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賈平凹的寫作課
寫作正在成為一項越來越重要的技能。也因為如此,寫作課很流行。
耐克的創始人菲爾·奈特,就曾經在70多歲的時候,專門跑到大學裡上寫作課。
《當代》雜誌的微信公眾號,整理了著名作家賈平凹在華中科技大學的演講。
賈平凹在演講中闡述了他對文學和寫作的看法,相當於是一節大型寫作課。
即使絕大部分人不是以寫作為職業,也可以從中獲得啟發。
賈平凹把寫作最基本的東西稱為寫什麼和怎麼寫,“寫什麼,關乎作家的膽識和趣味;
怎麼寫,關乎作家的聰明和技巧。”兩者都重要,
但賈平凹認為,目前,“當社會在追逐權力和金錢、消費和娛樂,矛盾激化、問題成堆,
如陳年蜘蛛網,動哪兒都往下掉灰塵,這個時候我們強調怎麼寫,但更應該強調寫什麼。”
學習寫作首先是建立自己的文學觀。
在賈平凹看來,一個好方法是學習經典名著和大作家,
通過研究大作家的思維、觀念,再去思考自己對社會和生命的看法,建立起自己的文學觀。
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學觀,人云亦云,寫作必然沒有靈魂,
也必然沒有自己的色彩和聲音。賈平凹說:“能有自己的文學觀,
其實也是一種個人能量的表現,文學最後比的是人的能量。”
個人能量會表現在選擇題材上。 “一個作家能量小的時候你得去找題材,
看哪些題材好,適於你寫。一個作家能量大了之後,題材就會來找你。”
第二個問題是學會選擇題材。賈平凹的觀點是,
不要聽到或看到一個故事,勾起了興趣就去寫。
要先去琢磨這個故事有沒有意義,表達的是個人的意識還是集體的意識。
他舉了一個例子,就好像一車人去旅遊,
早上九十點鐘,你就跟司機說,把車停一下,我們去吃飯吧。
這時候估計大家都不會同意,因為大家都不餓。
但如果十二點的時候,你說師傅把車停下來去吃飯吧,全車人都會響應和支持你,
因為你雖然表達的是個人的訴求,但其實它是集體意識。
對應到寫作,如果你寫一個人的故事,這個人的命運發展和時代的命運在某一個點交集了,
那麼,你寫的雖然是個人的故事,但也寫出了社會的、時代的故事,
“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偉大的故事”。
為此,寫作者需要十分關注社會,去了解和研究社會,找到有痛感的題材。
賈平凹的建議是:
“把國際上的事情當你們村的事情來看,把國家的事情當作你家的事情來看,
要始終建立你和這個社會的新鮮感與敏感度,有敏感度的時候,
你對整個社會發展的趨勢就擁有一定的把握,能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
作品就有了一定的前瞻性,你的作品就有張力,作品與現實社會有一種緊張感,
這樣的作品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這種自覺意識一旦成了一種習慣,你必然就能找到你所需要的題材,
而你所需要的題材也必然會向你湧來。
我們常常說神奇,其實幹任何事情幹久了,神就上了身。”
第三,賈平凹特別強調了對細節的觀察。
他說,文學是記憶的,生活是關係的,文學要寫的是記憶中的生活,
要寫出生活中的關係,深入了解生活就是深入了解關係。
而要把關係寫得完整、形象、生動,就需要細節。
“沒有細節一切就等於零。”細節來源於寫作者對現實生活的觀察,
“在你和我不一樣、我和他不一樣的複雜性中,既要有造物主的眼光,
又要有芸芸眾生的眼光,你才能觀察到每個人的獨特性。”
接下來是語言。
賈平凹的體會是,語言首先是和身體相關的,
“一個人的呼吸如何,他的語言就如何。你是怎麼呼吸的,你就會說什麼樣的話。”
因此,正如一個人不會強行改變自己的正常呼吸,也不應該隨意改變句子的長短。
小說就是正常的跟人說話的腔調,
“你給讀者說一件事情,首先把事情說清楚、說準確,然後想辦法說得有趣,
這就是好的語言,用很簡單、很明白、很準確、
很有趣味的話表達出特定時空裡的那個人、那件事、那個物的情緒。”
所謂學生腔,就是成語連篇,使用一些華麗辭藻毫無彈性的詞。
成語是從現象裡概括出來的,會寫文章的人就會想辦法把成語還原回去。
善於還原成語的人,文章肯定就會生動有趣。
語言還和一個人的道德、情懷、品行有關。賈平凹說:
“一個人的社會身份是先天特質和後天修養共同完成的,
