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內參-哲思-為什麼這多人紀念吳清友

出處:為什麼這多人紀念吳清友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7月18日晚上因為心髒病去世,終年67歲。
報導說,最後一刻他還在辦公室寫字。他的傳記《誠品的時光》剛剛在7月18日正式發售,
原本要在7月20日舉辦新書發布會。吳清友的去世當然震動了台灣的文化界。
作家龍應台的態度是一個代表:“有些人飛揚跋扈,其實真實的貢獻很薄。
有些人默不作聲,做的卻是靜水流深的事。”

朋友圈也被刷屏。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做過一家上市公司,
他說:“絕大部分創業者去世,人們不會記得他們做過什麼,更不要說懷念、惋惜。
甚至大部分在退休前就已經被忘記。時間是價值的度量衡,大部分創業也就是個小生意。”
吳清友就有這種力量。他能觸使人在追求所謂“市井雄心”的過程中,
突然停下來,然後想一想,原來世界上還有其他。

我自己也曾見過吳清友先生一次。是在三年前的瀋陽。
中國企業傢俱樂部舉辦的綠公司年會上。兩天的活動,中國商業界群賢畢至。
那一次,馬雲和王健林也同時出現在台上,大佬之間的辯論妙語連篇,非常精彩。
吳清友先生當天晚上的分享也是座無虛席,公認地打動人。

首先是相貌。以前書上喜歡描述一個人的長相,說“相貌堂堂”。
見到吳清友,才馬上理解,相貌堂堂原來是這樣一回事。
吳先生很精神,站得筆直,安靜有力,不能用好看不好看來形容,是“堂堂”的感覺。
然後是談吐,有讀書人的文雅之氣,但是又不迂腐。
在內容上,如果只讀文字,可能會有人覺得有“反商業”和心靈雞湯的嫌疑。
但是放在吳清友所在的場景和語境下,就讓人舒服。
吳先生語氣神情都很謙遜,他講自己做的事,
並沒有很多文化精英所有的道德上的居高臨下,也不是導師一樣的刻意宣講。
他的姿態,只是說,這就是我做的事和我的思考,或許對你有啟發。

那天當著台下諸多創業者和企業家的面,
吳清友自謙說,在這裡講話,“非常惶恐”,因為從企業角度來看,
他自認經營誠品,賠了15年的錢,並沒有資格說話。
他不會說,誠品書店已經是所在城市的文化地標,白天和晚上都是熙熙攘攘。

吳清友自述,30多歲的時候,他“莫名其妙地因為投資房地產,
三四年間累積了很多我不敢想像的財富”。然後,38歲那年,他因為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被從家裡送到急診室進行手術。
那是1988年。他在大病中思考生命,開始閱讀哲學、文學和心理學,
“從此,才了悟到閱讀在我生命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開始思索人生到底何去何從”。 
1989年,吳清友創辦誠品,他說,當時的想法“不是為了要經營事業,
也不是為了要打造品牌”,而是歸零之後重新出發開始探索生命。

大病後,有一次他配了一副黑框眼鏡。
女兒說,爸爸,你已經很嚴肅了,為什麼要配黑框眼鏡?
於是他拿眼鏡到眼鏡行去,要師傅換眼鏡框。
師傅問了原因,然後說,吳先生,那你就要多微笑啊!吳清友感慨
“你看,這麼簡單的道理,眼鏡師傅都明白,
像我這麼愚鈍的人卻在生命裡邊,往往要時過境遷之後才稍微有點後知後覺。”
大病被吳清友視為自己生命中要修的第一門課。
他說,這是上天送的大禮。 1988年、2000年和2006年,三次大手術,三次都幾乎快沒命。
吳清友說:“假使沒有這項病痛,我的人生是無趣的,
是不太可能有一點小智慧的,我稱它為生命的必修,上天的大禮。”

第二門課,經營誠品書店,吳清友稱之為選修。
吳清友說:“因為賠錢,因為曾經面臨不能再繼續經營下去,我當然很痛苦。
但我得到了一個結論鼓舞自己繼續前進,那就是生命應在事業之上,
心念應在能力之上,這兩句話幫我度過了很多難關。”
他說,在中國文化中,利,是很正面的字眼。企業家偉大的責任是,
“既利他又利己,最後才能利眾生”。同時,“每個企業也應該尋找到它存在的正當性。
所謂存在的正當性,就是確認這個企業的存在對社會是一件好事情。”

