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吳伯凡:人類史就是一部IP史
這條音頻說的是,為什麼說人類史就是一部IP史。
IP是最近兩年很火的一個詞,不熟悉的朋友可能要問,IP到底是什麼?
其實,IP是“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英文縮寫。
而現在媒體上大肆報導的IP,指的是由“知識產權”引申出來的“知識財產”,
是指包括音樂、文學,或者其他藝術作品的一切“心智創造”的成果。
那麼,人類史和IP史又有什麼關係呢?
最近,“得到”APP專欄《伯凡·日知錄》的主講人吳伯凡,
在《新物種學院:一期一會之打造超級IP》課程上進行了一次分享,
和我們說了說其中的關係。我們來一起聽聽。
首先明確一下,什麼是“簡史”。我們總能看到很多書叫“什麼什麼簡史”,
比如《時間簡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等等。這個“簡史”該怎麼理解呢?
吳伯凡說,用“邏輯”兩個字替換一下你就清楚了,這三本書其實分別講的是:
時間的邏輯,人類發展的邏輯,還有未來發展的邏輯。而IP簡史呢,其實就是IP的邏輯。
然後來說說人類史。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是因為人類能講故事。
神話、傳說、甚至形成宗教,都是由一個個故事開始的。
比如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這其實只是一個並不可靠的神話故事,
炎帝和黃帝是從哪來的?誰也說不清。但是很多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
構成了民族主義中的“想像共同體”,有了共同的認知,才有相互的認同感,
通過這樣的認同感把一個個個體連接起來。這個過程叫做“部落化”。之後呢,
因為有了更好的傳播手段,人們不用聚在一起就可以分享到很多“故事”,
就會導致“去部落化”;去部落化久了,
人們又需要從部落中得到認同和歸屬,又會“再部落化”。
那人類史和IP史有什麼關係呢?
拿宗教舉了個例子,
一個宗教想要在群體中產生影響,
一定要有“教主”、“教義”和“教會”這三個因素,也就是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和組織。
比如說,耶穌就相當於“教主”,而教義和教會分別是《聖經》和基督教。
歷史上的很多事件也是用這三個因素對各個部落進行格式化、統一化的。
其實說白了,這都是人們為了一個IP,或者幾個IP而爭鬥。
“教主”、“教義”和“教會”這三個因素可以被叫作“IP三原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放到現在呢,你要做IP,也要“三位一體”,
除了寫文章,還得做產品、做網紅、運營社群,缺哪一部分都不行。
這個想法如果放到我們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又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前幾年常說的“內容為王”,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
在人類歷史上,對應的就是宗教改革以後,教皇的權威開始下降,出現了一批世俗的IP。
一些大作家們都受到了像神一樣的尊重。
維克多·雨果就是這樣的例子,《悲慘世界》實際上就是雨果寫的一本“聖經”。
而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內容已經不再為王了,我們關注的東西從內容轉變到了語境。
今天如果你要成為一個超級IP,
沒必要像雨果、托爾斯泰那樣費勁地去寫,只要搞氛圍、搞語境就可以了。
比如說直播,只要一個人往那兒一坐,一舉手一投足,就會形成一種語境。
再比如現在很火的B站,很多人覺得B站的用戶都是年輕人,很異類。
但其實B站上有很多部落,其中有一個叫“紀錄片”,
我們一般覺得中老年人才看紀錄片,但現在的很多紀錄片卻都是在B站上被炒起來的。
B站上的這些部落互不干擾,雞犬之聲相聞,但卻老死不相往來。
吳伯凡總結說,這就是我們今天想打造IP必須面對的情況:
第一,對於內容創業、語境創業的創業者來說,你要知道自己的部落是什麼,
是不是有“IP三原色”,要去幹什麼,要在哪個山頭唱哪首歌;
第二,要充分意識到,過去只要有內容就可以了,而現在,語境比內容要重要。
以上就是吳伯凡所說的,人類史和IP史的關係,如果您有興趣不妨找來全文看看,或許會有新的收穫。
本文源自:《新物種學院:一期一會之打造超級IP》課程
稿:含章
轉載:得到
------------
主旨:
什麼是“簡史”。我們總能看到很多書叫“什麼什麼簡史”,
比如《時間簡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等等。這個“簡史”該怎麼理解呢?
