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吳軍:諾獎得主解讀全球化困局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全球化遭遇了很大的困局。
《經濟學人》和一家互聯網全球民調機構在2016年底做過一個調查,在美國、法國和英國,
反對全球化的人超過了一半,其中不僅有丟掉工作的藍領工人,
以及像特朗普這樣比較極端的人,甚至還包括了很多精英階層的人士。
全球化究竟遇到了什麼問題?得到訂閱專欄“矽谷來信”的主理人吳軍,
在斯坦福大學旁聽了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教授關於全球化困局的講座,
並且在專欄裡介紹了這次講座的主要內容。
斯賓塞教授是斯坦福商學院名義院長,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斯賓塞出生於馬來西亞,在英國接受的本科教育,在美國從事研究。
他說自己就是一個全球化的受益者。
首先,斯賓塞教授簡要地回顧了全球化的起源,一共有三點。
一是工業革命以來,
特別是二戰後,資本、商品、服務和勞動力,在全球的自由流動的本能需求。
全球化不是像一般人想的那樣,大家互相進行交易,互利互惠。
如果是這樣,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就不會存在了。
之所以會有貿易逆差,就是因為資本、商品、服務和勞動力在全球的自由流動的本能,
這種動力比國家意志還強。
二是技術和數據(信息)本能的傳播。
過去發明技術的人,只希望自己用,這樣他就能獲利。
但今天,發明者希望全世界都用,這樣全世界都要向他交知識產權費。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全球化。
三是人員的自由流動的需求。
一般人們關注全球化的時候,大多數集中在商業上,
但是其實人員的自由流動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很多國家之間互免簽證,
特別是像歐洲大部分國家之間開放邊界,這種開發帶來了很多便利。
其次,斯賓塞教授介紹了全球化的現狀,也可以概括成三點。
第一,歐洲一體化以及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這是二戰後全球化的主要成果。
這讓全球經濟能夠穩定的增長,以及不少國家擺脫了貧困。這是好的一面。
第二,發達國家為了吸引發展中國家加入到全球化,
允許發展中國家在一段時間裡保護自己弱小的產業,
這其實是發達國家需要為全球化支付的成本。
按照協定,發展中國家會逐漸開放相應的市場。
但是,這件事從來沒發生過,也就是說,一些發達的經濟體在國家層面的付出,
從來沒有獲得預想的回報,這是現實,也是矛盾的一面。
第三,全球化造成了發達國家內部中產階級的消失,兩極開始分化。
一方面,全球化讓發達國家內部產業發生巨變,比如美國失去了幾百萬個製造業的工作。
而且由於發展中國家廉價商品的進入,通貨膨脹率非常低,
所以低收入人群的工資幾乎沒有提高。
另一方面,由於資本、信息和技術可以從全球賺錢,
華爾街、矽谷等地的從業人員收入劇增。這一點可以說是全球化帶來的負面結果。
今天歐美很多人反對全球化,也是由於這些原因。
那全球化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
斯賓塞教授認為,問題之一,是歐美很多國家的人開始反對全球化,
主要原因是全球化帶來的社會問題讓大家措手不及。
另外,自由流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比如,人員的自由流動本來是件好事,結果發生了中東的難民問題,
歐美國家對此毫無準備,而且開放的邊界很難重新關閉。
再比如,知識和數據自由流動帶來了知識產權的問題,
由於各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水準相差很大,全球化信息開始自由流動後,
導致了偷盜知識產權比開發知識產權更有利可圖。
此外,資本的自由流動導致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逃稅。這些都是流動帶來的問題。
作為經濟學家,斯賓塞教授是讚同全球化的。但他認為,如果很多問題得不到解決,全球化就要進入寒冬。
對於全球化的前景,斯賓塞教授也說了自己看法。
他表示,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只能想辦法補救。
雖然斯賓塞不同意特朗普的很多做法,但有一些政策他覺得是往好的方向努力,
比如降低企業稅率,在拉平世界各地的稅率後,資本的流向可以比較均衡。
斯賓塞也專門對中國的角色進行了說明。
有人問他,中國能不能代替美國來主導全球化?他回答說,不太可能。
這倒不完全是因為中國經濟總量還不夠大,更重要的是,主導全球化付出的代價非常高。
斯賓塞認為,“在歷史上中國從來沒有付出過那麼大的義務。
如果它不承擔巨大的義務,不會有國家跟它走,如果承擔了巨大的義務,
比如開放自己的市場讓貿易夥伴們能夠獲益,
那麼國內企業界和民眾是否願意為此犧牲,就是個大問題”。
斯賓塞教授還提到,由於智能化時代的到來,讓情況變得更複雜了。
按照現行的稅收政策,經濟上進一步的兩極分化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收重稅不是解決辦法。
斯賓塞教授認為各國必須要重視對失業者的職業培訓,
政府扶助的對象應該是弱勢群體,而不是大企業。
總之,斯賓塞教授認為全球化的問題,不是因為它不好,
而是發展太快,加上之前我們過多地看到它的好處,而低估了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任何事情,哪怕再好,也有壞的一面。
