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得到-中史-古代官員為什麼肯低薪就業?

文章出處:古代官員為什麼肯低薪就業?


中國的明清時代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一方面,是讀書人削尖了腦袋參加科舉考試,想當官;
另一方面,是官員的待遇不斷下跌,幾乎到了難以維持溫飽的地步。
曾國藩早年剛剛在北京當上七品官,每年的薪水是45兩銀子,1千多斤大米。
淪落到要租房住,過年要藉債。
那為什麼廣大知識精英還是對做官,這個低薪職業趨之若鶩呢?
最近,著名學者李勇就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揭露了背後的奧秘。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事實,這些讀書人裡面,
確實有一些完全不在意生活條件,就是要實現自己治國利民理想的的人,但是少。
大多數人,還是奔著當官的實惠去的。那有人要問了,不是說官員的待遇少的可憐嗎?
那錢從哪裡來呢?奧秘就在於他們手裡各種公開不公開的灰色收入
從秦漢到明清,中國一直是個巨大的農業國家,
財政收入有限,可國土遼闊,人民眾多,這也就需要很多官員進行分級管理。
所以歷代皇帝的任務,就是想盡辦法,
用固定工資,養活盡可能多的人手,這就決定了官員的工資不可能很高。

比如,清代,正一品官員的年薪,才不過180​​兩銀子,是最低的九品官員的5.7倍,
差別不是很高,而且絲毫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上百年不漲工資。
所以說這種局面下,皇帝知道做官的一定有所圖
也明白自己給官員的那點正經工資很難讓他們生活充裕,
所以唯一的途徑,就是許灰色收入的存在
正因為有這些灰色收入,
所以這麼憋屈的日子,這些當官的還在忍受,也沒人辭職回家種田做買賣。

比如從清代雍正年間,地方官就開始有一份叫“養廉銀”的收入,
是官員明面兒上工資的好幾倍,這也可以算現在“高薪養廉”的原始形態
這筆錢,一般從地方上的稅收裡走。
那麼京城衙門裡當差的官員呢,
沒有養廉銀,但到了一定層次之後,可以收到地方官送來的“炭敬”和“冰敬”
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打著取暖費和防暑降溫費旗號的公開賄賂
曾國藩之所以沒有這份額外收入,
估計是因為他所在的翰林院,相當於政府秘書處,是個清水衙門,沒啥實權。


那像曾國藩這種地位低下的京官,怎麼來實現自己的以權謀私夢想呢
他們的途徑就是把自己的職位當做一種期權,
一旦被外派到地方上做官,就立刻能夠財源滾滾,苦盡甘來

比如說,當官的家裡的田地,和人口,可以減免稅收和徭役。
所以明清兩代,很多農民就選擇連人帶地,投奔這些官僚地主。
減免的稅收,和糧食大部分也都進了這些當官的私囊,
比如明末著名官僚徐階,家裡就有良田萬畝,非常富裕。


官員的另一項合法灰色收入,就是公務開支招待費。
官員下基層,離任到任,免不了招待吃喝,衙門裡,筆墨紙硯這些文具,也是要自己買。
這項開支在明代,是從老百姓那裡收實物,比如雞鴨魚肉,點心蠟燭,甚至宣紙窗簾。
到了清代,這些東西全部折成了銀子,給官員,
本意是禁止官員另外向地方老百姓勒索攤派。
但實際上,當官的已經把這部分公款裝進了腰包,招待上下級吃喝,
購買文具的費用還是從老百姓那裡硬性攤派。這筆錢有多少呢?
軍機大臣每年兩萬四千兩,最普通的低級官員也有180兩。

我們知道,雖然這些灰色收入是公開的,甚至是制度化的。
但是它們和真正的貪污受賄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
得依靠皇帝和朝廷各部門官員的個人覺悟,才能管的住
不至於把老百姓搜刮到破產造反的地步。

所以貪腐永遠禁止不住。
從另一個角度說,杜絕貪腐,也是皇帝個人的意願,
正因為每個人都貪腐,所以每個官員都有了原罪,
有了把柄在皇帝手裡,這樣皇帝才會覺得你會忠心



本文源自:公眾號十年砍柴(低薪制下中國官員的活法)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
主旨:
為什麼廣大知識精英還是對做官,這個低薪職業趨之若鶩呢?
奧秘就在於他們手裡各種公開不公開的灰色收入
1. 金錢
 清代雍正年間,
 (1)地方官
  有一份叫“養廉銀”的收入,
  是官員明面兒上工資的好幾倍,
  這也可以算現在“高薪養廉”的原始形態。
 (2)京城衙門裡當差的官員
  沒有養廉銀,但到了一定層次之後,
  可以收到地方官送來的“炭敬”和“冰敬”。
  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打著取暖費和防暑降溫費旗號的公開賄賂。
2. 土地
 當官的家裡的田地,和人口,可以減免稅收和徭役。
 所以明清兩代,很多農民就選擇連人帶地,投奔這些官僚地主。
 減免的稅收,和糧食大部分也都進了這些當官的私囊,
 比如明末著名官僚徐階,家裡就有良田萬畝,非常富裕。
3. 特資費
 官員下基層,離任到任,免不了招待吃喝,
 衙門裡,筆墨紙硯這些文具,也是要自己買。
 這項開支在明代,是從老百姓那裡收實物,
 比如雞鴨魚肉,點心蠟燭,甚至宣紙窗簾。
 到了清代,這些東西全部折成了銀子,給官員,
 本意是禁止官員另外向地方老百姓勒索攤派。
 但實際上,當官的已經把這部分公款裝進了腰包,招待上下級吃喝,
 購買文具的費用還是從老百姓那裡硬性攤派。這筆錢有多少呢?
 軍機大臣每年兩萬四千兩,最普通的低級官員也有180兩。
雖然這些灰色收入是公開的,甚至是制度化的。
但是它們和真正的貪污受賄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
得依靠皇帝和朝廷各部門官員的個人覺悟,才能管的住,
不至於把老百姓搜刮到破產造反的地步。

❤得到-時間-決定成敗的碎片時間(番茄工作法)

文章出處:決定成敗的碎片時間


我們每天都感覺時間不太夠用,有無數的工作和事情要我們去處理,
尤其是在移動網絡時代。那麼那些工作效率很高的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大文豪魯迅曾經有一句名言“我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工作了”。
這裡面,就暗藏了一個時間管理學上非常有用的概念:“碎片時間工作法"
最近,公眾微信號”簡書“就寫了一篇文章,為我們詳細介紹了這種提高時間利用率的秘訣。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碎片時間呢?
就是我們每天整段工作時間之外的,那些零碎時間。
比如等電梯的時候,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臨睡前等待睡意來臨的那段時間,等等。
很多人在這些零碎的短暫時間里幹嘛呢?
刷刷手機,聽聽音樂,發呆,放空。但是這些時間如果匯總起來,
長度其實不斷,你可以把它們利用起來。

比如,你在等電梯的時候,可以用手機回復一封工作郵件;
在臨睡前,對明天的工作流程做一個簡單的預覽;
在飛機上,你可以拿出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做個PPT;或者寫寫出差匯報,工作總結。
我們身邊經常有這樣的人,給人一種工作狂的感覺。
但是呢,人家已經在無形之中,省下了不少整塊時間,
讓自己有空去休息、生活,達到了勞逸結合。

當然,有一種行為,跟碎片時間工作法看起來很像,
但後果截然相反,那就是工作時間碎片化,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把整段的工作時間切碎成了無數小片,
一會看手機,一會瀏覽網頁新聞,和同事閒聊兩句,
再打電話給自己訂個外賣,結果快下班了,自己工作進度還差著一大截,
只好拼命加班,甚至最後一個離開公司。
表面上他是公司的勞模,但實際工作質量和績效,總是掛在末尾。

為什麼工作時間切碎後,效率變差了?
我們的大腦從放鬆狀態轉換到專注,高效工作狀態,是需要一小段時間的,
好比汽車從靜止加速到一定時速需要一段時間一樣。
這段我們大腦的“加速”時間,因人而異,從1分鐘到10分鐘不等。
如果我們頻繁地從工作狀態切換出去,
無形中,我們的大腦處於專注,高效的絕對時間就少了很多。
好比一輛汽車總是頻繁地剎車,啟動,那平均時速肯定高不了


那麼,如何做到利用好所有碎片時間,同時保證自己的整段工作時間不被切碎呢?
文章說,我們可以嘗試下“番茄工作法”。
這裡的番茄,指的就是廚房裡的定時器,用來控制烹飪時間,
意思就是說,每天找出你精力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頭腦最靈活的時段,
比如早晨九點到十二點,
然後把這三個小時劃分為幾個番茄時段,比如六個,每個半個小時。
這裡面包括了25分鐘的工作時間和5分鐘的休息時間。

然後呢,在每個番茄時段內,給自己安排一個任務,
接著關閉所有的社交軟件和通訊工具,集中精力做事,25分鐘後,
再允許自己休息五分鐘,然後進入下一個番茄時段

反過來,如果你的工作,在規定的番茄時段內沒有做完,
你可以利用各種手機上的番茄工作控制app,標記一下進度。
然後選擇在自己的碎片時間內把它完成,力爭每天沒有任務殘留,今日事今日畢。
這樣,你就既能避免工作碎片化,也充分利用了閒暇的碎片時間,一舉兩得


本文源自:公眾號“簡書”(你是在利用碎片化時間工作,還是講工作時間碎片化?)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
番茄工作法,我已經在使用中,所以不需要作太多摘要,
內容僅下面這概念需要知識補充:
「為什麼工作時間切碎後,效率變差了?
 我們的大腦從放鬆狀態轉換到專注,高效工作狀態,是需要一小段時間的,
 好比汽車從靜止加速到一定時速需要一段時間一樣。
 這段我們大腦的“加速”時間,因人而異,從1分鐘到10分鐘不等。
 如果我們頻繁地從工作狀態切換出去,
 無形中,我們的大腦處於專注,高效的絕對時間就少了很多。
 好比一輛汽車總是頻繁地剎車,啟動,那平均時速肯定高不了。」

❤得到-教育-怎樣給孩子建立真實的自信

文章出處:怎樣給孩子建立真實的自信


今天有些家長會讓孩子學很多才藝,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孩子會更有自信。
如果其他的小朋友會才藝,自己的孩子不會,就會感到自卑。
但公眾號“心理公開課”有篇文章說,
這種依靠外在表現建立的自信,是一種不允許被否定的自信。
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這種自信有可能變成自卑。

