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得到-商業-韋爾奇:五張幻燈片法制定戰略

出處:韋爾奇:五張幻燈片法制定戰略


這條音頻的內容是,在變化的商業時代,如何更好地制定戰略、管理團隊、提升領導力。

今天是一個商業格局不斷變化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商業的本質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有本書名叫《商業的本質》,作者是管理大師,
通用電氣公司歷史上最年輕的董事長和CEO傑克·韋爾奇。
他在書裡論述了自己在商業、管理、團隊等方面的經驗心法。
和你分享書裡的兩個內容,
一個是如何用五張幻燈片來制定戰略,還有一個是如何提升領導力。


我們先說說如何用五張幻燈片制定戰略,書裡把這個方法起名為“五張幻燈片法”,
因為制定戰略過程中涉及的問題,基本上可以用五張幻燈片來呈現。

在第一張幻燈片上,你要評估競爭對手。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你的競爭對手是誰?
他們的市場份額有多大?他們的優點和缺點都是什麼?他們內部狀況怎麼樣?
重點是這些問題不能泛泛而談,而是要深入到每個細節,
就好像你坐在對手的會議室聽他們討論一樣。

在第二張幻燈片上,你要從產品、技術和人員變動的角度,去分析競爭對手最近的動向,
你可以問這麼幾個問題:過去一年,各個競爭對手都做了哪些有可能改變市場格局的動作?
有沒有人引進了可能改變競爭格局的新產品、新技術或新渠道?
有沒有出現新的競爭者,它在去年的業績怎麼樣?

在第三張幻燈片上,你要根據第二張幻燈片提到的這些方面,
分析你的公司在過去一年內的狀況。

在第四張幻燈片上,分析潛在的變量,尤其是公司最擔心的事情,
比如競爭對手會不會推出某個新產品,會不會出現一樁可能改變競爭格局的併購交易,
會不會有一匹黑馬突然殺進來,打破這個行業的競爭格局。

在第五張幻燈片上,分析自己的優勢,看看你的公司在面對各路競爭對手的時候,
有沒有重大的、能出奇制勝的優勢,讓你能夠改變和主導市場。

以上就是傑克·韋爾奇提出的“五張幻燈片法”。接下來,我們再介紹一下如何提升領導力。


傑克·韋爾奇說,想要提升領導力,有兩件事情必須要做

第一件事情是搞清楚真實狀況。領導者要知道公司真實的經營狀況,未來面臨哪些挑戰。
領導者還要認真地考慮,公司戰略、
預算和其他事情背後的那些假設條件,是不是符合現實。
比如,下屬和你匯報公司業績、行業競爭狀況之後,
你可以問一些問題,數據是​​從哪兒來的,做出的基本假設是什麼,
出現了什麼技術有可能會改變現狀。
總之,一定不能用假設去做判斷,要深入了解真實的情況。

第二件事情是在公司裡建立信任感
為了建立信任感,領導者要支持員工。
尤其是員工狀態不好的時候,要和他們站在一起。
舉個例子,如果員工提了個方案,結果失敗了,如果你是領導,就要敢於承擔責任。
換句話說,領導要和員工建立互相的信任,
要做的就是“當員工點兒背的時候,你要成為他的後盾”。
韋爾奇說,就像肌肉每天鍛煉才能強壯一樣,了解真實狀況、建立互信也應該天天做。
比如,開會的時候,鼓勵大家多發言,如果有人說了一些比較大膽的話,
也要表揚他們的勇氣,讓大家相信在公司裡是可以自由發言的。

以上就是《商業的本質》這本書裡的部分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商業的本質》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分享《商業的本質》書裡的兩個內容,
一個是如何用五張幻燈片來制定戰略,還有一個是如何提升領導力。

一.五張幻燈片
第一張幻燈片,你要評估競爭對手。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你的競爭對手是誰?
 他們的市場份額有多大?他們的優點和缺點都是什麼?他們內部狀況怎麼樣?
 重點是這些問題不能泛泛而談,而是要深入到每個細節,
 就好像你坐在對手的會議室聽他們討論一樣。
第二張幻燈片,你要從產品、技術和人員變動的角度,去分析競爭對手最近的動向
 你可以問這麼幾個問題:
 過去一年,各個競爭對手都做了哪些有可能改變市場格局的動作?
 有沒有人引進了可能改變競爭格局的新產品、新技術或新渠道?
 有沒有出現新的競爭者,它在去年的業績怎麼樣?
第三張幻燈片,根據第二張幻燈片提到的這些方面,分析你的公司在過去一年內的狀況
第四張幻燈片,分析潛在的變量,尤其是公司最擔心的事情
 比如競爭對手會不會推出某個新產品,
 會不會出現一樁可能改變競爭格局的併購交易,會不會有一匹黑馬突然殺進來,
 打破這個行業的競爭格局。
第五張幻燈片,分析自己的優勢,看看你的公司在面對各路競爭對手的時候,
 有沒有重大的、能出奇制勝的優勢,讓你能夠改變和主導市場。

二.想要提升領導力,有兩件事情必須要做

1. 是搞清楚真實狀況。

 領導者要知道公司真實的經營狀況,未來面臨哪些挑戰。
 領導者還要認真地考慮,公司戰略、預算和其他事情背後的那些假設條件,
 是不是符合現實。比如,下屬和你匯報公司業績、行業競爭狀況之後,
 你可以問一些問題,數據是​​從哪兒來的,做出的基本假設是什麼,
 出現了什麼技術有可能會改變現狀。
 總之,一定不能用假設去做判斷,要深入了解真實的情況。
2. 在公司裡建立信任感
 為了建立信任感,領導者要支持員工。
 尤其是員工狀態不好的時候,要和他們站在一起。
 舉個例子,如果員工提了個方案,結果失敗了,如果你是領導,就要敢於承擔責任。
 換句話說,領導要和員工建立互相的信任,
 要做的就是“當員工點兒背的時候,你要成為他的後盾”。
 就像肌肉每天鍛煉才能強壯一樣,了解真實狀況、建立互信也應該天天做。

❤得到-生物-《細胞》:逆轉衰老或可實現

出處:《細胞》:逆轉衰老或可實現

這條音頻說的是,人類一直嚮往的逆轉衰老、重返青春,未來或許真的能實現。

可能在任何時代,永保青春對人類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最近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未來我們不僅可以延緩衰老,
甚至還有可能逆轉衰老,重返青春。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來跟你具體說說。

做這項研究的是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
它是美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成果最多、質量最高的研究機構之一。
說這個實驗之前,先來介紹一下叫“山中因子”的四個基因。
大家都知道,我們體內的任何細胞,都是由胚胎幹細胞分化而來的。
而日本細胞科學家山中伸彌就發現,有四個基因能夠對細胞的基因進行重新編程,
讓細胞恢復到年輕的狀態,甚至可以恢復到胚胎幹細胞的狀態。
這項重大發現不僅讓這四個基因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還因此獲得了200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實驗中,
研究人員短暫地激活了在小鼠體內的四個“山中因子”基因,讓成熟細胞的基因重新編程。
實驗發現,通過這個方法,可以讓中年小鼠已經受損的肌肉和胰腺,恢復到年輕時的狀態。
不僅如此,它還可以讓患有早衰症的小鼠壽命延長30%。
這裡的早衰症,在人類身上也叫兒童早老症,
患病的兒童在小孩子的年紀長得就像老人一樣,壽命一般超不過20歲。
現在這項研究表明,衰老可能不僅是能夠被延緩的,
甚至還可以被逆轉,它意味著老年人的機體功能還可以恢復到年輕的狀態。

現在科學界有一種觀點是說,衰老是一個表觀遺傳狀態變化的過程。
表觀遺傳,意思是DNA的序列不變,但基因表達卻發生了可遺傳的改變,
這些變化可以使基因表達更加活躍或是受到抑制。
參與這項研究的一位專家也說,衰老是一個可塑性很高的過程,
我們甚至可以操控這個過程。而他們這回所做的實驗,
也正表明了,伴隨著衰老而產生的一些基因活性的改變,是可能被逆轉的。
這也算是為前面提到的學界觀點,增添了新的證據。


索爾克研究所這次實驗用的實驗對像是中年小鼠,但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認為,
在理論上,這種表觀遺傳重編程的情況,在任何年齡的小鼠或者人類細胞上都能起效果。

不過,這項研究也並不全是好消息。
研究者發現,對表觀遺傳狀態的調控是一個非常精細的過程,
一旦調控過度就會導致可怕的後果。
比如,當用山中因子長期處理小鼠時,有些小鼠體內就會產生腫瘤,不到一周就死了。
研究者解釋說,這是因為在讓細胞恢復到年輕狀態時做過了頭,
讓細胞直接還原回了胚胎幹細胞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細胞和癌細胞一樣,
有無限的分裂能力,這才形成了腫瘤。

而當研究者把處理時間從7天降低到2天時,小鼠就可以明顯從這種處理中受益。
但是因為處理的尺度很難把握,
目前索爾克研究所的這項研究,還很難轉化成能被監管機構批准的抗衰老藥物。


索爾克的這項研究表明,這個方法能讓你在一次抗衰老因子處理後,年輕十歲到二十歲。
當衰老繼續進行到一定程度,你只需要再接受一次抗衰老因子處理就可以了。

在下一步的研究中,索爾克的研究者表示,他們想弄清楚衰老的整個過程是怎樣的。
衰老是在身體的的各個組織同時發生的,還是有某些組織或者器官在調節這個過程。

以上就是關於這項新研究的主要內容,如何讓細胞逆轉衰老的狀態,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Scientific American》(Aging Is Reversible-at Least in Human Cells and Live Mice)
稿:桃子
轉載:得到

-------------
主旨:
先來介紹一下叫“山中因子”的四個基因。
大家都知道,我們體內的任何細胞,都是由胚胎幹細胞分化而來的。
而日本細胞科學家山中伸彌就發現,有四個基因能夠對細胞的基因進行重新編程,
讓細胞恢復到年輕的狀態,甚至可以恢復到胚胎幹細胞的狀態。
這項重大發現不僅讓這四個基因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還因此獲得了200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實驗中,
研究人員短暫地激活了在小鼠體內的四個“山中因子”基因,讓成熟細胞的基因重新編程。
實驗發現,通過這個方法,可以讓中年小鼠已經受損的肌肉和胰腺,恢復到年輕時的狀態。
不僅如此,它還可以讓患有早衰症的小鼠壽命延長30%。
索爾克研究所這次實驗用的實驗對像是中年小鼠,但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認為,
在理論上,這種表觀遺傳重編程的情況,在任何年齡的小鼠或者人類細胞上都能起效果。

不過,這項研究也並不全是好消息。研究者發現,
對表觀遺傳狀態的調控是一個非常精細的過程,一旦調控過度就會導致可怕的後果。
比如,當用山中因子長期處理小鼠時,有些小鼠體內就會產生腫瘤,不到一周就死了。
研究者解釋說,這是因為在讓細胞恢復到年輕狀態時做過了頭,
讓細胞直接還原回了胚胎幹細胞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細胞和癌細胞一樣,
有無限的分裂能力,這才形成了腫瘤。

而當研究者把處理時間從7天降低到2天時,小鼠就可以明顯從這種處理中受益。
但是因為處理的尺度很難把握,
目前索爾克研究所的這項研究,還很難轉化成能被監管機構批准的抗衰老藥物

❤得到-商業-劉潤:商業最重要的是歸因能力

出處:劉潤:商業最重要的是歸因能力


這條音頻來說說劉潤的一個觀點,企業家應該建立系統性的商業認知框架。

劉潤是“得到”App訂閱專欄《5分鐘商學院》主講人,潤米諮詢創始人。
最近,劉潤接受了知識新聞工作室的專訪,
分享了自己觀察到的很多企業家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彌補這樣的缺陷。
他說,企業家最重要的,是建立系統性的商業認知框架。給你轉述一下。


先來說說,劉潤的身份是商業顧問,為企業提供商業諮詢、戰略諮詢服務。
這個行業跟麥肯錫這樣的管理諮詢公司有什麼區別呢?
劉潤認為,麥肯錫這樣的公司能做得非常大,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因為麥肯錫有一套非常強大的知識庫,裡邊有很多案例和經驗,
越積累越豐富,這是他們非常重要的資產。
第二是他們有方法論,比如麥肯錫方法。
麥肯錫可以用這套方法論加上知識庫,去培訓進入公司的聰明人。
這樣,20多歲的年輕人也可能幫助在行業裡做了三十年的人去經營企業。


但是諮詢這個行業本質是一個手藝活兒,
公司做大隻是階段性的事情,一旦時代再次變化,它可能會被打回原形。
比如麥肯錫能夠做大,就是有相應的時代背景的。
當時是工業化時代,很多方法論很少有變化。
那個階段,諮詢公司實際上是一個工業化和規模化的產物。
但是現在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很多過去的經驗和方法都在一夜之間失效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想要做一名商業顧問,就特別需要對行業有深刻的理解,
是基於個人對時代的洞察來做諮詢的,也就是諮詢又回歸到了手藝活的階段。

作為一名商業顧問,劉潤接觸過很多企業的管理者,
他發現企業家們普遍面臨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就是缺乏系統性的商業認知框架。
今天的商業世界裡有一個看法很流行,就是“別跟我談理論,只有在一線幹過的人才知道”。
不重視理論,導致他們沒有搭建起系統性的商業認知框架,
這就導致他們的歸因能力很成問題。什麼叫歸因能力呢?
就是他做了一件事,做成功了,但是他未必知道自己是怎麼成功的。
如果你問他,他可能說我遇到了兩三件特別挑戰的事,我把它們攻克了,所以我成功了。
實際上也許並不是這樣,也許恰恰是他輕鬆跨過去的一道小坎,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只是因為他解決這類問題的能力恰好很強,
才讓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只留意了對他來說很困難的幾件事。
那麼當面臨再次創業或者轉型時,那些沒有歸因能力的企業家,
是很難獲得二次成功的,因為他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使他成功的真正原因。
而那些獲得二次成功甚至是三次成功的企業家,
通常都被認為是戰略家,因為他們具備基礎的商業認知框架,能做正確的歸因。


劉潤認為,商業顧問非常大的作用,
就是幫助那些已經獲得一定成功的企業家正確地歸因,
在復雜的商業規律中,幫他們分析面臨的問題應該如何去解決。
雖然有些人做完一件事之後也會總結,並且用這次的經驗去指導下一次行為。
但是經驗是很難指導成功的,因為經驗中容易忽略前提。
比如處理上一件事的時候是白天,所以不需要手電筒,
而下一次是在晚上,就必須要開手電筒了。
所以,必須能夠從經驗中把前提原因提取出來,抽象成理論,這才是真正需要掌握的方法。
這樣的方法能夠幫助企業家理解商業行為的規律,系統地搭建商業認知框架。


那麼,在搭建系統的商業認知框架上,什麼樣的人最有優勢呢?
劉潤認為,優秀的商業顧問有獨特的優勢。因為商業顧問要具備一個重要的素質,
就是用關聯的、整體的、動態的眼光看問題,這是很多人不具備的能力。
關聯的眼光,就是看到要素之間的關係。
整體的眼光,就是把一系列的事物放在一塊,把它變成一個系統。
動態的眼光,就是加上一個時間軸,不要光看到結果,
而是要看到過去是什麼導致了這個結果,以及未來又會是什麼樣。

比如《5分鐘商學院》這個專欄,設計的邏輯就是要幫助用戶建立系統的商業認知框架。
這個專欄並不是在發明理論,而是把前人的方法論和經驗總結一下,再解釋出來。
有人覺得,只有我自己悟出來的才是我的,那就完了。
如果每個人都靠自己悟出來,這個世界不會有進步,因為始終是在走原來的那一小步。
只有在別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才有可能超越前人。

以上就是劉潤對搭建系統性商業認知框架的看法,供你參考。


獨家專訪:劉潤
稿:李東貝
轉載:得到

----------------------
主旨:
企業家們普遍面臨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就是缺乏系統性的商業認知框架。
今天的商業世界裡有一個看法很流行,就是“別跟我談理論,只有在一線幹過的人才知道”。
不重視理論,導致他們沒有搭建起系統性的商業認知框架,
這就導致他們的歸因能力很成問題。什麼叫歸因能力呢?
就是他做了一件事,做成功了,但是他未必知道自己是怎麼成功的。
如果你問他,他可能說我遇到了兩三件特別挑戰的事,我把它們攻克了,所以我成功了。
實際上也許並不是這樣,也許恰恰是他輕鬆跨過去的一道小坎,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只是因為他解決這類問題的能力恰好很強,
才讓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只留意了對他來說很困難的幾件事。
那麼當面臨再次創業或者轉型時,那些沒有歸因能力的企業家,
是很難獲得二次成功的,因為他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使他成功的真正原因。
而那些獲得二次成功甚至是三次成功的企業家,
通常都被認為是戰略家,因為他們具備基礎的商業認知框架,能做正確的歸因。

商業顧問非常大的作用,就是幫助那些已經獲得一定成功的企業家正確地歸因,
在復雜的商業規律中,幫他們分析面臨的問題應該如何去解決。
雖然有些人做完一件事之後也會總結,並且用這次的經驗去指導下一次行為。
但是經驗是很難指導成功的,因為經驗中容易忽略前提。
比如處理上一件事的時候是白天,所以不需要手電筒,
而下一次是在晚上,就必須要開手電筒了。
所以,必須能夠從經驗中把前提原因提取出來,抽象成理論,這才是真正需要掌握的方法。
這樣的方法能夠幫助企業家理解商業行為的規律,系統地搭建商業認知框架。

在搭建系統的商業認知框架上,什麼樣的人最有優勢呢?
優秀的商業顧問有獨特的優勢。因為商業顧問要具備一個重要的素質,
就是用關聯的、整體的、動態的眼光看問題,這是很多人不具備的能力。
關聯的眼光,就是看到要素之間的關係。

整體的眼光,就是把一系列的事物放在一塊,把它變成一個系統。
動態的眼光,就是加上一個時間軸,不要光看到結果,

而是要看到過去是什麼導致了這個結果,以及未來又會是什麼樣。

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得到-理財-附:巴菲特致股東信金句匯總(1958-2017)

附:巴菲特致股東信金句匯總(1958-2017)


1958
在過去的一年中,幾乎所有的理由都被找出來,以證明市場是可投資的。
無疑,相對於以前的若干年,現在的投資者隊伍中充斥了更多的浮躁人群……
公眾普遍相信,他們一定可以從股票投資中獲利。然而,我深信這種信仰將最終導致麻煩。

