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得到-學習-怎麼才能讓做事的成功率更高

文章出處:怎麼才能讓做事的成功率更高


平常我們做事情的時候,經常會設定一個目標,
比如說,我一個月要減肥10斤,或者說半年我把煙給戒了。
但這些目標,經常會做著做著就沒動力了,很容易半途而廢。那怎麼才能把目標給做成呢?
有本新書叫《細節》,裡面介紹了幾個完成目標的好辦法。

第一點,在你剛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要把關注點放在那些已經做完,並且佔的比例比較小的部分,這樣你就會更有動力
研究人員在一個壽司店做了個實驗,給來吃壽司的人發了一個空白卡片,
告訴他們,吃一次,店裡就給你記一次,記滿十次,就可以免費吃一頓。
結果,那些一開始記了一兩次的人,以後更願意來回到餐廳吃飯。
但如果一開始你找朋友幫你吃,幫你往卡片上增加次數,反而到後來你就不願意來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任務的最開始,注意小數字的人更容易行動,
比如,從吃了2次到吃了4次,相當於翻了一倍,會讓人覺得效率高。
但如果從6次到8次,雖然也是增加了2次,但你感覺好像只完成了任務的四分之一。
所以,當進程過半的時候,你的聚焦點就要變一下了,注意力要集中在剩下的少量任務。
“你離免費午餐只差兩次了”比“你已經完成了八次”更讓人有動力。
所以,如果你減肥,剛開始的時候,你應該想的是已經減掉了多少,
到了後期,你應該想想自己還有幾斤沒減掉。


第二點,設定目標的時候,不要給一個單一的目標,要給一個浮動範圍
研究人員做了個實驗,找了個健身俱樂部,幫人進行十週的減肥。
參加減肥的人被分成兩組,一組固定組,每週減3斤,一組是浮動組,每週減2-4斤。
十週之後,從減肥效果上,兩組都差不多,
但願意繼續減肥的人數上,
浮動組有將近八成的人願意接著參加減肥課,固定組只有一半的人願意留下來。
這背後原理是什麼呢?
因為讓人實現目標的重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挑戰性,一個是可實現性。
有挑戰,才能讓人有幹勁,但前提是這個挑戰得是可實現的。
面對單一的目標,人就會選一個相對容易完成的,
並且還有點挑戰性的數字,或者是選一個折中的方案。但浮動目標呢?
兩個因素都有了,所以目標更容易實現。


第三, 如果想讓人實現目標,推遲一點兒比立刻做要好。
因為未來和現在,對於人來說,意義是不一樣的。
一想到馬上就要做的事情,人們會想得很具體,
但很久之後才做的事情,大家會想得很抽象。

比如,你想組織同事去做義工,給他們兩個選擇,
一個選擇是這個週末就去,
還有一個選擇是八個月之後的某個週末再去,他們的反應就會不一樣。
如果這個週末就去,他們就會想,
自己看球賽或者逛街的時間被佔用了,可能去的人就不多。
如果是八個月之後再去,他們就不太會想自己願不願意做,而是應不應該做
當他們覺得自己應該去做點慈善的時候,就更容易答應你的請求。
行為科學家把這種方法叫做未來綁定法
當你想說服人做一個小改變的時候,不要讓他馬上改,而是把改的時間推遲。
當然這個改變得是對他們有好處的,或者符合他們的價值觀。
所以,如果你確定讓某個人做一件事會遭到拒絕,
那你就可以換個方式,讓對方答應在未來某個時間段做出改變,這樣你成功率會更高。


你看,有了上面這三個方法,在制定計劃或者實現目標的時候,
把注意力的重點變一變,人們完成任務的干勁兒就會變得更強。


本文源自:《細節》
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
主旨:
1. 看佔的比例比較小的部分,這樣你就會更有動力
 研究人員在一個壽司店做了個實驗,給來吃壽司的人發了一個空白卡片,
 告訴他們,吃一次,店裡就給你記一次,記滿十次,就可以免費吃一頓。
 結果,那些一開始記了一兩次的人,以後更願意來回到餐廳吃飯。
 因為從吃了2次到吃了4次,相當於翻了一倍,會讓人覺得效率高。
 但如果從6次到8次,雖然也是增加了2次,但你感覺好像只完成了任務的四分之一。
 因此,當進程過半的時候,你的聚焦點就要變一下了,注意力要集中在剩下的少量任務。
 “你離免費午餐只差兩次了”比“你已經完成了八次”更讓人有動力。
2. 設定目標的時候,不要給一個單一的目標,要給一個浮動範圍
3. 如果想讓人實現目標,推遲一點比立刻做要好
 比如,你想組織同事去做義工,給他們兩個選擇,
 一個選擇是這個週末就去,
 還有一個選擇是八個月之後的某個週末再去,他們的反應就會不一樣。
 如果是八個月之後再去,他們就不太會想自己願不願意做,而是應不應該做。
 行為科學家把這種方法叫做未來綁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