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項目:四個層面判斷好壞
這條音頻我們來說說,投資人怎樣判斷一個項目是不是值得投。
前不久,順為資本執行董事李威分享了他是如何判斷一個創業項目的,
列舉了四個思考層面,我來給你轉述一下。
第一個層面,看創業者是不是在追風口。
很多項目看起來很火,但是投資人不能光看表面,
還要思考它背後的市場需求、行業邏輯等等。找到風口不是投資人和創業者的全部任務。
雖然風口能提供更多的融資機會,但是看見一個風口就扎進去是不靠譜的。
風口帶有欺騙性與誘惑性。
李威的經驗是既要看風口的成因和推動因素,又要找到和自己業務結合的點。
同時也要明白,一類技術突破帶來的風口紅利,體現在商業化上,也是具有一定滯後性的。
比如,在2014年,李威就判斷4G風口即將到來,
因為那時智能手機已經相對普及,而且大流量技術實現了,基礎設施相對成熟。
但實際上,高流量的直播平台真正普及起來還是在2015、2016年前後,
之前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所以,新的商業模式具體哪一類能成功,還是需要市場來驗證,裡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第二個層面,項目的需求是不是真實存在。
很多創業者都存在這樣兩個問題:
一個是什麼都想改造,覺得傳統產業到處都是痛點;二是以為自己的需求就是普遍的需求。
那麼,該怎麼判斷真正的市場需求呢?
李威有三個心得:
第一,抓確定性的需求,比如大家對教育、金融、醫療等生存資料的需求,是相對不變的。
如果你能把商業模式建立在有穩定性的需求方向上,並且集中資源持續地加固它,
可能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第二,把自己變成一個小白用戶去體驗產品,並且跟用戶做電話溝通及訪談,
聽真實用戶的實際反饋。
第三,查看產品的用戶留存。如果一個產品次月的留存只有10%,
這可能就說明,這個產品瞄準的用戶需求並不存在,或者不是用戶亟待解決的。
接下來說說第三個層面,商業模式有沒有問題。
創業者在描述商業模式時會經常犯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過於糾結具體的方法,而忘了問題本身。
比如在互聯網金融行業,最難做的是徵信,
所以很多創業者上來就說怎麼收集徵信數據、怎麼圈定優質人群。
但實際上,金融的核心不是不做有風險的生意,
而是如何設立有效的風控體系,從結構上設計保障機制。
第二個錯誤就是,在商業模式的邏輯層面無可挑剔,但就是沒有考慮到實操性。
比如在電商爆發時,商業模式已經被驗證可行了,但為什麼有那麼多做電商的企業死掉呢?
這是因為大家沒有預料到後期流量成本不斷上升,
用戶獲取成本不斷增加,以及競爭帶來的市場環境的惡化。
最後,說說第四個層面:業務是不是處在健康的程度。
一般情況下,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會非常關注財務報表上的細節,
但財務數字通常會有滯後期,而且統計口徑也會和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有差異。
那麼應該看什麼呢?李威覺得,要看每個企業最核心的運營指標。怎麼來算呢?
要先推算出行業的共性指標,再推算自己企業的核心指標。
比如教育領域,很多人以為在線教育是一個互聯網的業務,
所以用互聯網的邏輯去做,先吸引巨大流量,再轉化少量的付費用戶。
很多公司就很看重流量、留存這些指標。
但實際上,在線教育的核心指標是續費率,因為課程設置具有周期性。
那所有教育領域的創業公司都只看續費嗎?