吳軍說,從斯賓塞教授的講座裡,我們除了對全球化有了更系統的了解,
還要學習他廣而深地思考問題的角度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我們能否全面、完整地看問題,思考答案,決定了我們能有多大成就。
參考來源:得到訂閱專欄“吳軍·矽谷來信”
(第328封信丨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賓塞教授解讀為什麼全球化停滯了)
--------------------------
摘要:
回顧了全球化的起源,一共有三點。
1. 工業革命以來,特別是二戰後,資本、商品、服務和勞動力,
在全球的自由流動的本能需求。全球化不是像一般人想的那樣,
大家互相進行交易,互利互惠。如果是這樣,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就不會存在了。
之所以會有貿易逆差,就是因為資本、商品、服務和勞動力在全球的自由流動的本能,
這種動力比國家意志還強。
2. 技術和數據(信息)本能的傳播。
過去發明技術的人,只希望自己用,這樣他就能獲利。
但今天,發明者希望全世界都用,這樣全世界都要向他交知識產權費。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全球化。
3. 人員的自由流動的需求。
一般人們關注全球化的時候,大多數集中在商業上,
但是其實人員的自由流動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很多國家之間互免簽證。
全球化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
歐美很多國家的人開始反對全球化,主要原因是全球化帶來的社會問題讓大家措手不及。
另外,自由流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人員的自由流動本來是件好事,
結果發生了中東的難民問題,歐美國家對此毫無準備,而且開放的邊界很難重新關閉。
再比如,知識和數據自由流動帶來了知識產權的問題。
斯賓塞教授認為全球化的問題,不是因為它不好,
而是發展太快,加上之前我們過多地看到它的好處,而低估了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任何事情,哪怕再好,也有壞的一面。
斯賓塞也專門對中國的角色進行了說明。
有人問他,中國能不能代替美國來主導全球化?他回答說,不太可能。
這倒不完全是因為中國經濟總量還不夠大,更重要的是,主導全球化付出的代價非常高。
斯賓塞認為,“在歷史上中國從來沒有付出過那麼大的義務。
如果它不承擔巨大的義務,不會有國家跟它走,如果承擔了巨大的義務,
比如開放自己的市場讓貿易夥伴們能夠獲益,
那麼國內企業界和民眾是否願意為此犧牲,就是個大問題”。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全球化遭遇了很大的困局。
《經濟學人》和一家互聯網全球民調機構在2016年底做過一個調查,在美國、法國和英國,
反對全球化的人超過了一半,其中不僅有丟掉工作的藍領工人,
以及像特朗普這樣比較極端的人,甚至還包括了很多精英階層的人士。
全球化究竟遇到了什麼問題?得到訂閱專欄“矽谷來信”的主理人吳軍,
在斯坦福大學旁聽了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教授關於全球化困局的講座,
並且在專欄裡介紹了這次講座的主要內容。
斯賓塞教授是斯坦福商學院名義院長,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斯賓塞出生於馬來西亞,在英國接受的本科教育,在美國從事研究。
他說自己就是一個全球化的受益者。
首先,斯賓塞教授簡要地回顧了全球化的起源,一共有三點。
一是工業革命以來,
特別是二戰後,資本、商品、服務和勞動力,在全球的自由流動的本能需求。
全球化不是像一般人想的那樣,大家互相進行交易,互利互惠。
如果是這樣,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就不會存在了。
之所以會有貿易逆差,就是因為資本、商品、服務和勞動力在全球的自由流動的本能,
這種動力比國家意志還強。
二是技術和數據(信息)本能的傳播。
過去發明技術的人,只希望自己用,這樣他就能獲利。
但今天,發明者希望全世界都用,這樣全世界都要向他交知識產權費。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全球化。
三是人員的自由流動的需求。
一般人們關注全球化的時候,大多數集中在商業上,
但是其實人員的自由流動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很多國家之間互免簽證,
特別是像歐洲大部分國家之間開放邊界,這種開發帶來了很多便利。
其次,斯賓塞教授介紹了全球化的現狀,也可以概括成三點。
第一,歐洲一體化以及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這是二戰後全球化的主要成果。
這讓全球經濟能夠穩定的增長,以及不少國家擺脫了貧困。這是好的一面。
第二,發達國家為了吸引發展中國家加入到全球化,
允許發展中國家在一段時間裡保護自己弱小的產業,
這其實是發達國家需要為全球化支付的成本。
按照協定,發展中國家會逐漸開放相應的市場。
但是,這件事從來沒發生過,也就是說,一些發達的經濟體在國家層面的付出,
從來沒有獲得預想的回報,這是現實,也是矛盾的一面。
第三,全球化造成了發達國家內部中產階級的消失,兩極開始分化。
一方面,全球化讓發達國家內部產業發生巨變,比如美國失去了幾百萬個製造業的工作。