什麼叫做“不允許被否定的自信”呢?
舉個例子,小朋友童童和樂樂在一起玩,樂樂一下子背了好幾首唐詩,
童童的媽媽就誇樂樂說:“樂樂真棒,能背這麼多唐詩。
”童童一听就不高興了,然後對媽媽說:“那你讓樂樂做你的孩子吧。”
這就是一種不允許被否定的自信。
其實,童童也很愛學習,但是他畢竟精力有限,不可能樣樣都很棒。
媽媽誇別人的時候,童童就覺得是在否定自己,
哪怕不是真的否定,也會打擊他的自信。
時間一長,這種孩子就有可能在更優秀的人面前感到自卑。

我們換一個角度想一下,
如果別人的表現不會影響童童,他的自我價值感就是比較穩定的,
這樣他才不會太敏感,更願意欣賞別人,從別人身上學東西。

那作為家長,怎樣幫孩子建立真實的自信呢?
文章說,孩子其實是在親子關係中不斷認識自己的
家長怎麼看待孩子的成功和失敗,孩子將來就怎麼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敗。
所以家長幫孩子建立自信的時候,有三點需要注意。


第一,做家長的,要先改變自己對自信的看法
家長首先要知道,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時候,自己是怎麼面對的
如果被別人否定了,還覺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如果家長能在生活中不那麼苛求自己,這種享受當下的生活狀態對孩子更有價值。


第二,要容納孩子被否定時的真實挫敗感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他是可以有負面情緒的,然後幫孩子從這種情緒中走出來。
比如,孩子遇到挫折了,情緒很不好,
這時候你不要和他說別哭,說你不喜歡失敗了就哭的孩子。
而是要抱一抱他,讓他知道,就算失敗了你也愛他

再比如,孩子因為怕失敗不願意嘗試的時候,你要理解他,
等他平靜以後,跟他一起討論,從這次經歷我們能學到什麼?
要讓孩子知道你們的關係是安全的,這樣他才願意去探索世界。


第三,提升自我覺察能力
當你覺得孩子被否定時候,要想想是自己的情緒,還是孩子的情緒。

舉個例子,童童的爸爸給童童和樂樂出算數題,
讓他們倆搶答,童童總能搶到並且回答正確。
樂樂的爸爸看到後,就幫樂樂開脫,說樂樂在幼兒園還沒學算數,所以答不出來。
本來樂樂玩得挺開心的,但聽到爸爸的話之後,就突然變得很不高興了。
在這個例子裡,爸爸之所以幫樂樂開脫,是因為他覺得比賽就是要爭第一,
樂樂一直答不上,自信心肯定受到了傷害,所以才替樂樂辯解。
樂樂本來沒把答題當成一回事兒,
他之所以情緒不好,是因為感受到了爸爸的想法,體驗到了爸爸的挫敗感。
所以,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為了避免孩子自卑做的一些事情,反而破壞了孩子的自信

總結一下,父母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時候,要注意這三點:
首先要改變自己對自信的看法,
然後要容納孩子被否定時的挫敗感,
最後父母要提升自己的覺察能力,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強加給孩子。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心理公開課”(孩子自卑,是因為你沒有給他自信的機會)
稿:一顆得意的荷包蛋
轉載:得到

-----------
主旨:
孩子其實是在親子關係中不斷認識自己的。
家長怎麼看待孩子的成功和失敗,孩子將來就怎麼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敗。
所以家長幫孩子建立自信的時候,有三點需要注意
1. 做家長的,要先改變自己對自信的看法
 家長首先要知道,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時候,自己是怎麼面對的?
 如果被別人否定了,還覺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如果家長能在生活中不那麼苛求自己,這種享受當下的生活狀態對孩子更有價值。
2. 容納孩子被否定時的真實挫敗感
 孩子因為怕失敗不願意嘗試的時候,你要理解他,
 等他平靜以後,跟他一起討論,從這次經歷我們能學到什麼?
 要讓孩子知道你們的關係是安全的,這樣他才願意去探索世界。
3. 提升自我覺察能力
 舉個例:
 童童的爸爸給童童和樂樂出算數題,
 讓他們倆搶答,童童總能搶到並且回答正確。
 樂樂的爸爸看到後,就幫樂樂開脫,說樂樂在幼兒園還沒學算數,所以答不出來。
 很多時候,父母為了避免孩子自卑做的一些事情,反而破壞了孩子的自信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得到-教育-要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文章出處:要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很多家長都覺得,成年人的社會競爭太激烈,
要想讓孩子長大以後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就得從小培養他的競爭意識。
所以拼命給孩子灌輸爭第一,要做就做最好的思想。
但是有本書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本書的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說,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能勝出,過早地強調競爭意識反而會危害孩子的發展。
為什麼這麼說?作者給出了兩點原因。

第一個原因,童年就不是培養競爭意識的時候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成長為成年人的過程,其實就是從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階段。
這個過程最需要的是什麼?是向內積累,而不是向外擴張。
說白了,就是你讓孩子競爭之前,要先讓他積累足夠的競爭力。
不然的話,沒能力競爭,卻不得不競爭,
那結果就是,不僅浪費了孩子本來的潛力,還嚴重地打擊了孩子的自信。
導致孩子在今後的成長道路上,遇到任何事都只會想,萬一我做不好怎麼辦。
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很多事只要你做了,結果都不會太糟,怕的是你不敢做。
所以說,在孩子童年階段,家長的首要責任是,不要打擾孩子的自我發展。
如果有條件的話,再給一點助推力,幫助他挖掘自己的能力。
但是,大多數家長就是做不到,總是跟孩子說,
你要比別人多會背幾首唐詩,你要上重點學校,你要排到班級前十名等等。
導致孩子從小就在焦慮的氛圍下成長,
處理不了壓力,只會變得越來越無力、自卑,或者走向叛逆。


接下來說第二個原因,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競爭的洪流,會有以下三方面的損害

第一個損害是會破壞孩子的合作能力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合作能力是他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而合作能力的基礎是友善、誠實、寬容等等。
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競爭力,首先要培養好他的品行,這樣才能打下合作的基礎
可現在的情況是,幾乎從幼兒園開始,孩子的一切活動就是以競爭為目的,
哪怕是玩遊戲,都會出現以贏為目的的情況。
你想想,這種持續不斷的競爭訓練,培養出來的孩子,怎麼指望他長大了就有合作能力?
沒有合作能力的人,競爭力又會怎麼樣呢?
所以說,想讓孩子獲得真正的競爭力,就不要從小強調競爭意識。

第二個損害是可能會培養出病態的奮鬥者。什麼意思呢?
有些孩子確實能被訓練得很有“競爭意識”,
從小就表現出極度的爭強好勝,但它的副作用也很明顯。
比如,小學生為了不丟掉副班長的職務,每節課都坐得筆挺,
蚊子落到胳膊上,都不肯去打一下,生怕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
對這樣的孩子來說,給他任何社會標准他都能適應。
可這樣的壞處是什麼呢?壓抑天性咱們就不說了,
還有另外一點,就是可能會培養出病態的奮鬥者。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自控力、意志力都是有限的,
一個人總是在這些小細節上控制自己,就很容易在大是大非上出現失控。
比如學生高考失利跳樓啊,為了拿獎學金謀害同學啊等等。
這樣就付出了生命或自由的代價,顯然是不值得的。


還有,第三個副作用,就是會損害孩子的身體健康。這一點在科學上已經得到了證實。
長時間的壓力首先會在情緒上積澱毒素,影響做事效率。
然後情緒上的毒素積累多了,就會影響到生理健康。
而且,還有研究發現,
壓力太大會影響兒童腦垂體生長激素的分泌,
不僅會影響孩子身高,還有可能表現在其它方面,比如皮膚病等等。

所以說啊,讓孩子更強這個觀念是沒錯的,
畢竟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在社會上更好地立足,但是一定要講究方法。
在競爭這件事上,培養孩子的品格和競爭力,遠比培養競爭意識更重要。


本文源自:《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尹建莉
稿:曾翔
轉載:得到

---------
主旨:
不建議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有兩個原因。
原因1. 童年就不是培養競爭意識的時候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成長為成年人的過程,
 其實就是從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階段。
 這個過程最需要的是什麼?是向內積累,而不是向外擴張。
原因2. 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競爭的洪流,會有以下三方面的損害
 (1)損害是會破壞孩子的合作能力
 (2)可能會培養出病態的奮鬥者
  有些孩子確實能被訓練得很有“競爭意識”,
  從小就表現出極度的爭強好勝,但它的副作用也很明顯。
 (3)損害孩子的身體健康
  長時間的壓力首先會在情緒上積澱毒素,影響做事效率。
  然後情緒上的毒素積累多了,就會影響到生理健康。
  而且,還有研究發現,
  壓力太大會影響兒童腦垂體生長激素的分泌,
  不僅會影響孩子身高,還有可能表現在其它方面,比如皮膚病等等。
結論:在競爭這件事上,
培養孩子的品格和競爭力,遠比培養競爭意識更重要。

❤得到-創新-創造性思維的三個誤區

文章出處:創造性思維的三個誤區


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
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似乎已變成全社會都關心的大事了。
但問題是,到底啥是真正的創造性思維,人們其實還存在著不少誤區。
科普作家萬維鋼近日在一篇文章裡就談到了其中的三點誤區,
挺有啟發的,我來說給您聽聽。

第一個誤區是,創新是源於某個天才的靈光一現
舉個例子,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這個故事:有一年(1666年)英國鬧瘟疫,劍橋大學停課,
大物理學家牛頓也回到鄉下的農場去避難。
有一天,他坐在一顆蘋果樹下休息,然後被一個落下的蘋果砸中了腦袋。
結果這一砸,竟然砸出了牛頓的靈感,讓他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但事實上,這個故事其實是很不靠譜的。
有專家做過考證,這個蘋果的故事,牛頓本人從來都沒有講過。
那它是怎麼冒出來的呢?原來啊,它出自一本關於牛頓的回憶錄,
是在牛頓死後,一個完全不懂物理學的親戚寫的。

事實上,早在牛頓提出引力理論之前一個半世紀,
天文學家哥白尼就已經發現,太陽系中的各個行星都在圍繞太陽做橢圓形運動。
而在牛頓出版他的傳世之作以前,
另一個物理學家胡克也獨立地提出了引力的概念,並指出,它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那牛頓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呢?
厲害在他自己發明了一套數學工具,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微積分。
從數學上嚴格地證明了一個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引力,
必然會使行星圍繞太陽做橢圓形的運動。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呢?
說明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並不是源於天才的靈光一現,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
這是關於創造性思維的第一個誤區。


第二個誤區是,靈感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舉個例子,愛迪生有句名言: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但1%的靈感往往更重要。”
有人就對此解讀,覺得沒有靈感,流再多的汗水也是白搭。

但很多時候,你光聽一個人怎麼說是遠遠不夠的,你還得看他實際是怎麼做的。
愛迪生本人可從沒指望過任何靈感,他的成功完完全全就是靠汗水堆出來的。
就拿最有名的“發明電燈”來說吧。愛迪生是怎麼發明電燈的呢?
很簡單,他的團隊找了一大堆材料,然後一個一個地測試它們是否能用來做燈絲。
一種不行就試另一種,整整試了3000多種材料,最後才把能用來做燈絲的鎢給找出來。

愛迪生的其他發明也是如此。說白了,就是讓他公司的員工做一大堆測試性的實驗。
這些實驗絕大多數都會失敗。但是沒關係,你架不住他做的特別多,
而其中總會有一些實驗能成功。
靠著這種簡單粗暴的勞動密集型的研究方式,愛迪生最後擁有了1000多項發明專利。
你說,這和靈感有很大的關係嗎?


