣教孩子,鼓勵他們自己去實踐,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美國兒童教育節目芝麻街,在對孩子進行STEM教育的時候,
 沒有用老師的形象,而是選了一個很傻的、有些冒冒失失的、總是失敗的角色,
 但是它對任何事都很好奇,而且從來不怕犯錯,是不是和小孩子很像?
 這個角色也確實成了最適合教孩子科學的老師,一方面孩子從它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另一方面它也教會了孩子一個基本學習方式,就是保持好奇,在不斷試錯中學習。
2. 沿著學習路徑教孩子
 完全陌生的概念學起來比較困難,已經熟悉的概念學起來容易得多。

 因為這些舊概念就像已經開闢的小路一樣,從這些“學習路徑”出發,能帶我們走得更深。
 比如,學習生物的生長和周期變化的時候,可以帶孩子養蠶,觀察蠶的生長發育,等等。
3. 注意學習的深度,而不是廣度
 最好的方式不是讓孩子一次性把所有概念全部學一遍,
 而是圍繞一兩個核心概念深度學習幾個月,
 讓孩子沉浸在相同的主題下,然後換一個概念再學幾個月。

 研究發現,孩子需要更長的時間週期去思考同一個概念,這樣他們更能學到東西。
 比如你想讓孩子學習“生物的生長和周期變化”這個概念,
 除了觀察蠶,還可以觀察其他動物,甚至還可以觀察植物。
這些學習路徑不是唯一的,可能有的孩子對這方面感興趣,
有的孩子對那方面感興趣,只要你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動,他們都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內參-教育-一位矽谷企業家的高中時光

出處:一位矽谷企業家的高中時光


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是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的聯合創始人。
2016年時,微軟以265億美元的現金收購了領英。里德·霍夫曼也是矽谷的知名投資人。
他曾經是Facebook的早期投資人。
他在矽谷擁有深厚的人際關係網絡,有人稱他是矽谷的人脈王。


新媒體商業內幕網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紹里德·霍夫曼的高中生活。
里德·霍夫曼出生在矽谷的帕羅奧圖,不過,小時候他們家經常搬家。
選擇要讀什麼高中時,里德·霍夫曼決定去一所寄宿學校普特尼。
霍夫曼這麼選的原因是,普特尼的特色是,
允許學生學習打鐵手藝和木工手藝,學生可以在農場幹活或者做藝術活動。
在其他學校,學生可能得不到這樣的機會。

里德·霍夫曼在接受采訪時說,在普特尼學校,
“人們有一種非常務實的精神,即'致力於解決問題',而不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學校教給學生這樣的道理:你可以“將企業家的專注應用到個人生活中”,
以及不必把自己的未來與某個頭銜綁定在一起,例如“產品經理”、“藝術家”或“律師”。

霍夫曼說:“我想,正是這樣的學校生活讓我建立了這樣的信念:
你可以設計自己的人生之路,因為你有很多選擇。”

普特尼的高中畢業生可以自己裝飾自己的畢業證。霍夫曼在自己的畢業證上畫的是:
越野滑雪板、足球、圖書和《龍與地下城》遊戲畫面。

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呼籲,在中學教育階段,應該更加鼓勵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藝術教育,
這樣看來,里德·霍夫曼這名矽谷企業家和投資人的高中時光,正是這樣度過的。



---------------------------------
摘要:
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是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的聯合創始人。
他高中是讀一所寄宿學校普特尼。
這麼選的原因是,普特尼的特色是,
允許學生學習打鐵手藝和木工手藝,學生可以在農場幹活或者做藝術活動。
在其他學校,學生可能得不到這樣的機會。

在普特尼學校,
“人們有一種非常務實的精神,即'致力於解決問題',而不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學校教給學生這樣的道理:你可以“將企業家的專注應用到個人生活中”,
以及不必把自己的未來與某個頭銜綁定在一起,例如“產品經理”、“藝術家”或“律師”。
霍夫曼說:“我想,正是這樣的學校生活讓我建立了這樣的信念:
你可以設計自己的人生之路,因為你有很多選擇。


