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得到-商業-以前,只有窮人才喝牛奶?

文章出處:以前,只有窮人才喝牛奶?


牛奶這個東西大家都很熟,像是“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
這樣的口號已經讓很多人都相信,牛奶對人體是有很大好處的。但你知道嗎?
最開始,牛奶其實只是窮人家裡的食品,
甚至曾經因為生產商的黑心,一度被認為是“毒藥”,
後來,借助科學技術和資本市場的力量才被洗白,成功成為大眾營養的必需品。
最近公眾號“十五言”發了一篇文章,
為我們詳細分析了牛奶從窮人家的食物到全民營養品的逆襲之路。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牛奶最開始是怎麼出現的。
美國的一位社會學家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叫《完美食物:牛奶如何成為美國人的飲料》。
書裡說,
在19世紀以前的美國,鮮牛奶並不受歡迎,只有住在農村的農民們會把鮮牛奶作為早餐。
當時的貴族,或是稍微有些地位的人都不願意喝。
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大量飲用鮮牛奶會帶來身體不適,這個我們很多人都知道,
因為有乳糖不耐症的存在,部分人不能直接消化牛奶中的乳糖,
所以會有腹脹、拉肚子等等不消化的症狀;

第二呢,是當時的鮮牛奶很難保鮮,所以能每天喝鮮牛奶就說明家中飼養著牲口。
就因為這,鮮牛奶在當時被認為是貧窮和低賤的象徵。

但現在,我們身邊的現實告訴我們,牛奶不是一種全民都適合飲用的營養品嗎?
過去的一百多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是什麼力量,讓鮮牛奶從鄉村的產物變成了城市中的大眾消費品呢?


你肯定想不到,主要原因在於城市化和女性的職業化
在18世紀中期的英國工業革命之後,歐美開始走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
這一時期,大量的農村人口湧進城市。
城鎮化的直接結果,就是為女性提供了比較多的就業機會。
於是,大量的女性從家庭走向職場,
這種深刻的社會角色變遷也就直接影響了女性的生育安排,
牛奶哺育開始逐步代替母乳哺育。
你想啊,年輕母親忙於應付繁忙而高壓的城市生活,很難僅僅依靠自身的乳汁來養育小孩。
於是奶牛就成​​了這個時期新生嬰兒們的奶媽。
有了源源不斷的需求,鮮牛奶的市場也就開始形成了。
所以說,牛奶逆襲之路的第一步,就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女性社會角色變遷。

但是好景不長,巨大的需求驅動導致了鮮牛奶市場的發展越來越畸形。什麼意思呢?
當時的鮮牛奶一直供不應求,奶牛的產量也到達頂峰,
於是利字當頭的奶農們開始使用各種不健康的方法催奶。
比如給奶牛餵食酒廠的酒糟,刺激奶牛分泌奶汁;
還有把幾百頭奶牛關在狹小的牛圈裡,最大限度降低它們的活動量,強迫它們產奶。
這種殘酷的做法導致大量奶牛因為食物中毒和缺乏運動而生病,
產出來的牛奶,自然也就是不健康的。


別以為這就算完了,還有更惡劣的。
因為就算這麼極端,鮮牛奶還是沒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於是奶農們開始喪心病狂地摻假,像是水、臭雞蛋、澱粉,都被加入牛奶中。
這種“黑心奶”被大量供應給新生嬰兒的直接後果就是,
在1858年夏天,美國嬰兒的死亡人數劇增。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突然發現,鮮牛奶成了嬰兒殺手。

那你就會問了,我們現在對牛奶的印象可是相當不錯的。
劣質牛奶到底是怎麼重新洗白的呢?

兩個原因,
第一個,科技發展讓牛奶重回正軌。
雖然牛奶剛成為大眾化商品就走上了歪路,但是科學技術頑強地把牛奶帶回了正道。
我們都知道,牛奶非常容易滋生細菌和變質。這個問題怎麼被解決掉了呢?
就是大名鼎鼎的巴氏滅菌法。法國的化學家巴斯德發明的這種滅菌方法,
不僅利用較低的溫度殺死了病菌,同時也能保持食物中營養物質的風味
與此同時,運輸技術也有了進步,因為這時候牛奶玻璃瓶被發明出來了。
這樣一來,巴氏滅菌法和玻璃瓶兩大主要的技術齊頭並進,
恰好解決了鮮牛奶難儲存、難運輸的問題。
也就是說,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鮮牛奶終於成為健康而無害的了。