用“邏輯”兩個字替換一下你就清楚了,這三本書其實分別講的是:
時間的邏輯,人類發展的邏輯,還有未來發展的邏輯。而IP簡史呢,其實就是IP的邏輯。
然後來說說人類史。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是因為人類能講故事。
神話、傳說、甚至形成宗教,都是由一個個故事開始的。
比如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這其實只是一個並不可靠的神話故事,
炎帝和黃帝是從哪來的?誰也說不清。但是很多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
構成了民族主義中的“想像共同體”,有了共同的認知,才有相互的認同感,
通過這樣的認同感把一個個個體連接起來。這個過程叫做“部落化”。之後呢,
因為有了更好的傳播手段,人們不用聚在一起就可以分享到很多“故事”,
就會導致“去部落化”;去部落化久了,
人們又需要從部落中得到認同和歸屬,又會“再部落化”。
那人類史和IP史有什麼關係呢?
拿宗教舉了個例子,一個宗教想要在群體中產生影響,
一定要有“教主”、“教義”和“教會”這三個因素,
也就是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和組織。
比如說,耶穌就相當於“教主”,而教義和教會分別是《聖經》和基督教。
歷史上的很多事件也是用這三個因素對各個部落進行格式化、統一化的。
其實說白了,這都是人們為了一個IP,或者幾個IP而爭鬥。
“教主”、“教義”和“教會”這三個因素可以被叫作“IP三原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放到現在呢,你要做IP,也要“三位一體”,
除了寫文章,還得做產品、做網紅、運營社群,缺哪一部分都不行。
而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內容已經不再為王了,我們關注的東西從內容轉變到了語境。
今天如果你要成為一個超級IP,
沒必要像雨果、托爾斯泰那樣費勁地去寫,只要搞氛圍、搞語境就可以了。
比如說直播,只要一個人往那兒一坐,一舉手一投足,就會形成一種語境。
今天想打造IP必須面對的情況:
第一,對於內容創業、語境創業的創業者來說,你要知道自己的部落是什麼,
是不是有“IP三原色”,要去幹什麼,要在哪個山頭唱哪首歌;
第二,要充分意識到,過去只要有內容就可以了,而現在,語境比內容要重要。
這條音頻說的是,為什麼說人類史就是一部IP史。
IP是最近兩年很火的一個詞,不熟悉的朋友可能要問,IP到底是什麼?
其實,IP是“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英文縮寫。
而現在媒體上大肆報導的IP,指的是由“知識產權”引申出來的“知識財產”,
是指包括音樂、文學,或者其他藝術作品的一切“心智創造”的成果。
那麼,人類史和IP史又有什麼關係呢?
最近,“得到”APP專欄《伯凡·日知錄》的主講人吳伯凡,
在《新物種學院:一期一會之打造超級IP》課程上進行了一次分享,
和我們說了說其中的關係。我們來一起聽聽。
首先明確一下,什麼是“簡史”。我們總能看到很多書叫“什麼什麼簡史”,
比如《時間簡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等等。這個“簡史”該怎麼理解呢?
吳伯凡說,用“邏輯”兩個字替換一下你就清楚了,這三本書其實分別講的是:
時間的邏輯,人類發展的邏輯,還有未來發展的邏輯。而IP簡史呢,其實就是IP的邏輯。
然後來說說人類史。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是因為人類能講故事。
神話、傳說、甚至形成宗教,都是由一個個故事開始的。
比如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這其實只是一個並不可靠的神話故事,
炎帝和黃帝是從哪來的?誰也說不清。但是很多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
構成了民族主義中的“想像共同體”,有了共同的認知,才有相互的認同感,
通過這樣的認同感把一個個個體連接起來。這個過程叫做“部落化”。之後呢,
因為有了更好的傳播手段,人們不用聚在一起就可以分享到很多“故事”,
就會導致“去部落化”;去部落化久了,
人們又需要從部落中得到認同和歸屬,又會“再部落化”。
那人類史和IP史有什麼關係呢?