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呼籲,在中學教育階段,應該更加鼓勵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藝術教育,
這樣看來,里德·霍夫曼這名矽谷企業家和投資人的高中時光,正是這樣度過的。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內參-職場-職場女性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

出處:職場女性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


現代社會對家庭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由於夫妻雙方都需要工作,
因此有了孩子之後,就必然會面對家庭和工作平衡的問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法。這裡有一個例子。

方愛之是真格基金的合夥人兼CEO,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她在香港創投雜誌《Jump Start》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自己如何處理工作和家庭關係。
微信公眾號真格基金轉載了這篇文章。

方愛之經常會被人問到,“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
她的回答是:
“說實話,我不相信事業和家庭是可以平衡的——一方總會佔據另一方的時間。”
但是,方愛之還是總結出了一些方法。


首先是精心規劃職業和職業節點。方愛之做的是風險投資,
風險投資的好處是,可以擁有更靈活的時間安排。
在職業節點選擇上,她選擇做到管理層之後再生兒育女,
這樣職業生涯不會因為休產假而受過多影響——
不過,方愛之的兩個孩子出生時,她的產假分別是1個月和兩週。


第二,向那些把家庭和事業都經營得很好的女性學習。
比如,SOHO中國CEO張欣曾建議她,要盡可能以家庭為優先,
把任何不必要的工作時間騰出來和孩子一起吃飯、一起過週末。
於是,現在方愛之答應一個應酬之前都會問自己,這件事真的比陪孩子更重要嗎?
方愛之也向百事可樂CEO盧英德學習到,在進家門的那一刻放下電話。
盧英德只會在孩子們睡覺之後,才開電話會議。
方愛之還學到,要把孩子的活動寫到日程裡,這樣,就能確保到時候有時間陪孩子。


第三,找到幫手。方愛之說,
中國媽媽的一個優勢是,總能找到幫手,無論是保姆還是找自己的父母幫忙。
找到幫手,可以讓你不用在家庭和照顧孩子的事情上面面俱到,
可以挑選自己喜歡和做得最好的部分。


第四個方法是,通過幫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讓自己也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
她從一本書《超級育兒通》裡學到,
應該先培養好孩子的規律作息,而不是圍著他們不成規律的時間團團轉。
孩子們養成固定吃飯和睡覺的習慣後,家長就可以更好地安排開會和應酬的時間。
而且,訓練好孩子的睡眠習慣後,自己也能夠得到更好的睡眠。
方愛之的做法是,逐步降低孩子晚上喝母乳的量,用水來替代母乳,
這樣,晚上他們就不會再哭著要奶喝。
另外,她也會訓練自己的身體在每天早晨、傍晚和睡前的三個時間裡可以提供足夠的母乳。

以上就是真格基金合夥人方愛之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方法。



--------------------------------
摘要:
1. 精心規劃職業和職業節點
 真格基金的合夥人兼CEO方愛之在職業節點選擇上,
 選擇做到管理層之後再生兒育女,
 這樣職業生涯不會因為休產假而受過多影響——
 不過,方愛之的兩個孩子出生時,她的產假分別是1個月和兩週。
2. 向那些把家庭和事業都經營得很好的女性學習
 比如,SOHO中國CEO張欣曾建議她,要盡可能以家庭為優先,
 把任何不必要的工作時間騰出來和孩子一起吃飯、一起過週末。
 方愛之還學到,要把孩子的活動寫到日程裡,
 這樣,就能確保到時候有時間陪孩子。
3. 找到幫手
 找到幫手,可以讓你不用在家庭和照顧孩子的事情上面面俱到,
 可以挑選自己喜歡和做得最好的部分。
4. 通過幫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讓自己也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
 方愛之的做法是,逐步降低孩子晚上喝母乳的量,用水來替代母乳,
 這樣,晚上他們就不會再哭著要奶喝。
 另外,她也會訓練自己的身體,
 在每天早晨、傍晚和睡前的三個時間裡可以提供足夠的母乳。

❤內參-醫健-長期吃素是否更健康?