但你先別急,科學技術只是保證了牛奶的無害,我們還有第二個問題,
是誰讓大家相信應該每天都喝牛奶的?是商業營銷,這就是牛奶洗白的第二個原因
也就是說,科學技術為鮮牛奶洗脫了臭名,
而強大的商業營銷把鮮牛奶打造成了大眾日常營養補充的必需品。


關於這方面的營銷,主要有兩大策略,
一是鎖定兒童進行廣告,二是遊說政府進行立法。
因為科學技術成功洗脫了牛奶的污名,於是牛奶產業開始利用科學證據,
鎖定“牛奶對兒童身體有益”的觀點進行營銷。
比如當時維生素A的發明者,也是美國一位著名的營養學家就提出,
飲用牛奶的民族在各方面都更先進,他們會更高、更長壽、更進取。
這個說法影響了美國人的普遍觀念,得到了許多人的積極支持。
另一方面呢,奶農們也非常積極地進行政治營銷。
比如,美國通過了一個法案,允許奶農們聯合起來進行營銷,甚至鼓勵壟斷;
還有,美國聯邦政府通過了《全國學校午餐法》,規定說午餐裡必須有一定量的全脂牛奶。
所以說,商業營銷加上美國政府的支持和配合,牛奶成功進入了大眾的飲食結構。


現在你明白了吧,牛奶逐步發展為現代消費品,恰恰是近代社會變遷的縮影。
因為工業革命的影響,人們的社會角色、飲食結構發生了劇變,
於是女性調整了哺育嬰兒的方式,導致牛奶供不應求。

而巨大的供需缺口和監管制度的缺陷導致了市場的畸形,使牛奶成了“毒藥”,
直到科學技術的進步慢慢淨化市場,讓牛奶擺脫了污名。
最後呢,資本和市場強勢回歸,
借助著科學話語以及國家政府的緊密聯盟,終於把牛奶塑造成了全民營養必需品。


本文源自:公眾號“十五言”(鮮奶的逆襲之路:從窮人的食品到“白色神話”)
稿:曾翔
轉載:得到

---------
摘要:
牛奶最開始是怎麼出現的?
在19世紀以前的美國,鮮牛奶並不受歡迎,只有住在農村的農民們會把鮮牛奶作為早餐。
當時的貴族,或是稍微有些地位的人都不願意喝,有兩個原因:
1. 大量飲用鮮牛奶會帶來身體不適,這個我們很多人都知道,
 因為有乳糖不耐症的存在,部分人不能直接消化牛奶中的乳糖,
 所以會有腹脹、拉肚子等等不消化的症狀;
2. 當時的鮮牛奶很難保鮮,所以能每天喝鮮牛奶就說明家中飼養著牲口。
 就因為這,鮮牛奶在當時被認為是貧窮和低賤的象徵。
過去的一百多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是什麼力量,讓鮮牛奶從鄉村的產物變成了城市中的大眾消費品呢?
主要原因在於城市化和女性的職業化。

在18世紀中期的英國工業革命之後,歐美開始走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
這一時期,大量的農村人口湧進城市。
城鎮化的直接結果,就是為女性提供了比較多的就業機會。
於是,大量的女性從家庭走向職場,
這種深刻的社會角色變遷也就直接影響了女性的生育安排,
牛奶哺育開始逐步代替母乳哺育。
當時的鮮牛奶一直供不應求,奶牛的產量也到達頂峰,
於是利字當頭的奶農們開始使用各種不健康的方法催奶。
比如給奶牛餵食酒廠的酒糟,刺激奶牛分泌奶汁;
最後,劣質牛奶到底是怎麼重新洗白的呢?
1. 科技發展讓牛奶重回正軌
 就是大名鼎鼎的巴氏滅菌法。法國的化學家巴斯德發明的這種滅菌方法,
 不僅利用較低的溫度殺死了病菌,同時也能保持食物中營養物質的風味。
2. 商業營銷
 (1)鎖定兒童進行廣告,
 (2)遊說政府進行立法。
牛奶逐步發展為現代消費品,恰恰是近代社會變遷的縮影。
因為工業革命的影響,人們的社會角色、飲食結構發生了劇變,
於是女性調整了哺育嬰兒的方式,導致牛奶供不應求。
而巨大的供需缺口和監管制度的缺陷導致了市場的畸形,使牛奶成了“毒藥”,
直到科學技術的進步慢慢淨化市場,讓牛奶擺脫了污名。
最後呢,資本和市場強勢回歸,
借助著科學話語以及國家政府的緊密聯盟,終於把牛奶塑造成了全民營養必需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