最後,關於創造性思維的第三個誤區是:越是大膽、離奇、敢打破​​禁忌的想法,就越值錢。
舉個例子,不少人覺得,什麼都沒學過的小孩子才具有最佳的“創造性思維”,
只是被當前的應試教育壓制了天性,才逐漸失去創新能力的
更有甚者,
還有人覺得學術界的人已經被各種條條框框所禁錮,不可能做出什麼重大的成果了;
反倒是那些什麼都沒有學過的人,才有可能趟出一條血路。這種看法,完全是大錯特錯

真正的創造力不但要求新穎,更要求正確和有用。
那什麼樣的創意才會正確和有用呢?它必須得以那些已經得到證明的好想法為基礎。
換句話說,它得從堅實的“土壤”裡生長出來,而不能憑空變出來

比如,在1905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專利局職員,提出了一個反對牛頓力學的理論。
這個職員,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而這個理論,就是著名的狹義相對論。
經常有人拿這來說事兒,說這證明了非科學家也能做科學研究。
但事實上,愛因斯坦已經在當時最有名的大學裡受過最完整的科學訓練。

更重要的是,當時已經有人做過關於光速的實驗,
也有人發展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工具,而這正好是狹義相對論的實驗和數學基礎。
愛因斯坦恰恰是利用這些基礎,才構造出狹義相對論。

試想,如果愛因斯坦沒受過任何科學訓練,
也不了解最新的科技進展,完全靠拍腦袋來做研究,那他也只能提出一些民科理論罷了。


所以你看,創造性思維固然很重要,
但沒有任何知識基礎的創造,注定只能淪為胡鬧。
要想真正做出了不起的創新,別指望靈感,還是要靠汗水。



本文源自:南方周末(別指望靈感,還是要靠汗水—“創造性思維”的三個迷信)
稿:王爽博士 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特聘研究員
轉載:得到

------------
主旨:
普遍對創新思維的錯誤:
錯誤1. 創新是源於某個天才的靈光一現
 舉個例子,很多人認為引力概念來自於牛頓,其實不是。
 早在牛頓提出引力理論之前一個半世紀,
 天文學家哥白尼就已經發現,太陽系中的各個行星都在圍繞太陽做橢圓形運動。
 而在牛頓出版他的傳世之作以前,
 另一個物理學家胡克也獨立地提出了引力的概念,並指出,它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那牛頓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呢?
 厲害在他自己發明了一套數學工具,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微積分。
 這說明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並不是源於天才的靈光一現,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
錯誤2. 靈感總是可遇而不可求
 看愛迪生怎麼發明電燈就知道其努力。
 愛迪生本人可從沒指望過任何靈感,他的成功完完全全就是靠汗水堆出來的。
錯誤3. 越是大膽、離奇、敢打破​​禁忌的想法,就越值錢
 舉個例子,不少人覺得,什麼都沒學過的小孩子才具有最佳的“創造性思維”,
 只是被當前的應試教育壓制了天性,才逐漸失去創新能力的。
 這種看法,完全是大錯特錯。
 真正的創造力不但要求新穎,更要求正確和有用。
 那什麼樣的創意才會正確和有用呢?
 它必須得以那些已經得到證明的好想法為基礎。
 換句話說,它得從堅實的“土壤”裡生長出來,而不能憑空變出來。
 例如,愛因斯坦構造出狹義相對論,是因為在他之前有人做過關於光速的實驗,
 也有人發展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工具,而這正好是狹義相對論的實驗和數學基礎。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得到-行銷-麥當勞、肯德基為啥都是暖色調

文章出處:麥當勞、肯德基為啥都是暖色調


問你一個問題哈:如果現在讓你給一家快餐店設計個標誌,你會給它設計一個什麼顏色的Logo呢?如果讓你打造一個奢侈品牌網站,你又會給網站設計一個什麼色調呢?最近,台灣的一個科技雜誌 inside 就發表了一篇文章,聽我給您講完這篇文章,您就會知道,原來在商業營銷中,色彩還有這麼大的學問。

你有沒有註意到,像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快餐店,它們的店面色調都基本是紅色的?這可不是偶然,實際上,如果你仔細看看其它品牌的快餐連鎖店,比如真功夫啊、永和豆漿啊等等,它們從商標到店面基本都是紅色啊、橙色啊這樣的暖色調。實際上啊,有研究表明:像紅色、黃色這樣的顏色,能夠刺激人的飢餓感和食慾,同時還給人帶來幸福友好的感覺。所以作為快餐文化,紅色、橙色或者黃色就成為了其主色調的不二選擇。

另外,像紅橙黃這樣的暖色,還會給人一種廉價的感覺。所以你看,這就是為什麼淘寶、天貓、京東還有一號店啊,它們的網站和Logo也是清一色紅色的原因,這樣當你沐浴在一片紅色和橙色的主題網站下購物時,就會無形中覺得它們的商品好便宜哦,趕緊買買買。我們知道,噹噹網最初是在線賣書的平台,當時它的Logo是綠色的,後來它也轉型成為了線上百貨銷售平台,而相應地,噹噹的Logo也變成了紅色的背景,你去App商店看看就知道了。

再回到之前​​的問題,如果讓你設計一個奢侈品牌,比如名貴包包啊或者跑車什麼的,該給品牌設計什麼顏色,才能最好地贏得消費者呢?這下你肯定知道不能用紅色了,因為它會給人們帶來廉價的感覺,與奢侈品的定位格格不入。答案就是,黑色或者類似的深色色調,因為這樣子的顏色可以給人一種優雅、精緻、權威的感覺。不信你看看那些馳名中外的奢侈品牌,比如卡地亞啊、Coach啊、蘭博基尼啊,它們的商標和網站大多數都是黑色或者深色的。

剛剛說過當當網之前是深綠色的,那麼像綠色或者藍色這樣的顏色,又會給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呢?實際上,藍綠色調會給人一種平靜、可靠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最初以賣書為平台的噹噹網會使用綠色Logo的原因。另外,因為藍色能夠體現出信任感,所以它也廣泛應用於各種與錢直接打交道的產品上。不信你看咱們手機上用的支付寶、或者旅遊購票的攜程、去哪兒,是不是都清一色是藍色或者綠色?這正是因為藍色可以給予你安全感,讓你有一種把錢交給它們放心的感覺。在國外,很多政府或者移民局的網站也基本是藍色或深藍色的色調。

不僅單一的顏色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各種顏色的不同組合,也會影響我們的購買欲。比如說宜家的同款家具,就會經常推出不同顏色的款式銷售;而蘋果公司的iPod、主打中端品牌的iPhone 5C 手機,優衣庫同一款式的衣服,也經常推出不同顏色的款式一起出售。這是因為,鮮豔顏色的組合會提高我們的購買欲。如果你最初是在猶豫“我到底該不該買這款手機”,那麼當你看到五彩繽紛搭配在一起的組合之後,你的想法就會下意識地變成:“這些手機好漂亮,我到底該買哪種顏色的呢?”這樣就無形中提高了人們購買它的概率。而當你把衣服買回家時,穿不了一段時間就覺得,其實也不過如此,就懶得穿了。這是因為,沒有了那些五彩繽紛顏色的陪襯,單件商品對你形成的色彩衝擊力大大降低了。

所以你看,對於不同類型和檔次的品牌,給它們設計一個合適的色調還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使用和搭配得當的色​​彩,甚至能夠無形中提高品牌的競爭力。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很多公司都要高薪聘請設計師了吧?

本文源自:科技雜誌inside《橘色暗示廉價,而黑色象徵高級——色彩是怎麼影響使用者的觀感? 》《為什麼 IKEA 一個產品要出那麼多顏色? 》
稿:李程遠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學者


------
摘要:
紅色、黃色這樣的顏色,能夠刺激人的飢餓感和食慾,
還有給人帶來幸福友好、以及廉價的感覺。
所以作為快餐文化,
紅色、橙色或者黃色就成為了其主色調的不二選擇。
 
黑色或者類似的深色色調,因為這樣子的顏色,
可以給人一種優雅、精緻、權威的感覺。
所以奢侈品的商標和網站大多數都是黑色或者深色的。

綠色調會給人一種平靜、可靠的感覺、藍色能夠體現出信任感,
在國外,很多政府或者移民局的網站也基本是藍色或深藍色的色調。
 

五彩繽紛搭配在一起的組合之後,你的想法就會下意識地變成:
“這些好漂亮,我到底該買哪種顏色的呢?”
這樣就無形中提高了人們購買它的概率。

得到-心理-樂觀真的能治病?(希望感最重要)

文章出處:樂觀真的能治病?