拿宗教舉了個例子,
一個宗教想要在群體中產生影響,
一定要有“教主”、“教義”和“教會”這三個因素,也就是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和組織。
比如說,耶穌就相當於“教主”,而教義和教會分別是《聖經》和基督教。
歷史上的很多事件也是用這三個因素對各個部落進行格式化、統一化的。
其實說白了,這都是人們為了一個IP,或者幾個IP而爭鬥。
“教主”、“教義”和“教會”這三個因素可以被叫作“IP三原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放到現在呢,你要做IP,也要“三位一體”,
除了寫文章,還得做產品、做網紅、運營社群,缺哪一部分都不行。
這個想法如果放到我們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又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前幾年常說的“內容為王”,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
在人類歷史上,對應的就是宗教改革以後,教皇的權威開始下降,出現了一批世俗的IP。
一些大作家們都受到了像神一樣的尊重。
維克多·雨果就是這樣的例子,《悲慘世界》實際上就是雨果寫的一本“聖經”。
而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內容已經不再為王了,我們關注的東西從內容轉變到了語境。
今天如果你要成為一個超級IP,
沒必要像雨果、托爾斯泰那樣費勁地去寫,只要搞氛圍、搞語境就可以了。
比如說直播,只要一個人往那兒一坐,一舉手一投足,就會形成一種語境。
再比如現在很火的B站,很多人覺得B站的用戶都是年輕人,很異類。
但其實B站上有很多部落,其中有一個叫“紀錄片”,
我們一般覺得中老年人才看紀錄片,但現在的很多紀錄片卻都是在B站上被炒起來的。
B站上的這些部落互不干擾,雞犬之聲相聞,但卻老死不相往來。
吳伯凡總結說,這就是我們今天想打造IP必須面對的情況:
第一,對於內容創業、語境創業的創業者來說,你要知道自己的部落是什麼,
是不是有“IP三原色”,要去幹什麼,要在哪個山頭唱哪首歌;
第二,要充分意識到,過去只要有內容就可以了,而現在,語境比內容要重要。
以上就是吳伯凡所說的,人類史和IP史的關係,如果您有興趣不妨找來全文看看,或許會有新的收穫。
本文源自:《新物種學院:一期一會之打造超級IP》課程
稿:含章
轉載:得到
------------
主旨:
什麼是“簡史”。我們總能看到很多書叫“什麼什麼簡史”,
比如《時間簡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等等。這個“簡史”該怎麼理解呢?
用“邏輯”兩個字替換一下你就清楚了,這三本書其實分別講的是:
時間的邏輯,人類發展的邏輯,還有未來發展的邏輯。而IP簡史呢,其實就是IP的邏輯。
然後來說說人類史。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是因為人類能講故事。
神話、傳說、甚至形成宗教,都是由一個個故事開始的。
比如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這其實只是一個並不可靠的神話故事,
炎帝和黃帝是從哪來的?誰也說不清。但是很多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
構成了民族主義中的“想像共同體”,有了共同的認知,才有相互的認同感,
通過這樣的認同感把一個個個體連接起來。這個過程叫做“部落化”。之後呢,
因為有了更好的傳播手段,人們不用聚在一起就可以分享到很多“故事”,
就會導致“去部落化”;去部落化久了,
人們又需要從部落中得到認同和歸屬,又會“再部落化”。
那人類史和IP史有什麼關係呢?
拿宗教舉了個例子,一個宗教想要在群體中產生影響,
一定要有“教主”、“教義”和“教會”這三個因素,
也就是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和組織。
比如說,耶穌就相當於“教主”,而教義和教會分別是《聖經》和基督教。
歷史上的很多事件也是用這三個因素對各個部落進行格式化、統一化的。
其實說白了,這都是人們為了一個IP,或者幾個IP而爭鬥。
“教主”、“教義”和“教會”這三個因素可以被叫作“IP三原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放到現在呢,你要做IP,也要“三位一體”,
除了寫文章,還得做產品、做網紅、運營社群,缺哪一部分都不行。
而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內容已經不再為王了,我們關注的東西從內容轉變到了語境。
今天如果你要成為一個超級IP,
沒必要像雨果、托爾斯泰那樣費勁地去寫,只要搞氛圍、搞語境就可以了。
比如說直播,只要一個人往那兒一坐,一舉手一投足,就會形成一種語境。
今天想打造IP必須面對的情況:
第一,對於內容創業、語境創業的創業者來說,你要知道自己的部落是什麼,
是不是有“IP三原色”,要去幹什麼,要在哪個山頭唱哪首歌;
第二,要充分意識到,過去只要有內容就可以了,而現在,語境比內容要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