誠品是服務業。吳清友對服務的理解是,“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
“商學院的教育一般把客戶當成是消費者,而我們把顧客看成是一個讀者,一個人。
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的是顧客的錢,而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
也因為如此,誠品有很多看上去反商業的作為。
比如,誠品書店中有很多公共座位,從經營角度看,這些座位是無效率的,
應該拿來陳列更多商品;再比如,誠品開店的理念是“連鎖不復制”,
每一家書店都不同,但是,當然複製才是開店效率最高的方式。
吳清友說,誠品的願景是,希望能夠對提升人文氣質有積極的貢獻。
他曾經不止一次說過,“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

從他經歷的病痛、困頓和經營誠品的困難中,吳清友也總結過一些個人對人生的體驗。
首先,“所謂人生,就是一連串的不斷地思索,一連串不斷地了解,
一連串不斷地覺察,然後一連串不斷地抉擇,
抉擇之後要不斷地行動和創造,要有不斷地精進。”
其次,吳清友說,“生命的存在就是要把人生裡,
所有的困厄跟負面轉為一種正念和正面的發展,
我應該屬於無可救藥的積極樂觀存在主義者。”
把自己的人生價值總結為五個字:
善,我希望我是一個善良的人;
正,希望我是一個充滿正面思維的人;
高,自我的期許高,定的標準高;
強,企圖心能夠強,因為生命中終歸有太多不如意的事情,
必須要任性地來度過它,來克服它;
大,我當然希望我能通過不斷的精進,能夠有更大的格局。
然後,吳清友說,要用減法來看人生。

 “假使我們每個人在檢討和反省自己的時候,不管你在順境或者在逆境,
能夠把自己的財富去掉,能夠把你的名位去掉,把你的職稱去掉,
把你所有的物質跟富庶全部去掉,
那一剎那我們大概最容易看清楚每個自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本質。”
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自發紀念吳清友。我想,原因正是,他也會這麼關心其他人。
同時,他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分享出去,提醒我們,人生還可以有其他選項。

作者:李翔
講述:顧一菲


---------------------------
摘要:
吳清友自述,30多歲的時候,他“莫名其妙地因為投資房地產,
三四年間累積了很多我不敢想像的財富”。然後,38歲那年,他因為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被從家裡送到急診室進行手術。
那是1988年。他在大病中思考生命,開始閱讀哲學、文學和心理學,
“從此,才了悟到閱讀在我生命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開始思索人生到底何去何從”。
1989年,吳清友創辦誠品,他說,當時的想法“不是為了要經營事業,
也不是為了要打造品牌”,而是歸零之後重新出發開始探索生命。

大病後,有一次他配了一副黑框眼鏡。
女兒說,爸爸,你已經很嚴肅了,為什麼要配黑框眼鏡?
於是他拿眼鏡到眼鏡行去,要師傅換眼鏡框。師傅問了原因,
然後說,吳先生,那你就要多微笑啊!吳清友感慨:
“你看,這麼簡單的道理,眼鏡師傅都明白,
像我這麼愚鈍的人卻在生命裡邊,往往要時過境遷之後才稍微有點後知後覺。”

大病被吳清友視為自己生命中要修的第一門課。
他說,這是上天送的大禮。 1988年、2000年和2006年,三次大手術,三次都幾乎快沒命。
吳清友說:“假使沒有這項病痛,我的人生是無趣的,
是不太可能有一點小智慧的,我稱它為生命的必修,上天的大禮。”

誠品是服務業。吳清友對服務的理解是,“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
“商學院的教育一般把客戶當成是消費者,而我們把顧客看成是一個讀者,一個人。
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的是顧客的錢,而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
也因為如此,誠品有很多看上去反商業的作為。
比如,誠品書店中有很多公共座位,從經營角度看,這些座位是無效率的,
應該拿來陳列更多商品;再比如,誠品開店的理念是“連鎖不復制”,
每一家書店都不同,但是,當然複製才是開店效率最高的方式。
吳清友說,誠品的願景是,希望能夠對提升人文氣質有積極的貢獻。
他曾經不止一次說過,“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


從他經歷的病痛、困頓和經營誠品的困難中,吳清友也總結過一些個人對人生的體驗。
首先,“所謂人生,就是一連串的不斷地思索,一連串不斷地了解,
一連串不斷地覺察,然後一連串不斷地抉擇,
抉擇之後要不斷地行動和創造,要有不斷地精進。”

他把自己的人生價值總結為五個字:
善,我希望我是一個善良的人;
正,希望我是一個充滿正面思維的人;
高,自我的期許高,定的標準高;
強,企圖心能夠強,因為生命中終歸有太多不如意的事情,
必須要任性地來度過它,來克服它;
大,我當然希望我能通過不斷的精進,能夠有更大的格局。
然後,吳清友說,要用減法來看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