以前我們總是聽說,那些患了絕症的人,如果能保持樂觀的心態,再輔以科學治療,那說不定可以最終戰勝病魔,甚至可以完全康復。從科學上來說,這的確有可能會發生,但起作用的可不是什麼樂觀心態。單純的樂觀態度,雖說短期而言可以快速改善情緒,但長期而言,並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微信公眾號“Know Yourself”上有篇文章就說,真正起作用的,其實是個叫“希望感”的東西。

那什麼是希望感呢?跟樂觀又有什麼不同?其實啊,希望感包括兩種思維特點:第一個是路徑思維,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夠找到很多路徑來達成目標,有一種“我會找到方法來完成它”的信念。比如很多頭腦靈活的人,往往比固執的人更能體會到希望感,這是因為他們在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總能發現另一條新的路,始終保持積極探索的狀態。

希望感的另一個思維特點叫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說,能意識到自己能夠有效地掌控自己的行為。我們常常會發現,很多成功人士都興趣廣泛、多才多藝。比如一些商業大佬非常擅長打高爾夫或者戶外健身,或者精於書法、音樂。這就是因為,他們在這些業餘愛好上所取得的進步,恰恰能夠幫助他們增強自我效能感。比如健身的時候,他們能感覺到自己對身體的掌控感,甚至是感受到肌肉在跳動。再比如,一些商業大佬在生意上面臨挫折,他們往往能夠通過在高爾夫球場上的出色表現,找回自我控制的感覺,幫助自己恢復信心和希望。

前面我們提到,希望感不同於樂觀。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希望感並非一種簡單的情緒和態度,而是一套系統的科學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路徑。是可以通過不斷訓練加以提高的。而樂觀呢,如果過了頭,往往就變成了盲目樂觀,忽視了客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就像是魯迅小說裡的 阿Q 一樣,雖然他很擅長自我安慰,但長遠而言並沒有改善自己的處境,這種消極情緒會不斷累積最終爆發。而希望感則恰恰相反,它要求我們理性地分析現實處境,檢查、糾正自己內心的錯誤認知,並且針對現實情境做出積極主動的回應。

比如說,哈佛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史蒂芬就通過創造希望感,延長了自己的生命。他在40歲那年被診斷出胃癌,醫生說他只能再活8個月。其實從正常人的角度而言,大家都會相信醫生的話,而且從經驗上看,這也的確符合他這種癌症階段的平均存活時間。所以正常人自然而然就會感到很絕望。

那這位教授是怎麼做的呢?他蒐集了大量資料,根據自己的年齡、生活方式、醫療狀況等因素來進行評估,他認為自己相對年輕,生活方式比較健康,能夠享受到的醫療服務也比較優質,而且能夠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為自己安排科學的保養和健身計劃,所以他認為自己可以活得更久一些。而最終的結果是,他隨後繼續生活了20年。

像上面這樣的理性分析,一方面幫他糾正了錯誤認知,因為醫生對他的個人情況往往不夠了解,僅僅是根據普通人的情況作出一般性的判斷,和他的真實情況有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理性分析,他也給自己創造了希望感,改善了心情,並且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積極注意保養和鍛煉,最終延長了自己的生命。

其實,像是史蒂芬教授這樣創造希望感的方法,對我們非常有用。研究者們基於很多案例,總結出這樣一套建立希望感的方法論,一共分為四步:第一,要找到能夠讓自己興奮的事情作為目標;第二,要明確為了實現目標,有哪些可行的路徑;第三,要進一步去思考,在這些路徑上分別可能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第四步,思考如何做,才能夠繞過這些困難。

如果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這套方法論並不是忽視眼前的問題,而是直面實現目標過程中的困難,並且採取積極主動的策略來應對。總之,希望感的獲得,最終要基於對現實問題的積極應對,而不是被動接受,這也是它跟盲目樂觀的區別所在。

所以,當你下次再次感覺到自己陷入絕望的時候,要明白僅僅保持樂觀心態是不夠的,你不如也嘗試一下這四個步驟,幫助自己建立希望感吧。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Know Yourself”(你有沒有這9種類型的無望感?)
稿:耿天成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得到-教育-幼兒園會阻礙孩子的社交能力?

文章出處:幼兒園會阻礙孩子的社交能力?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總在家待著容易內向,多出去和同齡人接觸接觸,
以後在社會上才有社交優勢,所以早早地就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去了。
但是孩子去了幼兒園之後,家長會發現他們多了很多原來沒有的毛病,
比如對人態度更野蠻,喜歡坐在地上耍賴,發脾氣時還會亂扔玩具,等等。


最近,公眾號“常青藤爸爸”發了篇文章說,這可不是個別現象。
已經有研究發現,上幼兒園雖然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和數學水平,
但是卻不利於培養他們的社會行為。甚至,越早上幼兒園的孩子,受到的負面影響越大。
你可能覺得,是不是幼兒園的水平太低啊?
也不是,很多家庭條件好的孩子,
上的都是質量比較高的幼兒園,但他們受到的負面影響反而是最大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文章總結了兩點原因。
第一,孩子在幼兒園會感受到慢性壓力。壓力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
我們體內有一種和壓力有關的荷爾蒙,叫皮質醇。
正常情況下,一個健康的人每天早上的皮質醇分泌量最多,
然後在一天當中慢慢減少,直到睡覺前降到最低。
但是皮質醇會受到心理壓力的影響,壓力越大,分泌的就越多。

加拿大的科學家曾經測量過一群孩子的皮質醇指數,
他們發現,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皮質醇指數比在家的時候要高很多,
而且在全天都處於一個較高的狀態。而皮質醇水平過高,
人的社會行為就會受影響,比如攻擊性會增加,或者變得更加多動等等。

這種慢性壓力來自哪兒呢?研究者認為,這和孩子的安全感有關。
在家裡的時候,不管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都圍著孩子轉,這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而到了幼兒園,每個老師得帶好幾個孩子,精力有限,對孩子的情緒變化不那麼敏感,
這種忽略會給他帶來不安全感。如果幼兒園還時常換老師的話,孩子的安全感就更低了。

另外,皮質醇指數也和年齡有關。孩子在3、4歲的時候,受皮質醇影響最大。
在中國,3歲正好是孩子們上幼兒園的年齡,所以這也能解釋:
為什麼很多孩子在入園的時候有很強的焦慮感,
而且這段時間也是他們負面社會行為出現最多的時候。


這是幼兒園不利於社交的第一點原因,幼兒園會帶來慢性壓力。
接下來我們看第二點原因,孩子和同齡人接觸,不能培養出正確的社交行為。
這個說法好像很反常理,我們都是在和同齡人交往的過程裡提高的社交能力,
怎麼到了孩子這就不行了呢?因為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是需要模仿的,
和同齡人相處的時候,他們只會有樣學樣,也分不出學到的行為是好的還是壞的。

比如,在家的時候,孩子和家長分享他的玩具,家長都會表示感謝,或者表揚他。
而且孩子也知道,分享的玩具是可以拿回來的。
但當他和一個同齡人分享玩具時,他可能得不到任何好處,玩具也很可能拿不回來了。
這種經驗就教給了孩子一個錯誤的社交反應。
所以,很多家長會發現,上了幼兒園之後,本來還很大方的孩子一下變小氣了。
再比如,一個孩子在幼兒園發脾氣,習慣性地滿地打滾。
另一個孩子本來沒有在地上亂滾的習慣,
但他看到之後,發現原來還可以這麼發脾氣,馬上就學會了。
所以,家長會發現,孩子上幼兒園不到一個月,吵鬧的花樣就變多了。


以上就是幼兒園沒法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兩點原因。
那麼,該怎麼解決這些負面的社交影響呢?文章提出了兩點建議。
第一,家長可以選擇那些有足夠活動空間的小班制幼兒園。
有研究發現,給孩子帶來壓力最小的幼兒園環境是孩子少於15個人,老師少於4個人的時候。如果幼兒園的空間足夠大,也可以有效減少孩子的壓力感。
雖然這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到的,
但是家長們可以多考慮一下那些家庭式的幼兒園,而不是非得去大型的名牌公立幼兒園。

第二,選一位有愛心,能給孩子足夠安全感的老師
老師除了能給孩子安全感之外,還能及時對不合適的行為進行勸誡和引導​​,
讓孩子知道什麼才是對的。家長也要和老師 保持溝通,
多多觀察老師如何引導孩子,和孩子的關係怎麼樣,等等。

當然了,雖然說越早上幼兒園,對孩子社交的負面影響越大,
但我們也要看到,孩子和同齡人的交往是他成長的必經之路
而且幼兒園對提高孩子的獨立性和認知能力,是有很大好處的。
所以,這篇文章主要是想提醒各位家長,不要以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
他們的社交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畢竟,父母才是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最關鍵因素。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常青藤爸爸”
(在幼兒園與同齡人交往,孩子的社交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嗎?)
稿:一顆得意的荷包蛋
轉載:得到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得到-生物-動物界不擇手段的生殖大戰

文章出處:動物界不擇手段的生殖大戰


咱們都說“食色性也”,對咱們人類而言啊,傳宗接代那可是跟吃飯同等重要的事。
你看咱們人類,為了爭奪對象,那可是相當的拼,爭風吃醋時那股激動勁兒就別提了,
更有甚者,為了防範和對付情敵,有人還會不擇手段。
但是話說回來,你以為只有咱們人類才會為了擇偶這麼積極嗎?
跟昆蟲比起來,咱們這點傳播基因的衝動簡直差得太遠了。

比如說,以前的男人為了防止自己的女人偷腥,
自己外出時會給老婆綁上一條貞操帶,夠狠的吧。不過這點小伎倆昆蟲早用上了。
比如說,在日本有一類蝴蝶,它們交配過後,雄性會專門在雌性陰道內分泌一層黏液,
把雌性陰道堵住,不讓自己的“女人”再有機會跟別的雄性交配。
這種交配完還上把鎖的行為,簡直就是生物界裡頭貞操帶的鼻祖


另外,有這樣一類蜻蜓,它們的雌性在交配時,會把雄性的精子儲存下來,
​​在下次排卵時再取出來用於受精。
結果雌性蜻蜓的這一特徵,竟然引發了雄性意想不到的“精子大戰”。
有些雄蜻蜓在與雌蜻蜓交配時,如果發現雌蜻蜓體內還有其它雄性的精子,
會利用自己的生殖器強行把這些精子推開或者鉤出來,只讓自己的精子給雌性的卵子受精。
你看,這種睡了別人老婆還順帶毀掉別人精子的行為,
要換成咱們人類,人家老公估計得跟他拼命了。


再比如,咱們人類交配有各種各樣的體位,有的時候還有點激烈甚至變態。
不過跟昆蟲比起來,人類性交真的不算多麼重口味的了
。有一類俗名叫“南京蟲”的蝨子,它們的雄性在和雌性交配時,
壓根就不尋找對方的陰道,而是直接往雌蟲肚子上插個洞,然後讓精子順著血液進入卵巢。
所以這些雌蝨子經常肚子上是千瘡百孔,只需要看肚子上有多少個洞,
就可以知道它跟多少隻雄蟲交配過了。
你看,為了傳遞自己的基因,蟲子比咱們人類簡單粗暴多了 。


我們人類有許多同性戀行為,蟲子也不例外。
比如有這麼一類臭蟲,它們的雄性之間也有交配行為,不過和咱們人類不同,
蟲子搞基那也是為了傳遞基因:
兩隻同性臭蟲交配時,有一方會將自己的精子注入到另一隻臭蟲的精巢裡,
當另一隻臭蟲再和雌性交配時,前一隻臭蟲的精子也就會“搭便車”進入雌蟲的卵巢,
從而增加傳遞自己基因的可能性。
你看,為了傳遞基因,蟲子連搞基都不忘讓自己的精子搭順風車。


人們都說後媽不如親媽好,畢竟兒子不是親生的。
不過蟲子的繼父繼母可殘忍多了,
如果它們發現自己的對象還有其它人的小孩,那可就直接殺掉。
比如有這麼一類臭蟲,一般是爸爸帶孩子,當有雌蟲與雄蟲交配之後,
如果雌蟲發現這隻雄蟲還保護著其它雌蟲的卵,就會毫不猶豫地破壞掉。
通過殺掉競爭對手的孩子,雌蟲就能確保自己產的卵能夠得到最多的照顧。


