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格非:為什麼要學習專業外知識
格非是當代中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包括《迷舟》《人面桃花》《山河如夢》等。
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在清華大學本科開學典禮上,格非發表了一個演講,
以文學為例子,來說明不同學科、不同院系之間彼此借鑒和互相融合的重要性。
比如中文和外語,外語不好,就失去了一個反觀本國語言的獨特視角,
中文水平不高,外語也不會好到哪兒去,老清華的歷史上就出現了很多中外兼通的大師。
格非剛到清華時,清華大學在規劃人文學院的課程,
那時候清華就提出,要讓學生具備兩個最核心的能力,外語的能力和研讀古典文獻的能力。
再比如,文學和新聞。格非認為,如果沒有現代傳媒的崛起,現代文學是不可能產生的。
在新聞誕生時期,像托爾斯泰和霍桑這樣的大作家,都會從報紙上取材創作。
文學和社會學也關係密切。格非說,今天由於社會和知識分工的細密化,
我們只對自己的工作、自己學的一點東西比較了解,
而且,不同的人群,比如成功人士、白領、知識分子和打工者,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社區。
想隨隨便便就了解一個全景式的社會畫面,越來越不可能。
這種情況下,作家就需要像社會學學習,去做走訪和田野調查。
最後, 格非說:“我在這裡給大家提出一些忠告,或者說,提出一些我個人的建議。
一個人,假如說他把自己局限在一個自我意識始終很舒服的境況裡,
把自己封閉在很狹窄的知識門類或專業當中,是很成問題的。
不管你是否樂於接受,那種偏安於知識的一隅而孤芳自賞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
如果沒有來自外部的刺激,所謂內部的真實性其實是很值得懷疑的。”
格非舉例說,
人在照鏡子時總會覺得很舒服,
“長得美的人越看自己越覺得美;長得有瑕疵的人,比如臉上有個痣,
他在鏡子前左看右看,總覺得這顆痣長真是長對了地方。
他可以用一萬個理由來說服自己長得不賴,至少還過得去。”
可是,看照片就是另一回事,我們會發現很難接受照片中的自己,
甚至會覺得照片中的人一點不像自己,“和照鏡子的舒適相比,照片顯得冷酷而陌生”。
格非說:
“為什麼照片所反映的自我形像有時候讓人難以接受?
那是因為在照鏡子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意識參與了形象的產生。
而照片來自於他者,來自於外部的視角。
所以說,沒有他者的介入,沒有外部視角的參照,沒有外部知識的刺激,
我們就會越來越自戀,我們的想像力也會越來越貧弱。”
------------------
摘要:
一個人,假如說他把自己局限在一個自我意識始終很舒服的境況裡,
把自己封閉在很狹窄的知識門類或專業當中,是很成問題的。
不管你是否樂於接受,那種偏安於知識的一隅而孤芳自賞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
如果沒有來自外部的刺激,所謂內部的真實性其實是很值得懷疑的。”
人在照鏡子時總會覺得很舒服,
“長得美的人越看自己越覺得美;長得有瑕疵的人,比如臉上有個痣,
他在鏡子前左看右看,總覺得這顆痣長真是長對了地方。
他可以用一萬個理由來說服自己長得不賴,至少還過得去。”
可是,看照片就是另一回事,我們會發現很難接受照片中的自己,
甚至會覺得照片中的人一點不像自己,“和照鏡子的舒適相比,照片顯得冷酷而陌生”。
“為什麼照片所反映的自我形像有時候讓人難以接受?
那是因為在照鏡子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意識參與了形象的產生。
而照片來自於他者,來自於外部的視角。
所以說,沒有他者的介入,沒有外部視角的參照,沒有外部知識的刺激,
我們就會越來越自戀,我們的想像力也會越來越貧弱。”
格非是當代中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包括《迷舟》《人面桃花》《山河如夢》等。
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在清華大學本科開學典禮上,格非發表了一個演講,
以文學為例子,來說明不同學科、不同院系之間彼此借鑒和互相融合的重要性。
比如中文和外語,外語不好,就失去了一個反觀本國語言的獨特視角,
中文水平不高,外語也不會好到哪兒去,老清華的歷史上就出現了很多中外兼通的大師。
格非剛到清華時,清華大學在規劃人文學院的課程,
那時候清華就提出,要讓學生具備兩個最核心的能力,外語的能力和研讀古典文獻的能力。
再比如,文學和新聞。格非認為,如果沒有現代傳媒的崛起,現代文學是不可能產生的。
在新聞誕生時期,像托爾斯泰和霍桑這樣的大作家,都會從報紙上取材創作。
文學和社會學也關係密切。格非說,今天由於社會和知識分工的細密化,
我們只對自己的工作、自己學的一點東西比較了解,
而且,不同的人群,比如成功人士、白領、知識分子和打工者,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社區。
想隨隨便便就了解一個全景式的社會畫面,越來越不可能。
這種情況下,作家就需要像社會學學習,去做走訪和田野調查。
最後, 格非說:“我在這裡給大家提出一些忠告,或者說,提出一些我個人的建議。
一個人,假如說他把自己局限在一個自我意識始終很舒服的境況裡,
把自己封閉在很狹窄的知識門類或專業當中,是很成問題的。
不管你是否樂於接受,那種偏安於知識的一隅而孤芳自賞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
如果沒有來自外部的刺激,所謂內部的真實性其實是很值得懷疑的。”
格非舉例說,
人在照鏡子時總會覺得很舒服,
“長得美的人越看自己越覺得美;長得有瑕疵的人,比如臉上有個痣,
他在鏡子前左看右看,總覺得這顆痣長真是長對了地方。
他可以用一萬個理由來說服自己長得不賴,至少還過得去。”
可是,看照片就是另一回事,我們會發現很難接受照片中的自己,
甚至會覺得照片中的人一點不像自己,“和照鏡子的舒適相比,照片顯得冷酷而陌生”。
格非說:
“為什麼照片所反映的自我形像有時候讓人難以接受?
那是因為在照鏡子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意識參與了形象的產生。
而照片來自於他者,來自於外部的視角。
所以說,沒有他者的介入,沒有外部視角的參照,沒有外部知識的刺激,
我們就會越來越自戀,我們的想像力也會越來越貧弱。”
------------------
摘要:
一個人,假如說他把自己局限在一個自我意識始終很舒服的境況裡,
把自己封閉在很狹窄的知識門類或專業當中,是很成問題的。
不管你是否樂於接受,那種偏安於知識的一隅而孤芳自賞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
如果沒有來自外部的刺激,所謂內部的真實性其實是很值得懷疑的。”
人在照鏡子時總會覺得很舒服,
“長得美的人越看自己越覺得美;長得有瑕疵的人,比如臉上有個痣,
他在鏡子前左看右看,總覺得這顆痣長真是長對了地方。
他可以用一萬個理由來說服自己長得不賴,至少還過得去。”
可是,看照片就是另一回事,我們會發現很難接受照片中的自己,
甚至會覺得照片中的人一點不像自己,“和照鏡子的舒適相比,照片顯得冷酷而陌生”。
“為什麼照片所反映的自我形像有時候讓人難以接受?
那是因為在照鏡子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意識參與了形象的產生。
而照片來自於他者,來自於外部的視角。
所以說,沒有他者的介入,沒有外部視角的參照,沒有外部知識的刺激,
我們就會越來越自戀,我們的想像力也會越來越貧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