就如同一件器物,不同器物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敲鐘是鍾的聲音,敲碗是碗的聲音,
敲桌子是桌子的聲音。”因此,不同人,語言肯定也不同。
最後,寫作要有節奏。
同樣以人來做比喻,節奏就是氣息,氣息就是呼吸,身體健康時,呼吸均勻,
身體有病時,呼吸就亂,不是長就是短。
賈平凹說,世界上凡是活的東西,身體都是柔軟的,而非僵硬的。
作品和文章要活,一定要在字與字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充滿小的空隙,
通過小的空隙散發出氣息和味道。
此外,在保持節奏的過程中,還要“耐煩”。
有些作品開頭寫得很好,到後面就亂掉,就是因為節奏不好,寫作者開始不耐煩。
賈平凹說:“世上許多事情都是看你能不能耐住煩,耐住煩了你就成功了。”
以上就是著名作家賈平凹對如何寫作的一些建議,希望對你能有啟發。
本期文章內容參考來源:《賈平凹:我把一輩子文學創作秘密都公開在這裡了|寫作課》,
見於微信公眾賬號“當代”。
-----------------------------
摘要:
1. 建立自己的文學觀
一個好方法是學習經典名著和大作家,通過研究大作家的思維、觀念,
再去思考自己對社會和生命的看法,建立起自己的文學觀。
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學觀,人云亦云,寫作必然沒有靈魂,
也必然沒有自己的色彩和聲音。
能有自己的文學觀,其實也是一種個人能量的表現,文學最後比的是人的能量。
個人能量會表現在選擇題材上。 “一個作家能量小的時候你得去找題材,
看哪些題材好,適於你寫。一個作家能量大了之後,題材就會來找你。”
2. 學會選擇題材
不要聽到或看到一個故事,勾起了興趣就去寫。
要先去琢磨這個故事有沒有意義,表達的是個人的意識還是集體的意識。
他舉了一個例子,就好像一車人去旅遊,早上九十點鐘,你就跟司機說,
把車停一下,我們去吃飯吧。這時候估計大家都不會同意,因為大家都不餓。
但如果十二點的時候,你說師傅把車停下來去吃飯吧,全車人都會響應和支持你,
因為你雖然表達的是個人的訴求,但其實它是集體意識。
對應到寫作,如果你寫一個人的故事,
這個人的命運發展和時代的命運在某一個點交集了,
那麼,你寫的雖然是個人的故事,但也寫出了社會的、時代的故事,
“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偉大的故事”。
“把國際上的事情當你們村的事情來看,把國家的事情當作你家的事情來看,
要始終建立你和這個社會的新鮮感與敏感度,有敏感度的時候,
你對整個社會發展的趨勢就擁有一定的把握,能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
作品就有了一定的前瞻性,你的作品就有張力,作品與現實社會有一種緊張感,
這樣的作品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3. 強調對細節的觀察
文學是記憶的,生活是關係的,文學要寫的是記憶中的生活,
要寫出生活中的關係,深入了解生活就是深入了解關係。
而要把關係寫得完整、形象、生動,就需要細節。
“沒有細節一切就等於零。”細節來源於寫作者對現實生活的觀察,
“在你和我不一樣、我和他不一樣的複雜性中,既要有造物主的眼光,
又要有芸芸眾生的眼光,你才能觀察到每個人的獨特性。
4. 用字遣詞
“你給讀者說一件事情,首先把事情說清楚、說準確,然後想辦法說得有趣,
這就是好的語言,用很簡單、很明白、很準確、
很有趣味的話表達出特定時空裡的那個人、那件事、那個物的情緒。”
語言還和一個人的道德、情懷、品行有關。
如同一件器物,不同器物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敲鐘是鍾的聲音,敲碗是碗的聲音,
敲桌子是桌子的聲音。”因此,不同人,語言肯定也不同。
5. 有節奏(押韻、長句、短句都算)
世界上凡是活的東西,身體都是柔軟的,而非僵硬的。
作品和文章要活,一定要在字與字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充滿小的空隙,
通過小的空隙散發出氣息和味道。
6. 在保持節奏的過程中,還要“耐煩”
有些作品開頭寫得很好,到後面就亂掉,就是因為節奏不好,寫作者開始不耐煩。
“世上許多事情都是看你能不能耐住煩,耐住煩了你就成功了。”
