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得到-學習-打破經驗和思維的局限

文章出處:打破經驗和思維的局限


這條音頻和你說說怎麼才能打破經驗和思維的局限。

普通人在認知現實的時候,雖然沒有生理缺陷,
但卻會受到經驗和思維的局限,這時候得到的結論就會和現實離得很遠。
那怎麼才能讓自己得到的結論,或者做出的判斷,更接近現實呢?
前不久,真格基金公關副總監孫思遠在一篇文章裡,
推薦了一本剛出版不久的英文書,名叫《閾限思維》,
閾限這個詞根來自拉丁語,大意是一種處於游離的中間狀態。
這本書的作者戴夫·格雷,是美國頂尖視覺思維公司XPLANE的創始人。
他在書裡主要回答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我們的認知和現實的差距是怎麼造成的,
另一個是我們應該怎麼縮小這種差距


首先,戴夫·格雷說,我們之所以經常把自己對現實的認知,
當成是現實本身,是因為我們的認知和現實之間,
至少隔了四層要素,一是經驗與見識,二是注意力,三是理論,第四個是判斷。

舉個例子,人們通常認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升職加薪,
甚至在很多人看來,“努力工作會升職加薪”就是現實。
但實際上,這是人們從過去的經驗和見識得出的結論,
現實是不是就是這樣,我們並不知道。
也許除了“努力工作”,還有其它的因素決定了你會不會“升職加薪”,
比如老闆的心情、公司的人員配置、市場環境,等等。

除了經驗和見識,我們還會被注意力所局限。
根據神經學家曼弗雷德•齊默爾曼的測算,人類認知信息的能力,大約是每秒1100萬比特。
聽起來好像很厲害,
但實際上人類“有意識的注意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大概只有每秒40​​比特。
換句話說,你感知到的所有信息,有99.9%你都沒有真正注意過。
 “有意識的注意力”會關注什麼呢?當然是那些能滿足你需求的東西。
比如,如果你最近手頭比較緊,去超市的時候,你就會有意識地關注打折的東西。

在注意力的基礎之上,是我們對現實形成的理論與判斷。
而判斷得出的結論,就是我們所認知的現實。但我們認知的現實,可能離真正的現實很遠。所以,如果你想更接近真正的現實,就要突破這四層要素的限制。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書裡介紹了幾個方法。


第一是承認自己是不客觀的。
因為你想解決的問題,一般都是你關注的問題。
而你越關注,說明你越在乎,這時候你就很難做到客觀。
所以當一個問題一直解決不了的時候,你可以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第二是保持“空杯心態”。
意思是說,不管你在某個領域有多厲害,
你都要有一種清空自己的狀態,先傾聽,不要批判。
如果不這麼做,你就很難學到新東西。

第三是分拆與求證。
在面對問題的時候,盡可能多地拆成不同的角度去求證,
即便某些角度看起來很荒謬,也要這麼做。

第四是要提問題,做連接。
你要提更多的問題,充分了解人們的需求、專長,以及痛點。
之後再根據實際情況,整合資源,對接供需,創造新的機會。

第五是要打破常規
人們習慣通過常規思維和路徑來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是批評教育。
但批評教育往往會激化矛盾,引發惡性循環。
這時候應該打破慣有的解決路徑,找到新辦法,創造新的良性循環。

第六是如果某個做法你不認可,可以先假設它是成立的,然後再驗證這個做法到底行不行。
如果行得通,你就可以再多做一些嘗試,保持開放的心態。

第七是不斷地進化自己
就好像拼積木一樣,我們把雜亂的積木慢慢拼成穩定的結構,
當積木的結構穩定之後,我們必須破壞掉原有結構,才可能帶來新的進展。
我們的思維體系也一樣,需要不斷自我迭代,才能跟上變化的速度。

以上就是書裡的主要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西經20度”(拆掉人類思維邊界的九種方法)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我們應該怎麼縮小認知和現實的差距?
第一是承認自己是不客觀的
 因為你想解決的問題,一般都是你關注的問題。
 而你越關注,說明你越在乎,這時候你就很難做到客觀。
 所以當一個問題一直解決不了的時候,你可以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第二是保持“空杯心態”
 意思是說,不管你在某個領域有多厲害,
 你都要有一種清空自己的狀態,先傾聽,不要批判。
 如果不這麼做,你就很難學到新東西。
第三是分拆與求證
 在面對問題的時候,盡可能多地拆成不同的角度去求證,
 即便某些角度看起來很荒謬,也要這麼做。
第四是要提問題,做連接
 你要提更多的問題,充分了解人們的需求、專長,以及痛點。
 之後再根據實際情況,整合資源,對接供需,創造新的機會。
第五是要打破常規。
 人們習慣通過常規思維和路徑來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是批評教育。
 但批評教育往往會激化矛盾,引發惡性循環。
 這時候應該打破慣有的解決路徑,找到新辦法,創造新的良性循環。
第六是如果某個做法你不認可,可以先假設它是成立的,然後再驗證這個做法到底行不行
如果行得通,你就可以再多做一些嘗試,保持開放的心態。
第七是不斷地進化自己
 就好像拼積木一樣,我們把雜亂的積木慢慢拼成穩定的結構,
 當積木的結構穩定之後,我們必須破壞掉原有結構,才可能帶來新的進展。
 我們的思維體系也一樣,需要不斷自我迭代,才能跟上變化的速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