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得到-科學-改變世界的“木桌子效應”

文章出處:改變世界的“木桌子效應”


你聽說過這麼一個說法嗎?
說是有個諾貝爾獎級別的實驗,
只能在一個特定的木桌子上進行,如果換一個實驗桌就做不出同樣的結果了。
這並不是某個木桌子品牌的廣告炒作,
而是真實在科學界發生過的一個著名的故事,叫“木桌子效應”。
這個“木桌子效應”這麼有名,
是因為由它引出的一系列發現不僅影響了科學界,還改變了整個世界。


故事發生於20世紀初的歐洲物理學界,
當時物理學的一個熱門研究方向是“放射性”,
在這個研究領域誕生了很多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成果。
在意大利,有一個物理學家叫費米,他24歲的時候就是教授了,
29歲的時候,就成了意大利皇家院士。他的主要成果來自於對放射性反應的研究。
他一共發現了22種能與中子發生反應的物質。
 20世紀30年代的某一天,費米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出來了。
但怪異的事出現了,其他科學家試圖重複費米報告中的實驗,
卻怎麼也得不到和費米相同的實驗結果。於是有些科學家開始懷疑費米的實驗結果是錯的。

費米當然不願意看到自己辛苦做出的發現是錯的,
所以,他又一次回到實驗室重複了他的實驗,結果和之前一樣。
哎,這就奇了怪了,難道上帝顯靈了?為啥他做就能得到這個結果,別人做就做不出來呢?
幸虧費米不單單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他還是理論物理學家
為了捍衛自己的研究成果,他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他說中子有快有慢,而他做實驗的時候用到的木桌子表面有氫原子。
這些氫原子會把快中子變慢,這就增加了打破其他原子核的效果。
所以,在木桌子上用中子撞擊某些物質,就會有明顯的反應,
而其他人因為沒有在木桌子上重複這些實驗所以得不出相同的結果。
為了證明這個理論的可靠性,費米又進行了其他的實驗。
他在中子源和被攻擊的物質之間放了一片石蠟,
讓中子先穿過石蠟再進行撞擊,效果竟然提高了百倍。
有了這麼有力的實驗結果,費米提出的中子有快有慢的理論很快就被科學界接受了。
而且他憑藉木桌子上的中子實驗獲得了諾貝爾獎

20世紀30年代,費米把他的慢中子理論帶到了美國,
用它來控制核反應速度,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原子反應堆,為美國的核彈計劃做出了貢獻
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原子彈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木桌子效應改變了世界。


實際上,
“木桌子效應”是科學界裡一個並不罕見的現象,指的是某些科學實驗的不可重複性。
也就是說一些實驗在此時此地得到一個結果,換一個時間地點就沒辦法得出同樣的結果。
這種不可重複性在如今的科學界也並不少見。
比如說,在針對心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的相關研究中,
就發現,這兩個領域裡的實驗,不可重複性分別高達60%和90%。
這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它恰恰說明了,
科學實驗的外部環境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有時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而外部環境又往往是很複雜的,當發生了這種不可重複性的時候,
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能像費米那樣,很快找到理論解釋。

儘管到今天,費米提出的中子有快有慢理論,
到底是不是當初那個“木桌子效應”的正確答案,依舊是個謎。
但是他的解釋卻誤打誤撞,開啟了核物理學的大門。
因此我們應該有信心,只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去發現,
那些謎題都只是暫時的,總有一天會得到解答。


本文源自:公眾號“利維坦”(木桌子效應和諾貝爾獎級的實驗)
稿:zisen
轉載:得到

------------
主旨:
有個諾貝爾獎級別的實驗,只能在一個特定的木桌子上進行,
如果換一個實驗桌就做不出同樣的結果了。
這並不是某個木桌子品牌的廣告炒作,
而是真實在科學界發生過的一個著名的故事,叫“木桌子效應”。
這個“木桌子效應”這麼有名,
是因為由它引出的一系列發現不僅影響了科學界,還改變了整個世界。

故事發生於20世紀初的歐洲物理學界,
在意大利,有一個物理學家叫費米,他24歲的時候就是教授了,
29歲的時候,就成了意大利皇家院士。他的主要成果來自於對放射性反應的研究。
他一共發現了22種能與中子發生反應的物質。
20世紀30年代的某一天,費米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出來了。
但怪異的事出現了,其他科學家試圖重複費米報告中的實驗,
卻怎麼也得不到和費米相同的實驗結果。於是有些科學家開始懷疑費米的實驗結果是錯的。
幸虧費米不單單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他還是理論物理學家。
為了捍衛自己的研究成果,他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他說中子有快有慢,而他做實驗的時候用到的木桌子表面有氫原子。
這些氫原子會把快中子變慢,這就增加了打破其他原子核的效果。
他憑藉木桌子上的中子實驗獲得了諾貝爾獎。
20世紀30年代,費米把他的慢中子理論帶到了美國,
用它來控制核反應速度,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原子反應堆,為美國的核彈計劃做出了貢獻。
實際上,
“木桌子效應”是科學界裡一個並不罕見的現象,指的是某些科學實驗的不可重複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