1961
我相信工業平均價格指數總是和最好的投資公司的收益率不相上下,
如果我們不能達到高於工業平均價格指數的話,我們的合夥公司沒有任何理由存在。

如果有一年我們下降了 15%,而市場平均下降了 30%,
這與我們和市場都上升了 20%相比,就算是業績非常突出的一年。
日子久了,我們總會碰到好時候和壞時候,
投資並不因為好時候非常熱情或者壞時候非常沮喪而有所得。
就像打高爾夫球一樣,重要的是以低於標準桿數的成績去打贏某個球道。

1962
我不斷地告知各位合夥人,我們的預期,
或者僅僅是願望(通常我們很難將這兩者進行準確的區分),
是我們將在下降或持平的市場中有著較好的表現,而不是在上漲的市場。

僅僅因為很多人在一段時間內與你的看法相同,
或者因為某些重要人物贊同你的觀點,並不意味著你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如果你的假設是正確的,你掌握的事實是正確的,你的推論是正確的,
那麼經過許多次的交易後,你將最終是正確的。

因此,通過對比我們的投資組合和市場的所謂保守的投資組合,
併不能夠判斷出我們的投資組合是否保守。
判斷一個投資組合是否保守,只能通過對其投資方法和結果的檢驗來進行。

1963
任何保證給予一定回報率的承諾都是放屁(我們這里當然也沒有這種承諾)。

1966
我對於大多數基金經理未能取得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表現做出的解釋包括:

集體決策——我的可能帶有偏見的觀點是,
優越的投資成果不可能會是集體討論的結果,尤其不是集體決策的結果;

潛意識地遵從有聲望的投資機構的投資組合配置;

聲稱必須從事“安全”的投資的組織架構,而在支付報酬時卻僅僅根據回報率來決定,
而不考慮該投資收益所對應的資產組合 所面臨的風險水平;

不理性的,強制性的資產配置的多樣化要求;
以及最後一點,同時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慣性。

1967
我並不從事對市場情況和行業境況進行預測的生意。如果你認為我具有這種能力,
或者你認為這對於投資而言是重要因素,那你就不應該仍然留在我們合夥企業中。

顯而易見的是,基於幾滴機會之水的生意,
將比基於一股穩定的機會之泉的生意,要有著更加慘淡的前景。
這種生意將會面臨機會之水完全斷絕的危險。

目前的狀況將不會促使我進行我自認為在我能力以外的投資
因此,我不會投資那些含有不能被我理解的科技因素,
而且這些因素對生意具有重大影響的生意。
除此之外,我們亦不會跟隨目前市場流行的一種投資風氣,
即嘗試通過對市場波動而導致股票價格大於其商業價值來獲利。

總而言之,我們將不會在一個很有機會出現人性的失誤的投資方式中尋找利潤,
哪怕預期的利潤非常誘人。


1980
一家公司亦不可能同時迎合所有投資大眾的口味,
有的要高股利報酬、有的要長期資本成長,有的又要短期股價爆炸性成長。
所以我們對於一些公司,總是希望自家公司的股票保持高周轉率感到疑惑不解,
感覺上,這些公司好像希望原有的股東趕快厭倦而琵琶別抱、另結新歡,
以使得新的股東能夠抱著新希望、新幻想趕快加入。

1982
大部分的經營階層很明顯的過度沉浸於小時候所聽到的,
一個變成青蛙的王子因美麗的公主深深一吻而被救的童話故事,
而認為只要被他們優異的管理能力一吻,被購併的公司便能脫胎換骨。
 ……我們通常不會去買那些我們必須替其作許多改變的公司,
因為我們發現我們所做的改變不見得是好的。

1983
當結果變得很糟糕時,經理人通常傾向將衡量標準而非自己給換掉。
當成績惡化時,自然就會有另一套標準跑出來解釋原因,
就像是射箭手先將箭射在空白的標靶上,然後再小心的將紅心畫在箭的周圍一樣。

1984
當我們在評斷一家公司的企業價值時,我常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假設我有足夠的資金與人才時,我願不願意和這家公司競爭?”

1987
不管是在保險或其它行業,應該把“除了”這個字眼從辭典裡刪除,
如果你要參加比賽,就應該把對手所有的得分全部計入。
任何一直把“除了”掛在嘴上的經理人,之後只會說又上了一課的人,
真正應該上的課是應該要換得是演員而不是劇本。
當然,不可避免的,做生意往往會出些差錯,而聰明的經理人一定能從中記取教訓,
但這教訓最好是從別人身上學來的,若過去習慣犯錯,表示未來還是會繼續犯錯。

1988
大家通常將最高的本益比給予那些擅長畫大餅的企業,
這些美好的遠景會讓投資人不顧現實經營的情況,而一味幻想未來可能的獲利美夢,
對於這種愛做夢的投資人來說,任何路邊的野花,都會比鄰家的女孩來的具吸引力,
不管後者是如何賢慧。

就像格雷厄姆所說的:“短期而言,股票市場是一個投票機,
但長期來說,它卻是一個體重機。”一家成功的公司是否很快地就被發現並不是重點,
重要的是只要這家公司的內在價值能夠以穩定地速度成長才是關鍵

1990
在有限的世界裡,任何高成長的事物終將自我毀滅,
若是成長的基礎相對較小,則這項定律偶爾會被暫時打破,
但是當基礎膨脹到一定程度時,好戲就會結束,高成長終有一天會被自己所束縛。

如果你以很低的價格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應該很容易有機會以不錯的獲利出脫了結,
雖然長期而言這家公司的經營結果可能很糟糕,我將這種投資方法稱之為“煙屁股”投資法,
在路邊隨地可見的香煙頭撿起來可能讓你吸一口,解一解煙癮,
但對於癮君子來說,也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

1993
股市預言家唯一的價值就是讓算命先生看起來像那麼一回事。
即便是現在,查理跟我還是相信短期股市的預測是毒藥,應該要把他們擺在最安全的地方,
遠離兒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資人。

1994
在年度的股東會上,有人常常會問:“要是哪天你不幸被車撞到,該怎麼辦?”
我只能說很慶幸他們還是在問這樣的問題,
而不是“要是哪天你不被車撞到,我們該怎麼辦?”

1995
皮夾子太厚,卻是投資成果的大敵。
雖然還是一樣有許多好的公司,但卻很難在找到規模夠大的對象。

事實上,我們通常都是利用某些歷史事件發生,悲觀氣氛到達頂點時,
找到最好的進場機會。恐懼雖然是盲從者的敵人,但卻是基本面信徒的好朋友。

1997
投資人真正需要具備的是給予所選擇的企業正確評價的能力,
請特別注意“所選擇”這個字,你不必像很多專家一樣同時研究許多家公司,
相反的你要做的只是選擇少數幾家在你能力範圍之內的公司就好,
能力範圍的大小並不重要,要緊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

就我個人認為,有志從事投資的學生只要修好兩門課程即可——
亦即“如何給予企業正確的評價”以及“思考其與市場價格的關係”。

1999
如果說我們有什麼能力,那就是我們深知要在具競爭優勢的範圍內,
把事情盡量做好,以及明了可能的極限在哪裡,而要預測在變化快速產業中經營的公司,
其長期的經營前景如何,很明顯的已超過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外,
如果有人宣稱有能力做類似的預測,且以公司的股價表現作為佐證,
則我們一點也不會羨慕,更不會想要去仿效。
相反的,我們會回過頭來堅持我們所了解的東西。

2001
奇蹟之一就是在伊索寓言裡,那歷久彌新但不太完整的投資觀念,
也就是“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要進一步詮釋這項原則,你必須再回答三個問題,
你如何確定樹叢裡有鳥兒?它們何時會出現,同時數量有多少?無風險的資金成本是多少?

2002
當致命的連鎖關係產生時,一個微妙的關連可能導致全面的崩潰,
當保險業者在衡量自身再保安排的健全性時,
必須謹慎地試探整個連環所有參與者的抗壓性,
深切地思考當一件大災難萬一在非常困難的經濟狀況下發生時該如何自處,
畢竟只有在退潮時,你才能夠發現到底是誰在裸泳。

2005
投資人必須謹記,過度興奮與過高的交易成本是其大敵,而如果大家一定要投資股票,
我認為正確的心態應該是,當別人貪婪時要感到害怕,當別人害怕時要感到貪婪。

2008
一家真正偉大的公司必須要有一道“護城河”來保護投資獲得很好的回報。
但資本主義的“動力學”使得,任何能賺去高額回報的生意“城堡”,
都會受到競爭者重複不斷的攻擊。因此,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
才是企業獲得持續成功的根本。
一道需要不斷重複開挖的“護城河”,最終根本就等於沒有護城河。

2009
無論是好年景還是壞時辰,查理和我都簡單地緊盯四項目標:

維繫伯克希爾在金融上直布羅陀海峽般的位置。
這意味著要有非常良好的資金流動性、適度的即將到期債務、數十個利潤與現金的源泉;

拓寬保護我們生意的 “護城河”,這會讓我們的公司們具備長期競爭優勢;

收購和發展新的、各種各樣的利潤之源;

擴大和培養優秀的管理團隊,這個團隊要能持續為伯克希爾創造出非凡價值。

2010
有所不為:
避開我們不能評估其未來的業務,無論他們的產品可能多麼激動人心。

由於成群競爭者爭奪主導權,查理和我能夠明確預見某個行業未來會強勁增長,
並不意味我們能夠判斷其利潤率和資本回報會是多少。

我們絕不會依賴陌生人的善舉。 “大到不能倒”不會是伯克希爾的退路。

2012
在我早期的日子裡,我也樂於看到市場上漲。
然後我讀到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第八章,這章說明了投資者如何對待股價的波動。
立刻一切在我眼前發生了變化,低價成為了我的朋友。
拿起那本書是我一生中最幸運的時刻之一。

2014
並不是非得成為一個專家,才能獲得滿意的投資收益率。
但如果你不是一個專家,你必須認清自己的能力局限,遵循一套相當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做。
把事情搞得簡簡單單,不要孤注一擲。
當別人向你保證快速賺錢發財時,你馬上回答說“不”。

我要特別強調格雷厄姆書中那句格言的真諦: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

2015
積極的交易,
試圖“抓準”市場的波動,不充分的多元投資,向基金經理和顧問支付不必要且高昂的費用,
用借來的錢做投資,這些行為都可能會摧毀你的豐厚回報。

2017
你永遠不該忘記:恐懼是亦敵亦友的——從投資人角度來說,
將恐懼散播會為你提供低價收購的機會;但同時,對個人來說,恐懼是你的敵人。

每當聽到分析師以羨慕的口吻談論某些管理層擅長“做數字”,我和查理總會皺眉頭。
事實上,商業世界中有太多不可預測的事,意外時常發生。
而當意外發生時,那些以華爾街的反應為關注重心的CEO們便會傾向於編造數字。

假如有一千個管理者在年初時對市場進行了預測,
那麼在未來連續九年裡,至少會有一個預判是正確的。
當然,1000個猴子裡看起來似乎總會有一個聰明的先知。
不同之處是,這只幸運的猴子不會允許其他人和自己站在一隊,共同投資。

許多聰明人在做對沖基金。不過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的工作是自我中和的,
他們的智商雖然能選擇不錯的股票品種為投資者帶來收益,
但卻對抵了投資者為此要付出的高昂年費和管理費。
所以對投資者來說,對沖基金並非好選擇。

底線:當數万億美元由收取高額費用的華爾街金融家們掌管,
通常獲取巨額利潤的人會是管理者,而不是客戶。
大大小小的的投資者都應該堅持選擇低成本指數基金。

多年以來,我經常被問及投資建議。 (但是,)一些投資者一邊感謝我的建議,
一邊又踏上消耗巨額管理費用之路,或者在一些機構中尋找被當作“超級助手”的顧問。

❤得到-醫健-睡眠障礙:老年癡呆的前兆

出處:睡眠障礙:老年癡呆的前兆


這條音頻說的是:睡眠障礙有可能是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前兆。

最近,《環球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
作者是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人體生物學博士、英國雷丁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員西蒙·馬金。
文章說,睡眠障礙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有著某種潛在的關係,
睡眠障礙可能是多年後患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前兆。怎麼回事呢?下面給你具體說說。


首先,如果睡眠狀態出了某些問題,可能意味著以後會患跟大腦有關的生理疾病。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睡眠週期中有一個階段叫快速眼動階段,
這個階段大腦非常活躍,容易做夢。
有些人在睡眠的這個階段會手舞足蹈,不能像正常一樣人靜止著睡覺。
這種現象可不能忽視,它在醫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
研究表明,有這種症狀的人,80%會發展成某類神經退行性疾​​病,
比如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症等等。

快速眼動睡眠障礙可能預示著疾病,
反過來,神經退行性疾​​病也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睡眠問題,
比如失眠、睡眠中斷或者白天過度嗜睡等等,
有研究發現,在真正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症狀出現前幾十年,就可能開始出現睡眠障礙問題。
綜上,睡眠障礙有可能是未來大腦認知能力衰退的前兆。


那麼,為什麼睡眠障礙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會表現出這樣的相關性呢?
研究表明,這跟大腦中產生的某種蛋白有關。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學者在2009年發現,有種蛋白會在大腦中形成斑塊,
而這種斑塊跟阿爾茲海默症的形成有關,
而且,越是清醒的狀態下,這種形成斑塊的蛋白水平越高,
也就是說,有睡眠障礙會加重斑塊的形成。
同時,還有研究表明,當這種蛋白逐漸在大腦中沉積之後,也會引起睡眠障礙。
也就是說,睡眠障礙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影響是雙向的,
睡眠障礙會加速形成斑塊,導致加重神經退行性疾​​病,
反過來,神經退行性疾​​病過程中形成的蛋白也會擾亂睡眠。這就是二者的循環關係。
但是二者誰是因、誰是果,確切的形成機制是怎樣的,目前的研究還沒有確鑿的結論。


那睡眠障礙對大腦到底有怎樣的影響呢?
研究人員探究了控制生物鐘的基因對大腦健康的影響。
研究人員拿小鼠做過實驗,結果發現,如果小鼠的生物鐘基因發生紊亂,
即使正常睡覺、正常醒來,大腦也會逐漸發生病變,
比如神經元突觸減少,出現炎症等等。
還有研究發現,如果控制生物鐘的單個基因發生突變,
就會患上一種叫做亨廷頓舞蹈病的疾病,這種病在晚期的時候會出現身體僵硬、
身體劇烈扭動、不能說話、吞嚥困難等症狀,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跟前面提到的一致,在實驗中,攜帶這種患病基因的實驗組在發病前也會出現睡眠問題,
而且越臨近患病期,睡眠問題越嚴重。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中講到的睡眠障礙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係,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環球科學》(為什麼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稿:李程遠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學者
轉載:得到

-------------
主旨:
如果睡眠狀態出了某些問題,可能意味著以後會患跟大腦有關的生理疾病。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睡眠週期中有一個階段叫快速眼動階段,
這個階段大腦非常活躍,容易做夢。
有些人在睡眠的這個階段會手舞足蹈,不能像正常一樣人靜止著睡覺。
這種現象可不能忽視,它在醫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
研究表明,有這種症狀的人,80%會發展成某類神經退行性疾​​病,
比如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症等等。


快速眼動睡眠障礙可能預示著疾病,
反過來,神經退行性疾​​病也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睡眠問題,
比如失眠、睡眠中斷或者白天過度嗜睡等等,
有研究發現,在真正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症狀出現前幾十年,就可能開始出現睡眠障礙問題。
綜上,睡眠障礙有可能是未來大腦認知能力衰退的前兆。

那睡眠障礙對大腦到底有怎樣的影響呢?
研究人員探究了控制生物鐘的基因對大腦健康的影響。
研究人員拿小鼠做過實驗,結果發現,如果小鼠的生物鐘基因發生紊亂,
即使正常睡覺、正常醒來,大腦也會逐漸發生病變,
比如神經元突觸減少,出現炎症等等。
還有研究發現,如果控制生物鐘的單個基因發生突變,
就會患上一種叫做亨廷頓舞蹈病的疾病
,這種病在晚期的時候會出現身體僵硬、
身體劇烈扭動、不能說話、吞嚥困難等症狀,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跟前面提到的一致,在實驗中,攜帶這種患病基因的實驗組在發病前也會出現睡眠問題,
而且越臨近患病期,睡眠問題越嚴重。

❤得到-社會-丁學良:引進外籍新娘的考量

出處:丁學良:引進外籍新娘的考量


這條音頻來跟你說一說,引進外籍新娘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根據現有的人口數據測算,在2020到2030年間,
中國將有3000萬年輕男子找不到適齡的女子結婚成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專家提出的辦法是引進大量的外籍新娘。
很多人覺得,引進外國新娘會給我們帶來財政負擔,
但最近,丁學良在騰訊思享匯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說,
在中國引進大量的外籍新娘,她們對經濟的貢獻要遠大於負擔。
丁學良是香港科技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
是當今研究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問題方面,
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權威。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


引進的外來新娘會帶來什麼經濟貢獻呢?具體來說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加工業。
最近幾年,勞動力的成本越來越高,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工廠開始轉移。
有一部分已經轉移到了東南亞地區,
但更多的還要長期留在中國內地,所以只能搬到相對偏遠的地區。
而這些偏遠地區,往往是男女比例失衡最嚴重的地區。
丁學良覺得,越是落後的地區,越是需要接納外來的加工業,來刺激當地的經濟,
也越是需要外來新娘來改善那裡的人口失衡,
同時呢,這些外來新娘也能成為工廠最需要的新勞動力。


第二個方面是服務業,比如餐飲和旅遊業。
丁學良發現,在香港、台灣以及東南亞,
這兩個行業中的很多服務人員都是新移民來的外來新娘。
她們不僅熟悉家鄉的物產、風俗、文化,
而且知道家鄉最正宗的烹飪手藝,為當地的服務業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丁學良覺得,這個模式可以照搬過來,
現在中國內地已經是全球境內和跨境旅遊業增長最快的地區,
相關商家對這部分就業者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
而且中國現在正在消費升級,中產階級數量不斷增加,
外來的、更加新穎的產品和服務一定會成為新的增長點,
外來新娘可能成為中國內地餐飲業和旅遊業的中堅力量。

除了餐飲和旅遊業,
外來新娘還可以從事家政服務業,像照顧老人、養育孩子以及幼兒教育。
這些類似的產業在很多富裕國家已經發展起來了,
比如專業的菲律賓護士會去發達國家的敬老院工作等等。
丁學良認為,家政服務可能是未來幾十年裡,中國內地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