而且由於發展中國家廉價商品的進入,通貨膨脹率非常低,
所以低收入人群的工資幾乎沒有提高。
另一方面,由於資本、信息和技術可以從全球賺錢,
華爾街、矽谷等地的從業人員收入劇增。這一點可以說是全球化帶來的負面結果。
今天歐美很多人反對全球化,也是由於這些原因。
那全球化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
斯賓塞教授認為,問題之一,是歐美很多國家的人開始反對全球化,
主要原因是全球化帶來的社會問題讓大家措手不及。
另外,自由流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比如,人員的自由流動本來是件好事,結果發生了中東的難民問題,
歐美國家對此毫無準備,而且開放的邊界很難重新關閉。
再比如,知識和數據自由流動帶來了知識產權的問題,
由於各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水準相差很大,全球化信息開始自由流動後,
導致了偷盜知識產權比開發知識產權更有利可圖。
此外,資本的自由流動導致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逃稅。這些都是流動帶來的問題。
作為經濟學家,斯賓塞教授是讚同全球化的。但他認為,如果很多問題得不到解決,全球化就要進入寒冬。
對於全球化的前景,斯賓塞教授也說了自己看法。
他表示,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只能想辦法補救。
雖然斯賓塞不同意特朗普的很多做法,但有一些政策他覺得是往好的方向努力,
比如降低企業稅率,在拉平世界各地的稅率後,資本的流向可以比較均衡。
斯賓塞也專門對中國的角色進行了說明。
有人問他,中國能不能代替美國來主導全球化?他回答說,不太可能。
這倒不完全是因為中國經濟總量還不夠大,更重要的是,主導全球化付出的代價非常高。
斯賓塞認為,“在歷史上中國從來沒有付出過那麼大的義務。
如果它不承擔巨大的義務,不會有國家跟它走,如果承擔了巨大的義務,
比如開放自己的市場讓貿易夥伴們能夠獲益,
那麼國內企業界和民眾是否願意為此犧牲,就是個大問題”。
斯賓塞教授還提到,由於智能化時代的到來,讓情況變得更複雜了。
按照現行的稅收政策,經濟上進一步的兩極分化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收重稅不是解決辦法。
斯賓塞教授認為各國必須要重視對失業者的職業培訓,
政府扶助的對象應該是弱勢群體,而不是大企業。
總之,斯賓塞教授認為全球化的問題,不是因為它不好,
而是發展太快,加上之前我們過多地看到它的好處,而低估了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任何事情,哪怕再好,也有壞的一面。
吳軍說,從斯賓塞教授的講座裡,我們除了對全球化有了更系統的了解,
還要學習他廣而深地思考問題的角度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我們能否全面、完整地看問題,思考答案,決定了我們能有多大成就。
參考來源:得到訂閱專欄“吳軍·矽谷來信”
(第328封信丨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賓塞教授解讀為什麼全球化停滯了)
--------------------------
摘要:
回顧了全球化的起源,一共有三點。
1. 工業革命以來,特別是二戰後,資本、商品、服務和勞動力,
在全球的自由流動的本能需求。全球化不是像一般人想的那樣,
大家互相進行交易,互利互惠。如果是這樣,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就不會存在了。
之所以會有貿易逆差,就是因為資本、商品、服務和勞動力在全球的自由流動的本能,
這種動力比國家意志還強。
2. 技術和數據(信息)本能的傳播。
過去發明技術的人,只希望自己用,這樣他就能獲利。
但今天,發明者希望全世界都用,這樣全世界都要向他交知識產權費。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全球化。
3. 人員的自由流動的需求。
一般人們關注全球化的時候,大多數集中在商業上,
但是其實人員的自由流動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很多國家之間互免簽證。
全球化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
歐美很多國家的人開始反對全球化,主要原因是全球化帶來的社會問題讓大家措手不及。
另外,自由流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人員的自由流動本來是件好事,
結果發生了中東的難民問題,歐美國家對此毫無準備,而且開放的邊界很難重新關閉。
再比如,知識和數據自由流動帶來了知識產權的問題。
斯賓塞教授認為全球化的問題,不是因為它不好,
而是發展太快,加上之前我們過多地看到它的好處,而低估了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任何事情,哪怕再好,也有壞的一面。
斯賓塞也專門對中國的角色進行了說明。
有人問他,中國能不能代替美國來主導全球化?他回答說,不太可能。
這倒不完全是因為中國經濟總量還不夠大,更重要的是,主導全球化付出的代價非常高。
斯賓塞認為,“在歷史上中國從來沒有付出過那麼大的義務。
如果它不承擔巨大的義務,不會有國家跟它走,如果承擔了巨大的義務,
比如開放自己的市場讓貿易夥伴們能夠獲益,
那麼國內企業界和民眾是否願意為此犧牲,就是個大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