也不一定。有的創業公司是大學生兼職輔導,而不是專業教師授課,
關鍵要看教學服務是不是讓人滿意。
所以,這個項目的核心指標除了看复購率,還要看滿意度,以及擴科率,
也就是用戶學了一門課之後,會不會學另一門課,這代表用戶對平台的信任度。
總結一下,李威判斷一個創業項目時,會從四個層面思考:
第一是創業者不能單純追風口;
第二是項目需求必須真實存在;
第三是商業模式邏輯可行,操作性也強;
第四是通過公司的核心運營指標,判斷公司的業務健康程度。這些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投資人說”(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稿:嚴森康馳
轉載:得到
-----------------
主旨:
1. 創業者不能單純追風口
既要看風口的成因和推動因素,又要找到和自己業務結合的點。同時也要明白,
一類技術突破帶來的風口紅利,體現在商業化上,也是具有一定滯後性的。
比如,在2014年,因為那時智能手機已經相對普及,而且大流量技術實現了,
基礎設施相對成熟,看起來4G的風口即將到來,
但實際上,高流量的直播平台真正普及起來還是在2015、2016年前後,
之前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所以,新的商業模式具體哪一類能成功,還是需要市場來驗證,裡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2. 項目需求必須真實存在
(1)抓確定性的需求,比如大家對教育、金融、醫療等生存資料的需求,是相對不變的。
如果你能把商業模式建立在有穩定性的需求方向上,並且集中資源持續地加固它,
可能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2)把自己變成一個小白用戶去體驗產品,並且跟用戶做電話溝通及訪談,
聽真實用戶的實際反饋。
(3)查看產品的用戶留存。如果一個產品次月的留存只有10%,
這可能就說明,這個產品瞄準的用戶需求並不存在,或者不是用戶亟待解決的。
3. 商業模式邏輯可行,操作性也強
創業者在描述商業模式時會經常犯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過於糾結具體的方法,而忘了問題本身。
比如在互聯網金融行業,最難做的是徵信,
所以很多創業者上來就說怎麼收集徵信數據、怎麼圈定優質人群。
但實際上,金融的核心不是不做有風險的生意,
而是如何設立有效的風控體系,從結構上設計保障機制。
第二個錯誤就是,在商業模式的邏輯層面無可挑剔,但就是沒有考慮到實操性。
比如在電商爆發時,商業模式已經被驗證可行了,
但為什麼有那麼多做電商的企業死掉呢?
這是因為大家沒有預料到後期流量成本不斷上升,
用戶獲取成本不斷增加,以及競爭帶來的市場環境的惡化。
4. 通過公司的核心運營指標,判斷公司的業務健康程度
比如教育領域,很多人以為在線教育是一個互聯網的業務,
所以用互聯網的邏輯去做,先吸引巨大流量,再轉化少量的付費用戶。
很多公司就很看重流量、留存這些指標。
但實際上,在線教育的核心指標是續費率,因為課程設置具有周期性。
這條音頻我們來說說,投資人怎樣判斷一個項目是不是值得投。
前不久,順為資本執行董事李威分享了他是如何判斷一個創業項目的,
列舉了四個思考層面,我來給你轉述一下。
第一個層面,看創業者是不是在追風口。
很多項目看起來很火,但是投資人不能光看表面,
還要思考它背後的市場需求、行業邏輯等等。找到風口不是投資人和創業者的全部任務。
雖然風口能提供更多的融資機會,但是看見一個風口就扎進去是不靠譜的。
風口帶有欺騙性與誘惑性。
李威的經驗是既要看風口的成因和推動因素,又要找到和自己業務結合的點。
同時也要明白,一類技術突破帶來的風口紅利,體現在商業化上,也是具有一定滯後性的。
比如,在2014年,李威就判斷4G風口即將到來,
因為那時智能手機已經相對普及,而且大流量技術實現了,基礎設施相對成熟。
但實際上,高流量的直播平台真正普及起來還是在2015、2016年前後,
之前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所以,新的商業模式具體哪一類能成功,還是需要市場來驗證,裡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第二個層面,項目的需求是不是真實存在。
很多創業者都存在這樣兩個問題:
一個是什麼都想改造,覺得傳統產業到處都是痛點;二是以為自己的需求就是普遍的需求。
那麼,該怎麼判斷真正的市場需求呢?
李威有三個心得:
第一,抓確定性的需求,比如大家對教育、金融、醫療等生存資料的需求,是相對不變的。
如果你能把商業模式建立在有穩定性的需求方向上,並且集中資源持續地加固它,
可能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第二,把自己變成一個小白用戶去體驗產品,並且跟用戶做電話溝通及訪談,
聽真實用戶的實際反饋。
第三,查看產品的用戶留存。如果一個產品次月的留存只有10%,
這可能就說明,這個產品瞄準的用戶需求並不存在,或者不是用戶亟待解決的。
接下來說說第三個層面,商業模式有沒有問題。
創業者在描述商業模式時會經常犯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過於糾結具體的方法,而忘了問題本身。
比如在互聯網金融行業,最難做的是徵信,
所以很多創業者上來就說怎麼收集徵信數據、怎麼圈定優質人群。
但實際上,金融的核心不是不做有風險的生意,
而是如何設立有效的風控體系,從結構上設計保障機制。
第二個錯誤就是,在商業模式的邏輯層面無可挑剔,但就是沒有考慮到實操性。
比如在電商爆發時,商業模式已經被驗證可行了,但為什麼有那麼多做電商的企業死掉呢?