第三個方面是和出海企業相關的教育培訓項目。
最近十年來,中國在海外的投資是全球跨國投資增長最快的國家,海外項目非常多。
但相對來說,中國在人力資源儲備上卻嚴重不足。
不管是在高等教育的體系裡,還是培訓機構中,我們對外語小語種的投入都非常少,
所以能利用小語種進行實際工作的年輕中國人也非常少。

針對這個情況,丁學良認為,
外來新娘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給那些出海企業的員工做培訓。
比如她們可以給員工進行小語種的培訓,或是進行周邊國家文化風俗方面的科普。
此外,她們和中國丈夫培養的孩子,
將來很可能是雙語人才,可以成為中國海外事業擴展的新生力量。


最後,丁學良說,
這些外來新娘還會幫助我們傳播中華文化。
她們不僅可以在回娘家省親時,把中華文化傳到國外,還可以參與到不同的文化產業中。
比如中國內地製作的電影,大部分說的還是中文,沒有外語配音。
這些外來新娘的漢語提高後,就可以幫影視娛樂節目添加外語字幕,或者擔任配音工作。
不僅如此,因為對自己家鄉的文化更加了解,
她們甚至還能幫我們製作出,更符合周邊地區觀眾口味的作品。
像印度的影視業,每年都用這個方法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

以上就是丁學良所說的,引進外籍新娘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供你參考。
這是這位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的想法和建議,
在未來能不能成為政策,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考慮。


本文源自:騰訊思享會(丁學良:大量引進新娘的經濟考量丨學術觀察)
稿:路遙知馬厲
轉載:得到

-----------------
主旨:
引進的外來新娘會帶來什麼經濟貢獻呢?具體來說有以下四個方面。
1. 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加工業
 越是落後的地區,越是需要接納外來的加工業,來刺激當地的經濟,
 也越是需要外來新娘來改善那裡的人口失衡,
 同時呢,這些外來新娘也能成為工廠最需要的新勞動力。
2. 服務業,比如餐飲和旅遊業
 在香港、台灣以及東南亞,這兩個行業中的很多服務人員都是新移民來的外來新娘。
 她們不僅熟悉家鄉的物產、風俗、文化,
 而且知道家鄉最正宗的烹飪手藝,為當地的服務業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除了餐飲和旅遊業,外來新娘還可以從事家政服務業,
 像照顧老人、養育孩子以及幼兒教育。
 這些類似的產業在很多富裕國家已經發展起來了,
 比如專業的菲律賓護士會去發達國家的敬老院工作等等。
3. 出海企業相關的教育培訓項目
 外來新娘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給那些出海企業的員工做培訓。
 比如她們可以給員工進行小語種的培訓,或是進行周邊國家文化風俗方面的科普。
 此外,她們和中國丈夫培養的孩子,
 將來很可能是雙語人才,可以成為中國海外事業擴展的新生力量。
4. 傳播中華文化
 她們不僅可以在回娘家省親時,把中華文化傳到國外,還可以參與到不同的文化產業中。
 比如中國內地製作的電影,大部分說的還是中文,沒有外語配音。
 這些外來新娘的漢語提高後,就可以幫影視娛樂節目添加外語字幕,或者擔任配音工作。
 不僅如此,因為對自己家鄉的文化更加了解,
 她們甚至還能幫我們製作出,更符合周邊地區觀眾口味的作品。
 像印度的影視業,每年都用這個方法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

❤得到-理財-巴菲特致股東:今年的投資建議

出處:巴菲特致股東:今年的投資建議


這條音頻說的是,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最新發布的致股東信的精華。

北京時間2月25號晚上,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發布了一年一度的致股東信。
這封信除了綜述公司最近一年的投資回報、業務發展,還給了一些投資方面的強烈建議。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致股東信,是投資界關注的熱點,因為每個人都想知道巴菲特的想法,這封信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讓人們了解巴菲特的投資理念。
原文是英文的,將近30頁,知識新聞工作室精選了一部分精華內容,給你轉述一下。


先來說說,這封信先匯報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業務情況,
2016年這家公司的淨資產收益達到275億美元。
第四季度利潤增長15%,主要是投資收益增加。在過去的52年裡,
公司每股賬面價值從19美元上升到17.2108萬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9%。

巴菲特在信裡,依然對美國經濟表示樂觀。
他認為因為創新,生產力的提高,企業精神和豐富的資本,
美國的實業和對應的股票幾乎肯定在未來會增值。
不過,未來幾年,主要市場下跌甚至恐慌可能會時有發生,這將影響到所有股票。
不過也沒必要害怕。財富的積累可能會時不時被短暫地打斷,但是不會被停止。

接下來,這封信從六個方面介紹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業務,
分別是股票回購、保險業務、鐵路能源等監管資本密集型業務、
製造服務零售業務、金融和金融產品投資。重點來說說股票回購


股票回購是一個熱點話題,
有人甚至把這種行為說成企業欺詐,轉移了發展生產需要的資金。
巴菲特說,實際上現在的美國企業和個人投資者手裡都有大把等著合理配置的資金
沒有什麼好項目近年來是因為缺乏資金而失敗的。


如果需要回購股票,該遵守什麼原則呢?
巴菲特在信裡說,
對於繼續持有股份的股東,只需要關注回購股票價格是不是低於內在價值。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有自己的回購政策,巴菲特授權股東按照賬面價值的120%啟動回購,
這個數值能夠給持續控股人立即帶來物質收益。根據預估,按120%賬面價值出售,
這樣的價格跟公司的內在價值相比,已經是很大的折扣了。

即使回購股價很低,有兩種情況也不要回購:
一是企業需要所有的現有資金,用來維持或者擴展自身業務,
而且公司無法承受更大的債務負擔;
二是收購其它公司的價值,要大於回購遭到低估的公司股票。


在股東信裡,巴菲特還給出了三條關於投資的“強烈建議”。
第一,關於長期投資,重要的是看成本。
巴菲特曾經在2005年度報告裡說,專業人士管理的積極投資,多年之後獲得的回報,
可能比業餘人士僅僅坐在家裡的靜止投資回報還要低,
因為大量固定的費用在資本的來回中消耗了,而且這些消耗跟投資的表現完全沒關係。
在今年的這封信中,他依然是這樣認為的,並且建議說,
對於投資者來說,從長期的和平均的情況來看,
一支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要比一組母基金更好。巴菲特還建立了一個簡單的公式:
如果整個投資世界分為兩種人,一種是積極投資者,一種是不作為投資者,
而且都能達到投資的平均結果,那麼誰的成本低,誰就獲勝。

第二,有三個因素會導致投資成功以後還會失敗
第一個因素,好的投資記錄會快速吸引大量的資本;
第二個因素,是大量的資本不可避免地會作為投資表現的錨定物。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手持百萬資本怎麼投資容易?跟著數十億資本幹!
第三個因素,大多數經理人很少會尋找新的資本,
因為他們在乎的是自己已經管理的項目裡資金越多,他們就能收越多的錢。
並且,當華爾街管理萬億美金並收取高額費用時,
通常是管理者獲得巨大的利潤,而不是客戶。

最後,巴菲特說,
很多人都向他問投資建議,他通常的建議都是持有低成本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基金,
也就是前邊說過的低成本指數型基金。
但事實上只有少數朋友會聽從這樣的建議,大量向他徵求建議的富人和機構根本不聽。
他們會禮貌地道謝,然後就去聽收費高昂的經理人的建議了。
但是經理人的建議是怎麼給出的呢?
他們如果告訴顧客只要年復一年地增加持有低成本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
那簡直是一種自殺。相反,如果建議每年都要進行變動式管理,就能收到大量管理費。

巴菲特粗粗地算了一筆賬,
在過去的十年中,在這些投資經理人的建議下,浪費掉的錢至少有1000億美金。
然而,人類的行為是不會改變的。
富人和有錢的機構還會認為他們需要一些“額外的”投資建議,
那些建議者也會繼續給客戶一種變得更富的期望。
這劑魔藥今年可能是對沖基金,明年可能是其他的什麼。
也許有一句格言很好地預示了這一切,
“當一個有錢人遇見了一個有經驗的人,那個有經驗的人最後獲得了錢,
而那個有錢人則只留下了經驗。”

以上就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最新發布的致股東信裡的精華內容,供你參考。
除了這些內容,信裡還詳細介紹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16年的投資業務,
感興趣的話可以去閱讀這封信。



本文源自: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致股東信&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公號“紅杉匯”
稿:包世燁、穎倫
轉載:得到

-------------------
主旨:
這封信從六個方面介紹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業務,
分別是股票回購、保險業務、鐵路能源等監管資本密集型業務、
製造服務零售業務、金融和金融產品投資。重點來說說股票回購。

如果需要回購股票,該遵守什麼原則呢?
對於繼續持有股份的股東,只需要關注回購股票價格是不是低於內在價值。
即使回購股價很低,有兩種情況也不要回購:
1. 企業需要所有的現有資金,用來維持或者擴展自身業務,
 而且公司無法承受更大的債務負擔;
2. 收購其它公司的價值,要大於回購遭到低估的公司股票。
 (用5元(股價),就可以買到10元的東西(公司價值))

在股東信裡,巴菲特還給出了三條關於投資的“強烈建議”。
1. 關於長期投資,重要的是看成本
 巴菲特曾經在2005年度報告裡說,
 專業人士管理的積極投資,多年之後獲得的回報,
 可能比業餘人士僅僅坐在家裡的靜止投資回報還要低,
 因為大量固定的費用在資本的來回中消耗了,
 而且這些消耗跟投資的表現完全沒關係。
 在今年的這封信中,他依然是這樣認為的,並且建議說,
 對於投資者來說,從長期的和平均的情況來看,
 一支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要比一組母基金更好。
 巴菲特還建立了一個簡單的公式:
 如果整個投資世界分為兩種人,一種是積極投資者,一種是不作為投資者,
 而且都能達到投資的平均結果,那麼誰的成本低,誰就獲勝。
2. 三個因素會導致投資成功以後還會失敗
 (1)好的投資記錄會快速吸引大量的資本
 (2)大量的資本不可避免地會作為投資表現的錨定物
 (3)大多數經理人很少會尋找新的資本
 因為他們在乎的是自己已經管理的項目裡資金越多,他們就能收越多的錢。
3. 持有低成本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基金
 也就是前邊說過的低成本指數型基金。
 但事實上只有少數朋友會聽從這樣的建議,大量向他徵求建議的富人和機構根本不聽。
 他們會禮貌地道謝,然後就去聽收費高昂的經理人的建議了。
 但是經理人的建議是怎麼給出的呢?
 他們如果告訴顧客只要年復一年地增加持有低成本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
 那簡直是一種自殺。相反,如果建議每年都要進行變動式管理,就能收到大量管理費。
 也許有一句格言很好地預示了這一切,
 “當一個有錢人遇見了一個有經驗的人,那個有經驗的人最後獲得了錢,
 而那個有錢人則只留下了經驗。”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得到-教育-吳軍:靠自己,二流大學並不差

吳軍:靠自己,二流大學並不差

這條音頻講的是,如何在二流大學接受一流大學的教育。

大家都希望自己能進好大學,但是教育資源是有限的,
在世界各國都一樣,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進好大學。那麼,如果進了二流大學怎麼辦呢?
還有沒有機會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呢?最近,“得到”App專欄《矽谷來信》的主理人吳軍,
在專欄裡系統地講了講大學教育這個話題。
在吳軍看來,在二流大學不僅有機會接受一流大學的教育,而且機會還不小。
那麼,具體該怎麼實現這個目標呢?咱們一起來聽聽吳軍是怎麼說的。


為了說明怎麼在二流大學接受一流的教育,先來看兩個事實。
首先,從優秀人才的產出來看,
雖然一流大學出的名人比例總體上比二流大學高,但差別不是很大。
無論是在教育界還是在工業界,最傑出的那撥人所上的大學千差萬別,並非都是名校。

其次,一流大學的教授講的課不一定就比二流大學的好
一流大學只是在某種量化排名下的綜合水平顯得比較高,但未必每個專業都好。
比如在美國,無論是哈佛還是耶魯,它們的計算機教學水平都比一些優秀的州立大學差。


那有人可能就要問了,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一流大學總體上的成材率更高呢?
對此,吳軍曾做過專門的研究。
他對比分析了美國最好的20所私立大學,和比較好的公立大學之間的差別,
發現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有兩點,
一個是選擇權,一流大學有更多的師資、經費和實驗設備,
所以也就常常能給學生更多選擇的空間。
而二流大學呢,學生多,資源少,學校照顧不過來,專業設置也就很死板。

還有一個差異點是環境,一流大學的學生水平比較整齊,二流大學的卻是良莠不齊。
而很多學生都不太會交朋友,有什麼圈子就接受什麼圈子。
在一個平均水平高的圈子裡,自己的水平也會提高。
而在一個水平參差不齊的圈子裡呢,受到的影響是好是壞就難說了。


說了這麼多,那到底怎樣才能在二流大學裡接受一流的教育呢?
在以上事實基礎上,吳軍給出了兩個建議。

第一,我們要明白,教育的目的遠不止是上課和考試,而是要圍繞著未來的生活展開。
所以在選擇學什麼,不學什麼的時候,個人主動性就非常重要。

吳軍拿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給我們解釋了主動學習的重要性。
他說,自己當初在清華上學時,那裡的文科幾乎連二流都算不上,
但畢竟也有一些文科的課程。
在選修課程時,吳軍不僅選了很多工科生都不感興趣的文科課程,
還經常去文科很出名的北大聽課。最後,他選修的藝術和音樂這類課,
成績甚至比計算機課的還要高。吳軍說,他之所以認認真真學這些課程,
是因為他想在未來做一個有趣的人,而不是一個書呆子。

如果你今天在一個二流大學裡,
你要知道,老師講課的水平和一流大學並沒有太大的差距,但是每一門課的要求會鬆得多。
所以能不能學好這門課,就看自己的主動性了
雖然二流大學課程的選擇相對少一些,條件差一些,
但總是有自主選擇的餘地,那些選擇對本科生來說已經足夠了。

第二個建議是,構造一個好的圈子。
哈佛為什麼人才輩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家有個好的同學環境。
不過,如果你在一個二流的大學,就要主動打造出這樣的環境。

其實,在任何一所大學裡,都少不了聰明人,只是數量多少的問題。
比如說美國的伯克利大學,每年入學的學生水平相差很大,但是一年之後就會自然分化。
在前20%的學生形成的精英圈子裡,他們互相競爭、互相鼓勵,
最後這些人和哈佛或者斯坦福的學生差距很小,甚至沒什麼差距。
而後20%呢?他們也相互影響,而影響下來的結果常常是,今天張三退學了,
明天李四也不想上了。時間一長,這個圈子裡的人都退學或者留級了。
伯克利大學四年的畢業率只有72%,六年畢業率也只有91%,
沒按時畢業的大多來自後面的這個圈子。


總結一下,在二流大學裡應該做的事情有兩件,
一是要主動以自己未來的生活為目標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學校給你安排的規劃;
二是要主動構建一個好的圈子。
以上就是吳軍所說的,怎樣在二流大學接受一流大學的教育,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得到”App專欄《吳軍·矽谷來信》(第134封信丨如何在二流大學接受一流教育?)
稿:桃子
轉載:得到

----------------
主旨:
為了說明怎麼在二流大學接受一流的教育,先來看兩個事實。
首先,從優秀人才的產出來看,
雖然一流大學出的名人比例總體上比二流大學高,但差別不是很大。
無論是在教育界還是在工業界,最傑出的那撥人所上的大學千差萬別,並非都是名校。
其次,一流大學的教授講的課不一定就比二流大學的好,
一流大學只是在某種量化排名下的綜合水平顯得比較高,但未必每個專業都好。
比如在美國,無論是哈佛還是耶魯,它們的計算機教學水平都比一些優秀的州立大學差。

為什麼一流大學總體上的成材率更高呢?
對此,吳軍曾做過專門的研究。
他對比分析了美國最好的20所私立大學,和比較好的公立大學之間的差別,
發現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有兩點,
一個是選擇權,一流大學有更多的師資、經費和實驗設備,
所以也就常常能給學生更多選擇的空間
而二流大學呢,學生多,資源少,學校照顧不過來,專業設置也就很死板。
還有一個差異點是環境,一流大學的學生水平比較整齊,二流大學的卻是良莠不齊。
而很多學生都不太會交朋友,有什麼圈子就接受什麼圈子。
在一個平均水平高的圈子裡,自己的水平也會提高。
而在一個水平參差不齊的圈子裡呢,受到的影響是好是壞就難說了。

那到底怎樣才能在二流大學裡接受一流的教育呢?
一是要主動以自己未來的生活為目標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學校給你安排的規劃
二是要主動構建一個好的圈子

❤得到-行銷-客服績效:掌控型好過共情型

客服績效:掌控型好過共情型

這條音頻,我們來說說用戶喜歡什麼樣的客服人員。

你可能會說,打過客服電話的都知道,用戶當然喜歡溝通能力強,能理解自己的客服人員。沒錯,企業管理者跟你想的一樣。 《哈佛商業評論》2月刊,刊登了一篇文章,
針對1440名客服人員進行研究,把他們分為7種類型,最後發現,42%接受采訪的管理者,
都喜歡招聘那些擅於傾聽和溝通,並且樂於幫助別人的客服,文章把這類人叫共情者。
但是,績效數據卻顯示,這類客服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其實並不是最好的,
用戶最喜歡的其實是霸道的掌控型客服。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看看文章是怎麼說的。


我們先說一下,管理人員為什麼喜歡共情者客服。原因很簡單,消費者越來越沒有耐心了。
一位受訪的客服部門副總裁就表示,打電話諮詢客服的用戶,往往已經試著解決過問題,
但是失敗了,所以他們非常急躁,不想再和客服浪費時間說廢話。
這樣一來,管理人員當然希望客服能和用戶產生共情,設身處地地安撫他們。
但管理人員喜歡的,並不是效果最好的。就像調查數據顯示的那樣,
在工作質量和績效上表現最好的客服,不是共情者,而是掌控者。

那什麼樣的人是掌控者呢?文章說,這類人在工作的時候,
個性很強,願意制定計劃,並且會執行計劃。總之,他們喜歡掌控局勢,引導別人。

你可能會說,我們打客服電話的時候,最需要的不是理解和安撫嗎?
為什麼掌控者更受人歡迎呢?文章說,掌控者之所以最受歡迎,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能穩準狠地幫用戶解決問題。

