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得到-兩性-一見鍾情靠譜嗎?

文章出處:一見鍾情靠譜嗎?


你相信一見鍾情嗎?小說裡,一見鍾情總是被刻畫成天雷勾地火,
電影裡也總會有一場華麗的艷遇。一見鍾情真有這麼神奇麼?
一個眼神兒,一個動作,一抹微笑就能讓你立馬電光火石、暗生情愫?
這種“一眼萬年”、“轟轟烈烈”的感覺誰都想嘗試一下,
可惜我們大多數人都只在電影裡見過,現實生活中很難遇到。
當然,這種小概率的偶發事件,
一般都會被籠罩上各種“命運”啊、“緣分”啊這些神秘的解釋。
要是有人能給我們支個招,讓咱也來一場轉角遇到愛,那該多好。

最近,心理學公眾號“了解你自己”發表了一篇文章,
給我們剖析了一見鍾情背後的那些規則。
如果你希望有人能對你一見鍾情,下面這幾條你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首先,你要明白,一見鍾情可能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聽了生物學家的描述,你甚至會有點兒失望。在他們的眼裡,一見鍾情沒你想的那麼浪漫。
從遺傳進化的角度來講,一見鍾情僅僅是我們人類為了選擇伴侶、
繁衍後代而產生的一種生物本能反應,只不過它發生得時間短、速度快,
有時會讓你感知不到。如果不能一見鍾情,也就不會再見傾心了。

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人和人之間之所以產生好感,都逃不過“吸引力法則”。
所謂“吸引力法則”,前提是:他人的出現對於我們有獎賞意義
而這種獎賞可以是直接的,比如相處時愉快的感受;
也可以是間接的,比如對方提供的物質、地位、情感等等,
滿足了我們的安全、歸屬及信任這些情感需求。
要是我們能夠更好地掌握這種吸引力法則,是不是一見鍾情就更容易發生了呢?

在一見鍾情這種事裡,顏值很重要
我們現在都說:這是一個看臉的社會。這話還真有心理學依據。

人與人之間最直觀的吸引,大多來源於外在。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對於外表好看的人總有一種
“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physical-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
說通俗點兒,就是一個美的人和一個醜的人站在你面前,
你會下意識地覺得那個長得好看的人更值得信賴,更容易相處。
所以那些天生帶了一副好皮囊的人自然更容易在愛情中獲得傾心。

波茲曼的著作《娛樂致死》討論的核心之一就是容貌的重要和形象的價值。
今天政客花在鏡子前的工夫比看演講稿的時間可多得多,
甚至有人還說,要換到今天,外貌稍遜色的林肯肯定當不上總統,
坐在輪椅上的羅斯福估計也做不了太久,
要想盡量贏得他人的好感,每天都必須保持整潔和乾淨,時刻準備著遇到心儀的Ta。
不過,長的醜也不能一桿子打死,咱還有別的補救方法。

心理學家還發現,人們會對和自己相似的人產生吸引力
無論是人格特徵、背景經歷還是興趣品味,人們傾向於和自己有更多共同點的人成為朋友,
而且相處起來比較不容易產生衝突和矛盾,也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交流
那些讓我們一見鍾情的人,往往身上都帶有我們自己的影子,
甚至有時候還會挖掘出對方身上的“偶像氣質”。
心理學家把這種氣質叫做“理想的自我”,是對未來的自己產生的某種期待。
也就是說,這些人身上具備一些我們一直期望卻始終未能得到的品質,
這種人在我們眼裡就變得很有吸引力。


第三,我們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有心理學家認為,
人與人之間吸引力的核心是“獎賞”(reward)和“正向互動”(positive interaction)。
我們在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擁有的時候,會衡量對方的相貌和對方接受自己的程度。
如果對方長相很有吸引力,
但是感覺自己完全沒有被接受的可能,那麼自然期望值也不會太高。
這跟我們本身自帶的“安全感”有關。
所以當我們在判斷對方是否會給出感情回應的時候,
常常容易錯估形勢,帶上主觀色彩和認知偏見。
那些對自己評價過低,對回應不抱有什麼期待的人,自然也就容易錯失良緣。


第四,就是我們常說的吊橋效應。
實驗發現,當人們在高處心跳加速的時候遇到了可能對我們有吸引力的人,
那麼我們對對方的吸引力評價會比平時要高,
這是因為,恐高引起的心跳加速,會讓大腦錯誤地發出“對方很有魅力”的信號。
如果你和約會對像一起做一些很刺激的事兒,
就會因為要給這種刺激感找個原因,
而不自覺地找到對象身上去,就會覺得是Ta讓你臉紅心跳、怦然心動的。
所以電影裡不常說嘛,想愛上一個人,就帶ta一起去蹦極吧!


