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得到-創業-創業公司融資時,別踩這三個坑

文章出處:創業公司融資時,別踩這三個坑


很多創新企業,明明技術過硬,團隊戰鬥力強,市場也很大,但就是拿不到投資。
就算在經濟繁榮的時期,能拿到投資的公司也不超過2%,大部分有潛力的小公司都死掉了。
這是為什麼呢?復旦大學專門研究創業管理的寧鐘教授,跟很多投資機構都有合作。
他發現,創新企業融資時,容易掉進三個誤區。下面咱們就詳細來說說。


第一個是收入增長誤區。
很多創業者說的收入增長,靠的是地區性的擴張。
但是投資人要的,是“有壁壘的增長”,是持續不斷的升級。
比如你有渠道壁壘、技術壁壘,別人復制起來很難,就會受到投資人的歡迎。

舉個例子:1998年前後,美國出現了無數家手游企業,但真正拿到投資的,只有兩家。
這兩家公司叫啥就不跟大家說了,說了大家也記不住,我們就管它們叫A公司和B公司吧。
其中,A公司拿到3000萬美元投資,差不多是整個行業的一半;
B公司只拿到了800萬美元。為啥兩家公司拿到的錢差距這麼大呢?
就因為它們的壁壘不一樣。

首先,兩家公司都要向國外發展。 A公司要去加拿大,B公司要去歐洲。
而遊戲跟文化因素高度相關啊。加拿大跟美國文化相似,擴張就容易。
歐洲各個國家的玩法不一樣,遊戲不能直接投放,必須不斷地收購歐洲本土企業,
或者合作開發新遊戲。你看,兩家公司面臨的擴張難度完全不同。

另外,在美國和加拿大,運營商的分成比例比較低。
在歐洲,運營商的分成比例要高得多,而且忠誠度也更低。
這麼一比較,A公司在北美擴張,成本更低,容易形成穩定的合作關係,壁壘比較高。
 B公司在歐洲擴張,成本要高得多,壁壘就低。該給誰更多錢,投資人很容易判斷吧?
肯定是A公司。


接下來說到第二個誤區,融資額度誤區。
在對項目做估值之前,創業者得先搞清楚:
你到底需要多少錢,要太多或者太少都不行。
有些創業者覺得我報少一點,更容易獲得投資,這種想法不對。
因為很多風險投資人管一個2百萬的項目和管一個5千萬的項目,
花的精力是一樣的,那他當然更願意去搞大項目。
在跟投資人接觸之前,創業者應該去了解人家的投資門檻是多少。

另外,算出自己具體需要多少錢以後,還得多要一點。
因為市場競爭很殘酷,要是增長達不到預期,你就會遇到現金流的問題。
要是你拿了投資人很多錢,遇到資金問題再去找他,他就會覺得你的項目有問題。
可能不光要不到錢,投資人還會考慮要不要撤資,或者提高自己的股權比例。
所以,創業者得適當地多要點。如果你的項目不容易被複製,
在估值的基礎上增加20%到30%就足夠了;如果項目容易被複製,那就增加50%。


第三個誤區是作價的誤區,也就是你願意出讓多少股份。
一定要記住,不能太貪婪,因為市場競爭激烈,變化很快。
舉個例子:
有一批海歸在北京成立了一個藥品企業,專門在歐美買藥品專利,再來中國重新申請專利。
當時,有個外資的風投,願意出400萬佔三成的股份。
那時資本市場很火,藥品企業沒有同意。
三年後,資本市場走下坡路了,藥品企業沒錢了,撐不下去了。
這時上海的一家創投公司,花了300萬就佔了三成的股份。
這家藥品企業不僅錯過了發展的黃金時間,估值還縮了水。

創立一家公司,肯定得跟資本市場打交道。
避開這三個誤區,好的項目和好的團隊,
才有可能順利實現融資目標,才能保障公司按計劃成長。


本文源自:公眾號“秦朔朋友圈”(一上來就把你貶得一文不值的投資人,多半是“看上你了”)
稿:安迪
轉載:得到

----------
主旨:
1. 收入增長誤區
 很多創業者說的收入增長,靠的是地區性的擴張。
 但是投資人要的,是“有壁壘的增長”,是持續不斷的升級。
 比如你有渠道壁壘、技術壁壘,別人復制起來很難,就會受到投資人的歡迎。
 例如,兩家公司都要向國外發展。 A公司要去加拿大,B公司要去歐洲。
 而遊戲跟文化因素高度相關啊。加拿大跟美國文化相似,擴張就容易。
 歐洲各個國家的玩法不一樣,遊戲不能直接投放,必須不斷地收購歐洲本土企業,
 或者合作開發新遊戲。你看,兩家公司面臨的擴張難度完全不同。
 美國和加拿大,運營商的分成比例比較低。
 在歐洲,運營商的分成比例要高得多,而且忠誠度也更低。
 這麼一比較,A公司在北美擴張,成本更低,容易形成穩定的合作關係,壁壘比較高。
 B公司在歐洲擴張,成本要高得多,壁壘就低。該給誰更多錢,投資人很容易判斷吧?
2. 融資額度誤區
 在對項目做估值之前,創業者得先搞清楚:
 你到底需要多少錢,要太多或者太少都不行。
 創業者得適當地多要點。如果你的項目不容易被複製,
 在估值的基礎上增加20%到30%就足夠了;如果項目容易被複製,那就增加50%。
3. 作價的誤區,也就是你願意出讓多少股份
 一定要記住,不能太貪婪,因為市場競爭激烈,變化很快。
 舉個例子:
 有一批海歸在北京成立了一個藥品企業,
 專門在歐美買藥品專利,再來中國重新申請專利。
 當時,有個外資的風投,願意出400萬佔三成的股份。
 那時資本市場很火,藥品企業沒有同意。
 三年後,資本市場走下坡路了,藥品企業沒錢了,撐不下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