以上這些,只是昆蟲為了傳宗接代不擇手段的幾個例子。
你看,傳遞基因是所有生物的本能,為了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
生物之間的競爭有時甚至會掀起一陣腥風血雨。
跟這些昆蟲相比,咱們人類在這方面的手段,還真算文明許多了。

本文源自:科普網站“泛科學”(只許交配不許失敗,不擇手段的生殖大戰)
稿:李程遠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學者
轉載:得到

❤得到-教育-你最應該對孩子說的三句話

文章出處:你最應該對孩子說的三句話
類似文章:得到-教育-走出四大誤區,讓孩子不再哭鬧


孩子大了,慢慢會變得有脾氣,有時會隨意發火。這時作為家長,你該怎麼辦?
有的會強硬地壓制孩子,對孩子說:“別鬧了,老實點。”
有的呢,可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就只好假裝沒看見,覺得敷衍一下就算了。
當然,你可能知道,這些做法是不對的,但又不知道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麼樣的。

最近,微信公眾號“心理公開課”發了篇文章說,
應對孩子這種負面情緒的正確做法很簡單,你只需要認真記住下面這三句話。


第一句,就是跟孩子說:“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憤怒。”
為什麼要對孩子說這句話呢?其實是告訴孩子,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我們知道,孩子在表達情緒時,其實背後隱藏著的是需求。
孩子生氣,衝家長發火,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的權益受到了侵犯。
心理學研究表明,憤怒和恐懼經常是同時出現的。
憤怒往往伴隨著恐懼,其背後隱藏的是對愛的渴望。

比如,當一個孩子衝著家長怒吼:
“夠了,我再怎麼努力都是沒用的,你們永遠不可能滿意的。”
這就意味著,孩子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家長的認可,感到委屈;
而更進一步,更深次的原因是,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愛與關懷,擔心父母因為自己不夠優秀而不愛自己。

而如果家長不明白這一點,看不到孩子內心的需求,
而是反過來批評、教育孩子,那孩子就會受到傷害。他後來可能會出現這幾種結果:
第一是覺得向家長表達情緒得不到理解,反正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獲得家長的愛,於是破罐子破摔,乾脆不努力了;

第二種情況是,孩子為了引起家長的重視,證明家長是愛自己的,
有可能通過各種破壞性行為來引起家長對自己的關注。

再一種結果是,孩子對父母開始產生怨恨,將來再次爆發,越來越嚴重。

其實這三種結果都是家長不願看到的。
所以在處理孩子負面情緒時,應該首先要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
“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憤怒。”同時用心覺察孩子在這情緒背後的需求,
而不是生硬地壓製或者枯燥地說教。


接下來,家長應該和孩子說的第二句話是:“對不起,我無心中傷害了你。”
這句話的關鍵是,承認自己的言行給孩子造成了傷害,並向孩子道歉。
這可不是向孩子示弱或者妥協啊,而是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感受、理解和關心他們。可能有的家長認為,大人在孩子面前,必須保持絕對的權威、不能認錯,
所以就盡力掩蓋自己對待孩子時的錯誤。那這樣的後果是,
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遠,帶給孩子的傷害越來越深。

具體的傷害會有兩種情況:

第一,是孩子將來可能會像自己家長那樣,老覺得自己對,別人不對。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妄自尊大,過高估計自己,
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對別人則總是持懷疑、否定的態度。

第二種情況是,孩子會屈從於家長的觀點,認為自己真的不行,老是不對。
那慢慢地他就容易變得很壓抑、自卑,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在社交上就不敢主動。

所以不論出現哪種情況,對孩子傷害都挺大的。
所以家長應該勇於向孩子承認錯誤,並向他道歉。


然後接下來,再對孩子說第三句話:“我的本意不是這樣的,我的本意是……”
這句話像畫龍點睛,它既是對道歉的進一步說明,
也是引導孩子恢復理性、回到正常的溝通上來。
其實孩子都明白,家長是愛我的,只是愛的方式不對。
比如,常常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不讓孩子幹這幹那;
或者侵犯孩子的隱私,不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但遺憾的是,大部分家長都沒注意到這點,還老是以為自己是在關心愛護孩子呢。

所以說,當家長看到孩子生氣、發火,需要想想,
這很可能是自己的言行無意中傷害了他們,應該及時道歉、解釋、澄清,消除誤解。
當孩子理解到家長並不是不愛自己,只是在愛的表達方式上沒有注意,
那麼他們的情緒就會得到正確的處置,也就不會造成家長擔心的、產生心理上的傷害了。

所以這三句話,作為家長的你一定要好好記住:
一,“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憤怒”;
二,“對不起,我無心中傷害了你”;
三,“我本意不是這樣的” 。

本文源自:公眾號“心理公開課”(當孩子向家長表達憤怒的時候,最希望聽到的三句話)
音頻稿:徐棄疾
轉載:得到

---------
主旨:
一,“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憤怒”
 為什麼要對孩子說這句話呢?
 其實是告訴孩子,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我們知道,孩子在表達情緒時,其實背後隱藏著的是需求。
 如果家長不明白這一點,看不到孩子內心的需求,
 而是反過來批評、教育孩子,那孩子就會受到傷害。
 他後來可能會出現這幾種結果:
 (1)覺得向家長表達情緒得不到理解,反正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獲得家長的愛,於是破罐子破摔,乾脆不努力了;
 (2)孩子為了引起家長的重視,證明家長是愛自己的,
  有可能通過各種破壞性行為來引起家長對自己的關注。
 (3)孩子對父母開始產生怨恨,將來再次爆發,越來越嚴重。
二,“對不起,我無心中傷害了你”
 這句話的關鍵是,
 承認自己的言行給孩子造成了傷害,並向孩子道歉。
 這可不是向孩子示弱或者妥協啊,
 而是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感受、理解和關心他們。
三,
“我本意不是這樣的,我的本意是……”
 這既是對道歉的進一步說明,也是引導孩子恢復理性、回到正常的溝通上來。
 其實孩子都明白,家長是愛我的,只是愛的方式不對。
 比如,常常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不讓孩子幹這幹那;
 或者侵犯孩子的隱私,不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但遺憾的是,大部分家長都沒注意到這點, 還老是以為自己是在關心愛護孩子呢。

❤得到-人物-聖女貞德:普通人也可以當英雄

文章出處:聖女貞德:普通人也可以當英雄


大家知道,中國古代有一位英姿颯爽的女英雄,叫花木蘭。替父從軍,保家衛國。
外國有沒有類似的英雄呢?也有,法國歷史上,也有一位在沙場上穿著男裝,
挽救法蘭西於危亡的女英雄,叫貞德。不過貞德的下場很不幸,
簡直和岳飛,袁崇煥有一拼。最近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就刊登了一篇文章,
為我們介紹了她短暫,英雄的一生,和為什麼貞德最後結局不幸的幕後原因。

貞德所處的時代,正是英法百年戰爭的時代。
這場戰爭斷斷續續,從1337年一直打到了1453年。
貞德,出生在法國東部,洛林地區的農村。
當她16歲的時候,1428年,英國已經佔領了幾乎整個法國北部,
連年征戰,導致法國人民水深火熱,流離失所,
不僅要忍受英國占領軍的橫徵暴斂和屠殺,還要應付法國王室的各種苛捐雜稅。
這時候,法國王室也是分崩離析,不思進取,龜縮在法國南部苟延殘喘。
未來的國王查理七世說話也沒人聽,因為歷任法國國王,都是在一個城市,
蘭斯的大教堂裡加冕,現在蘭斯都丟了,查理只能當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皇太子,
其他法國貴族也不大看得起他。
最大的貴族,北部的勃艮第公爵,更是公開背叛,和英國人合作了。


1428年,英國軍隊圍困了法國中部的重鎮奧爾良。
奧爾良是法國南部的門戶,眼看著英國人就要揮軍南下,徹底把法國滅了。
這時候,一句流言傳遍了法國,說來自洛林的一個處女,她是上帝的使者,可以挽救法國。正好這個時候,16歲的牧羊女貞德,穿過英國和勃艮第軍隊的封鎖線,
來到了查理面前,對他說。我就是法國的救星,我不但會解救奧爾良,
還會護送你到蘭斯加冕,最後拯救法國。
大家知道,病急亂投醫,走投無路的查理,就把兵權交給了貞德。
當然,16歲的牧羊女貞德,對打仗的戰略,戰術,肯定是一竅不通的。
她來到奧爾良前線,
能做的事就是沖在士兵前面,輕傷不下火線,這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法國士兵聽說她是上帝的使者,又那麼勇敢,肯定能贏,
結果三下五除二,就把圍困的英軍打退了。

這一來,原本對貞德看不大起的法國貴族騎士,也主動開始接受貞德的指揮。
據說貞德的戰術就是不按牌理出牌,
英軍以前能贏,是靠長弓,以逸待勞,遠距離用箭射法國的騎士。
可貞德帶兵,根本不跟你約定野戰的時間地點,
發現了英國人就偷偷靠近,發動奇襲,不給你長弓手準備的機會。
結果法軍是乘勝追擊,一路打到了蘭斯,
一直灰頭土臉的查理現在神氣了,前呼後擁的進了教堂,加冕,宣布自己正式當上了國王。


這個時候,貞德和國王就有了分歧,簡直就是當年宋高宗和岳飛的翻版。
貞德主動要求,率軍北上,徹底收復法國首都巴黎,把英國人趕出法國。
可查理老奸巨猾,覺得搞政治嗎,最重要的是懂的妥協,見好就收,
眼下法國打了幾個勝仗,但兵力還是不足,最好趁機和英國人,
還有背叛自己的勃艮第公爵講和。於是貞德一賭氣,孤軍深入,結果寡不敵眾,不幸被俘。

貞德被俘之後,查理七世是背信棄義,對她不聞不問。
英國人就開始審判貞德,想利用她,搞臭查理七世,搞臭法國。
英國人精心組織了一批英國的神父,教士,來審問貞德。
想證明,她不是上帝的使者,是魔鬼派來的,連貞德穿過男裝長襪,都成了證據。
如果罪名成立,那查理七世,也就不是上帝派來統治法國的合法國王。
雖然貞德沒有讀過書,但是在審判中,非常機智,
把英國派來的這些高級知識分子教士,說的啞口無言。
最後,英國人只能欺負貞德不認字,給貞德一份認罪書,
騙她說,簽了它,來自羅馬的神父,就會來接手審判,給你一個公正的判決。
貞德一心想證明自己的清白,就簽訂了,結果沒兩天,
1431年的五月三十日,貞德就被英國人送上了火刑架,慷慨就義。