第五,人們容易對離自己空間距離更近、相處時間更久、熟識程度更高的人產生好感
這種效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你和一個人接觸的越多,感情越容易增進;
相處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喜歡上他,
所以偶像劇裡面才會有人挖空心思刻意製造出一些浪漫邂逅,
存在感刷多了,自然也就容易動心了。

總結下來,要想在對方眼裡增加吸引力,你最好搬到離他Ta更近的地方,
帶Ta做一些刺激的事,經常在Ta跟前混個眼熟,明確地表現出你喜歡Ta,
當然歸根結底,還是要看臉。


那麼一見鍾情到底是不是真愛呢,這事兒爭論好久了。
心理學家認為,一見鍾情有時候還真不太可靠。
前面我們說到的,相似的人更具有吸引力。
但是反過來,我們常常會有一種“吸引力相似感”(Attraction Similarity),
就是人們遇到對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時,就會假想這個人與自己是相似的,
還會在潛意識裡把對方當成那個理想的自己,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一見鍾情的人都會覺得“ta就是我的理想型”。
當你把期待投射到對方身上的時候,
便會努力不斷地去尋找彼此的相似性,自然吸引力也就越來越強。

可是這種認知很有可能是片面和扭曲的,
一旦隨著了解的深入,我們很可能會發現,
原來對方並不是想像裡的那個真命天子,一見鍾情的魔力也就消失了。
所以,一見鍾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我們的主觀判斷和想像之中的。
那些我們以為命中註定的巧合,其實是大腦有意識地挑選了某些信息傳遞給你。


但一見鍾情真的就不會牢靠嗎?當然不是。
心理學家發現,比起那些日久生情的伴侶,
一見鍾情能夠帶給雙方很強烈的浪漫體驗,這種體驗會讓他們更願意花時間相處,
也為之後長久的投入和現實的打磨做好了準備。
換句話說,一見鍾情很可能會帶出一段長久而深刻的感情。
其次,一見鍾情往往充滿激情,可以讓我們對對方有更美好的想像和正向期待,
這種積極的伴侶關係有利於化解衝突、增進感情
最後,正如前面我們說到的那樣,一見鍾情的人傾向於相信對方與自己更相似。
即便這種相似性不一定真實而準確,但他們在相處過程中仍然會不斷地試圖尋找相似之處,
盡可能地求同存異,化解衝突,而這種努力也更利於感情的長久發展。


本文源自:公眾號“了解你自己KnowYourself”
(你相信一見鍾情麼?研究:關於一見鍾情的科學)
稿:胡雨薇
轉載:得到

------------
主旨:
1. 一見鍾情可能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所謂“吸引力法則”,前提是:他人的出現對於我們有獎賞意義。
 在一見鍾情這種事裡,顏值很重要。人與人之間最直觀的吸引,大多來源於外在。
 波茲曼的著作《娛樂致死》討論的核心之一就是容貌的重要和形象的價值。
2. 人們會對和自己相似的人產生吸引力
 無論是人格特徵、背景經歷還是興趣品味,

 人們傾向於和自己有更多共同點的人成為朋友,
 而且相處起來比較不容易產生衝突和矛盾,也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交流。
3. 我們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人與人之間吸引力的核心是“獎賞”(reward)和“正向互動”(positive interaction)。
4. 吊橋效應
5. 人們容易對離自己空間距離更近、相處時間更久、熟識程度更高的人產生好感
 這種效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你和一個人接觸的越多,感情越容易增進;
 相處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喜歡上他,
 所以偶像劇裡面才會有人挖空心思刻意製造出一些浪漫邂逅,
 存在感刷多了,自然也就容易動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