具體來說,掌控型客服首先會主動去判斷問題,同時考慮用戶的性格和現實情況;
其次,當他們知道用戶已經花了很長時間試著去解決問題的時候,
就不會再說一些套話,或者做一些沒用的規定步驟。
就比如你打客服電話的時候,
肯定也重複過很多不需要重複的問題,這種事情掌控者不會去做。
最後,掌控型客服不會提供選項,問用戶想選哪個,他們往往直接給用戶清晰的指導。
而做到這點有多重要呢?人力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
84%的顧客都希望客服能給他一個直截了當的解決方案。


那麼,作為管理人員,如何才能招聘到掌控者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改一改你的招聘要求。
調查發現,掌控者最反感的就是傳統客服規範,因為他們更看重能在工作中靈活處理問題,
相比於死板的招聘廣告,他們喜歡“反應敏捷”“快節奏”這類的招聘要求。

文章還對如何傳授掌控者思維給出了建議。
比如不再讓客服學習接電話流程、工具操作等等老套的培訓內容,
而是教他們傾聽的技巧,如何快速理解用戶的需要,並且提供解決方案。

掌控者不喜歡刻板的工作流程,比如一定要在電話裡感謝用戶的支持這類要求,
就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如果公司願意聽取意​​見,讓客服自主判斷,會更有利於保護掌控者。


最後,作者發現,管理人員往往不喜歡掌控者,
認為他們難以適應企業文化,而且沒有共情能力,
但訪談研究的結果顯示,其實掌控者很理解用戶的需要,
比如用戶不想聽到道歉,而是希望解決問題,
只是他們的處理方式與眾不同,並不代表他們是錯的。

總結一下,儘管管理人員更喜歡共情者,但其實掌控型客服的表現更好,
因為他們能幫用戶更準確快速的解決問題,
而想找到這樣的客服,就不能太遵守傳統的流程製度,而是要給他們一定的發揮空間。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哈佛商業評論》2017年2月刊(霸氣客服正當紅)
稿:普魯托
轉載:得到

---------------
主旨:
《哈佛商業評論》2月刊,刊登了一篇文章,針對1440名客服人員進行研究,
把他們分為7種類型,最後發現,42%接受采訪的管理者,
都喜歡招聘那些擅於傾聽和溝通,並且樂於幫助別人的客服,文章把這類人叫共情者。
但是,績效數據卻顯示,這類客服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其實並不是最好的,
用戶最喜歡的其實是霸道的掌控型客服。

那什麼樣的人是掌控者呢?文章說,這類人在工作的時候,
個性很強,願意制定計劃,並且會執行計劃。總之,他們喜歡掌控局勢,引導別人。

你可能會說,我們打客服電話的時候,最需要的不是理解和安撫嗎?
為什麼掌控者更受人歡迎呢?文章說,掌控者之所以最受歡迎,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能穩準狠地幫用戶解決問題。
具體來說,掌控型客服首先會主動去判斷問題,同時考慮用戶的性格和現實情況;
其次,當他們知道用戶已經花了很長時間試著去解決問題的時候,
就不會再說一些套話,或者做一些沒用的規定步驟。
就比如你打客服電話的時候,
肯定也重複過很多不需要重複的問題,這種事情掌控者不會去做。
最後,掌控型客服不會提供選項,問用戶想選哪個,他們往往直接給用戶清晰的指導。
管理人員往往不喜歡掌控者,認為他們難以適應企業文化,而且沒有共情能力,
但訪談研究的結果顯示,其實掌控者很理解用戶的需要,
比如用戶不想聽到道歉,而是希望解決問題,
只是他們的處理方式與眾不同,並不代表他們是錯的。

那麼,作為管理人員,如何才能招聘到掌控者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改一改你的招聘要求。
相比於死板的招聘廣告,掌控者喜歡“反應敏捷”“快節奏”這類的招聘要求。

❤得到-企管-任正非:所有員工都要有危機感

出處:任正非:所有員工都要有危機感


這條音頻的內容是,任正非是怎麼看待華為的奮鬥精神的。

最近網上有傳言說,“華為要求清理34歲以上的員工”。
這個消息最初來源於華為內部溝通網站“心聲社區”上的一篇帖子。
當時的帖子透露,華為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歲以上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
而研發則是開始集中清退40歲以上的老員工,主要針對程序員。
因為這件事情,很多人說華為不人道,拋棄曾經有貢獻的員工。

任正非在前不久與泰國以及尼泊爾員工的座談上,對這種說法做出了回應。
任正非說:“網上傳有員工34歲要退休,不知道誰來給他們支付退休金?
我們公司沒有退休金,公司是替在職的員工買了社保、醫保、意外傷害保險等。
員工的退休得符合國家政策。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鬥就垮了,
不可能為不奮鬥者支付什麼。30多歲,年青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回顧任正非過去的講話,也能找到對這類問題的相關表述。
比如,在2014年一次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
有記者問任正非:“近二十年來,依靠激勵機制和管理流程,華為取得了高速發展,
但當前行業面臨很多挑戰,包括全球經濟放緩,互聯網思維衝擊,
以及很多90後員工進入公司,等等。
包括聯想的柳傳志也說過,現在的員工對“發動機文化”不感興趣。
請問華為如何對新員工保持激勵?號召他們跟向您這樣的60、70後的員工一起奮鬥?”

任正非是這麼回答的:
其實我們也面臨著人才流失的現實,也抵擋不住互聯網企業招我們的人。
而且我們做的是大平台,不可能激勵少數人,需要激勵的是十五萬人。
如果十五萬人的待遇都提得很高,就要客戶給很多錢,谁愿意給?
華為一直提倡艱苦奮鬥,因為客戶出錢,就是讓你要艱苦點,好好幹。

華為把價值觀分開,不像人們想得那樣,有那麼好的激勵機制能留下人。
第一類,華為最聰明、最優秀的人,認為自己的個體價值很高,可以投身到另外的領域;
第二類,還有一種員工很聰明,能力也很強,認為外面的公司能夠有更大的平台,
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華為也擋不住流失。
第三類,華為早期留下的員工都是“傻瓜”。任正非在這裡說的傻瓜是帶引號的。
如果不“傻”,就不會留下了,慢慢升到這麼高位置。
為什麼傻瓜也成功了?因為華為向西方學習形成了一個大平台,一兩個人在前面作戰,
但後方有幾百人、數千人在提供支持,讓前面的“傻瓜”看起來就不傻了。


再舉一個例子,
任正非在2016年的一次調整政策的講話上說過,
政策調整最終要看是不是多產了糧食,如果你增收了糧食,工資就漲對了。
如果沒有增收糧食,這個政策就是錯的。
華為投入那麼多人工,不能多產糧食的主管就該下台。
主管要學會分錢,分錢的前提是要多產糧食,給員工的感覺就是“減人、增效、漲工資”。
任正非說,實際上,我們的改革是主動淘汰制,
要逐漸淘汰不合格的落後人員,公司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

所以,我們來看,
任正非在幾次講話中透露的信息很明確,一共有兩點。
第一說的是危機感。任正非說華為沒有錢,不是說華為真的沒有錢,
而是為了讓員工不要在大樹底下曬太陽,隨時都要保持危機感。
第二說的是,員工考核的唯一衡量標準,不看你資歷多深,也不看你工作多勤奮,
唯一標準就是看你的產出有多少,也就是看你“能不能打糧食”。

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未來知識圖譜”(冷血任正非:30多歲年青人不努力,光想躺著數錢,不可能)、“任正非2016年10月25日在華為作業類員工激勵審視匯報上的講話”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華為如何對新員工保持激勵?號召他們跟向您這樣的60、70後的員工一起奮鬥?”
任正非回答:
我們也面臨著人才流失的現實,也抵擋不住互聯網企業招我們的人。
而且我們做的是大平台,不可能激勵少數人,需要激勵的是十五萬人。
如果十五萬人的待遇都提得很高,就要客戶給很多錢,谁愿意給?
華為一直提倡艱苦奮鬥,因為客戶出錢,就是讓你要艱苦點,好好幹。
華為把價值觀分開,不像人們想得那樣,有那麼好的激勵機制能留下人。
第一類,華為最聰明、最優秀的人,認為自己的個體價值很高,可以投身到另外的領域;
第二類,還有一種員工很聰明,能力也很強,認為外面的公司能夠有更大的平台,
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華為也擋不住流失。
第三類,華為早期留下的員工都是“傻瓜”。任正非在這裡說的傻瓜是帶引號的。
如果不“傻”,就不會留下了,慢慢升到這麼高位置。
為什麼傻瓜也成功了?因為華為向西方學習形成了一個大平台,一兩個人在前面作戰,
但後方有幾百人、數千人在提供支持,讓前面的“傻瓜”看起來就不傻了。

任正非在2016年的一次調整政策的講話上說過,
政策調整最終要看是不是多產了糧食,如果你增收了糧食,工資就漲對了。
如果沒有增收糧食,這個政策就是錯的。
華為投入那麼多人工,不能多產糧食的主管就該下台。
主管要學會分錢,分錢的前提是要多產糧食,給員工的感覺就是“減人、增效、漲工資”。
任正非說,實際上,我們的改革是主動淘汰制,
要逐漸淘汰不合格的落後人員,公司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

任正非在幾次講話中透露的信息很明確,一共有兩點。
第一說的是危機感。任正非說華為沒有錢,不是說華為真的沒有錢,
而是為了讓員工不要在大樹底下曬太陽,隨時都要保持危機感。
第二說的是,員工考核的唯一衡量標準,不看你資歷多深,也不看你工作多勤奮,
唯一標準就是看你的產出有多少,也就是看你“能不能打糧食”。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得到-商業-增粉已無用,粉絲運營才有效

出處:增粉已無用,粉絲運營才有效

這條音頻說的是,做好粉絲運營的三點精髓。

這幾年,微博、微信這樣的新媒體發展迅速,新媒體運營成了很多公司的必設崗位。
但是新媒體該怎麼運營才最有效呢?針對這個問題,智子互動的CEO張軍,
最近就在饅頭商學院給大家分享了他做新媒體運營的心得。
張軍是前硬蛋&科通芯城新媒體的負責人,曾經創造過硬蛋賬號兩天增粉50萬的成績。
我們聽一聽他都說了什麼。


張軍說,對一家公司來講,做新媒體最大的價值不是傳播,而是粉絲運營。為什麼呢?
張軍覺得,原來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在爭搶流量,
但現在再聽怎麼增粉兒的方法已經沒用了,因為現在所有的流量都在回歸巨頭,
百分之七八十的流量都流向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大公司。
對中小型公司來說,用戶運營成本變高,轉化變低,
所以真正靠譜的是留住那些老用戶,要把他們轉化為粉絲,
而不是再想辦法把流量轉化成新用戶。
因此,未來品牌競爭的關鍵就是各個公司構建粉絲社群的能力。


那麼,怎麼做粉絲運營呢?張軍給我們總結了三點粉絲運營的精髓。
第一,粉絲運營不需要定位,卡位更重要,而且要卡出藍海。
卡位和定位有什麼區別呢?
定位還是傳統的思維,從產品的角度出發,瞄準目標用戶,
這樣投放的廣告才精準,其實還是流量思維;
而卡位呢,是圍繞著人,也就是粉絲的需求進行設計。
粉絲運營需要的就是卡位,圍繞的是粉絲,讓粉絲幫你定位。
所以小米賣電飯鍋我們能接受,但是聯想要是也賣電飯鍋,你肯定接受不了。

而且這個卡位必須得是藍海。
比如小米手機火了之後,其他手機廠商要用小米的方法玩,肯定是玩不過小米的。
因為社交媒體對某個話題的活躍用戶就那麼多,小米已經讓這部分人變成了自己的粉絲,
你用同樣的方法去爭取同一部分人,難度肯定特別大。


第二點,粉絲運營是對消費者感知的管理。怎麼理解呢?
就是要讓消費者聽到品牌之後,腦子裡的第一印像不是產品,而是你們做過的那些事。
比如提起維珍航空,大家想的可能是,
維珍公司的老闆穿著空姐的衣服在飛機上和乘客互動。
這個時候形式已經成了內容,通過什麼媒介傳播已經不重要了。
所以,傳播富有情緒、價值主張的內容,
再通過互動加強消費者的感知,就能讓消費者成為粉絲。


第三點,粉絲運營需要用流量升級和實體改造相結合。
什麼意思呢?傳統經濟是一個產供銷的模式,
意思是說,一件商品要從廠家到省代理、市代理再到終端門店,最後才到消費者手裡,
中間要經過層層代理商,鏈條長、效率低、成本高,就會導致產銷脫節。
但是產品在互聯網裡,它的價格、推廣和渠道,這三方面都是可以通過粉絲運營改造的。
產品的銷售不僅可以做到沒有中間渠道,
甚至在產品還沒出現之前,就可以開始眾籌,把售賣和服務前置。


張軍提示說,
只有產品有靜銷力,粉絲運營才可以持續。
靜銷力,意思是說,好的產品放在貨架上,就算是靜靜放在那裡,
不需要其他的廣告或推廣,也能很好地吸引消費者,而且還能賣得很好。
這裡有一個 10×10 規則,意思是說,讓產品的體驗好十倍,
但提供這種服務成本還能至少降低10%,
這樣才能讓用戶以一個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好的體驗。
這也是粉絲經濟最厲害的地方,
如果你的粉絲經濟做不到這點,那其實是不能產生長久作用的。

以上就是張軍對粉絲運營提出的建議,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饅頭商學院”
(還在用閱讀量考核新媒體價值?其實新媒體最大的價值不是傳播,而是…)
稿:奇妙的奇
轉載:得到

---------------------
主旨:
對一家公司來講,做新媒體最大的價值不是傳播,而是粉絲運營。為什麼呢?
原來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在爭搶流量,
但現在再聽怎麼增粉兒的方法已經沒用了,因為現在所有的流量都在回歸巨頭,
百分之七八十的流量都流向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大公司。
對中小型公司來說,用戶運營成本變高,轉化變低,
所以真正靠譜的是留住那些老用戶,要把他們轉化為粉絲,
而不是再想辦法把流量轉化成新用戶。
因此,未來品牌競爭的關鍵就是各個公司構建粉絲社群的能力。

怎麼做粉絲運營呢?
1. 粉絲運營不需要定位,卡位更重要,而且要卡出藍海。
 卡位和定位有什麼區別呢?
 定位還是傳統的思維,從產品的角度出發,瞄準目標用戶,
 這樣投放的廣告才精準,其實還是流量思維;
 而卡位呢,是圍繞著人,也就是粉絲的需求進行設計。
 粉絲運營需要的就是卡位,圍繞的是粉絲,讓粉絲幫你定位。
 而且這個卡位必須得是藍海。比如小米手機火了之後,
 其他手機廠商要用小米的方法玩,肯定是玩不過小米的。
2. 粉絲運營是對消費者感知的管理
 就是要讓消費者聽到品牌之後,
 腦子裡的第一印像不是產品,而是你們做過的那些事

 比如提起維珍航空,大家想的可能是,
 維珍公司的老闆穿著空姐的衣服在飛機上和乘客互動。
 這個時候形式已經成了內容,通過什麼媒介傳播已經不重要了。
 所以,傳播富有情緒、價值主張的內容,
3. 粉絲運營需要用流量升級和實體改造相結合。
 產品在互聯網裡,它的價格、推廣和渠道,
 這三方面都是可以通過粉絲運營改造的。
 產品的銷售不僅可以做到沒有中間渠道,
 甚至在產品還沒出現之前,就可以開始眾籌,把售賣和服務前置。
 再通過互動加強消費者的感知,就能讓消費者成為粉絲。
 只有產品有靜銷力,粉絲運營才可以持續。
 真正好的產品放在貨架上,就算是靜靜放在那裡,
 不需要其他的廣告或推廣,也能很好地吸引消費者,而且還能賣得很好。
 這也是粉絲經濟最厲害的地方,
 如果你的粉絲經濟做不到這點,那其實是不能產生長久作用的。

❤得到-醫健-治療效果:女醫生比男醫生更好

出處:治療效果:女醫生比男醫生更好


這條音頻給你說一項研究,女醫生的治療效果比男醫生更好。
很多人覺得,高水平的醫生大多是男醫生。
但是前不久,美國著名醫學期刊《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內科學》發表了一項研究,
結果顯示,女醫生的治療效果比男醫生更好。這是怎麼回事呢?我來給你說說。

這是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的新發現。
他們選擇的研究樣本,
是在2011年1月到2014年12月四年裡,65歲以上住院治療的內科醫保患者。
結果發現由女醫生診治的患者,30天內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的比例都比男醫生的患者要低。
其中,男醫生的患者,30天內的死亡率是11.49%,而女醫生患者30天的死亡率要低0.42%。
男醫生的患者30天內再次入院的比例為15.57%,女醫生的患者要低0.55%。

在我們普通人看起來,這0.4%​​和0.5%的差距也許不大,
但是在醫學上,這可是不小的進步呢。
研究者們估計,如果男醫生可以取得跟女醫生同樣的治療效果,
那每年就可以額外拯救3.2萬名醫保患者。
這個數字相當於美國一年時間內因機動車事故死亡的人數。
而且如果這種差異也適用於非醫保的人群的話,受益的人就更多了。

研究者還排除了各種因素的干擾。
首先是患者方面的差異。參與這個研究的150萬名患者都是醫療保險的參保人,
年齡都在65歲以上,而且都是非手術患者。
研究人員已經把這些患者的性別、年齡、種族、家庭收入都考慮在內,
另外,還排除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出院後所去的場所、每個醫生照顧病人數量的影響。
而且,為了排除患者的患病種類的影響,
研究者調查的是八種最常見的內科病,比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其次,醫生個人的差異也可能會造成結果誤差。
研究人員把醫生的年齡、畢業院校和臨床實踐的年份、接受的培訓類型等因素都考慮在內。
另外,為了防止女醫生的患者可能病情要輕一些,
這個研究就只在那些住院的患者中展開,而沒有選擇門診病人和門診醫生。
這是因為在門診裡,病人更方便自己選擇醫生的性別,
但是在住院患者裡,誰接受哪位醫生的治療,這種關係更加隨機化。

最後,研究者還調整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出院地點、醫生治療的患者人數、
醫生的實踐年份這些因素,發現結果還是一樣,女醫生的治療效果還是比男醫生更好。

這篇文章裡還提到,
以前就有研究證明過,女醫生比男醫生更遵守臨床規範,更能根據事實進行操作,
並且,女醫生更願意花時間和患者交談,問他們更多關於自身感受的問題。
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女醫生治療效果更好的原因,但是研究人員目前還不確定具體的原因。

以上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Comparison ofHospital Mortality and Read mission Rates for Medicare Patients Treated by Malevs Female Physicians》

稿:羊小苒

轉載:得到

---------------
主旨:
這是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的新發現。他們選擇的研究樣本,
是在2011年1月到2014年12月四年裡,65歲以上住院治療的內科醫保患者。
結果發現由女醫生診治的患者,30天內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的比例都比男醫生的患者要低。
其中,男醫生的患者,30天內的死亡率是11.49%,而女醫生患者30天的死亡率要低0.42%。
男醫生的患者30天內再次入院的比例為15.57%,女醫生的患者要低0.55%。

研究者還調整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出院地點、醫生治療的患者人數、
醫生的實踐年份這些因素,發現結果還是一樣,女醫生的治療效果還是比男醫生更好。

在我們普通人看起來,這0.4%​​和0.5%的差距也許不大,
但是在醫學上,這可是不小的進步呢。
研究者們估計,如果男醫生可以取得跟女醫生同樣的治療效果,
那每年就可以額外拯救3.2萬名醫保患者。
這個數字相當於美國一年時間內因機動車事故死亡的人數。
而且如果這種差異也適用於非醫保的人群的話,受益的人就更多了。

以前就有研究證明過,女醫生比男醫生更遵守臨床規範,更能根據事實進行操作,
並且,女醫生更願意花時間和患者交談,問他們更多關於自身感受的問題。
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女醫生治療效果更好的原因,但是研究人員目前還不確定具體的原因

❤得到-理財-比特時代來了,該怎麼做投資?