貞德雖然犧牲了,但是戰爭形勢已經倒轉,
法國人的民族自尊心被貞德激發出來了,過了二十年,英國人被迫從法國撤軍,
法國自己組織的宗教法庭也給貞德翻了案,說她是烈士,
此後貞德就成了法國人民心中的精神支柱,法國歷任領導人,
在遭遇外敵入侵的時候,都要把貞德抬出來,鼓舞軍心士氣。
1920年,法國教會還正式追封貞德成了聖徒。

縱觀貞德短暫的一生,我們可以說,英雄不是天生的,
有時候,英雄就是在關鍵時刻,敢於克服自己的恐懼,站出來自我犧牲的普通
但是,在身為領導的查理看來,到了最後,貞德的舉動,
已經危害到整個機構的穩定和存在,
所以,只能犧牲這個不安定要素,來顧全所謂的大局,
所以說,英雄為什麼往往不是最終的勝利者,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妥協。


本文源自: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聖女貞德的最後結局)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


故事概要:
1428年,英國軍隊圍困了法國中部的重鎮奧爾良。一句流言傳遍了法國,
說來自洛林的一個處女,她是上帝的使者,可以挽救法國。
正好這個時候,16歲的牧羊女貞德,
穿過英國和勃艮第軍隊的封鎖線,來到了查理面前,對他說:
我就是法國的救星,我不但會解救奧爾良, 還會護送你到蘭斯加冕,最後拯救法國。 
大家知道,病急亂投醫,走投無路的(法國王子)查理,就把兵權交給了貞德。
當然,16歲的牧羊女貞德,對打仗的戰略,戰術,肯定是一竅不通的。
但法國士兵聽說她是上帝的使者,又那麼勇敢,肯定能贏,就把圍困的英軍打退了。
連法國貴族騎士,也主動開始接受貞德的指揮。
結果法軍是乘勝追擊,一路打到了蘭斯。
查理現在神氣了,前呼後擁的進了教堂,加冕,宣布自己正式當上了國王。

貞德和國王就有了分歧,簡直就是當年宋高宗和岳飛的翻版。 
貞德主動要求,率軍北上,徹底收復法國首都巴黎,把英國人趕出法國。 
可查理老奸巨猾,覺得搞政治嗎,最重要的是懂的妥協,見好就收,
於是貞德一賭氣,孤軍深入,結果寡不敵眾,不幸被俘。
貞德被俘之後,查理七世是背信棄義,對她不聞不問。
 
英國人精心組織了一批英國的神父,教士,來審問貞德。 
想證明,她不是上帝的使者,是魔鬼派來的。
如果罪名成立,那查理七世,也就不是上帝派來統治法國的合法國王。
然而,英國人欺負貞德不認字,給貞德一份認罪書,騙她說,簽了它,
來自羅馬的神父,就會來接手審判,給你一個公正的判決。 
貞德一心想證明自己的清白,就簽訂了,結果沒兩天,
1431年5月30日,貞德就被英國人送上了火刑架,慷慨就義。

❤得到-經濟-世界並不是平的?

文章出處:世界並不是平的?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寫過一本書,叫《世界是平的》,
想必你應該聽說過。他在書裡提出一個觀點,
那就是21世紀越來越全球化了,世界正在被抹平,
讓人有一種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的感覺。

5年前,咱出趟國可是件大事,
如今買張機票,一小時後我們就在韓國明洞大街,邊刷朋友圈邊買面膜了。
隨便點開微信視頻,遠在以色列的朋友也瞬間出現。
還真有點地球村的感覺,村頭喊話,村尾就應答了。

不過呢,對於這個我們都很熟悉的提法,哈佛商學院的潘卡吉·蓋瑪沃特教授卻不太認同。
他就在一個Ted演講中表示,咱們都印象流了,
地球沒有變成一個小村子,世界現在也遠不是平的。

那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位蓋瑪沃特教授提了四個代表性的數據,來證實這一點。

首先,第一個數據是信息的跨國傳遞。
你們猜一下,在如此全球化的情況下,我們的跨國通話數量是多少?你一定猜不到。
其實,根據蓋瑪沃特教授的研究,現在跨國通話數量僅佔全球通話總量的2%
或許你要說,現在通話可不止電話,可即使加上互聯網通話,
這個數字也就增加到6%到7%左右,比例非常小。

第二個數據是,長期跨國流動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百分比。
為了統計方便,蓋瑪沃特教授採用的是第一代移民的數量做分析,
結果發現,真實的數據只有3%。


第三個數據,外商直接投資的比例,竟然也是小於10%。

第四個數據,出口額佔GDP的比例,官方的統計一般都高達30%。
但經過蓋瑪沃特教授的精密測算,發現實際數據比20%還略低。

你看,相信你印像中的這四個數據,和真實的數據相比,應該完全不一樣。
不過你也不要為自己猜錯了而懊惱。
事實上,大多數人想像的數據普遍比真實數據超出了3到4倍,
也就是說,咱們幾乎所有人都高估了現在全球化的程度。


那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錯覺呢?蓋瑪沃特教授覺得,有三點原因。

第一,是因為相關數據嚴重缺乏。
《世界是平的》這本書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曾對蓋瑪沃特教授的數據提出過質疑,
但蓋瑪沃特教授馬上就反駁說:托馬斯先生,
你的整本書不要說用數據說話,就連張圖表都沒有呢,
那是怎麼得出“世界是平的”這個結論的呢?


第二,是因​​為同行的壓力。
即使是像蓋瑪沃特教授這樣有名的人,
提出反對世界是平的這個觀點後,在電視台也被主持直接挑戰和質疑,
覺得他不了解全球化,簡直就是山頂洞人。
所以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要是你敢質疑“世界是平的”,那無疑會被嘲笑是落伍了。


第三,是因為習慣的力量。例如,當你長期聽著一種動感很強的電子音樂,
你的腦波活動就會受到干擾,一直覺得這個音樂縈繞在你耳邊。
 “世界是平的”理念也是一樣的道理,
大家都在這麼講,媒體也這麼宣傳,你不知不覺也就認同了。


所以你看,按照蓋瑪沃特教授的說法,“世界是平的”這一論斷,
完全是個錯誤認知,是我們形成了偏見,得及時糾正過來,要不然很容就就造成決策錯誤。
就像一個杯子,如果你裝滿了水,就很難再裝果汁了。
思想也是一樣,如果你​​完全陷入了全球化的理念,就很難再去思考其它的可能性。

比如說,國人一直以為他們的政府用了30%的聯邦經費去救助世界,
所以他們有點不開心,事實上這個數字僅僅是1%。
還有不少人,對全球化產生的負面效應很擔心,
現在你們應該知道了,真正的全球化還遠遠沒到來呢。


本文來源:Ted演講(Pankaj Ghemawat:事實上,世界並不是平的)
稿:心山己
轉載:得到

--------
主旨: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
托馬斯•弗里德曼寫過一本書,叫《世界是平的》,
但哈佛商學院的潘卡吉·蓋瑪沃特教授卻不太認同,
提了四個代表性的數據,證實這一點:
1. 通話量
 數據是信息的跨國傳遞,
 現在跨國通話數量僅佔全球通話總量的2%
 即使加上互聯網通話,
 這個數字也就增加到6%到7%左右,比例非常小。
2. 長期跨國流動的人口
 分析第一代移民的數量,結果發現,真實的數據只有3%。
3. 外商直接投資的比例
 小於10%
4. 出口額佔GDP的比例
 官方的統計一般都高達30%,
 蓋瑪沃特教授的精密測算,發現實際數據比20%還略低。
為什麼會產生世界是平的之錯覺呢?
1. 相關數據嚴重缺乏
2. 同行的壓力
3. 從眾效應
就像一個杯子,如果你裝滿了水,就很難再裝果汁了。 
思想也是一樣,如果你​​完全陷入了全球化的理念,
就很難再去思考其它的可能性。例如:
美國人一直以為他們的政府用了30%的聯邦經費去救助世界,
所以他們有點不開心,事實上這個數字僅僅是1%。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得到-醫健-保護孩子視力的4個真相

文章出處:保護孩子視力的4個真相

現在小孩近視的好像越來越多。尤其是隨著電腦、手機這些電子產品的普及,
家長就更擔心孩子的視力了。但是要讓孩子完全不玩電腦、不看電視,也不太現實。
那怎麼辦?最近,微信公眾號“常青藤爸爸”發了篇文章,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了保護兒童視力的幾點知識,非常有用,我們來看一看。


首先第一點就是剛才咱講的,電子產品會不會造成近視。
關於這個問題,權威的說法應該是:
不會直接影響,但會造成眼疲勞,疲勞過度的話,就可能造成近視。
電子產品為啥會讓眼睛疲勞?原因也很簡單:
正常情況下,我們眨眼睛的頻率大概是一分鐘15次,但在看電視或者玩電腦的時候,
注意力太集中,眨眼的頻率就降低了,只有原來的1/3。
時間一長,眼睛就容易乾燥、疲勞,看東西就會模糊,還可能頭暈。
這時候如果適當休息,這些狀況就會緩解。但如果不注意休息,就會發展成近視。


所以保護視力的關鍵,就是及時緩解眼疲勞,休息眼睛。
這裡有個國際上公認的“20-20-20”法則:
就是每看電子屏幕20分鐘,眼睛就離開屏幕,
看至少20英尺遠的地方,至少20秒。 20英尺呢,大約就是6米。

另外光線也很重要,屏幕比周圍環境的光線越亮,眼睛就越容易累。
所以要注意調整房間的光線,緩解眼睛的壓力。


其次,我們常說的“看電視或看書不能太近”這個說法,其實也不太確切。
因為兒童的視覺發育還不成熟,和大人相比,
他們看近距離的東西更容易,眼疲勞程度也比大人低,
所以看電視愛湊前面去,長大了就不會了。
那在小的時候,如果看電視離得太遠,反而會因為看不清屏幕,更容易眼睛疲勞。


標準的看電視的距離,是屏幕對角線長度乘以1.6。
如果你家的電視是55寸,對角線長度為1.4米,最佳看電視距離是1.4米乘以1.6,
也就是2.2米左右。當然,這個公式針對的是成人,具體到小孩,需要適當調整。
家長不妨參照這個標準,問問孩子的感受,確定最舒適的距離。
到了小學以後,就可以按這個標準執行了。

第三,就是戶外運動有利於預防近視。
前面咱們講了,看電視、玩電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會一定導致近視,
但是做戶外運動可以保護視力這點,可是有很充分的證據。
有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孩子每週的戶外運動增加一小時,患近視眼的風險就降低2個百分點。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父母都是近視眼的兩組美國兒童,每天至少在戶外運動2小時的孩子,
患近視眼的機率是每天戶外運動時間不到1小時孩子的1/4 。