寫作正在成為一項越來越重要的技能。也因為如此,寫作課很流行。
耐克的創始人菲爾·奈特,就曾經在70多歲的時候,專門跑到大學裡上寫作課。
《當代》雜誌的微信公眾號,整理了著名作家賈平凹在華中科技大學的演講。
賈平凹在演講中闡述了他對文學和寫作的看法,相當於是一節大型寫作課。
即使絕大部分人不是以寫作為職業,也可以從中獲得啟發。
賈平凹把寫作最基本的東西稱為寫什麼和怎麼寫,“寫什麼,關乎作家的膽識和趣味;
怎麼寫,關乎作家的聰明和技巧。”兩者都重要,
但賈平凹認為,目前,“當社會在追逐權力和金錢、消費和娛樂,矛盾激化、問題成堆,
如陳年蜘蛛網,動哪兒都往下掉灰塵,這個時候我們強調怎麼寫,但更應該強調寫什麼。”
學習寫作首先是建立自己的文學觀。
在賈平凹看來,一個好方法是學習經典名著和大作家,
通過研究大作家的思維、觀念,再去思考自己對社會和生命的看法,建立起自己的文學觀。
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學觀,人云亦云,寫作必然沒有靈魂,
也必然沒有自己的色彩和聲音。賈平凹說:“能有自己的文學觀,
其實也是一種個人能量的表現,文學最後比的是人的能量。”
個人能量會表現在選擇題材上。 “一個作家能量小的時候你得去找題材,
看哪些題材好,適於你寫。一個作家能量大了之後,題材就會來找你。”
第二個問題是學會選擇題材。賈平凹的觀點是,
不要聽到或看到一個故事,勾起了興趣就去寫。
要先去琢磨這個故事有沒有意義,表達的是個人的意識還是集體的意識。
他舉了一個例子,就好像一車人去旅遊,
早上九十點鐘,你就跟司機說,把車停一下,我們去吃飯吧。
這時候估計大家都不會同意,因為大家都不餓。
但如果十二點的時候,你說師傅把車停下來去吃飯吧,全車人都會響應和支持你,
因為你雖然表達的是個人的訴求,但其實它是集體意識。
對應到寫作,如果你寫一個人的故事,這個人的命運發展和時代的命運在某一個點交集了,
那麼,你寫的雖然是個人的故事,但也寫出了社會的、時代的故事,
“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偉大的故事”。
為此,寫作者需要十分關注社會,去了解和研究社會,找到有痛感的題材。
賈平凹的建議是:
“把國際上的事情當你們村的事情來看,把國家的事情當作你家的事情來看,
要始終建立你和這個社會的新鮮感與敏感度,有敏感度的時候,
你對整個社會發展的趨勢就擁有一定的把握,能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
作品就有了一定的前瞻性,你的作品就有張力,作品與現實社會有一種緊張感,
這樣的作品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這種自覺意識一旦成了一種習慣,你必然就能找到你所需要的題材,
而你所需要的題材也必然會向你湧來。
我們常常說神奇,其實幹任何事情幹久了,神就上了身。”
第三,賈平凹特別強調了對細節的觀察。
他說,文學是記憶的,生活是關係的,文學要寫的是記憶中的生活,
要寫出生活中的關係,深入了解生活就是深入了解關係。
而要把關係寫得完整、形象、生動,就需要細節。
“沒有細節一切就等於零。”細節來源於寫作者對現實生活的觀察,
“在你和我不一樣、我和他不一樣的複雜性中,既要有造物主的眼光,
又要有芸芸眾生的眼光,你才能觀察到每個人的獨特性。”
接下來是語言。
賈平凹的體會是,語言首先是和身體相關的,
“一個人的呼吸如何,他的語言就如何。你是怎麼呼吸的,你就會說什麼樣的話。”
因此,正如一個人不會強行改變自己的正常呼吸,也不應該隨意改變句子的長短。
小說就是正常的跟人說話的腔調,
“你給讀者說一件事情,首先把事情說清楚、說準確,然後想辦法說得有趣,
這就是好的語言,用很簡單、很明白、很準確、
很有趣味的話表達出特定時空裡的那個人、那件事、那個物的情緒。”
所謂學生腔,就是成語連篇,使用一些華麗辭藻毫無彈性的詞。
成語是從現象裡概括出來的,會寫文章的人就會想辦法把成語還原回去。
善於還原成語的人,文章肯定就會生動有趣。
語言還和一個人的道德、情懷、品行有關。賈平凹說:
“一個人的社會身份是先天特質和後天修養共同完成的,
就如同一件器物,不同器物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敲鐘是鍾的聲音,敲碗是碗的聲音,
