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得到-中史-晚清三次改革為啥全都失敗?

文章出處:晚清三次改革為啥全都失敗?


大家知道,晚清歷史上有過三次重要的改革,
分別是1861年開始的洋務運動、1898年的戊戌變法、以及1901年開始的清末新政。
這三次改革,雖然都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最終都失敗了。
最近,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遲雲飛教授在《同舟共進》雜誌上發了一篇文章,
分析了這些改革失敗的原因。


先看洋務運動,敗在改革太片面,不夠全面。
比如軍事改革,只重視武器軍備,忽視了製度建設。
洋槍洋砲買了不少,
但是近代戰爭需要的指揮系統、後勤保障、參謀部門、預備役制度等,都沒建立。
結果甲午一戰,清軍武器不差,作戰也很勇敢,但是因為體制、戰略差距而失敗。

再比如經濟改革,偏重官辦,忽視民營。
當時搞的一些工業企業,像江南製造局等等,都是官辦。
官辦雖然然也有優勢,但總的說效​​率太低,發展動力不足。
沒有民營企業的補充,國家經濟很難強大。

教育改革呢,也很零散,不成體系。洋務運動辦了不少新式學校,
還派了幾批人出去留學,但總體看缺乏長期系統規劃,
沒全面普及新型教育,所以新型人才缺乏,不能支撐現代化建設。
最終,洋務運動以失敗而告終。


再看戊戌變法,失敗是因為急於求成。這主要體現在兩點。
第一,沒有爭取大多數人的支持
比如忽視​​了慈禧太后的支持,以為有光緒皇帝支持就夠了,這在政治上顯然非常不成熟。
同樣因為政治上的不成熟,改革派對保守派官員打擊面太大,
而對像李鴻章這樣的潛在的改革派也沒積極爭取,最後導致勢單力孤,陷入被動。

第二,急於求成,考慮不夠充分,改革詔令倒是下了不少,但是效果很差。
比如科舉改革,廢除八股,改考策論,既沒做好宣傳,
又沒給學了大半輩子八股的舊文人做適當安排,
這種情況下貿然改革,當然是阻力重重,很難成功。


最後來看1901年開始的清末新政。可以說犯了雙重失誤
第一,改革措施無主次,沒有體系
這次改革因為經過了甲午戰敗、庚子賠款,政府壓力很大,改革更加迫切,
結果各種新政措施包括教育改革、軍事改革、經濟改革、警察制度新型律法等等,
一股腦推出。完全沒有先後主次,非常混亂。
而且各項新政措施都需要增加開支,這無形中就又增加了政府財政壓力,
加大了老百姓的負擔,各種稅收、攤派引起民間反抗,
大小規模的抗糧、抗捐風潮遍地都是,湖南搶米風潮、山東萊陽抗捐風潮,
更是震動全國,動搖了政府的統治基礎。

第二,改革缺乏堅強領導,政治能力不強。當時最高統治者慈禧雖然有政治手腕,
但是眼光太封閉,也缺乏進取開拓精神,新政改革只是迫於形勢,動力不足。
 1908年慈禧和光緒去世後,攝政王載灃駕馭不了局勢,缺乏妥協各方關係的能力。
當時,社會上既有立憲派,又有革命黨,各方利益主張不一,
而清政府大權則已經大大衰落。
這個時候要講究政治智慧,該妥協的時候要妥協,該讓出權力就要讓出一些權力。
但是清政府不僅拒絕了立憲派立即召開國會參與政權的要求,
而且組成的內閣絕大多數是皇族,讓社會各界對改革誠意徹底失望,加速了政權的滅亡。

遲雲飛教授認為,如果當時清政府懂得妥協,讓梁啟超、張謇等三四位立憲派人士入閣,
哪怕是暫時不給他們軍隊、財政等要害部門,只是裝點一下門面,
社會上的不滿也會小很多,清政府的危險也就小一些,歷史甚至有可能會重寫。
但當時的掌權人缺少這種政治智慧,結果大清政權最終壽終正寢。


你看,晚清歷史三次重要的改革都以失敗而告終,不是沒有原因的。
最後我們把這三次改革失敗的原因總結一下,
除了時代的局限,改革者自身,還可以得出兩點教訓。
一是改革一定要注意體系,既要全面,又要根據社會的承受能力,
分清主次輕重,不能急於求成。
二是要注意政治技巧,學會妥協,平衡好各方利益,爭取利益各方、絕大多數人的支持。
清政府如果意識到這些,也就不會每次改革都以失敗告終了。


本文源自:《同舟共進》雜誌(晚晴三次改革失敗原因再探)
稿:徐棄疾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