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是,室外的自然光線,比較明亮,
有利於孩子的眼球水晶體和視網膜保持在正確的距離上,更能保護兒童視覺系統的發育。
相反,室內的昏暗光線不能提供這種條件,
如果長時間呆在屋裡,可能會使孩子在看遠處的物體時模糊不清。

當然了,光線太過強烈也可能會損害視力,所以給孩子佩戴專業的太陽鏡很有必要。
研究證明,強烈的太陽光會給眼角膜帶來損傷,
而長期的紫外線輻射則可能導致白內障或者眼部腫塊,甚至腫瘤。
像白內障、眼部腫瘤這些疾病,潛伏期會長達很多年。
我們每一次在陽光下暴晒而不採取任何措施,都會增加損傷眼睛和患病的風險。
所以,嬰幼兒童應該佩戴帽子或者太陽鏡,並且絕對不要讓孩子直接看太陽。


第四,戴眼鏡不會加重視力問題。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擔心:
孩子一旦戴上眼鏡就摘不下來了,以後近視的度數會越來越高。
但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對。戴眼鏡的目的是矯正模糊的視力,但
不會對眼睛的生理結構造成任何改變。
同時,戴眼鏡還能減輕用眼疲勞,讓眼睛得到輕鬆,並不會加重視力問題。
所以,如果孩子視力出現問題,應該及時地檢查和矯正。
專家說,這不光能保護孩子的視力,對孩子的整體健康狀況,也非常重要。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常青藤爸爸”(看電視的最佳距離是多少?保護孩子視力你應該知道的4個真相!)
稿:徐棄疾
轉載:得到

-------
主旨:
1. 電子產品會造成眼疲勞,疲勞過度就可能造成近視。
 所以保護視力的關鍵,就是及時緩解眼疲勞,休息眼睛。
 這裡有個國際上公認的“20-20-20”法則:
 就是每看電子屏幕20分鐘,眼睛就離開屏幕,
 看至少20英尺遠的地方,至少20秒。 20英尺呢,大約就是6米。
2. “看電視或看書不能太近”這個說法,其實不太確切。
 標準的看電視的距離,是屏幕對角線長度乘以1.6。
 當然,這個公式針對的是成人,具體到小孩,需要適當調整。
 等小孩到了小學以後,就可以按這個標準執行。
3. 戶外運動有利於預防近視。
 有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孩子每週的戶外運動增加一小時,
 患近視眼的風險就降低2個百分點。
 當然了,光線太過強烈也可能會損害視力,所以給孩子佩戴專業的太陽鏡很有必要。
 研究證明,強烈的太陽光會給眼角膜帶來損傷,
 而長期的紫外線輻射則可能導致白內障或者眼部腫塊,甚至腫瘤。
4. 戴眼鏡不會加重視力問題。

❤得到-人物-曾國荃:龍兄為什麼有鼠弟

文章出處:曾國荃:龍兄為什麼有鼠弟


曾國藩,是大家熟悉的晚清第一名臣,洋務運動的領袖,
也是“得到”音頻裡經常出現的嘉賓。不過他有個弟弟,大家可能就不大熟悉了,叫曾國荃,
也算是哥哥的得力幫手,做官呢,也做到過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的高位。
但是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和名聲,都比哥哥低了一個檔次,
還比不上自己哥哥的小學生,李鴻章。
兩兄弟站在一起,簡直就是好萊塢一喜劇片,龍兄鼠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
著名學者張宏杰,最近就在騰訊大家專欄寫了兩篇研究文章,詳細剖析了曾國荃這個人物。


曾國藩,曾國荃兩兄弟,兩個人的閱歷大不一樣,曾國藩是科舉出身,做過十多年京官,
兼過五個部的侍郎,在地方上也帶兵多年,和無數地方官員打過交道,
所以做事老成,穩重,力求滴水不漏,面面俱到,曾國荃呢?
只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在出山之前,
除了去過一趟北京,沒出過遠門,也沒辦過大事,年紀輕,見識窄,經驗不足。

在性格上,這對兄弟也是南轅北轍,曾國藩凡事從風險角度考慮比較多,遇事做減法。
而曾國荃總是無知者無畏,把事情看得過於簡單,遇事做加法。
曾國藩性格內向,喜怒不形於色,曾國荃則是炮桶子,有話藏不住,感情藏不住。


曾國藩這個人,大家知道,嚴於律己,對屬下也很苛刻,
但是唯獨對這個弟弟,幾乎沒什麼辦法。
一來,親弟弟眼裡沒有偉人,曾國藩自己再修身養性,
在曾國荃看來他也不是聖人,上司,是自己的哥哥,可以批評,可以不服從
所以曾國藩雖然在曾國荃身上​​最花心血,
但曾國荃卻是幾個弟弟當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

第二,湘軍本來就是一支家族派系色彩濃厚的軍隊,所謂上陣打虎親兄弟。
在曾國藩眼裡,最能依靠的,還是這幾個弟弟。
當然,曾國荃的才華,手段,也比其他幾個兄弟曾國華,曾國葆要強。
所以這些原因加起來,曾國藩對弟弟的態度,只能是容忍,加循循善誘。
這也越發助長了曾國荃的狂妄,限制了他自我反省,更上一層樓的可能。
如果讀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在各方面都已經對曾國荃百般照顧,
曾國荃還是感覺不足,處處和其他湘軍將領爭權奪利。
同時,他又仗著自己是大帥的親弟弟,氣焰囂張。

舉個例子,當時湘軍和太平天國打仗,為了壯大自己,削弱敵人。
對於一些叛逃過來的降將,也不拒絕,讓他們給自己賣命。
結果湘軍裡來了一個太平天國叛將,叫李世忠,需要他和曾國荃並肩作戰。
為了自己的弟弟和李世忠和睦相處,曾國藩操碎了心,不斷寫信來嘮叨,
都趕上“大話西遊"裡的唐僧了。
曾國藩說,這種人,江湖流氓習氣嚴重,所以在錢上,你要大方;
在戰功和榮譽上,你要讓著他。但是你不能跟這種人深交,
如果遇到原則性問題,比如他又要造反,你就應該立刻處理,毫不留情。

結果曾國荃是怎麼回覆哥哥的呢?翻譯成白話就是,
李世忠是個什麼貨色,我當然知道,不用你教,至於哥哥你教我的那兩招,也沒啥用,
你讓我對他大方,我手裡還沒餘錢呢;
你讓我在原則問題上對他強硬,那我手裡的兵還沒他多呢。
我甚至懷疑,曾國藩看到弟弟這封回信,有沒有氣得吐血。


曾國藩對弟弟的頂嘴一般情況下都能忍讓,一次不聽,就好言好語地再說一次。
但1860年9月,他卻忍不住發了一次飚,狠狠罵了弟弟一次。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當時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已經快打到首都北京了,咸豐皇帝急了,
也不管南方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戰事有多吃緊,就讓曾國藩趕緊帶兵回京來救援。

曾國藩老謀深算,覺得一來,英法聯軍有洋槍洋砲,湘軍去了也是挨打,不解決問題;
二來朝廷肯定會和英法議和。所以他採取了學生李鴻章的建議,
在表面上敷衍,想把這事兒拖過去。
當然,樣子還是要做給朝廷看的,他就給負責圍攻安慶的曾國荃寫信,
說萬一這個苦差事推不了,咱們兄弟一起帶兵回去救援吧,你看如何?
沒想到曾國荃的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
寫了一封長郵件給哥哥,說安慶是我嘴裡的肥肉,絕對不能吐出來,這是其一。

其二咱們大清有限公司這個總裁咸豐,真是個王八蛋。
平時剋扣我們兄弟,現在讓我們去送死,絕對不能幹。

其三,不去的話,京城淪陷,咸豐估計會被這個消息氣死,
到時候他的弟弟恭親王登基,說不定還對我們兄弟好一點,更有利於剿滅太平天國。
看了這封信,曾國藩差點沒炸了,弟弟這樣肆無忌憚,非議朝政,
要是傳出去,就是抄家滅族的大罪。
所以他這一次的回信,語氣特別嚴厲,說老弟你再那麼肆無忌憚,我就跟你斷絕關係。
當然了,從這之後,曾國荃老實了一陣。


曾國藩和曾國荃這兄弟之間,最大的一次爭執,就是是否讓湘軍去上海發展。
1861年,太平天國的大軍,在忠王李秀成的帶領下,逼近上海。
上海當時可是中國南方最富饒的港口城市,是清朝在南方的財源,不能不保衛。
上海這些商人企業家也嚇壞了。
對曾國藩說,救兵一來,每月光軍餉開銷,我們就給你報銷十萬兩銀子。
這個事,曾國藩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弟弟曾國荃。
不僅是因為錢多實惠,還因為上海旁邊的蘇州,常州也都在太平天國手裡。
湘軍一去,等於能開闢一個第二戰場,曾國荃就有了一片自己做主的新天地。
立了戰功,升官的速度,會更快,江蘇巡撫這個肥缺,十有八九就是弟弟的。

但是曾國荃並沒有領哥哥的情,為什麼呢?
當時他率領的湘軍吉字大營,已經開始圍困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
誰能攻下南京,可以說是立了頭功,這個絕對不能讓給別人。
無奈之下,曾國藩就把這個肥缺交給了自己的小學生李鴻章。

接下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李鴻章為了援救上海,創立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淮軍。
把上海,變成了自己的財源聚寶盆,
然後通過和洋人打交道,把淮軍變成了用洋槍洋砲武裝起來的現代化軍隊,
不久就當上了江蘇巡撫,而且由於面對的不是太平軍主力,
所以李鴻章迅速攻占了蘇州,常州等等大量城市,狂刷副本,攢經驗值和金幣。

可曾國荃呢,面對南京這塊硬骨頭,足足啃了三年,才啃下來,是吃力不討好。
太平天國戰爭一結束,功勞本上一排,原本起跑時候佔盡優勢的曾國荃,
不但比不上大哥曾國藩,左宗棠,連李鴻章都不如,只能委屈排在二流。
後來洋務運動的時候,曾國荃也因為意氣之爭,
不斷的和其他同僚,產生各種糾紛,矛盾,搞得自己成績沒出來不說,
還因為樹敵太多,影響了自己的官運,沒有能夠進入朝廷中樞。
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本來曾國荃已經有了足夠大的舞台和良好的機遇,
可以在歷史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但正是他自己,生生把手裡的一把好牌給打砸了