比特時代來了,該怎麼做投資?

這條音頻講的是:比特時代來了,該如何做投資?

互聯網時代對金融、投資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投資思路該發生哪些轉變呢?
最近,同創九鼎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南湖互聯網金融學會副會長黃曉捷做了一次分享,談了他在互聯網背景下對於投資的思考。
下面給你說說。

首先,黃曉捷說,
從歷史的視角看,人類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原子時代,
人類是蛋白質構成的,各種東西都能看得見摸得著,這是原子時代的主要特徵。
第二個時代是比特時代,數據構成這個世界的大部分,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在比特世界,如果我們還用原子世界的邏輯思考投資的話,必然失敗。
比特世界來了,投資到底是更確定還是更不確定?
其實兩方面都有。更不確定是因為變化太大,更確定是因為比特世界會形成黑洞,
如果你能找到那個黑洞去投資,就可以賺大錢。


其次,我們正處在比特世界替代原子世界的過渡狀態中。
我們是既住著房子吃著牛肉,又在《星際爭霸》裡構建帝國。
這個階段的投資是有一些思路可以把握的,
第一是互聯網+,傳統企業做互聯網改造,搞得好就會比對手更有價值;
第二就是做傳統世界的網絡化模型。現實世界都可以投射到網上,趕緊去做就能賺到錢,
比如淘寶本質上就是義烏小商品市場,都是滿足人類同樣的慾望,
滿足方式也一模一樣,無非一個線上一個線下。

黃曉捷舉了個例子:
他有一個朋友,在美國做房地產。他在6年前就建議朋友,在美國搞房地產,
就在矽谷乾就行了。因為比特世界的巨頭會持續出現在矽谷,
只要原子世界的發展沒有比特世界快,矽谷有錢人產生的速度就比其他地方快,
而這些有錢人的肉體又還活在原子世界裡面,還要買房子,
這就決定了矽谷的房價增長就一定比其他地方快。
朋友聽了他的建議,就安心在矽谷搞房地產,尤其是搞點大房子賣,
過去了六年多,他的財富增長了3倍到4倍,
同一時間美國同樣的房地產商普遍只增長了1倍。理解了這個邏輯,就賺了更多的錢。


第三,黃曉捷說互聯網會大幅度改變,最終完全取代傳統金融業。
金融本質上只是一個權利義務關係的界定,涉及時間和空間的轉移和確權問題,
沒有物流,沒有倉儲,所以它是完全可以數字化的。
互聯網一定會大幅度改變,最終完全取代傳統金融業。
以現有金融業的情況來看,如果金融業的摩擦成本降低一半,
金融機構一半的收入就消失了,也就意味著傳統金融機構必須徹底改造或者滅亡。
所以從傳統金融機構本身發展的邏輯看,他們就應該拿出每年利潤的一半去投互聯網金融,
通過支持和擁抱互聯網金融的方式生存下去。


第四,投資互聯網金融時,一定要思考它的基礎邏輯。
黃曉捷認為,
第一個邏輯是基於功能的劃分,互聯網金融分為銀、證、保、基礎設施四類。
不過這個劃分對投資的指導意義有限。
第二個邏輯是,要理解互聯網金融的不同切入點和不同深度,從而指導投資。
這裡面分為三層可以投資的對象。
第一層是傳統金融機構進行互聯網改造,誰改造得越快越好就越有投資價值。
第二層是互聯網企業跨界,比如像淘寶搞螞蟻金服,騰訊搞微眾銀行,京東搞京東金融,
只要在比較靠前的時候進去,回報都不錯。
第三層是只有通過互聯網手段才能實現的新金融產品或機構,
比如說汽車分時險,汽車發動了才開始計費;
還有借貸寶,沒有互聯網手段也不可能做起來。
當然,會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互聯網金融,所以要有清醒的判斷。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牢牢守住道德底線,
控制住大的風險,把“讓國家越來越好”作為一切商業邏輯的出發點。

以上就是黃曉捷對比特時代下如何投資的一些思考,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南湖互聯網金融評論
《九鼎投資黃曉捷:勢有必至,理有固然——互聯網背景下對投資的思考》
稿:王繼玲
轉載:得到

-------------
主旨:
1. 從歷史的視角看,人類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原子時代,
 人類是蛋白質構成的,各種東西都能看得見摸得著,這是原子時代的主要特徵。
 第二個時代是比特時代,數據構成這個世界的大部分,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在比特世界,如果我們還用原子世界的邏輯思考投資的話,必然失敗。
 比特世界來了,投資到底是更確定還是更不確定?
 其實兩方面都有。更不確定是因為變化太大,更確定是因為比特世界會形成黑洞,
 如果你能找到那個黑洞去投資,就可以賺大錢。
2. 我們正處在比特世界替代原子世界的過渡狀態中
 這個階段的投資是有一些思路可以把握的,
 第一是互聯網+,傳統企業做互聯網改造,搞得好就會比對手更有價值;
 第二就是做傳統世界的網絡化模型。現實世界都可以投射到網上,
 趕緊去做就能賺到錢,比如淘寶本質上就是義烏小商品市場,
 都是滿足人類同樣的慾望,滿足方式也一模一樣,無非一個線上一個線下。
3. 互聯網會大幅度改變,最終完全取代傳統金融業
 金融本質上只是一個權利義務關係的界定,涉及時間和空間的轉移和確權問題,
 沒有物流,沒有倉儲,所以它是完全可以數字化的。
 互聯網一定會大幅度改變,最終完全取代傳統金融業。
 以現有金融業的情況來看,如果金融業的摩擦成本降低一半,
 金融機構一半的收入就消失了,也就意味著傳統金融機構必須徹底改造或者滅亡。
 所以從傳統金融機構本身發展的邏輯看,
 他們就應該拿出每年利潤的一半去投互聯網金融,
 通過支持和擁抱互聯網金融的方式生存下去。
4. 投資互聯網金融時,一定要思考它的基礎邏輯

 要理解互聯網金融的不同切入點和不同深度,從而指導投資。
 這裡面分為三層可以投資的對象。
 (1)傳統金融機構進行互聯網改造,誰改造得越快越好就越有投資價值。
 (2)互聯網企業跨界
 比如像淘寶搞螞蟻金服,只要在比較靠前的時候進去,回報都不錯。
 (3)只有通過互聯網手段才能實現的新金融產品或機構
 比如說汽車分時險,汽車發動了才開始計費;
 最重要的就是要牢牢守住道德底線,
 控制住大的風險,把“讓國家越來越好”作為一切商業邏輯的出發點。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得到-文學-采銅:如何成為很厲害的作者

出處:采銅:如何成為很厲害的作者


這條音頻和你分享一下知乎大神采銅的寫書經驗。

2016年有一本很暢銷的書,名叫《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作者是知乎大神采銅。這本書在2016年底,
進入了包括亞馬遜、豆瓣、京東、微信讀書、得到、吳曉波頻道六大機構的年終好書榜單。前不久,採銅寫了一篇文章,總結了他寫書、出書的幾點經驗。

第一個經驗,寫書應不應該去迎合讀者。采銅認為,
寫書的時候,不一定非要“迎合”讀者,但一定要考慮讀者的真實需求。
就好像人們吃自助餐的時候,一般會吃得很撐,但從健康角度來說,暴飲暴食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肯定不是鼓勵人們暴飲暴食,而是要吃得適度,吃的有營養。
寫書就應該這樣,要考慮讀者的真實需求,
可能這個需求他們自己都不清楚,甚至有誤區,
這時候你要引導他們,把他們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所以好書應該是“引領”,而不是“迎合”。


第二個經驗,一本非虛構類好書需要有什麼樣的標準。採銅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
一是書本身是一個自洽的整體,是一個完成品;
二是書本身要有新東西,能給人新啟發,
雖然一本書裡沒必要、也不可能全都是新內容,但至少有一部分要是新的;
三是要讓讀者長期獲益,滿足他們的真實需求;
四是層次要豐富,要耐讀,不能太單薄,一遍就看完了。


第三個經驗,怎樣才能讓一本書有新意。這裡主要有三個途徑。
第一個途徑是深挖素材源,拓展信息渠道。好的作者往往有一些比較獨特的信息來源。
比如當代學者葛兆光出過一本書,是他的部分讀書筆記的集合。
這本書有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書裡提到的書,
有一部分是日文書,這是因為葛兆光懂日文,
曾在日本訪學,在日本的圖書館裡看了很多書,
而日本的漢學又很好,所以他就從這些日文書裡吸取了很多養料。

另一個途徑是從自己的經歷和實踐中進行反思,總結規律。
一本書裡最吸引人的文字,往往就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如果經歷太簡單怎麼辦呢?采銅說,你可以多和牛人交流,或者乾脆幫他們做事,
在耳濡目染中學到東西,這也是親歷的一部分。
如果實在沒辦法親歷,你可以去做案例分析,研究別人的案例,
這樣復原起來,就像還原成你自己經歷的事件一樣。

還有一個途徑叫做舊事新說。
比如中國的超級IP就那麼幾個,像《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等。
很多小說、電影、遊戲都是用超級IP演繹出來的。從寫非虛構的書這方面來說,
首先你要有一個比較新的知識框架,然後再用這個知識框架去闡釋和演繹舊的素材

采銅分享的第四個經驗,是寫書的人應該怎樣讀書。
采銅說,你首要考慮的是研究“這本書是怎樣寫的”,而不是“這本書寫了什麼”。
舉個例子,電影導演宮崎駿有時候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看了十幾分鐘就走出來了。
因為宮崎駿去看某個電影,可能是去觀察某個素材的,
比如某個歷史時期的服飾應該怎麼表現,等他得到相關信息之後,目的就達到了。
這和普通人看電影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采銅還介紹了一種讀書方法,
那就是把一些暢銷的好書當成案例,反复精讀,研究它們的寫作方法。
不需要多,一定要精。比如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諾曼的《設計心理學》就是這樣的好書。采銅寫《精進》的時候,
需要設計全書框架,當時他就參考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做法,
而《設計心理學》將生活中的觀察反思和心理學理論融合貫通的寫法,
也給了采銅很多啟發。

以上就是採銅關於寫書、出書的一些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採銅的銅”
(寫書問答:進入六大機構年終榜單的《精進》是怎樣煉成的?)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第一個經驗,寫書應不應該去迎合讀者
 要考慮讀者的真實需求,可能這個需求他們自己都不清楚,甚至有誤區,
 這時候你要引導他們,把他們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所以好書應該是“引領”,而不是“迎合”。
第二個經驗,一本非虛構類好書需要有什麼樣的標準
 一是書本身是一個自洽的整體,是一個完成品;
 二是書本身要有新東西,能給人新啟發,

 雖然一本書裡沒必要、也不可能全都是新內容,但至少有一部分要是新的;
 三是要讓讀者長期獲益,滿足他們的真實需求;
 四是層次要豐富,要耐讀,不能太單薄,一遍就看完了。

第三個經驗,怎樣才能讓一本書有新意
 第一個途徑是深挖素材源,拓展信息渠道。
 好的作者往往有一些比較獨特的信息來源。
 另一個途徑是從自己的經歷和實踐中進行反思,總結規律。
 一本書裡最吸引人的文字,往往就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如果經歷太簡單怎麼辦呢?采銅說,你可以多和牛人交流,或者乾脆幫他們做事,
 在耳濡目染中學到東西,這也是親歷的一部分。
 如果實在沒辦法親歷,你可以去做案例分析,研究別人的案例,
 這樣復原起來,就像還原成你自己經歷的事件一樣。
 還有一個途徑叫做舊事新說。比如中國的超級IP就那麼幾個,
 像《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等。很多小說、電影、遊戲都是用超級IP演繹出來的。
 從寫非虛構的書這方面來說,首先你要有一個比較新的知識框架,
 然後再用這個知識框架去闡釋和演繹舊的素材。
第四個經驗,是寫書的人應該怎樣讀書
 你首要考慮的是研究“這本書是怎樣寫的”,而不是“這本書寫了什麼”。
 舉個例子,電影導演宮崎駿有時候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看了十幾分鐘就走出來了。
 因為宮崎駿去看某個電影,可能是去觀察某個素材的,
 比如某個歷史時期的服飾應該怎麼表現,等他得到相關信息之後,目的就達到了
采銅還介紹了一種讀書方法,
那就是把一些暢銷的好書當成案例,反复精讀,研究它們的寫作方法。
不需要多,一定要精。比如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諾曼的《設計心理學》就是這樣的好書。采銅寫《精進》的時候,
需要設計全書框架,當時他就參考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做法,
而《設計心理學》將生活中的觀察反思和心理學理論融合貫通的寫法,
也給了采銅很多啟發。

❤得到-科學-《科學》:最受歡迎的新發現

出處:《科學》:最受歡迎的新發現

這條音頻來和你說說,去年最受歡迎的幾個科學新發現。

最近,《科學》雜誌官網發表了一篇文章,說了說2016年最受歡迎的科學新發現。
受歡迎的依據是《科學》雜誌官網上文章的閱讀、轉發以及評論數,
文章一共選出了10個研究,我們為您選取其中的四篇,和你分享一下。

最受歡迎的研究是,科學家終於發現,線粒體為什麼擁有自己的DNA。
線粒體是我們細胞的發動機,負責給細胞提供能量。
我們知道,DNA一般都在細胞核當中,為什麼線粒體也有DNA呢?

英國伯明翰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生物學家一起創建了一種算法,
分析了2000個不同物種的基因組。研究發現,如果是比較重要的基因,
比如它是合成關鍵蛋白質的基因,就更有可能留在線粒體內。
科學家發現,這種方式可以方便細胞對線粒體進行更精確的控制,
能讓單個線粒體在需要時產生能量,而不是必須一下發動成百上千個線粒體。
就比如一棟大樓裡的一個紙簍著火了,
不用先打電話給消防隊,只要拿最近的滅火器滅火就可以了。


第二個研究說的是,人類還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化。
進化在我們看來,通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幾千年甚至幾百萬年才能夠看得出明顯的變化。
然而,在2016年的基因組生物學大會上,
新的研究指出,人類基因在幾百年甚至幾十年就能產生明顯的變化。
比如倫敦的光照不足,就導致了倫敦人淺髮色以及淺膚色的基因快速進化,
因為這樣能讓皮膚接收更多的紫外線,幫助體內合成更多的維生素D。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從英國生物銀行等地方,獲得了幾十萬份人類基因組的數據,
通過跟踪等位基因頻率的變化,他們發現,有關煙癮的基因在幾十年內大幅度萎縮,
而控制身高、嬰兒頭部大小和女性臀部大小的基因也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第三個研究說的是,植物也會賭博。
以色列的研究者發現,植物在面臨不確定的環境時,和我們一樣也會選擇賭一把。
研究者做了這樣的實驗,把豌豆的根部放在兩個不同的罐子裡,
通過改變罐子中的營養物濃度,觀察植物的根部情況。
實驗發現,植物會根據營養水平改變自己的根部分佈。
當一個罐子裡的營養物一直充足,另一個營養水平不斷變化時,
豌豆就是風險厭惡型的,它將更多的根分佈在營養物充足又穩定的罐子裡。
但是,當一個罐子中的營養水平不斷變化,另一個罐子中的營養嚴重不足時,
植物就會變成風險偏好者,將更多的根投放在營養水平變化的罐子裡。
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一個沒有神經系統的組織同樣會響應風險。


第四個研究說的是,生物體死後,一些基因仍然會存活一段時間。
這項研究是由華盛頓大學的微生物學家做出的,他們團隊的本來目的,
是要測試一個基因活性測定的新方法。怎麼測試呢?
他們需要測量剛剛死去的斑馬魚和老鼠的基因活性,然後跟踪測量之後幾天內的基因變化。

剛開始研究者認為,基因在生物體死後,很快就會喪失活性。
結果發現並非如此,數百個基因在生物體死亡後,活性甚至提高了。
研究者解釋說,活性提高的基因當中有一些是會引發炎症的基因。
身體在應對緊急事件時,這些基因引發炎症,就可以激活免疫系統,幫助我們對抗壓力。
癌細胞的相關基因也有這個特點,這也能解釋,
為什麼在接受器官移植後,病人的患癌風險會提高。
這就是因為器官的主人死亡後,他體內的一些癌細胞被激活了。
這次研究表明,基因活性測定能更好地預測移植器官的質量,
或者在刑事事件調查中,準確地幫我們估計死者的死亡時間,
並為我們進一步探索基因間的相互作用帶來很大幫助。

以上就是2016年最受歡迎的幾個科學新發現,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本文源自:Science官網(Our 10 favorite science news stories of 2016)
稿:Fun’s
轉載:得到

----------------
主旨:
1. 線粒體為什麼擁有自己的DNA
 英國伯明翰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生物學家一起創建了一種算法,
 分析了2000個不同物種的基因組。研究發現,如果是比較重要的基因,
 比如它是合成關鍵蛋白質的基因,就更有可能留在線粒體內。
 科學家發現,這種方式可以方便細胞對線粒體進行更精確的控制,
 能讓單個線粒體在需要時產生能量,而不是必須一下發動成百上千個線粒體。
 就比如一棟大樓裡的一個紙簍著火了,
 你不用先打電話給消防隊,只要拿最近的滅火器滅火就可以了。
2. 人類還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化
 在2016年的基因組生物學大會上,
 新的研究指出,人類基因在幾百年甚至幾十年就能產生明顯的變化。
 比如倫敦的光照不足,就導致了倫敦人淺髮色以及淺膚色的基因快速進化,
 因為這樣能讓皮膚接收更多的紫外線,幫助體內合成更多的維生素D。
3. 植物也會賭博
 研究者做了這樣的實驗,把豌豆的根部放在兩個不同的罐子裡,
 通過改變罐子中的營養物濃度,觀察植物的根部情況。
 實驗發現,植物會根據營養水平改變自己的根部分佈。
 當一個罐子裡的營養物一直充足,另一個營養水平不斷變化時,
 豌豆就是風險厭惡型的,它將更多的根分佈在營養物充足又穩定的罐子裡。
 但是,當一個罐子中的營養水平不斷變化,另一個罐子中的營養嚴重不足時,
 植物就會變成風險偏好者,將更多的根投放在營養水平變化的罐子裡。
 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一個沒有神經系統的組織同樣會響應風險。
4. 生物體死後,一些基因仍然會存活一段時間
 基因在生物體死後,很快就會喪失活性。
 結果發現並非如此,數百個基因在生物體死亡後,活性甚至提高了。
 研究者解釋說,活性提高的基因當中有一些是會引發炎症的基因。
 身體在應對緊急事件時,這些基因引發炎症,就可以激活免疫系統,幫助我們對抗壓力。
 癌細胞的相關基因也有這個特點,這也能解釋,
 為什麼在接受器官移植後,病人的患癌風險會提高。
 這就是因為器官的主人死亡後,他體內的一些癌細胞被激活了。
 這次研究表明,基因活性測定能更好地預測移植器官的質量,
 或者在刑事事件調查中,準確地幫我們估計死者的死亡時間,
 並為我們進一步探索基因間的相互作用帶來很大幫助。

❤得到-社會-扎克伯格:為更好的全球化社區

出處:扎克伯格:為更好的全球化社區


今天這條音頻的內容是,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最近發表的一封公開信。
他希望能用Facebook把一切都有序地聯繫起來,促進人們對社會發展做出積極影響,
同時減弱技術和社交媒體造成的社會分化以及隔離。

扎克伯格在這封公開信裡,闡述了Facebook的未來野心,
他想要打造一個互動的、安全的、消息靈通的、包容的全球化社區,
幫助人們相互理解,拯救日漸分化的世界。
扎克伯格說,在過去的十年裡,Facebook一直在幫人與人之間建立聯繫。
下一步,Facebook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去建設未來社區的基礎設施,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聯合起來,組建一個全球性社區。

扎克伯格在公開信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問題:
“我們經常會討論我們正在著力建設的事物,以及如何對其進一步提升。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討的問題是:我們現在構建的世界真的是我們想要的世界嗎?”