這是因為大家沒有預料到後期流量成本不斷上升,
用戶獲取成本不斷增加,以及競爭帶來的市場環境的惡化。
最後,說說第四個層面:業務是不是處在健康的程度。
一般情況下,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會非常關注財務報表上的細節,
但財務數字通常會有滯後期,而且統計口徑也會和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有差異。
那麼應該看什麼呢?李威覺得,要看每個企業最核心的運營指標。怎麼來算呢?
要先推算出行業的共性指標,再推算自己企業的核心指標。
比如教育領域,很多人以為在線教育是一個互聯網的業務,
所以用互聯網的邏輯去做,先吸引巨大流量,再轉化少量的付費用戶。
很多公司就很看重流量、留存這些指標。
但實際上,在線教育的核心指標是續費率,因為課程設置具有周期性。
那所有教育領域的創業公司都只看續費嗎?
也不一定。有的創業公司是大學生兼職輔導,而不是專業教師授課,
關鍵要看教學服務是不是讓人滿意。
所以,這個項目的核心指標除了看复購率,還要看滿意度,以及擴科率,
也就是用戶學了一門課之後,會不會學另一門課,這代表用戶對平台的信任度。
總結一下,李威判斷一個創業項目時,會從四個層面思考:
第一是創業者不能單純追風口;
第二是項目需求必須真實存在;
第三是商業模式邏輯可行,操作性也強;
第四是通過公司的核心運營指標,判斷公司的業務健康程度。這些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投資人說”(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稿:嚴森康馳
轉載:得到
-----------------
主旨:
1. 創業者不能單純追風口
既要看風口的成因和推動因素,又要找到和自己業務結合的點。同時也要明白,
一類技術突破帶來的風口紅利,體現在商業化上,也是具有一定滯後性的。
比如,在2014年,因為那時智能手機已經相對普及,而且大流量技術實現了,
基礎設施相對成熟,看起來4G的風口即將到來,
但實際上,高流量的直播平台真正普及起來還是在2015、2016年前後,
之前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所以,新的商業模式具體哪一類能成功,還是需要市場來驗證,裡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2. 項目需求必須真實存在
(1)抓確定性的需求,比如大家對教育、金融、醫療等生存資料的需求,是相對不變的。
如果你能把商業模式建立在有穩定性的需求方向上,並且集中資源持續地加固它,
可能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2)把自己變成一個小白用戶去體驗產品,並且跟用戶做電話溝通及訪談,
聽真實用戶的實際反饋。
(3)查看產品的用戶留存。如果一個產品次月的留存只有10%,
這可能就說明,這個產品瞄準的用戶需求並不存在,或者不是用戶亟待解決的。
3. 商業模式邏輯可行,操作性也強
創業者在描述商業模式時會經常犯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過於糾結具體的方法,而忘了問題本身。
比如在互聯網金融行業,最難做的是徵信,
所以很多創業者上來就說怎麼收集徵信數據、怎麼圈定優質人群。
但實際上,金融的核心不是不做有風險的生意,
而是如何設立有效的風控體系,從結構上設計保障機制。
第二個錯誤就是,在商業模式的邏輯層面無可挑剔,但就是沒有考慮到實操性。
比如在電商爆發時,商業模式已經被驗證可行了,
但為什麼有那麼多做電商的企業死掉呢?
這是因為大家沒有預料到後期流量成本不斷上升,
用戶獲取成本不斷增加,以及競爭帶來的市場環境的惡化。
4. 通過公司的核心運營指標,判斷公司的業務健康程度
比如教育領域,很多人以為在線教育是一個互聯網的業務,
所以用互聯網的邏輯去做,先吸引巨大流量,再轉化少量的付費用戶。
很多公司就很看重流量、留存這些指標。
但實際上,在線教育的核心指標是續費率,因為課程設置具有周期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