敲桌子是桌子的聲音。”因此,不同人,語言肯定也不同。
最後,寫作要有節奏。
同樣以人來做比喻,節奏就是氣息,氣息就是呼吸,身體健康時,呼吸均勻,
身體有病時,呼吸就亂,不是長就是短。
賈平凹說,世界上凡是活的東西,身體都是柔軟的,而非僵硬的。
作品和文章要活,一定要在字與字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充滿小的空隙,
通過小的空隙散發出氣息和味道。
此外,在保持節奏的過程中,還要“耐煩”。
有些作品開頭寫得很好,到後面就亂掉,就是因為節奏不好,寫作者開始不耐煩。
賈平凹說:“世上許多事情都是看你能不能耐住煩,耐住煩了你就成功了。”
以上就是著名作家賈平凹對如何寫作的一些建議,希望對你能有啟發。
本期文章內容參考來源:《賈平凹:我把一輩子文學創作秘密都公開在這裡了|寫作課》,
見於微信公眾賬號“當代”。
-----------------------------
摘要:
1. 建立自己的文學觀
一個好方法是學習經典名著和大作家,通過研究大作家的思維、觀念,
再去思考自己對社會和生命的看法,建立起自己的文學觀。
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學觀,人云亦云,寫作必然沒有靈魂,
也必然沒有自己的色彩和聲音。
能有自己的文學觀,其實也是一種個人能量的表現,文學最後比的是人的能量。
個人能量會表現在選擇題材上。 “一個作家能量小的時候你得去找題材,
看哪些題材好,適於你寫。一個作家能量大了之後,題材就會來找你。”
2. 學會選擇題材
不要聽到或看到一個故事,勾起了興趣就去寫。
要先去琢磨這個故事有沒有意義,表達的是個人的意識還是集體的意識。
他舉了一個例子,就好像一車人去旅遊,早上九十點鐘,你就跟司機說,
把車停一下,我們去吃飯吧。這時候估計大家都不會同意,因為大家都不餓。
但如果十二點的時候,你說師傅把車停下來去吃飯吧,全車人都會響應和支持你,
因為你雖然表達的是個人的訴求,但其實它是集體意識。
對應到寫作,如果你寫一個人的故事,
這個人的命運發展和時代的命運在某一個點交集了,
那麼,你寫的雖然是個人的故事,但也寫出了社會的、時代的故事,
“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偉大的故事”。
“把國際上的事情當你們村的事情來看,把國家的事情當作你家的事情來看,
要始終建立你和這個社會的新鮮感與敏感度,有敏感度的時候,
你對整個社會發展的趨勢就擁有一定的把握,能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
作品就有了一定的前瞻性,你的作品就有張力,作品與現實社會有一種緊張感,
這樣的作品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3. 強調對細節的觀察
文學是記憶的,生活是關係的,文學要寫的是記憶中的生活,
要寫出生活中的關係,深入了解生活就是深入了解關係。
而要把關係寫得完整、形象、生動,就需要細節。
“沒有細節一切就等於零。”細節來源於寫作者對現實生活的觀察,
“在你和我不一樣、我和他不一樣的複雜性中,既要有造物主的眼光,
又要有芸芸眾生的眼光,你才能觀察到每個人的獨特性。
4. 用字遣詞
“你給讀者說一件事情,首先把事情說清楚、說準確,然後想辦法說得有趣,
這就是好的語言,用很簡單、很明白、很準確、
很有趣味的話表達出特定時空裡的那個人、那件事、那個物的情緒。”
語言還和一個人的道德、情懷、品行有關。
如同一件器物,不同器物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敲鐘是鍾的聲音,敲碗是碗的聲音,
敲桌子是桌子的聲音。”因此,不同人,語言肯定也不同。
5. 有節奏(押韻、長句、短句都算)
世界上凡是活的東西,身體都是柔軟的,而非僵硬的。
作品和文章要活,一定要在字與字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充滿小的空隙,
通過小的空隙散發出氣息和味道。
6. 在保持節奏的過程中,還要“耐煩”
有些作品開頭寫得很好,到後面就亂掉,就是因為節奏不好,寫作者開始不耐煩。
“世上許多事情都是看你能不能耐住煩,耐住煩了你就成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