接著,扎克伯格提出了他在未來想要解決的五個問題。
在每個問題裡,他都表達了自己的期望,以及他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建立一個互助的社區?
以及如何發揮傳統意義上的機構的職能?
扎克伯格說,
一個運行良好的社會,需要通過建立一些小團體,來扶持我們個人的發展,
滿足我們的情感和精神的需求。
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某些地區重要的基礎設施數量,有一個明顯的下降。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地方團體的成員下降了超過25%。
所以,扎克伯格的目標,就是建立更多的子社區來改變這種現狀。
之所以建立子社區,是因為大多數社區都是由很多子社區組成的,
就像學校這個團體,班級就是組成學校的子社區,然後宿舍和學生團體又是班級的子社區。
扎克伯格打算增加Facebook上團體的數量,從而促進子社區的發展,改善我們的社會結構。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建立一個安全的社區?
如今我們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國際化了,比如一個國家爆發了疾病,很可能就會傳染到鄰國;
一個地區發生污染了,全世界都跟著受影響。
而這些問題,肯定是一個國家獨自解決不了的,所以就需要全球共同協調。
雖然如今有很多全球性的非盈利組織在做這些事情,
但扎克伯格認為,我們現有公共基礎設施是遠遠不夠的,
Facebook會用獨特的方式,來參與危機的處理、解決和預防。
他舉了幾個具體的例子,比如,互聯網傳遞信息又快又方便,
可以在尋找丟失的小孩、發布預警等方面發揮作用。
再比如,Facebook正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區分和恐怖主義有關的新聞,
以及恐怖分子的宣傳,這樣就能快速刪掉恐怖主義的內容,
在對抗全球的恐怖主義方面出一份力。


第三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建立一個每個人都有著公平發聲機會的信息社區?
從而讓人們可以接觸到新的想法?
這是紮克伯格在過去一年考慮最多的一個問題。
扎克伯格覺得必須要打擊假新聞,但打擊的過程要謹慎,
因為騙局、諷刺和觀點之間,界限不是很明顯,而且就算是錯的,
每個人也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觀點。那怎麼辦呢?
一種做法是對事實進行核查,確保內容的準確性。
還有一種做法是,給人們提供幾個觀點,讓他們自己找到正確的結論。
扎克伯格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標題黨和極端化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Facebook會採取措施,
鼓勵人們讀完文章再分享,這樣就會減少標題黨。

第四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幫助人們建立一個世界範圍內公民共同參與的社區?
西方國家投票率下降一直是個問題,扎克伯格希望通過社交網絡,
讓更多的人可以方便地參與投票。
同時,扎克伯格還希望,能用社交網絡,讓政治領導人直接和公眾進行溝通。


第五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建立全球第一個能反映集體價值觀和公序良俗、
跨越文化、國家和地區的包容性社區?
扎克伯格說,Facebook不僅是媒體,也是社區。
這就需要一個標準,來反映社區的價值觀,什麼允許,什麼不允許,也就是社區治理規範。
由於Facebook上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用戶,文化差異很大,人們的看法也不一樣,
所以哪怕你犯了一個很小的錯誤,也會有人來投訴。
扎克伯格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套系統,讓社區裡的所有人,
都能為建立這個規範出一份力。原理是這樣的,你希望看到什麼樣的內容?
你對各種問題的底線在哪裡?你的決定會變成你個人的設定。
每個用戶都可以通過個人偏好來設置自己想要看的內容。
對於那些選擇不設置的人,看到的內容將會和他所在地區大多數人的選擇一樣。

扎克伯格在公開信的結尾說:“我希望我們能著眼未來,
建立新的社會基礎設施,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創造一個我們理想中的世界。”

以上就是紮克伯格公開信的主要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36氪(扎克伯格萬字長文宣言:Facebook 要打造一個全球化社區,拯救日漸分化的世界)
稿:泰斯
轉載:得到

------------
主旨: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建立一個互助的社區?
以及如何發揮傳統意義上的機構的職能?
 一個運行良好的社會,需要通過建立一些小團體,來扶持我們個人的發展,
 滿足我們的情感和精神的需求。所以,要建立更多的子社區來改變這種現狀。
 之所以建立子社區,是因為大多數社區都是由很多子社區組成的,
 就像學校這個團體,班級就是組成學校的子社區,

 然後宿舍和學生團體又是班級的子社區。
 增加Facebook上團體的數量,從而促進子社區的發展,改善我們的社會結構。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建立一個安全的社區?
 我們現有公共基礎設施是遠遠不夠的,
 Facebook會用獨特的方式,來參與危機的處理、解決和預防。
 比如,互聯網傳遞信息又快又方便,
 可以在尋找丟失的小孩、發布預警等方面發揮作用。
 再比如,Facebook正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區分和恐怖主義有關的新聞,
 以及恐怖分子的宣傳,這樣就能快速刪掉恐怖主義的內容,
 在對抗全球的恐怖主義方面出一份力。
第三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建立一個每個人都有著公平發聲機會的信息社區?
從而讓人們可以接觸到新的想法?
 必須要打擊假新聞,但打擊的過程要謹慎,
 因為騙局、諷刺和觀點之間,界限不是很明顯,而且就算是錯的,
 每個人也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觀點。那怎麼辦呢?
 一種做法是對事實進行核查,確保內容的準確性。
 還有一種做法是,給人們提供幾個觀點,讓他們自己找到正確的結論。
 另一個問題,是標題黨和極端化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Facebook會採取措施,
 鼓勵人們讀完文章再分享,這樣就會減少標題黨。
第四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幫助人們建立一個世界範圍內公民共同參與的社區?
 通過社交網絡,讓更多的人可以方便地參與投票。
 及用社交網絡,讓政治領導人直接和公眾進行溝通。
第五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建立全球第一個能反映集體價值觀和公序良俗、
跨越文化、國家和地區的包容性社區?
 由於Facebook上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用戶,文化差異很大,人們的看法也不一樣,
 所以哪怕你犯了一個很小的錯誤,也會有人來投訴。
 而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套系統,讓社區裡的所有人,
 都能為建立這個規範出一份力。原理是這樣的,你希望看到什麼樣的內容?
 你對各種問題的底線在哪裡?你的決定會變成你個人的設定。
 每個用戶都可以通過個人偏好來設置自己想要看的內容。
 對於那些選擇不設置的人,看到的內容將會和他所在地區大多數人的選擇一樣。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得到-心理-如何打敗分心

出處:如何打敗分心


這條音頻說的是,如何打敗分心,保持高度的專注。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比如說新書翻幾頁就放下了,總讀不完;
又比如,一件事還沒幹完就去幹下一件了。
但我們也知道,注意力集中,對提高效率很重要。最近有本講注意力的書再版了
書名叫《注意力曲線》,作者是帕拉迪諾博士,她有著30年的注意力職業研究生涯。
這本書對如何提高注意力,給出了一些很實用的建議。


在介紹解決方案之前,先來看看,我們為什麼無法保持專注
事實上,注意力和刺激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這裡的刺激,也被稱作驅動力。
不管是缺乏刺激,還是過度刺激,都會讓你難以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就是你受到恰當程度刺激的時候。
注意力隨著刺激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只能達到某一最高點,
過了這個峰值,刺激增加,注意力反而會下降。

刺激過多的時候,你的情緒就會表現為興奮,刺激過少就表現為無聊。
換句話說,並不是越興奮你的注意力狀態就越好,
過於興奮和無聊,都會影響你的注意力表現。
心理學家通過腎上腺素分泌的多少來判斷你受到的刺激水平,
並且用刺激水平來描述你感到無聊或興奮的程度。
當你注意力不集中時,你就該意識到,
這時,你的身體裡腎上腺素的分泌,不是過多就是過少了。


帕拉迪諾認為,通過訓練,增加或者減少你所需要的刺激、調整腎上腺素的分泌,
你可以把自己從過於興奮和無聊的情緒里拉出來,從而將注意力保持在中心區。


帕拉迪諾根據自己的職業經驗,總結了八種提升注意力的竅門,分別是:
自我意識、改變狀態、終止拖延、抗焦慮、強度控制、
自我激勵、保持狀態和健康的生活習慣。下面挑三個給你說說。

先說說自我意識這是第一步,你要在這一步評估自己的情緒和受刺激水平。
帕拉迪諾給了兩個具體的建議
一是通過自我觀察,關注你內心的狀態,客觀分析你的想法和感受;
二是給你的腎上腺素分泌水平打分,看看你現在的注意力驅動水平是高還是低。
通過評估和衡量腎上腺素分泌水平,來引導自己進入最佳的狀態。

在認識完自己當前的狀態之後,就可以用第二種方法改變狀態
這種方法需要調整你的情緒和受刺激水平。帕拉迪諾教了一招,叫做“四角呼吸法”。
你要找到有四個角的物品,比如門,從左上角開始,
依次盯著右上、右下、左下角,進行四次深呼吸。最後,目光定格在左下角,對自己說:
放鬆、微笑。這種辦法會把你從擔心、懷疑、內疚里拉出來,找回理智。

第三種方法是終結拖延。
怎麼才能不拖延呢?首先你要通過做些事情,來確保對成功的渴望。
像是寫出一份簡單的提綱或計劃,又或者每一步工作完成後給自己鼓勵。

另外,我們中的很多人,會有預謀的拖延。
比如,你原本有三週的時間來完成一個報告,
但你知道,自己一週就能完成,那你的安排是什麼呢?先玩兒兩週,最後用一周做完它?
這種有計劃的拖延有兩個缺點,一是不可預見的問題會造成你拖延;
另外,如果你已經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那你的大腦就習慣了只在最後期限到來時才保持注意力,這樣你就失去了自我啟動的能力。

帕拉迪諾還建議,你可以自我審視,看看自己為什麼要用拖延的戰術,
比如當年上學時,你無法按時交作業,拖延可能是你表示抗議的一種方法。
在自我審視的時候,你要在盡可能相同的情景下,一遍又一遍回顧你已經形成的大腦迴路,
最終的目標是建立新的大腦迴路,形成新的習慣。

以上三個辦法,就是帕拉迪諾針對注意力問題給出的建議。
書裡還介紹了其它五個辦法,並系統地給出了解決方案。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中更專注,不妨找來原書閱讀,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本文源自:《注意力曲線》
稿:普魯托
轉載:得到

-----------------------
主旨:
為什麼無法保持專注?不管是缺乏刺激,還是過度刺激,都會讓你難以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就是你受到恰當程度刺激的時候。
注意力隨著刺激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只能達到某一最高點,
過了這個峰值,刺激增加,注意力反而會下降。
刺激過多時,你的情緒就會表現為興奮,刺激過少就表現為無聊。
換句話說,並不是越興奮你的注意力狀態就越好,
過於興奮和無聊,都會影響你的注意力表現。
心理學家通過腎上腺素分泌的多少來判斷你受到的刺激水平,
並且用刺激水平來描述你感到無聊或興奮的程度。
通過訓練,增加或者減少你所需要的刺激、調整腎上腺素的分泌,
你可以把自己從過於興奮和無聊的情緒里拉出來,從而將注意力保持在中心區。

總結了八種提升注意力的竅門,分別是:
自我意識、改變狀態、終止拖延、抗焦慮、強度控制、
自我激勵、保持狀態和健康的生活習慣。下面挑三個給你說說。
1. 自我意識
 一是通過自我觀察,關注你內心的狀態,客觀分析你的想法和感受;
 二是給你的腎上腺素分泌水平打分,看看你現在的注意力驅動水平是高還是低。
 通過評估和衡量腎上腺素分泌水平,來引導自己進入最佳的狀態。
2. 改變狀態
 這種方法需要調整你的情緒和受刺激水平。有一招,叫做“四角呼吸法”。
 你要找到有四個角的物品,比如門,從左上角開始,
 依次盯著右上、右下、左下角,進行四次深呼吸。
 最後,目光定格在左下角,對自己說:
 放鬆、微笑。這種辦法會把你從擔心、懷疑、內疚里拉出來,找回理智。
3. 終結拖延
 怎麼才能不拖延呢?首先你要通過做些事情,來確保對成功的渴望。
 像是寫出一份簡單的提綱或計劃,又或者每一步工作完成後給自己鼓勵。
 你可以自我審視,看看自己為什麼要用拖延的戰術,
 比如當年上學時,你無法按時交作業,拖延可能是你表示抗議的一種方法。
 在自我審視時,你要在盡可能相同的情景下,一遍又一遍回顧你已經形成的大腦迴路,
 最終的目標是建立新的大腦迴路,形成新的習慣。

❤得到-經濟-大蕭條的經驗能解決金融危機嗎

出處:大蕭條的經驗能解決金融危機嗎


今天這條音頻和你聊聊,大蕭條經驗對解決全球金融危機有幫助嗎?

當我們遇到嚴峻挑戰、需要做出重大決策的時候,歷史經驗就變得格外有用。
比如,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全球金融危機現在已經過去八年了,如果我們做一個總結,大蕭條時期的經驗,
真的對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有幫助嗎?前不久,經濟學家何帆,
也就是“得到”訂閱專欄《何帆大局觀》的作者何帆,在《財新周刊》寫了一篇文章說,
大蕭條時期的經驗對全球金融危機到底有沒有幫助,答案並不是簡單的是或者不是。
何帆在文章裡提出了“以史為鏡”的四種可能性,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第一種可能性是,正確的歷史認識,正確的現實決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決策者迅速行動起來,
避免了再次出現大蕭條那樣的悲劇。這是經濟史學家對大蕭條的研究發揮了作用。
大蕭條時期,受到錯誤的經濟教條的影響,政府在最需要刺激經濟時,
卻害怕財政赤字太多,忙著重建財政平衡,使經濟局勢惡化,財政平衡也變成了泡影。

同時,大蕭條時期的中央銀行家,
認為中央銀行只應該提供與經濟活動所需相匹配的信貸量。
於是,繁榮時期,央行提供更多信貸,導致經濟過熱,衰退時期,
央行減少信貸供給,導致經濟危機。

反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
各國幾乎不約而同都採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敞開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避免了銀行間的恐慌進一步蔓延。
各國政府還採取了很多非常規的手段,救助出了問題的金融機構,
甚至直接向一些金融機構注資,把它們“國有化”。
從歷史的失敗案例吸取教訓,進行制度改革,總會有各種反對的聲音。
所以當危機來得太快太猛時,反而更容易成功。
這時決策者不得不當機立斷,有助於擺脫陳腐偏見的束縛。


第二種可能性是,正確的歷史認識,錯誤的現實決策。
大蕭條的主要根源是出現了銀行業危機。
不難發現,在處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決策者也把主要精力集中於商業銀行。
這就讓他們忽視了影子銀行等新生事物。
影子銀行指的是信託、證券公司,以及相關的其他輔助企業。
它們不是銀行,但是組合在一起發揮了類似銀行的收錢和放貸的功能。
正是由於這一忽視,才釀成了本次危機中的最大錯誤,也就是允許雷曼兄弟倒台。
雷曼兄弟不是商業銀行,不吸收存款,決策者們忽視了它的倒閉對貨幣市場的影響。
但正是因為雷曼兄弟的倒閉,使金融危機擴散成了經濟危機。
所以,想要更好地借鑒歷史經驗,必須先了解歷史經驗的局限性。


第三種可能性是,錯誤的歷史認識,錯誤的現實決策。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可追溯到“凡爾賽和約”。
一戰之後,戰勝國為了削弱德國,防止德國東山再起,
在“凡爾賽和約”規定了非常苛刻的條件,要求德國賠償。
這導致了德國破罐破摔,乾脆搞了個惡性通貨膨脹。

一戰後,歐美各國還錯誤地想恢復金本位制,就是用黃金來規定所發行貨幣代表的價值。
以為這樣就能回到戰前的黃金時代。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政治、國內政治、國際經濟和國內經濟都有了巨大的變化。
幻想著能夠回到過去,是當時的決策者最大的錯誤。
所以歷史首先是觀念的歷史,如果我們仍然抱著陳舊的觀念,
就無法對歷史做出合理的解釋。
在解讀歷史的時候,要把各種先入為主的成見放在一邊,隨時準備修正自己已有的認知