出處:長期吃素是否更健康?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吃肉,變成素食主義者。長期吃素是否健康,是他們關心的問題。
FT中文網的一篇文章,談論了這個問題。

實際上,純素食主義並不比其他任何方式更健康或者更不健康。
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營養生理學講師丹尼絲•羅伯遜(Denise Robertson)博士,
也是一位素食主義者,她解釋:
你可以選相當棒的純素飲食,也可以選極其糟糕的素食飲食。
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如炸馬鈴薯條、炸馬鈴薯片,都是純素食。


那健康的素食飲食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丹尼絲•羅伯遜說,和其他飲食一樣,素食要包含各種比例的食物:
約15%的蛋白質;50%至55%的碳水化合物,其餘為脂肪。
大眾普遍擔心蛋白質缺乏的問題,但幾乎每個人都過量攝入了蛋白質。
唯一區別是,與動物蛋白不同,素食主義者主要攝入的植物蛋白營養可能不全面——
你可能無法從中獲得身體所需的所有氨基酸。
所以這方面要注意找其他補充來源,而不是只吃豆類。

此外,只吃水果和蔬菜的素食飲食也無法提供所有人體所需的營養。
英國營養基金會(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營養科學經理阿耶拉•施皮羅(Ayela Spiro)建議,
純素主義者應吃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也同時以燕麥、全穀物麵包、
帶皮土豆這樣的全穀物或高纖維澱粉質食物為主食。

他也建議,植物蛋白來源要多樣化,要包括土豆、豆腐、堅果、菜籽油和橄欖油等。

阿耶拉•施皮羅表示:
“有證據表明,與較傳統飲食相比,更基於植物的飲食模式可能對健康有好處。”
素食主義者肥胖和患心臟病的概率較低,也更可能保持健康的血壓和膽固醇水平。
另外,也有研究證明,素食主義者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
這是因為選擇素食生活方式的人本身往往就在意識上更注重健康,
他們比其他人更少吸煙和更多運動。
總之,素食飲食可以很糟糕,但營養均衡健康的素食飲食,確實會比其他飲食方式更健康。



--------------------------------------------------
摘要:
“你可以選相當棒的純素飲食,也可以選極其糟糕的素食飲食。
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如炸馬鈴薯條、炸馬鈴薯片,都是純素食。”

那健康的素食飲食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和其他飲食一樣,素食要包含各種比例的食物:
約15%的蛋白質;50%至55%的碳水化合物,其餘為脂肪。
大眾普遍擔心蛋白質缺乏的問題,但幾乎每個人都過量攝入了蛋白質。
唯一區別是,與動物蛋白不同,素食主義者主要攝入的植物蛋白營養可能不全面——
你可能無法從中獲得身體所需的所有氨基酸。
所以這方面要注意找其他補充來源,而不是只吃豆類。

此外,只吃水果和蔬菜的素食飲食也無法提供所有人體所需的營養。
純素主義者應吃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也同時以燕麥、全穀物麵包、
帶皮土豆這樣的全穀物或高纖維澱粉質食物為主食。
植物蛋白來源要多樣化,要包括土豆、豆腐、堅果、菜籽油和橄欖油等。

素食飲食可以很糟糕,但營養均衡健康的素食飲食,確實會比其他飲食方式更健康。

❤內參-醫健-生活方式、進化悖論和現代疾病

出處:生活方式、進化悖論和現代疾病


現代人的死因,和傳統時代過著傳統生活的人的死因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以美國為例,最突出的變化是,
兩百年前,導緻美國人死亡的主要疾病是傳染性疾病,
也就是如天花、麻疹、肺結核、瘧疾、霍亂等;
今天,導緻美國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非傳染性疾病。
這些疾病包括糖尿病、可以導致中風的高血壓病、心臟病、癌症、腎臟疾病、痛風等。
兩種疾病最大的不同是,非傳染性疾病不會通過病毒或細菌在人群中傳染。


非傳染性疾病更多的是由人的基因、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導致的。
在這些因素中間,影響巨大,而我們個人又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變化會對疾病產生很大影響。

中東地區生產石油的阿拉伯國家,在幾代人之前還很貧窮,
人們生活都很簡樸,幾乎沒有糖尿病,但是今天阿拉伯產油國中,
患有糖尿病的人口比例在15%~25%之間。
那些從貧窮國家移民到歐美的第一代移民中,也出現了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
甚至在一個國家內,從農村遷徙到城市中的人,
在經過了一段生活方式的改變後,人群中也開始出現非傳染性疾病。


