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得到-學習-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

文章出處: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會處於不利的地位,這時候怎麼把劣勢轉化成優勢就十分重要了。
有本書叫《逆轉》,作者是怪才格拉德威爾,他在這本書裡說,隨著環境變化,
有些劣勢是能夠轉化成優勢的,有些看起來的優勢,其實是劣勢。
所以這本書主要是幫我們重新理解優勢和劣勢的關係,重新認識“以弱勝強”的內在邏輯

那為什麼優勢不全是優勢呢?
格拉德威爾提出了三條理論:規則理論、倒U型理論和小池塘大魚理論。


第一點,打破規則會讓比較弱的一方增加優勢
格拉德威爾舉了一個矽谷籃球隊的例子。
打籃球的時候,一般都是一方進攻結束之後,
就退回自己的半場防守,然後另一方發動進攻。
但矽谷有個學校的籃球隊的教練,就打破了這種規則。
進攻結束之後,不是退回去防守,而是在對方半場就開始防守,
有點兒類似今天的籃球賽裡,落後一方在最後進行的全場緊逼戰術。
這種從一開始就全場緊逼的戰術,搞得其他隊很不適應,
造成了對手不少失誤,讓這個矽谷球隊變成了一個強隊。
所以如果你處於不利,或者是比較弱的一方,
就要看看能不能打破規則,從別的角度尋找突破。


第二點是倒U型理論,幾乎所有的資源優勢都遵守這個理論。
這個理論的意思是,最開始的時候,增加優勢的資源會帶給你優勢。
但是在過了某個點之後,這種增加資源帶來的優勢就停止了,
如果繼續增加,反而會帶來劣勢。書裡舉了個教育的例子。
過去我們覺得班級人數越少,對學生越有好處,
但很多國家大班和小班教育教學效果差不多。
因為研究發現,一個比較理想的班級人數是18-24人,
學生太多,老師工作量太大,就沒辦法照顧所有的學生,也沒有精力去因材施教。
但如果學生太少,多樣性就不夠, 學生就會變得更單一更從眾。


第三點是“小池塘大魚”理論
是選擇做大池塘中可能被人忽視的小魚,還是選擇在小池塘中做一條大魚。
比如說哈佛,和其他普通大學比肯定有優勢,
但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大部分人都會在哈佛找到挫敗感,因為你周圍都是很厲害的人。
比爾蓋茨就說,他在哈佛最大的發現,就是他不再是班上最聰明的人了。
意志不堅定的人,可能就在這種氛圍中會變得消沉。
而且有數據表明,雖然頂級學校那些優等生髮表論文的數量是最多的,
但普通學校的優等生髮表的論文,其實比頂級學校的好學生要多。
你看,改變環境,也能實現優勢和劣勢的轉換。


第四,有些很負面的經歷,也蘊藏著可以轉化為正面的東西
比如,閱讀障礙會給人理解知識帶來困難。
但研究表明,有些很成功的企業家都有閱讀障礙。
這些有閱讀障礙的人,有的人是因為變得更會聽人說話了,
有的人是變成更擅長辯論,更有說服力;另外一點就是這些人更能接受失敗。

再比如,二戰時期,倫敦遭遇的大轟炸,
專家發現,有一些人經歷不幸之後,對生活的其他恐懼也不那麼害怕了。
所以有些慘痛經歷在傷害我們的時候,也會讓人變得更強大。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些經歷過不幸的人,會從其中獲得一些心理上的力量。

其實優劣轉換的邏輯是很好理解的,
但很多時候,優劣勢的差距深入人心,
當所有人都在追求優勢的好處的時候,我們就很難冷靜地去看待問題。
所以如何保持一份冷靜,不被固有的觀念所左右,這一點其實更重要。

本文源自:《逆轉》
稿:寶利
轉載:得到

-------------
主旨:
1. 打破規則會讓比較弱的一方增加優勢
2. 倒U型理論

 最開始時,增加優勢的資源會帶給你優勢。
 但是在過了某個點之後,這種增加資源帶來的優勢就停止了,
 如果繼續增加,反而會帶來劣勢。
 例如:過去我們覺得班級人數越少,對學生越有好處,
 但很多國家大班和小班教育教學效果差不多。
 因為研究發現,一個比較理想的班級人數是18-24人,
 學生太多,老師工作量太大,就沒辦法照顧所有的學生,也沒有精力去因材施教。
3. “小池塘大魚”理論
 寧為雞口,勿為牛後的概念。
4. 有些很負面的經歷,也蘊藏著可以轉化為正面的東西
 比如,二戰時期,倫敦遭遇的大轟炸,
 專家發現,有一些人經歷不幸之後,對生活的其他恐懼也不那麼害怕了
 所以有些慘痛經歷在傷害我們的時候,也會讓人變得更強大。
 很多時候,優劣勢的差距深入人心,
 當所有人都在追求優勢的好處時,我們就很難冷靜地去看待問題。
 所以如何保持一份冷靜,不被固有的觀念所左右,這一點其實更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