第四種可能性是,錯誤的歷史認識,但陰差陽錯,現實決策居然對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斯穆特-霍利法》,
這是美國國會在1930年通過的一個貿易保護主義法案。
經濟學教科書上說,這個法案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其實單純從經濟角度來看,這種說法是誇大其詞的,
但這個誤讀已經深入人心了,讓人們特別警惕貿易保護主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各國政府總體來講對實施貿易保護主義非常克制。
這種克制的態度又帶來了一個結果,那就是讓其他國際政策協調變得更加容易了。
一個錯誤的歷史認識,導致了一個正確的決策。

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財新周刊》(何帆:大蕭條經驗對解決全球金融危機有幫助嗎)
稿:泰斯
轉載:得到

---------------
主旨:
大蕭條時期的經驗對全球金融危機到底有沒有幫助,答案並不是簡單的是或者不是。
第一種可能性是,正確的歷史認識,正確的現實決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決策者迅速行動起來,
 避免了再次出現大蕭條那樣的悲劇。這是經濟史學家對大蕭條的研究發揮了作用。
 大蕭條時期,受到錯誤的經濟教條的影響,政府在最需要刺激經濟時,
 卻害怕財政赤字太多,忙著重建財政平衡,使經濟局勢惡化,財政平衡也變成了泡影。
 反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
 各國幾乎不約而同都採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敞開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避免了銀行間的恐慌進一步蔓延。
 各國政府還採取了很多非常規的手段,救助出了問題的金融機構,
 甚至直接向一些金融機構注資,把它們“國有化”。
 從歷史的失敗案例吸取教訓,進行制度改革,總會有各種反對的聲音。
 所以當危機來得太快太猛時,反而更容易成功。
 這時決策者不得不當機立斷,有助於擺脫陳腐偏見的束縛。
第二種可能性是,正確的歷史認識,錯誤的現實決策
 大蕭條的主要根源是出現了銀行業危機。
 不難發現,在處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決策者也把主要精力集中於商業銀行。
 正是由於這一忽視,才釀成了本次危機中的最大錯誤,也就是允許雷曼兄弟倒台。
 雷曼兄弟不是商業銀行,不吸收存款,決策者們忽視了它的倒閉對貨幣市場的影響。
第三種可能性是,錯誤的歷史認識,錯誤的現實決策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可追溯到“凡爾賽和約”。
 一戰之後,戰勝國為了削弱德國,防止德國東山再起,
 在“凡爾賽和約”規定了非常苛刻的條件,要求德國賠償。
 這導致了德國破罐破摔,乾脆搞了個惡性通貨膨脹。
 一戰後,歐美各國還錯誤地想恢復金本位制,就是用黃金來規定所發行貨幣代表的價值。
 以為這樣就能回到戰前的黃金時代。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政治、國內政治、國際經濟和國內經濟都有了巨大的變化。
 幻想著能夠回到過去,是當時的決策者最大的錯誤。
第四種可能性是,錯誤的歷史認識,但陰差陽錯,現實決策居然對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斯穆特-霍利法》
 這是美國國會在1930年通過的一個貿易保護主義法案。
 經濟學教科書上說,這個法案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其實單純從經濟角度來看,這種說法是誇大其詞的,
 但這個誤讀已經深入人心了,讓人們特別警惕貿易保護主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各國政府總體來講對實施貿易保護主義非常克制。
 這種克制的態度又帶來了一個結果,那就是讓其他國際政策協調變得更加容易了。

❤得到-學習-查理芒格:相信概率不相信運氣

出處:查理芒格:相信概率不相信運氣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
查理·芒格針對投資需不需要多元化、如何選擇人生目標等話題,發表的最新觀點。
前幾天,美國著名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芒格
主持了每日期刊公司的2017年年會。查理·芒格是這家報刊雜誌出版公司的董事會主席。
和往年一樣,芒格在年會上的很多回答都很精彩,下面給你說說。


首先,如何選擇人生目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芒格給的建議是:
以他的人生經驗來看,只有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能成功。
要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還要做到很好,那對人性的要求也未免太高了。
除了興趣外,還要注意選擇自己有過人之處的領域,
比如身高不高就別非得打籃球了,也不要覺得世界會按照你認為的方式去運轉。

另外,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博學的人,
但芒格說,像他這樣同時跨多個學科的做法其實對很多人並不適用。
對大多數人來說,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專注,找到社會認可的領域,然後做出彩。
當然,不能生活在山洞裡,要突破自己的局限性,拿出一些時間來關注專業之外的big ideas。
所謂big ideas,其實就是說別在小問題上浪費時間。
你眼前的問題,只要放寬視野,很可能就能得到解決。

會上有人問芒格,有過被自己否定掉的想法嗎?
芒格的回答是“有” ,自己總在產生想法,所以也總在忙著否定掉愚蠢的想法。
其實很多人最主要的問題都在於:總是用陳舊的想法取代更新和更好的想法。
德國有句話叫:“總是老得太快,聰明得太晚”。
如果能養成接受新觀點的習慣,會是人生非常大的優勢。
年輕人明明有很多東西要去學,不要被一些見解固化了思維。
如果成功擺脫了不好的想法,那就給自己一點鼓勵,畢竟,接受新生事物都會付出代價。

既然是提問芒格,投資一定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
這次會上,芒格針對投資給了這麼兩個值得思考的回答。

一個是:會上有人問芒格,年齡和閱歷有沒有讓自己的合夥人巴菲特成為更好的投資者?
芒格並不是直接回答的有或者沒有,他給的回答是:
如果你所在的領域可以通過不斷學習來磨練技能,那麼你當然會越做越好。
巴菲特也是不斷地在學習中改變一些舊觀念。比如之前他堅持不投資或極少投資科技公司。
但他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2月公佈的2016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
公司大幅增持了航空股和蘋果股票。芒格解釋投資航空股的原因是:
“以前,我們說「鐵路不好,公司太多,還有卡車競爭」。我們曾經說對了。
鐵路在近80年裡,都不是一門好生意,結果最後,鐵路公司合併到只有四家,
然後就變成了一門相對好的生意。類似的事情,將會在航空行業中發生。 ”

第二個投資問題是:投資需不需要多元化?
芒格認為,投資多元化是教給什麼都不懂的人的,而且這種投資方式只能得到平均收益。
那對於懂行的人來說就沒有必要。比如他自己的帳戶裡主要就是三隻股票,
而這三隻股票裡面有一個失敗的可能性都幾乎為零,就更別說三個同時失敗了。

另外,芒格說了他對中國的看法。
他說自己家裡有兩個人的塑像,就是富蘭克林和李光耀。
李光耀在當時的各種不利條件下創造了現代的新加坡,
而鄧小平當年也在學習新加坡模式,所以李光耀對現代中國也有貢獻。
現在,中國有一些公司已經做強,產品的銷售價格也不高,員工也都很能幹。
中國能解決十幾億人口的生存是個偉大的成就,
而且不是通過向歐美借錢,是靠自己攢錢,延遲享受。
當然,芒格也指出了他眼中中國人問題,那就是中國人相信運氣。
他認為應該相信概率而不是運氣,好賭其實是一種缺陷。

最後,芒格對剛進入美國的中國投資者說:
如果我是中國人,就會投資中國而不是美國,因為中國的果實掛得更低,
有些公司已經站穩腳跟了。懷裡明明有個大餡餅,還盯著天上的那個,這就不對了。
而且以目前的價位來講,他們投資中國也比投資美國更好。

以上就是查理·芒格這次分享的主要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筆記俠”(巴菲特合夥人芒格:別老得太快,聰明得太晚)
稿:王繼玲
轉載:得到

-----------------
主旨:
1. 如何選擇人生目標
 只有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能成功。

 要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還要做到很好,那對人性的要求也未免太高了。
 除了興趣外,還要注意選擇自己有過人之處的領域,
 比如身高不高就別非得打籃球了,也不要覺得世界會按照你認為的方式去運轉。
 另外,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博學的人,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專注,找到社會認可的領域,然後做出彩。
 當然,不能生活在山洞裡,要突破自己的局限性,
 拿出一些時間來關注專業之外的big ideas。
 所謂big ideas,其實就是說別在小問題上浪費時間。
 你眼前的問題,只要放寬視野,很可能就能得到解決。
2. 總是用陳舊的想法取代更新和更好的想法(X)
 德國有句話叫:“總是老得太快,聰明得太晚”。
 如果能養成接受新觀點的習慣,會是人生非常大的優勢。
 年輕人明明有很多東西要去學,不要被一些見解固化了思維。
 如果成功擺脫了不好的想法,那就給自己一點鼓勵,畢竟,接受新生事物都會付出代價。
3. 投資需不需要多元化?
 投資多元化是教給什麼都不懂的人的,而且這種投資方式只能得到平均收益。
 那對於懂行的人來說就沒有必要。比如他自己的帳戶裡主要就是三隻股票,
 而這三隻股票裡面有一個失敗的可能性都幾乎為零,就更別說三個同時失敗了。
4. 芒格對中國的看法
 現在,中國有一些公司已經做強,產品的銷售價格也不高,員工也都很能幹。
 中國能解決十幾億人口的生存是個偉大的成就,
 而且不是通過向歐美借錢,是靠自己攢錢,延遲享受。
 但中國人問題就是相信運氣。
 他認為應該相信概率而不是運氣,好賭其實是一種缺陷。
 芒格說如果我是中國人,就會投資中國而不是美國,因為中國的果實掛得更低,
 有些公司已經站穩腳跟了。懷裡明明有個大餡餅,還盯著天上的那個,這就不對了。
 而且以目前的價位來講,他們投資中國也比投資美國更好。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得到-商業-投資項目:四個層面判斷好壞

投資項目:四個層面判斷好壞

這條音頻我們來說說,投資人怎樣判斷一個項目是不是值得投。

前不久,順為資本執行董事李威分享了他是如何判斷一個創業項目的,
列舉了四個思考層面,我來給你轉述一下。

第一個層面,看創業者是不是在追風口。
很多項目看起來很火,但是投資人不能光看表面,
還要思考它背後的市場需求、行業邏輯等等。找到風口不是投資人和創業者的全部任務。
雖然風口能提供更多的融資機會,但是看見一個風口就扎進去是不靠譜的。
風口帶有欺騙性與誘惑性。
李威的經驗是既要看風口的成因和推動因素,又要找到和自己業務結合的點。
同時也要明白,一類技術突破帶來的風口紅利,體現在商業化上,也是具有一定滯後性的。

比如,在2014年,李威就判斷4G風口即將到來,
因為那時智能手機已經相對普及,而且大流量技術實現了,基礎設施相對成熟。
但實際上,高流量的直播平台真正普及起來還是在2015、2016年前後,
之前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所以,新的商業模式具體哪一類能成功,還是需要市場來驗證,裡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第二個層面,項目的需求是不是真實存在。
很多創業者都存在這樣兩個問題:
一個是什麼都想改造,覺得傳統產業到處都是痛點;二是以為自己的需求就是普遍的需求。

那麼,該怎麼判斷真正的市場需求呢?
李威有三個心得:
第一,抓確定性的需求,比如大家對教育、金融、醫療等生存資料的需求,是相對不變的。
如果你能把商業模式建立在有穩定性的需求方向上,並且集中資源持續地加固它,
可能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第二,把自己變成一個小白用戶去體驗產品,並且跟用戶做電話溝通及訪談,
聽真實用戶的實際反饋。
第三,查看產品的用戶留存。如果一個產品次月的留存只有10%,
這可能就說明,這個產品瞄準的用戶需求並不存在,或者不是用戶亟待解決的


接下來說說第三個層面,商業模式有沒有問題。
創業者在描述商業模式時會經常犯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過於糾結具體的方法,而忘了問題本身。
比如在互聯網金融行業,最難做的是徵信,
所以很多創業者上來就說怎麼收集徵信數據、怎麼圈定優質人群。
但實際上,金融的核心不是不做有風險的生意,
而是如何設立有效的風控體系,從結構上設計保障機制。
第二個錯誤就是,在商業模式的邏輯層面無可挑剔,但就是沒有考慮到實操性。
比如在電商爆發時,商業模式已經被驗證可行了,但為什麼有那麼多做電商的企業死掉呢?
這是因為大家沒有預料到後期流量成本不斷上升,
用戶獲取成本不斷增加,以及競爭帶來的市場環境的惡化。


最後,說說第四個層面:業務是不是處在健康的程度。
一般情況下,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會非常關注財務報表上的細節,
但財務數字通常會有滯後期,而且統計口徑也會和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有差異。
那麼應該看什麼呢?李威覺得,要看每個企業最核心的運營指標。怎麼來算呢?
要先推算出行業的共性指標,再推算自己企業的核心指標。

比如教育領域,很多人以為在線教育是一個互聯網的業務,
所以用互聯網的邏輯去做,先吸引巨大流量,再轉化少量的付費用戶。
很多公司就很看重流量、留存這些指標。
但實際上,在線教育的核心指標是續費率,因為課程設置具有周期性。

那所有教育領域的創業公司都只看續費嗎?
也不一定。有的創業公司是大學生兼職輔導,而不是專業教師授課,
關鍵要看教學服務是不是讓人滿意。
所以,這個項目的核心指標除了看复購率,還要看滿意度,以及擴科率,
也就是用戶學了一門課之後,會不會學另一門課,這代表用戶對平台的信任度。

總結一下,李威判斷一個創業項目時,會從四個層面思考:
第一是創業者不能單純追風口;
第二是項目需求必須真實存在;
第三是商業模式邏輯可行,操作性也強;
第四是通過公司的核心運營指標,判斷公司的業務健康程度。這些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投資人說”(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稿:嚴森康馳
轉載:得到

-----------------
主旨:
1. 創業者不能單純追風口
 既要看風口的成因和推動因素,又要找到和自己業務結合的點。同時也要明白,
 一類技術突破帶來的風口紅利,體現在商業化上,也是具有一定滯後性的。
 比如,在2014年,因為那時智能手機已經相對普及,而且大流量技術實現了,
 基礎設施相對成熟,看起來4G的風口即將到來,
 但實際上,高流量的直播平台真正普及起來還是在2015、2016年前後,
 之前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所以,新的商業模式具體哪一類能成功,還是需要市場來驗證,裡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2. 項目需求必須真實存在
 (1)抓確定性的需求,比如大家對教育、金融、醫療等生存資料的需求,是相對不變的。
  如果你能把商業模式建立在有穩定性的需求方向上,並且集中資源持續地加固它,
  可能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2)把自己變成一個小白用戶去體驗產品,並且跟用戶做電話溝通及訪談,
  聽真實用戶的實際反饋。
 (3)查看產品的用戶留存。如果一個產品次月的留存只有10%,
  這可能就說明,這個產品瞄準的用戶需求並不存在,或者不是用戶亟待解決的。
3. 商業模式邏輯可行,操作性也強
 創業者在描述商業模式時會經常犯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過於糾結具體的方法,而忘了問題本身。
 比如在互聯網金融行業,最難做的是徵信,
 所以很多創業者上來就說怎麼收集徵信數據、怎麼圈定優質人群。
 但實際上,金融的核心不是不做有風險的生意,
 而是如何設立有效的風控體系,從結構上設計保障機制。
 第二個錯誤就是,在商業模式的邏輯層面無可挑剔,但就是沒有考慮到實操性。
 比如在電商爆發時,商業模式已經被驗證可行了,
 但為什麼有那麼多做電商的企業死掉呢?
 這是因為大家沒有預料到後期流量成本不斷上升,
 用戶獲取成本不斷增加,以及競爭帶來的市場環境的惡化。
4. 通過公司的核心運營指標,判斷公司的業務健康程度
 比如教育領域,很多人以為在線教育是一個互聯網的業務,
 所以用互聯網的邏輯去做,先吸引巨大流量,再轉化少量的付費用戶。
 很多公司就很看重流量、留存這些指標。
 但實際上,在線教育的核心指標是續費率,因為課程設置具有周期性。

❤得到-職場-吳軍:立意如何決定職業天花板

出處:吳軍:立意如何決定職業天花板


這條音頻給大家說說,如何才能突破職業天花板,在職場中走得更遠。

在職場中,晉升肯定是好事,可是到了一定職位之後,上升空間越來越小,
碰到天花板了,這該怎麼辦呢?
最近,吳軍在“得到”APP專欄《矽谷來信》中,講到了職業生涯的問題。
他認為,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是由他的立意決定的,而立意分帝道、王道,和霸道。
立意帝道,才能在職業生涯中走得更遠;
而立意霸道呢,就會較早地迎來自己的職業天花板。
接下來,我們就具體給你說一說這三種立意。


首先,吳軍用商鞅遊說秦孝公的例子解釋了這三種立意。
商鞅變法大家都知道,很多人覺得商鞅這個人急功近利,
但實際上,真正急功近利的是秦孝公。商鞅一共遊說了秦孝公三次,
第一次,商鞅給秦孝公講堯帝、舜帝時的大道,秦孝公覺得很沒意思,聽著聽著就睡著了。
第二次,商鞅講文王、武王的王道,秦孝公感覺說得挺好,
但覺得這些還不能打動自己,因此並沒有打算重用商鞅。
第三次,商鞅又去遊說秦孝公,這一次他講的是五霸之事,
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並且下定決心啟用商鞅進行變法。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因為商鞅制定的法律功利性太強,
最終,暴秦統一中國不到二十年就滅亡了。

吳軍說,從一開始,秦孝公的立意就有問題,
商鞅三次分別用帝道、王道,和霸道遊說秦孝公,
秦孝公最終選擇了見效快卻危險的霸道,這才導致秦國走進了死胡同。


當然,很多人可能要說,國家剛崛起,應該先富國強兵啊,
直接講什麼帝道、王道,這不是好高騖遠嗎?
吳軍又舉了拿破崙的例子。吳軍說,拿破崙就是一位追求帝道的領袖。

拿破崙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
但其實,他還精通法律,並且知道法律的重要性。
他不僅任命了起草法蘭西法典的委員會,還親自參與了法典的制定。
作為一個軍事家,編寫法典其實對他來說並不重要。
可後來呢,雖然拿破崙一生征戰無數,
但是滑鐵盧一戰幾乎抹去了他在戰場上取得的所有勝利。
而他撰寫的民法典,卻影響了整個歐洲。拿破崙的立意就是帝道,
他一開始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不是軍功和征服。