導致非傳染性疾病的生活方式最初是從西方開始的。
因此,戴蒙德稱之為西方生活方式。這些不好的西方生活方式包括:
久坐不動且缺乏足夠鍛煉;每天攝入過高的卡路里;肥胖和超重;
鹽、糖和酒精的攝入量過大;抽煙等。

現代化之前,人們過著傳統生活方式。
那時,食鹽的攝入量從每天50毫克到最高2克之間。
相比之下,現代美國人每天平均的食鹽攝入量是10克。
一份巨無霸漢堡中含有1.5克鹽,相當於傳統的新幾內亞人一個月的食鹽攝入量。
食鹽攝入量過高是導致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壓可以導致中風並且致人死亡。
在現代社會各種導致死亡的因素中,中風居於第四位,排在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後面。

當然,高血壓也同遺傳因素有關。醫生把高血壓分為鹽敏感高血壓病和非鹽敏感高血壓病。
特殊的遺傳因素讓一些人更容易患上跟食鹽有關的高血壓病。
這些遺傳因素可以促使腎臟重新吸收我們體內的鹽。

既然鹽在體內積累到一定程度,會讓人更容易死於高血壓病和中風,
為什麼基因還會安排讓我們的腎臟重新吸收鹽呢?
為什麼這些促使腎臟重新吸收鹽的基因,沒有在進化和自然選擇的過程中被淘汰掉呢?
答案是,因為我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速度,遠遠快於我們基因的自然選擇過程。


在過去,腎臟對於鹽的吸收是有利人類身體的。
因為對於從前生活在傳統環境中的人而言,他們面對的更主要的問題是缺乏食鹽。
如果身體不能得到並保存足夠的食鹽,就會產生疼痛性痙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抽筋。
抽筋就是由於大量出汗或者腹瀉導致的體內的鹽分流失。
因此,對於很久以前的人類而言,腎臟能有效地保存人類體內的鹽分,是一項優勢,
所以促使腎臟吸收鹽分的遺傳基因也就為自然選擇青睞,在進化中保留了下來。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
現在人們隨處可以獲取食鹽,吃飯時想加多少就加多少。
人類對食鹽的渴望卻不是馬上就會消除的。
這種情況下,保存體內鹽分的腎臟功能反而變成了對人的健康不利的因素。

戴蒙德說,這就是進化的悖論,
“腎臟起到保存我們體內鹽分的作用,曾經有助於我們的生存;
現在,有著保存我們體內鹽分作用的腎臟卻成了使我們喪失生命的幫兇。
這是因為我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確切地說,是因為我們改變了我們的食鹽攝入量。


在目前的情況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變生活方式,降低食鹽攝入量。
不過,有些地方是個人並沒有辦法做到的。
因為現代社會大量的食物中,已經添加了過多的鹽。
比如,很多穀物製品如麵包、早餐麥片中添加的鹽,是美國人攝入食鹽最大的源頭;
市場上購買的肉中也注入了含有微量鹽的水,
佔肉類重量的20%,這是因為,一方面這可以讓肉的味道更鮮美,
另一方面,還可以為肉類加工商製造更多利潤,畢竟,10斤肉加2斤鹽水比12斤肉成本要低。
而且,吃了加鹽的食物,也會讓人更渴,因此需要喝更多飲料。

一些國家的政府正在向食品製造商施加壓力,讓他們減少食品中的食鹽含量。
比如,芬蘭政府就用這種方式減少了國內死於中風人數的75%,把國民預期壽命延長了5年。


在糖尿病中也存在著同樣的進化悖論。
高血壓病屬於鹽代謝疾病,糖尿病則屬於糖代謝疾病。糖尿病患者在用餐後,
體內的血糖濃度會上升到異常高的水平。超高的血糖濃度會損害我們的神經和血管。

