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內參-經濟-薛兆豐:成為你身邊的經濟學家

出處:薛兆豐:成為你身邊的經濟學家


薛兆豐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得到訂閱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主理人。
這個專欄2017年2月20日上線,到現在訂閱用戶超過了20萬。
在接受李翔知識內參採訪時,薛兆豐教授分享了他打造如此之大的經濟學課堂的幾點心得。


薛兆豐說,他最強烈的感受就是,他和他的團隊到了一個無人區。
具體有四個方面,分別是說話方式的無人區,產品使用場景的無人區,
用戶範圍的無人區,以及產品服務的無人區。


首先,薛兆豐說自己進入了一個說話方式的無人區
通過對很多線上課程的觀察,薛兆豐發現,如果只是簡單地把課堂內容搬到線上,
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在真實的課堂裡面,同學們是身臨其境的,
同學跟老師之間,跟其他的同學之間,是有著多維度的接觸和交流的,很容易形成共鳴。
比如,課堂上老師會有一些肢體語言的呈現,有一些對答的交流,
或者是偶爾講一些笑話,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如果把這些內容搬到線上,它就會被放大,變成非常突兀,甚至不可接受的內容。


於是,在剛開始準備專欄的時候,薛兆豐做了另一種嘗試,就是把稿子寫好,然後念出來。
但是他發現這樣效果也不是很好。
經濟學本來就是一門非常枯燥的學問,要讓人聽得懂,聽得進去,就不能念稿子。
最後確定的方法是,薛兆豐找來產品經理坐在自己面前,自己不看稿子跟她說。
但這還遠遠不夠,在準備每一講的時候,薛兆豐會先錄一遍要說的內容,
過程中可能有重複的或者說錯的,然後把這一段講話轉化成文字,
在這個基礎上做初始的編輯、補充必要的資料,形成初稿。
雖然裡面每一句都是不完美的,但每一塊內容都是清楚的。

薛兆豐說,之所以說這是一個說話方式的無人區,
指的不僅僅是這種對著一個人說話的錄音方式,
更重要的是,他在講課過程中,每一個內容細節的安排、佈局、遣詞造句,
其實都是在錄音棚裡打開了麥克風以後,
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節課一節課地創作出來的。


第二是用戶範圍的無人區
薛兆豐說,他過去的授課對象基本都是北大的學生,
他們跨越了一定的門檻,教育背景也都很相似。
而在得到開專欄,用戶來自各行各業,有投資人、律師、醫生、工程師,
也有餐廳服務員、退休人士,還有跟隨父母一起收聽的青少年。
這些人有自己工作和生活,他們每天只有十分鐘聽薛兆豐講課。
這是薛兆豐腦袋裡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遇到的一個無人區。
薛兆豐的做法是,要“讓淺者不覺其深,讓深者不覺其淺”。
他在課程裡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每天的課程都有很多紮實的知識點,
這些知識點往往都是由重要的學術論文做支撐的。
這樣就做到了淺者看到了深刻的思想,深者看到了淺顯的表達。


第三是用戶使用場景的無人區
薛兆豐說,很多人買了一版又一版的經濟學教科書,
最後都沒看,收藏了一個又一個視頻節目,最後都沒打開,原因是享用的成本太高了。
所以他在做專欄的時候,要做的就是把這個成本降下來。
用語音來講經濟學,使用成本低,使用場景也很豐富,在被窩裡,
在洗手間裡,在地鐵裡都能夠方便地使用。
而且每節課的時間大約是十分鐘左右,通過這種隊時間的控制,讓用戶產生了穩定的預期。
結果就是這個專欄保持了很高的音頻收聽完成率。


第四是產品服務的無人區。
薛兆豐說:“得到App對內容生產有很強的品質控制意識。
整個產品每一個環節都有專業人士在把控。
比如得到有總編室,對產品的內容做多維度、多環節的控制。 ”
除了品控,還有服務的意識。
最開始專欄上線時,承諾的只是一星期4次語音專欄,週五的問答用文字呈現。
但當薛兆豐完成了第一個星期的問答文稿時,
發現用文字的方式不好,於是和產品經理商量,決定改用語音。
用語音做問答,成本是大幅上升的,首先需要薛兆豐人在,
後續的剪輯、編輯、審核工作也要在短時間內完成。
但這樣做效果很好,“每星期的語音問答不僅能夠把一周的上課內容有機地串講一遍,
做必要的補充和修正,還能近距離地回答大家的問題”。
等到了全年課程剛過半的時候,考慮到用戶積累的經濟學知識已經比較豐富了,
薛兆豐又在每個星期天推出了經濟學詞典,幫用戶建立起概念與概念之間,
原理與原理之間,模塊與模塊之間的有機聯繫。
薛兆豐覺得,只有這樣,知識服務才算做到家了。

