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內參-文學-時代會變,但“不幸”不會變

出處:時代會變,但“不幸”不會變


11月12日,在小說家張悅然的新書發布會對談環節上,
作家路內談到了他的一個觀察,就是不同時代讀者閱讀喜好的變遷。
路內是“70後”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說《少年巴比倫》等。

路內介紹說,
上個世紀80年代,“尋根文學”掀起了一股熱潮,
作家們的創作開始以現代意識反映傳統文化,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近年來,隨著“70後”、“80後”作家的興起,“尋根”的熱潮逐漸消退,
直至“90後”作家徹底將視角轉向當下和未來,
年輕讀者在“尋根文學”中似乎已經找不到共鳴,甚至還有陌生感。

路內認為這種現象和作家自身的體驗是有關係的,
“年紀大一點的作家經歷了國家歷史的某種斷裂,體驗到了過去的時代。
但是對於'90後'甚至是'00後'來講,那僅僅是一個紙面上的故事,
而不是他們自身體驗到的東西,所以他們找不到共鳴。
相反,他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相對豐裕的年代,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科技飛速進步,
國際地位逐步提高,在這樣一種境況下,'90後'更喜歡享受現在,甚至是未來。”


然而在某種程度上,“90後”就可能會缺乏對時代的反思。
 “70後”、“80後”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中國雖然很好,但是個窮國家,
美國有高速公路,而中國沒有”;
“90後”則從小就認識到,中國在各方面都是一個慢慢步入世界強國,
甚至趕超世界一流的國家,認知的不同往往會產生世界觀的差異。
但實際上,每個幸福的國家都會有作家曾經寫過許多不幸福的事情,
並且人們通常還是願意讀不幸的小說。
儘管時代不同,但過去那些沉重的作品並不會就此消失而沒有人閱讀。
正所謂“幸福的人都是一樣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在不幸福的小說裡面,人們會接觸到一些不同的人生經驗,
為以後經歷傷痛做認知上的準備。
路內說:“一旦讀者到了他真正成熟的年紀,也許還會反過去看那些相對比較沉重的小說。”

總之,路內認為,儘管時代不同,讀者的閱讀趣味會變化,
但是“不幸”這個主題會一直受到讀者的喜愛,
而且人們成熟之後,反倒會更加偏愛那些沉重的作品。



-------------------------
摘要: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尋根文學”掀起了一股熱潮,
作家們的創作開始以現代意識反映傳統文化,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近年來,隨著“70後”、“80後”作家的興起,“尋根”的熱潮逐漸消退,
直至“90後”作家徹底將視角轉向當下和未來,
年輕讀者在“尋根文學”中似乎已經找不到共鳴,甚至還有陌生感。

這種現象和作家自身的體驗是有關係的,
“年紀大一點的作家經歷了國家歷史的某種斷裂,體驗到了過去的時代。
但是對於'90後'甚至是'00後'來講,那僅僅是一個紙面上的故事,
而不是他們自身體驗到的東西,所以他們找不到共鳴。
相反,他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相對豐裕的年代,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科技飛速進步,
國際地位逐步提高,在這樣一種境況下,'90後'更喜歡享受現在,甚至是未來。”

儘管時代不同,但過去那些沉重的作品並不會就此消失而沒有人閱讀。
正所謂“幸福的人都是一樣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在不幸福的小說裡面,人們會接觸到一些不同的人生經驗,
為以後經歷傷痛做認知上的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