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得到-兩性-方剛:反對單純的防性侵教育

文章出處:方剛:反對單純的防性侵教育


這條音頻來說說,方剛對於2016年中國性教育的思考。

方剛是性學家,性教育專家,中國唯一本土的性教育理念“賦權型性教育”的提出者,
致力於推動性教育十幾年。應“得到”知識新聞工作室的邀請,他為我們獨家撰稿,
分享了自己對於2016年性教育的思考,給你分享一下。


首先,2016年“防性侵”教育繼續受到社會廣泛推崇,政協委員、
人大代表持續呼籲反性侵教育立法;各類機構紛紛推動,各級政府大力支持,
防性侵教育項目在全國遍地開花,媒體一片叫好。
但是,“防性侵”被等同於“性教育”,而真正全面的性教育開始逐步淡出公眾的視野。


目前主流的“防性侵”教育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不講全面的性,更不談性的正面價值,培養青少年的性污名感與性罪惡感;
第二,不講性的責任、自主、安全、愉悅,只培養青少年說“不”的能力,
卻不培養說“是”的能力;
第三,只講授拒絕性侵犯的意識和方法,不告訴青少年“生命最重要”,
這可能誘導一些青少年以死抗爭;
第四,不講性侵犯是對身體自主權的侵犯,過分強調“性”,加重受性侵者的羞恥感。
防性侵的能力,不是靠幾節防性侵的課可以培養出來的,
一定要靠增能、賦權的全面性教育。


我反對單純的防性侵教育,而主張全面的賦權型性教育。
防性侵只是性教育的一部分,但目前情況下,它已經被等同於性教育了。
慶幸的是,青少年接受信息的渠道不只是學校的教育,更多的是社會、同伴,還有互聯網。
我寄希望於這些多元的信息渠道可以消減學校單純的防性侵教育可能有的負面效果。

所以,我認為,如果真正愛孩子,就不要再進行單純的防性侵教育了,
一定要把它納入到性教育當中,作為性教育的一部分。


其次,2016年和性教育有關的另一個情況是,高校艾滋疫情危機。
新聞有報導,政府有數字。我自己在各地講課,
高校負責學生工作的負責人也會私下和我感嘆自己學校疫情的嚴重。
真相確實很驚人的。基本上可以說:沒有感染者的高校,已經很難找到了。

一所高校,發現一名學生感染艾滋病病毒後,
校方通知家長,家長打電話給學生,說了什麼不清楚。
但家長還沒有到學校,學生已經失踪了。家長到了之後,
在一家賓館裡發現了已經自殺的學生。
學校通知家長,已經違反了我國相關的法律,
這些法律要求嚴格保護感染者的隱私,即使是父母也不可以被告知。
學校這樣做的背後是對艾滋病的恐懼,是希望家長把感染的學生領回家,自動退學。
彷彿不退學,就會傳播給別人似的。這其實是犯法的行為。

以前高校也有這樣的情況,有學生感染之後,很快同學都知道了,
對其排斥、歧視,背後是擔心傳染給自己。
即使他們被告知日常生活接觸完全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也仍然生活在恐懼中。
恐懼產生歧視,感染者在歧視的環境中必然受到傷害。
我們多年的“防艾”教育,都在強化對艾滋病的恐懼,而缺少對感染者的關懷。
恐懼沒有阻止艾滋病蔓延,現在到了應該通過人文關懷來阻止疫情擴大的時候了。


想一想,如果感染者受到傷害,他們會怎麼辦?
一些感染者選擇了報復社會,比如特意和他人無保護地發生性行為,傳播艾滋病病毒。
當然,這也是犯法的,但我們彷彿看到了他們受歧視時的無助、絕望,以及憎恨情緒。

面對高校日益嚴重的艾滋疫情,我們能做的唯一一件事便是:
強調多元平等的文化,給感染者人文關懷,不歧視,不排斥,保障他們的隱私權和就學權。
同時針對他們進行關愛他人的教育。
讓他們在充分的人文關懷下,感受到自尊、自愛,才可能更加地愛他人。

高校的感染者多數是男同性戀者。
學校應該支持同性戀者成立自己的社團,發揮同性戀社團的同伴教育功能,
一方面推動男同性戀學生採取安全性行為,另一方面也強化同性戀感染者保護他人的意識。

歧視與排斥從來不會解決人類社會面對的危機,只有充分的人文關懷才有希望。
面對高校的艾滋病危機,我們必須更加接納、支持同性戀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而不是歧視和排斥他們。非此,沒有出路。

以上就是方剛對於2016年性教育的思考和看法,供你參考。



特約撰稿:方剛
轉載:得到


------------
主旨:
目前主流的“防性侵”教育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不講全面的性,更不談性的正面價值,培養青少年的性污名感與性罪惡感;
第二,不講性的責任、自主、安全、愉悅,只培養青少年說“不”的能力,
卻不培養說“是”的能力;
第三,只講授拒絕性侵犯的意識和方法,不告訴青少年“生命最重要”,
這可能誘導一些青少年以死抗爭;
第四,不講性侵犯是對身體自主權的侵犯,過分強調“性”,加重受性侵者的羞恥感。
防性侵的能力,不是靠幾節防性侵的課可以培養出來的,
一定要靠增能、賦權的全面性教育。

我反對單純的防性侵教育,而主張全面的賦權型性教育。
防性侵只是性教育的一部分,但目前情況下,它已經被等同於性教育了。

慶幸的是,青少年接受信息的渠道不只是學校的教育,更多的是社會、同伴,還有互聯網。
我寄希望於這些多元的信息渠道可以消減學校單純的防性侵教育可能有的負面效果。

其次,2016年和性教育有關的另一個情況是,高校艾滋疫情危機。
真相確實很驚人的。基本上可以說:沒有感染者的高校,已經很難找到了。
一所高校,發現一名學生感染艾滋病病毒後,
校方通知家長,家長打電話給學生,說了什麼不清楚。
但家長還沒有到學校,學生已經失踪了。家長到了之後,
在一家賓館裡發現了已經自殺的學生。
學校通知家長,已經違反了我國相關的法律,
這些法律要求嚴格保護感染者的隱私,即使是父母也不可以被告知。
學校這樣做的背後是對艾滋病的恐懼,是希望家長把感染的學生領回家,自動退學。
彷彿不退學,就會傳播給別人似的。這其實是犯法的行為。

以前高校也有這樣的情況,有學生感染之後,很快同學都知道了,
對其排斥、歧視,背後是擔心傳染給自己。
即使他們被告知日常生活接觸完全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也仍然生活在恐懼中。
恐懼產生歧視,感染者在歧視的環境中必然受到傷害。
我們多年的“防艾”教育,都在強化對艾滋病的恐懼,而缺少對感染者的關懷。
恐懼沒有阻止艾滋病蔓延,現在到了應該通過人文關懷來阻止疫情擴大的時候了。


面對高校日益嚴重的艾滋疫情,我們能做的唯一一件事便是:
強調多元平等的文化,給感染者人文關懷,不歧視,不排斥,保障他們的隱私權和就學權。
同時針對他們進行關愛他人的教育。
讓他們在充分的人文關懷下,感受到自尊、自愛,才可能更加地愛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