說完了歷史,知道了什麼是帝道、王道和霸道,
我們再來說一說這三個“道”和我們的職業發展有什麼關係。
很多人都會問這樣的問題,怎樣能用短期的方法,達成長期的目標。
比如學什麼專業能賺大錢?怎麼才能學一個月就說流利的英語?
這些問題就和秦孝公選擇的霸道是一樣的。
但實際上呢,大家想一想,這些問題是不可能有很好的答案的。
因為但凡比較穩定的、能長期賺錢的行業,最開始的投入都是比較大的。

比如說外貿行業。很多年前,外貿行業很吃香,於是很多高中生都去學這個專業,
但等他們畢業時,這個行業的好位置已經滿了,他們只能去做打醬油的差事。
類似的,這兩年金融數學行業很熱門,一些人覺得花上一兩年的時間學這個專業,
就能進投行,有一份很體面的工作。但是大量的畢業生湧入這個行業,
結果就是這個行業太擁擠,很多畢業生想在投行里找個差事都很難,
更別說賺大錢了。這些人的選擇就是低層次的,可能連“霸道”都算不上。


那麼,如何才能突破這些低層次的想法,在職場上不斷晉升呢?
吳軍說,解決辦法就是立意帝道,接受人文教育。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在美國,一工作收入就比較高的是那些學工科的畢業生,
而像哈佛或者普林斯頓這樣頂級名校的畢業生,在一開始的時候,收入則相對較少。
因為他們接受的是人文教育而不是直接的工作技能。
但是,再看看十年之後大家的收入呢,人們就會發現名牌大學出來的、
接受過更好人文教育的人,常常會後來居上,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也更容易突破職業天花板。這些接受人文教育和後勁十足的人,就是立意帝道和王道的人。

以上就是吳軍說的,關於職業生涯和立意的關係,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得到”APP專欄《吳軍·矽谷來信》
稿:李公子
轉載:得到

------------
主旨: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是由他的立意決定的,而立意分帝道、王道,和霸道。
立意帝道,才能在職業生涯中走得更遠;
而立意霸道呢,就會較早地迎來自己的職業天花板。
接下來,我們就具體給你說一說這三種立意。

用商鞅遊說秦孝公的例子解釋了這三種立意。
商鞅變法大家都知道,很多人覺得商鞅這個人急功近利,
但實際上,真正急功近利的是秦孝公。商鞅一共遊說了秦孝公三次,
第一次,商鞅給秦孝公講堯帝、舜帝時的大道,秦孝公覺得很沒意思,聽著聽著就睡著了。
第二次,商鞅講文王、武王的王道,秦孝公感覺說得挺好,
但覺得這些還不能打動自己,因此並沒有打算重用商鞅。
第三次,商鞅又去遊說秦孝公,這一次他講的是五霸之事,
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並且下定決心啟用商鞅進行變法。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因為商鞅制定的法律功利性太強,
最終,暴秦統一中國不到二十年就滅亡了。

很多人都會問這樣的問題,怎樣能用短期的方法,達成長期的目標。
比如學什麼專業能賺大錢?怎麼才能學一個月就說流利的英語?
這些問題就和秦孝公選擇的霸道是一樣的。
但實際上呢,大家想一想,這些問題是不可能有很好的答案的。
因為但凡比較穩定的、能長期賺錢的行業,最開始的投入都是比較大的。

比如說外貿行業。很多年前,外貿行業很吃香,於是很多高中生都去學這個專業,
但等他們畢業時,這個行業的好位置已經滿了,他們只能去做打醬油的差事。
類似的,這兩年金融數學行業很熱門,一些人覺得花上一兩年的時間學這個專業,
就能進投行,有一份很體面的工作。但是大量的畢業生湧入這個行業,
結果就是這個行業太擁擠,很多畢業生想在投行里找個差事都很難,
更別說賺大錢了。這些人的選擇就是低層次的,可能連“霸道”都算不上。

如何才能突破這些低層次的想法,在職場上不斷晉升呢?
解決辦法就是立意帝道,接受人文教育。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在美國,一工作收入就比較高的是那些學工科的畢業生,
而像哈佛或者普林斯頓這樣頂級名校的畢業生,在一開始的時候,收入則相對較少。
因為他們接受的是人文教育而不是直接的工作技能。
但是,再看看十年之後大家的收入呢,人們就會發現名牌大學出來的、
接受過更好人文教育的人,常常會後來居上,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也更容易突破職業天花板。這些接受人文教育和後勁十足的人,就是立意帝道和王道的人。

❤得到-經濟-套利與創新:企業家的基本職能

出處:套利與創新:企業家的基本職能


這條音頻和你說的是,企業家的兩個職能,是“套利”和“創新”。

最近,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在創業黑馬分享會上,
從“套利”和“創新”的角度,講了講企業家的職能。

首先,他認為“套利”和“創新”是企業家的兩個基本職能。為什麼這麼說呢?
他認為企業家的基本職能和市場經濟的功能是一樣的。
市場經濟有兩個重要功能,第一是如何配置資源,第二是技術進步。
張維迎認為,技術進步更加重要。
因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主要靠資源配置增長,那麼資源配置最優時,經濟就會停止增長。
但技術進步,卻可以重新配置資源,讓經濟持續增長。


市場經濟的這兩個基本功能,對應到企業家就是“套利”和“創新”。
張維迎先解釋了什麼是“套利”。就是如果市場中有一些資源沒有被有效配置,
或者配置不均衡的時候,你發現了它,你就可以利用它賺錢。
套利能讓經濟的不均衡、不協調變得相對協調、均衡一些。

張維迎說,套利分為兩種。一種是創造價值的套利,另一種是不創造價值的套利。
創造價值的套利是生產性套利,就是把便宜的東西買進來,
再到能賣到更高價格的地方賣出去,這個過程裡增加了產品的價值。
但是還有些不創造價值的套利,特別是一些政策性套利。
比如國家制定了給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政策,
有些人有關係,就註冊了一家專門的公司,你去找他,他來幫你申請這個能拿補貼的資質。
張維迎認為,這種套利,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價值,只是在瓜分財富,是沒有前途的。


再來看什麼是“創新”。
我們剛才說,套利能讓經濟變得更均衡,
但如果經濟達到了均衡,企業家就沒有利潤可賺了。
那如果還想賺錢的話,就需要用創新來打破均衡。
創新共分為四種。第一是創造原來沒有的產品;
第二是引進原來沒有的生產方式,雖然生產的是同樣的東西,但成本更低了;
第三,發現原來沒發現的市場,沒發現的供應渠道,讓供應成本降低;
第四,通過改變企業要素的組織方式,或者組織形式來創新。


另外,他重點談了談顛覆式創新和改良式創新。
顛覆式創新就是從0到1,原來沒有的東西現在有了。
而改良式創新呢,就是把原來有的東西,想辦法改進它的性能、質量,降低它的成本。
顛覆式創新剛出現的時候,性能都不如老產品。
比如汽車剛出現時不如馬車,微型計算機剛出來時也沒辦法和大型計算機相比。
它們都是經過後續的一系列改良式創新,產品才真正成功。

張維迎說,套利和創新不是截然分開的,每個人或企業身上都有這兩種因素。
比如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剛剛興起,柳傳志就在套利。
當時計算機在香港賣1萬元,北京要3萬元,這就是套利的機會。
柳傳誌發現了這個機會,但香港計算機是用繁體字的,大陸是簡體字,
直接拿香港的電腦過來,在北京肯定不好賣。於是他就推出了聯想漢卡,這就是創新。


但張維迎也說,在現實中,有些人總是在創新,有些人總是在套利。
所有創新的人都在給套利的人提供新的套利機會。
比如喬布斯推出iPad是創新,而很多人因此仿照著生產平板電腦,這就是套利。

那麼,套利型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最大的不同在哪裡呢?張維迎說,是賺錢的方式不同。
套利型企業家一開始就賺錢,後來錢越來越少,最後到沒錢可賺。
而創新型企業一開始是虧損的,等到現金流可以彌補成本的時候,賺錢就會越來越多。
過幾年市場出現模仿者時,利潤又開始下降。

張維迎說,中國過去的30多年,基本都是套利型的企業家。
但現在能套利的空間越來越小,前一代人已經把能套利的東西都挖掘得差不多了。
這也是現在創業面臨的問題,中國企業家整體都面臨著轉型,
也就是從套利型企業家轉換成為創新型企業家。在未來,仍然會有套利型的企業家,
但他們需要等創新型企業家給他們提供套利的機會,而創新型企業家才能讓經濟持續發展。

以上就是張維迎所說的,企業家的兩個職能是套利和創新,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張維迎創業黑馬第十四期課程
稿:黃思瑩
轉載:得到

----------------
主旨:
市場經濟有兩個重要功能,第一是如何配置資源,第二是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更加重要。
因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主要靠資源配置增長,那麼資源配置最優時,經濟就會停止增長。
但技術進步,卻可以重新配置資源,讓經濟持續增長。

市場經濟的這兩個基本功能,對應到企業家就是“套利”和“創新”。
什麼是“套利”。就是如果市場中有一些資源沒有被有效配置,
或者配置不均衡的時候,你發現了它,你就可以利用它賺錢。
套利能讓經濟的不均衡、不協調變得相對協調、均衡一些。
套利分為兩種。一種是創造價值的套利,另一種是不創造價值的套利。
創造價值的套利是生產性套利,就是把便宜的東西買進來,
再到能賣到更高價格的地方賣出去,這個過程裡增加了產品的價值。
但是還有些不創造價值的套利,特別是一些政策性套利。
比如國家制定了給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政策,
有些人有關係,就註冊了一家專門的公司,你去找他,他來幫你申請這個能拿補貼的資質。
這種套利,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價值,只是在瓜分財富,是沒有前途的。

那什麼是“創新”。
創新共分為四種。第一是創造原來沒有的產品;
第二是引進原來沒有的生產方式,雖然生產的是同樣的東西,但成本更低了;
第三,發現原來沒發現的市場,沒發現的供應渠道,讓供應成本降低;
第四,通過改變企業要素的組織方式,或者組織形式來創新。
另外,還有顛覆式創新和改良式創新
顛覆式創新就是從0到1,原來沒有的東西現在有了。
而改良式創新呢,就是把原來有的東西,想辦法改進它的性能、質量,降低它的成本。

顛覆式創新剛出現的時候,性能都不如老產品。
比如汽車剛出現時不如馬車,微型計算機剛出來時也沒辦法和大型計算機相比。
它們都是經過後續的一系列改良式創新,產品才真正成功。

在現實中,有些人總是在創新,有些人總是在套利。
所有創新的人都在給套利的人提供新的套利機會。
比如喬布斯推出iPad是創新,而很多人因此仿照著生產平板電腦,這就是套利。
中國過去的30多年,基本都是套利型的企業家。
但現在能套利的空間越來越小,前一代人已經把能套利的東西都挖掘得差不多了。
這也是現在創業面臨的問題,中國企業家整體都面臨著轉型,
也就是從套利型企業家轉換成為創新型企業家。在未來,仍然會有套利型的企業家,
但他們需要等創新型企業家給他們提供套利的機會,而創新型企業家才能讓經濟持續發展。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得到-溝通-溝通技巧:對方突然生氣怎麼辦

出處:溝通技巧:對方突然生氣怎麼辦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如果在溝通時對方突然生氣,該怎麼應對。

我們跟別人溝通的時候,總是盡量避免發生衝突,
但也會有可能遇到對方暴怒,控制不住情緒的狀況。
比如剛進職場不久的年輕人,可能受到老闆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
又比如情侶中的一方突然生氣,一下子吵起來。這種情況該怎麼應對呢?
最近出版的新書《好好說話》有一章就說到了這個話題,我給你轉述一下。


先來說說,面對這種尷尬的處境,我們很容易陷入三個誤區,
第一個是解釋或者反駁,這只能讓戰事升級,越來越厲害;
第二個誤區是閉嘴,像木頭一樣站著不動,這樣會顯得笨拙,
甚至會讓對方以為我們在用沉默抗議;
第三個誤區就是說“你先冷靜一下”,這句話是溝通中的大忌,肯定會引起對方更大的反彈。


那怎麼才能有效應對對方在溝通中的暴怒呢?書裡說了三招。
第一招是給自己做心理隔離
也就是不被對方的情緒帶著走,應該分析對方生氣的真正原因。
比如說,我們在職場中可能遇見過難纏的客戶,
你可以試著尋找對方話語中的高頻詞彙,如果對方總是說
“不值這個價”、“寧願毀約也不會付款”,你就知道對方發脾氣不是針對你,
而是對價格不滿意,就可以進入解決問題的環節了。


第二招是使用同理心句型
就是重新描述對方的現狀,讓對方知道我們可以理解他的情緒,然後疏導他的情緒。
假設一個場景,有一天你臨時要出差,委託同事把一份資料交給客戶,但同事給忘了。
經理知道後很生氣,罵你不負責任。
如果你說我已經交給誰誰了,這事和我沒關係,經理肯定會更生氣。
這時候我們應該使用同理心句型,可以這樣說:
“是的經理,你完全有理由生氣,把資料準時交給客戶是我的責任,發生了這樣的事,
你一定很失望,換做任何一個人都會生氣的。”
其實這麼說也沒有認錯,只是誠懇地重新講了一遍讓經理生氣的事,
但是這樣會讓經理慢慢平靜下來。面對一個憤怒的人,正確的姿態就是跟他站在同一邊。


如果用了上面兩招,對方還是不依不饒,那就要用到
第三招,攔截人身攻擊
如果對方說了很過火的話,涉及到了人身攻擊,
我們可以先皺皺眉頭,向對方傳遞一個信號“你惹到我了”,然後再堅定地跟對方說:
“關於這一點,我覺得你不應該這麼說,不過這不是重點,
我們還是研究問題的解決方案吧。”面對惡劣的人身攻擊,要攔截,但不要回擊。


不過,對方暴怒,有可能確實是我們犯了錯,需要道歉。該怎麼正確地道歉呢?
道歉有兩個常見的誤區,一個是試圖淡化結果,另一個是試圖撇清關係。
比如去年一位明星婚禮上鬧伴娘,有一些過分的舉動,比如把伴娘扔水裡,
很多網友認為這不尊重女性。
這位明星出來道歉時說:“對不起大家,婚禮的小片段引起了這麼大風波,
只是一個玩笑,不知道會鬧這麼大。”這會讓網友覺得他在輕描淡寫,毫無誠意。
接下來這位明星又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傷害她們。”
這些內容傳到網上之後,很多網友覺得,明星是在說,大家都搞錯了,我們沒有欺負伴娘。
像這種道歉,只會讓別人更生氣。所以道歉的時候,千萬不要試圖淡化結果和撇清關係。

有一個正確的道歉方法,叫螞蟻搬大象,也就是要盡可能地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
甚至包攬到一個誇張的地步。就像是螞蟻搬不動大象,說這都是我的錯,是我能力不夠。
這時候大家會反過來安慰螞蟻,說這不是你的錯。
道歉的時候,你背負的責任就是大象,自己就是螞蟻。

還拿剛才那位明星的道歉來舉例,其實他可以這麼說:
“這次婚禮上的風波完全要怪我,因為我是主人。伴郎們平時都是尊重女性的好男人,
但是因為不給我掃興,才配合玩了這樣一個侮辱人的遊戲。
我有絕對的責任保護所有來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
但是失職了,非常抱歉,希望大家以我為戒。”

不過,螞蟻搬大像這一招有適用範圍,
就是生活中那些責任比較模糊的地帶,而且為了讓對方不再生氣才使用。
如果是在明確追責,並且對方怎樣都不會放過你,最好還是不用這一招。

以上,就是《好好說話》這本書里關於如何應對對方生氣的方法,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好好說話》
稿:王海
轉載:得到


---------------------------------
主旨:
面對對方突然生氣怎麼辦,我們很容易陷入三個誤區,
第一個是解釋或者反駁,這只能讓戰事升級,越來越厲害;
第二個誤區是閉嘴,像木頭一樣站著不動,這樣會顯得笨拙,
甚至會讓對方以為我們在用沉默抗議;
第三個誤區就是說“你先冷靜一下”,這句話是溝通中的大忌,肯定會引起對方更大的反彈。
那怎麼樣處理呢?
第一招是給自己做心理隔離
 也就是不被對方的情緒帶著走,應該分析對方生氣的真正原因。
 比如說,我們在職場中可能遇見過難纏的客戶,
 你可以試著尋找對方話語中的高頻詞彙,如果對方總是說
 “不值這個價”、“寧願毀約也不會付款”,你就知道對方發脾氣不是針對你,
 而是對價格不滿意,就可以進入解決問題的環節了。
第二招是使用同理心句型
 就是重新描述對方的現狀,讓對方知道我們可以理解他的情緒,然後疏導他的情緒。
 假設一個場景,有一天你臨時要出差,委託同事把一份資料交給客戶,但同事給忘了。
 經理知道後很生氣,罵你不負責任。
 如果你說我已經交給誰誰了,這事和我沒關係,經理肯定會更生氣。
 這時候我們應該使用同理心句型,可以這樣說:
 “是的經理,你完全有理由生氣,把資料準時交給客戶是我的責任,發生了這樣的事,
 你一定很失望,換做任何一個人都會生氣的。”
 其實這麼說也沒有認錯,只是誠懇地重新講了一遍讓經理生氣的事,
 但是這樣會讓經理慢慢平靜下來。面對一個憤怒的人,正確的姿態就是跟他站在同一邊。
第三招,攔截人身攻擊
 如果對方說了很過火的話,涉及到了人身攻擊,
 我們可以先皺皺眉頭,向對方傳遞一個信號“你惹到我了”,然後再堅定地跟對方說:
 “關於這一點,我覺得你不應該這麼說,不過這不是重點,
 我們還是研究問題的解決方案吧。”面對惡劣的人身攻擊,要攔截,但不要回擊。


對方暴怒,有可能確實是我們犯了錯,需要道歉。該怎麼正確地道歉呢?
道歉有兩個常見的誤區,一個是試圖淡化結果,另一個是試圖撇清關係。
有一個正確的道歉方法,叫螞蟻搬大象,也就是要盡可能地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
甚至包攬到一個誇張的地步。就像是螞蟻搬不動大象,說這都是我的錯,是我能力不夠。
這時候大家會反過來安慰螞蟻,說這不是你的錯。
道歉的時候,你背負的責任就是大象,自己就是螞蟻。
不過,螞蟻搬大像這一招有適用範圍,
就是生活中那些責任比較模糊的地帶,而且為了讓對方不再生氣才使用。
如果是在明確追責,並且對方怎樣都不會放過你,最好還是不用這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