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內參-心理-自主權和逆反心理

出處:自主權和逆反心理


在《上癮》一書中,兩位作者尼爾·埃亞爾和瑞安·胡佛提到一個關於自主權的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想知道,
當一個陌生人用經過設計的特定話術向人們索要車費時,人們給出的金額是否會有所不同。
結果證明,他們設計的這個特定話術雖然簡單,
但極其有效,人們給出的金額是平時的兩倍。在慈善捐款中也是。
在推動更多人參與社會調查時同樣起了作用。
在向人們提出要求後,追加上這句話,人們會更容易說是。
這句話就是:你有權接受,也有權拒絕。

為什麼這句話讓人們更容易被說服?
原因是這句話進一步肯定了人們的選擇權。
那句簡單的“你有權”,卸去了人們的本能的防御之心,讓我們不再有聽命與人的不適感。
在自主權受到挑戰時,我們會感到自己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通常會對某種新的行為習慣產生排斥。心理學家稱之為逆反心理。
因此,保障用戶的自主權是吸引他們的關鍵。


------------------------
摘要:
在向人們提出要求後,追加上這句話,人們會更容易說是。
這句話就是:你有權接受,也有權拒絕。
為什麼這句話讓人們更容易被說服?原因是這句話進一步肯定了人們的選擇權。

那句簡單的“你有權”,卸去了人們的本能的防御之心,讓我們不再有聽命與人的不適感。
在自主權受到挑戰時,
我們會感到自己失去了選擇的自由,通常會對某種新的行為習慣產生排斥。
心理學家稱之為逆反心理。因此,保障用戶的自主權是吸引他們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