糖尿病同人體內釋放的荷爾蒙胰島素有關。
荷爾蒙胰島素能夠讓人在大餐之後,把過量的卡路里以脂肪的形式儲存下來。
同樣,在很久之前的過去,人類只是偶爾才能吃上一頓大餐,
比如在特殊的日子某個家庭決定殺豬搞一次豬肉大宴,請人參加。
在其他時候生活都很簡樸。因此,荷爾蒙胰島素是對人類有利的生理機制。

同樣,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進步,人類已經能夠持續不斷地享受大餐。
生活就像是一場永遠在進行的盛宴。
這時候,荷爾蒙胰島素把卡路里以脂肪形式儲存下來的習慣,
只能導致人類不斷變得肥胖,並患上糖尿病。

總之,我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速度,遠遠快於人類基因進化的速度,
結果就導致,原本有助於人類生存的一些生理機制,
變得容易引發像中風和高血壓等非傳染性疾病。
而最好的應對方法,是注意我們的生活方式。

本期內容改寫自:《為什麼有的國家富裕,有的國家貧窮:比較人類社會》;
作者:賈雷德·戴蒙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
摘要:
現代人的死因,和傳統時代過著傳統生活的人的死因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以美國為例,最突出的變化是,
兩百年前,導緻美國人死亡的主要疾病是傳染性疾病,
也就是如天花、麻疹、肺結核、瘧疾、霍亂等;
今天,導緻美國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非傳染性疾病。
這些疾病包括糖尿病、可以導致中風的高血壓病、心臟病、癌症、腎臟疾病、痛風等。
兩種疾病最大的不同是,非傳染性疾病不會通過病毒或細菌在人群中傳染。

導致非傳染性疾病的生活方式最初是從西方開始的。
這些不好的西方生活方式包括:
久坐不動且缺乏足夠鍛煉;每天攝入過高的卡路里;肥胖和超重;
鹽、糖和酒精的攝入量過大;抽煙等。

現代化之前,人們過著傳統生活方式。
那時,食鹽的攝入量從每天50毫克到最高2克之間。
相比之下,現代美國人每天平均的食鹽攝入量是10克。
一份巨無霸漢堡中含有1.5克鹽,相當於傳統的新幾內亞人一個月的食鹽攝入量。
食鹽攝入量過高是導致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壓可以導致中風並且致人死亡。
在現代社會各種導致死亡的因素中,中風居於第四位,排在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後面。
當然,高血壓也同遺傳因素有關。醫生把高血壓分為鹽敏感高血壓病和非鹽敏感高血壓病。
特殊的遺傳因素讓一些人更容易患上跟食鹽有關的高血壓病。
這些遺傳因素可以促使腎臟重新吸收我們體內的鹽。

既然鹽在體內積累到一定程度,會讓人更容易死於高血壓病和中風,
為什麼基因還會安排讓我們的腎臟重新吸收鹽呢?
為什麼這些促使腎臟重新吸收鹽的基因,沒有在進化和自然選擇的過程中被淘汰掉呢?
答案是,因為我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速度,遠遠快於我們基因的自然選擇過程。
在過去,腎臟對於鹽的吸收是有利人類身體的。
因為對於從前生活在傳統環境中的人而言,他們面對的更主要的問題是缺乏食鹽。
如果身體不能得到並保存足夠的食鹽,就會產生疼痛性痙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抽筋。
抽筋就是由於大量出汗或者腹瀉導致的體內的鹽分流失。
所以促使腎臟吸收鹽分的遺傳基因也就為自然選擇青睞,在進化中保留了下來。

這就是進化的悖論,
“腎臟起到保存我們體內鹽分的作用,曾經有助於我們的生存;
現在,有著保存我們體內鹽分作用的腎臟卻成了使我們喪失生命的幫兇。
這是因為我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確切地說,是因為我們改變了我們的食鹽攝入量。”

在目前的情況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變生活方式,降低食鹽攝入量。
不過,有些地方是個人並沒有辦法做到的。
比如,市場上購買的肉中也注入了含有微量鹽的水,
佔肉類重量的20%,這是因為,一方面這可以讓肉的味道更鮮美,
另一方面,還可以為肉類加工商製造更多利潤,畢竟,10斤肉加2斤鹽水比12斤肉成本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