以上幾個無人區,就是薛兆豐過去大半年製作這個專欄的心得。
歸結起來,就是一個重大的發現,那就是大眾對系統的專業知識原來是有渴求的,
有這麼多人渴望學習系統的、紮實的,可以運用的知識。
而在知識供應一方,交付一直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課堂大小有限制,
學位多寡有限制,地理位置有限制,傳播技術也有限制。
薛兆豐說,得到App所做的嘗試,就是跨越了這些障礙,
構建了需求者和供應者之間低成本的連接。
 199元的訂閱費用,篩選的不是貧富,而是求學心、上進心和對知識的需求。



-------------------------------
摘要(無人區是指,之前沒有人做過這樣的事,從前未有之領域):
1. 說話方式的無人區
 通過對很多線上課程的觀察,薛兆豐發現,
 如果只是簡單地把課堂內容搬到線上,效果並不理想。
 因為在真實的課堂裡面,同學們是身臨其境的,同學跟老師之間,
 跟其他的同學之間,是有著多維度的接觸和交流的,很容易形成共鳴。
 比如,課堂上老師會有一些肢體語言的呈現,有一些對答的交流,
 或者是偶爾講一些笑話,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如果把這些內容搬到線上,它就會被放大,變成非常突兀,甚至不可接受的內容。

 於是,在剛開始準備專欄時,薛兆豐做了另一種嘗試,就是把稿子寫好,然後念出來。
 但是他發現這樣效果也不是很好。
 經濟學本來就是一門非常枯燥的學問,要讓人聽得懂,聽得進去,就不能念稿子。
 最後確定的方法是,薛兆豐找來產品經理坐在自己面前,自己不看稿子跟她說。
 但這還遠遠不夠,在準備每一講的時候,薛兆豐會先錄一遍要說的內容,
 過程中可能有重複的或者說錯的,然後把這一段講話轉化成文字,
 在這個基礎上做初始的編輯、補充必要的資料,形成初稿。
 雖然裡面每一句都是不完美的,但每一塊內容都是清楚的。

 薛兆豐說,之所以說這是一個說話方式的無人區,
 指的不僅僅是這種對著一個人說話的錄音方式,
 更重要的是,他在講課過程中,每一個內容細節的安排、佈局、遣詞造句,
 其實都是在錄音棚裡打開了麥克風以後,
 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節課一節課地創作出來的。
2. 用戶範圍的無人區
 得到開專欄,用戶來自各行各業,有投資人、律師、醫生、工程師,
 也有餐廳服務員、退休人士,還有跟隨父母一起收聽的青少年。
 薛兆豐的做法是,要“讓淺者不覺其深,讓深者不覺其淺”。
 他在課程裡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每天的課程都有很多紮實的知識點,
 這些知識點往往都是由重要的學術論文做支撐的。
 這樣就做到了淺者看到了深刻的思想,深者看到了淺顯的表達。
3. 用戶使用場景的無人區
 薛兆豐說,很多人買了一版又一版的經濟學教科書,
 最後都沒看,收藏了一個又一個視頻節目,最後都沒打開,原因是享用的成本太高了。
 所以他在做專欄的時候,要做的就是把這個成本降下來。
 用語音來講經濟學,使用成本低,使用場景也很豐富,在被窩裡,
 在洗手間裡,在地鐵裡都能夠方便地使用。
 而且每節課的時間大約是十分鐘左右,
 通過這種隊時間的控制,讓用戶產生了穩定的預期。
 結果就是這個專欄保持了很高的音頻收聽完成率。
4. 產品服務的無人區
 最開始專欄上線時,承諾的只是一星期4次語音專欄,週五的問答用文字呈現。
 但當薛兆豐完成了第一個星期的問答文稿時,
 發現用文字的方式不好,於是和產品經理商量,決定改用語音。
 用語音做問答,成本是大幅上升的,首先需要薛兆豐人在,
 後續的剪輯、編輯、審核工作也要在短時間內完成。
 但這樣做效果很好,“每星期的語音問答不僅能夠把一周的上課內容有機地串講一遍,
 做必要的補充和修正,還能近距離地回答大家的問題”。
 等到了全年課程剛過半的時候,考慮到用戶積累的經濟學知識已經比較豐富了,
 薛兆豐又在每個星期天推出了經濟學詞典,幫用戶建立起概念與概念之間,
 原理與原理之間,模塊與模塊之間的有機聯繫。
 薛兆豐覺得,只有這樣,知識服務才算做到家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