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得到-溝通-如何提問更高效

文章出處:如何提問更高效

在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很重要。怎麼才能最有效地獲取信息呢?
很簡單,提個好問題。有人會說,問問題誰不會啊?
但實際上,不是說用問句的語氣念出來就是提問。
公眾號“奴隸社會”最近有篇文章就說了這個話題。

首先,有效提問要問開放性問題
比如你問別人喜歡吃什麼,有什麼愛好,感覺怎麼樣,這些都算開放性問題。
雖然這種問題問起來很容易,但實際上很難做到。
原因有三點:
是容易範圍過大,問不準。
二是容易關注負面的東西,在問到和缺點、不足有關的問題時,
對方可能不願意告訴你真實的想法。
三是聽別人說話的時候,我們容易管不住自己,容易直接給結論。
尤其是遇到我們熟悉的話題的時候,一般會直接問對方,你這樣做過嗎?
或者,你那樣做過嗎?這樣一來,就有變成封閉式問題了。
這時候你得到的信息就會變得有限,因為你在一個個試答案,而不是想方案。


那怎麼才能提出有效的開放性問題呢?文章介紹了幾個技巧。
一是把問題的範圍縮小,這樣你就能弄清楚對方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嘴上說的表面需求
比如,你朋友和你說,他太忙了,很多事情沒時間做,
你就可以縮小範圍,問他希望具體在哪個方面能有一些改善。
這時他可能就會認真思考,比如原因可能是因為加班太多,佔用了一些時間,
那他的解決方案就是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通過縮小問題範圍,把新的問題聚焦在了“提高工作效率”上。
如果能這樣一層層深入地問問題,就能夠排除一些無關信息。


二是聚焦不同的時間段,問和過去、現在、未來相關的問題
我們找到對方真正的目的之後,可以試著問一些不同時間範圍的相關問題,
比如過去有沒有用過什麼方法,以前發生類似的事情是怎麼解決的,
未來一兩年希望是什麼樣的。通過聚焦不同時間段,
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幫對方更清楚地了解自己,這樣才能更好地做決策。


三是用積極正面的方式來提問
當你的問題可能會得到負面反饋的時候,
回答的人一般不願意說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直接迴避。
比如,你問下屬,某個方案還有什麼不足,大家可能會說沒什麼,挺好的。
如果換一種問法,問這個方案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大家也許就會積極發表意見了。


最後,你提問的時候要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不要輕易評判,挖掘對方真正的需求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自己比較擅長,或者比較懂的問題,很容易做評判,給建議,
這樣就不容易找到真實有效的信息了。
另外就是不要急著拋給對方答案,要一直問開放類問題促使對方找到解決方案
比如,還是前面的例子,當朋友說太忙沒時間的時候,
有人可能會這麼問:“你有試過少做一些沒用的事兒嗎?”
或者問“你有利用好一些碎片時間嗎?”
這些雖然也是提問,但每個問題都包含了一個隱藏的建議,
這種包含建議的問題其實不是開放性問題。
這樣問下去,有可能有答案,但是始終是在用碰的方式,效率很低。


其實,每個人都有反思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這就是為什麼要不斷地問開放性問題,讓對方自己提出解決方案的原因。
當一個人自己想辦法提出解決方案的時候,要比別人提供的方案能激發他更大的潛能。


本文源自:“奴隸社會”(你真的會提問嗎?)
稿:寶利
來源: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