再進一步說,曾國荃彷彿是企業裡的刺兒頭明星員工。
這種人,固然能出成績,但是藥三分毒
他的存在,對這個企業機構整體的穩定,有破壞性。
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就是給他安插一個本事更大,情商更高的頂頭上司。
比如在湘軍內部,哥哥曾國藩,就能基本治得住自己的弟弟,部門經理曾國荃。
但是到了大清朝這個更大的公司框架下,
曾國荃失去了自己哥哥這個保護傘,那就只能處處碰壁。

本文源自:騰訊大家專欄
(和李鴻章相比,曾國荃的平庸之處一覽無餘,差點兒毀了曾國藩家族的一封信,
曾國藩的做人學問,弟弟曾國荃並不服)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
主旨:
曾國藩這個人,大家知道,嚴於律己,對屬下也很苛刻,
但是唯獨對曾國荃這個弟弟,幾乎沒什麼辦法。
1. 曾國藩自己再修身養性,
在曾國荃看來他也不是聖人、上司,
 而是自己的哥哥,可以批評,可以不服從。
2. 湘軍本來就是一支家族派系色彩濃厚的軍隊,所謂上陣打虎親兄弟。
 曾國荃仗著是大帥的親弟弟,氣焰囂張。

曾國藩和曾國荃這兄弟之間,最大的一次爭執,就是是否讓湘軍去上海發展。
1861年,太平天國的大軍,在忠王李秀成的帶領下,逼近上海。
上海當時可是中國南方最富饒的港口城市,是清朝在南方的財源,不能不保衛。
上海這些商人企業家也嚇壞了。這個事,曾國藩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弟弟曾國荃。
不僅是因為錢多實惠,還因為上海旁邊的蘇州,常州也都在太平天國手裡。
湘軍一去,等於能開闢一個第二戰場,曾國荃就有了一片自己做主的新天地。
立了戰功,升官的速度,會更快,江蘇巡撫這個肥缺,十有八九就是弟弟的。

但是曾國荃並沒有領哥哥的情,為什麼呢?
當時他率領的湘軍吉字大營,已經開始圍困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
誰能攻下南京,可以說是立了頭功,這個絕對不能讓給別人。
無奈之下,曾國藩就把這個肥缺交給了自己的小學生李鴻章。
接下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李鴻章為了援救上海,創立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淮軍。
把上海,變成了自己的財源聚寶盆,
然後通過和洋人打交道,把淮軍變成了用洋槍洋砲武裝起來的現代化軍隊,
不久就當上了江蘇巡撫,而且由於面對的不是太平軍主力,
所以李鴻章迅速攻占了蘇州,常州等等大量城市,狂刷副本,攢經驗值和金幣。
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本來曾國荃已經有了足夠大的舞台和良好的機遇,
可以在歷史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但正是他自己,生生把手裡的一把好牌給打砸了。

❤得到-風俗-美國人為啥這麼愛付小費

文章出處:美國人為啥這麼愛付小費


以前有一部電影,有個美國小男孩去麥當勞,他只有兩美元,
於是在他深思熟慮之後,選了一款1美元的漢堡,
而不是更貴的,這樣就可以把1美元省出來,給服務員當小費。
你看,美國的小費文化已經根深蒂固到孩子的大腦裡了。
而且,給小費是有修養的表現,不給沒禮貌。
這點咱中國人就很難理解了,市場經濟不就是公平交易嗎?
你提供服務,我付錢不就完了,怎麼不給小費還不禮貌了呢。

最近微信公眾號“大象公會”發了篇文章。
文章說,小費不違反市場經濟,小費文化在全球的流行,也是市場經濟的勝利。
我們先來看看,小費是怎麼在全球流行起來的。

最早的小費起源於英國,當時的小費其實是上等人對下等人的施捨。
當時的英國人,到別人家裡做客的時候,客人臨走一般會給主人家的佣人一點小費,
來感謝傭人的悉心服務,傭人受到鼓勵會提高服務質量。

後來小費文化就從歐洲傳到了美國,
但美國是市場經濟啊,服務員和飯店都是僱傭關係,
不是傭人,按理說小費就該消亡了呀。
但小費卻在美國保留了下來。這是怎麼回事兒呢?我們來看看這段歷史。


一開始,小費剛傳到美國的時候,美國人覺得,
小費不是歐洲上等人對下等人的施捨嗎,給小費不就是侮辱人嗎?
所以小費並不受歡迎,甚至還引發了反對小費的運動。

唯獨能接受的是南方的奴隸主,他們有黑人奴隸,小費有應用場景。
但地位平等的白人之間給小費卻是萬萬不行的。不少州還從法律上阻止小費。
比如,1909 年,華盛頓州就立法禁止給小費。
大家覺得,崇尚平等反對諂媚、奴性的美國精神,遭到了小費的嚴重威脅。


那小費又是怎麼被大家普遍接受了呢?因為小費的實際價值很快戰勝了平等理念。
允許給小費的地方,服務人員有了小費這種隱性收入,
為了找到工作,工資就可以少要一些。這事兒老闆們當然很高興,所以大力支持小費。

可是好景不長,隨著小費的流行,美國服務人員的固定工資也每況愈下,
小費成了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比如,美國不少州服務員的工資都相當低,他們的固定工資甚至可以低於法定的最低工資。

隨著小費成了服務人員賴以生存的生活來源以後,
它就不再是對優質服務的獎賞了,而是變成了半強制化的消費。
這時候,連美國的法律也順應了這種新趨勢,推波助瀾了一把。
比如,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國會同意拿小費的服務人員最低工資可以比其他行業更低。
現在,美國拿小費的服務人員最低工資每小時只有 2.13 美元。
而且這項最低工資已經 20 多年沒變了。
你看,極低的工資使美國服務人員的生活開支極度依賴於小費收入,
所以小費成了半強制性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了,工資低了,小費的額度也越來越高。
比如,20 世紀早期小費的金額大概是賬單的 10%左右。
而在今天,15%的小費已經是美國一般餐館的最低標配了。
豪華餐廳甚至 20%的小費都是常態。而且越來越多的服務行業都開始收小費了,
一些餐館甚至建議顧客,除了給服務生小費外,也要給廚師小費。

原本是主人獎勵僕人的小費,之所以能存活到現在,
是因為小費這個古老的習慣,遇到了市場經濟這一汪活水。
市場的力量重塑了舊習慣,給了它新的合理性。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大象公會”(你為什麼要付小費)
稿:安迪
轉載:得到

---------
主旨:
最早的小費起源於英國,當時小費其實是上等人對下等人的施捨。
當時的英國人到別人家裡做客,臨走一般會給主人家的佣人一點小費,
來感謝傭人的悉心服務,傭人受到鼓勵會提高服務質量。
後來小費文化就從歐洲傳到了美國,但美國是市場經濟啊,服務員和飯店都是僱傭關係,
不是傭人,按理說小費就該消亡了呀。但小費卻在美國保留了下來。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一開始,小費在美國並不受歡迎,
甚至還引發了反對小費的運動,以及有州政府立法禁止給小費。(1909年,華盛頓州)
那小費又是怎麼被大家普遍接受了呢?這是因為小費的實際價值很快戰勝了平等理念。

允許給小費的地方,服務人員有了小費這種隱性收入,
為了找到工作,工資就可以少要一些。這事兒老闆們當然很高興,所以大力支持小費。
隨著小費成了服務人員賴以生存的生活來源以後,
它就不再是對優質服務的獎賞了,而是變成了半強制化的消費。
這時,連美國的法律也順應了這種新趨勢,推波助瀾了一把。

當然了,工資這幾年漲幅少,小費的額度佔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比如,20 世紀早期小費的金額大概是賬單的 10%左右。
而在今天,15%的小費已經是美國一般餐館的最低標配了。
豪華餐廳甚至 20%的小費都是常態。

❤得到-心理-匱乏才是旅行的本質原因

文章出處:匱乏才是旅行的本質原因


現在一到小長假、黃金周,很多人都會出去旅遊。
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這時候去旅遊其實就是去看人的,但你還是忍不住往外跑。
這是為什麼呢?新生大學發文說,其實假期扎堆旅遊和窮人眼光短淺,
本質上是一回事兒,都是因為匱乏造成的。具體來說,文章是這麼解釋的。


首先,匱乏會讓我們用力過猛。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先看一個實驗。
科學家們找了一批志願者,讓他們錄一段話,並且告訴他們,這段話會放給其他人聽。
結果,那些錄的磕磕絆絆的人,幾乎都是性格孤僻的人。
接下來,科學家又重複做了一次這個實驗,
只不過,這次告訴大家,你錄的這段話不會放給任何人聽,
結果,那些之前說話磕磕絆絆的孤僻的人,侃侃而談,完全不磕巴。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啊,那些孤僻的人平常很少交際,人際關係匱乏,
所以他們在有機會接觸其他人的時候,就會格外緊張,
特別希望自己能表現得好一點,他們會希望每個交流的細節都是完美的,
而這種想法就讓他們用力過猛了,結果事與願違。


之前咱們得到上,也上過一條音頻,大意是說,
藝術家大多出身於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而窮人很少能成為藝術家。
這不是因為窮人擔付不起成為藝術家的成本,而是因為窮人要應付生存的壓力,
整天思考柴米油鹽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把大腦的帶寬佔滿了,
沒有多餘的認知資源來思考藝術。
這也是一樣的道理,金錢的匱乏會讓你在和開銷有關的事情上用力過猛,
投入了太多精力,其他事情就沒功夫關心了。

所以呢,我們回到一開始說的旅遊的話題。
對於那些缺少假期的人來說,這個來之不易的假期就很容易讓他們用力過猛,
把出行計劃排得滿滿噹噹,生怕沒有充分利用這個難得的假期
即使根據以往的經驗,這種旅行的體驗並不理想,
人們也還是忍不住要這麼做,匱乏已經讓你失去了冷靜判斷。類似的事情也很普遍,
比如:如果你偶遇到了自己心中的男神或女神,
這個難得的機會,就很可能讓你表現得用力過猛,而不能以平常心來對待 TA。

而且,更糟糕的事,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真正地擺脫匱乏。
窮人沒錢,富人沒時間,孤獨的人需要陪伴,有伴的人需要私人空間。
匱乏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也時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一些判斷。

從上面幾個例子我們知道了,匱乏會讓人用力過猛。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看第二點,面對 “匱乏”我們該怎麼辦。文章給了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原則要簡單。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人在匱乏狀態下,大腦帶寬被匱乏佔據了,沒法深入理性思考。
所以,這時候的好辦法不是囉裡囉嗦地講大道理,
而是給出最簡單的判斷準則,然後按這個準則執行。

比如,很多慈善組織發現,想幫窮人脫貧,傳授給他們理財知識是沒用的。
但把這些理財常識編成順口溜,就能讓窮人在不費太多腦力的情況下,
記住這些順口溜,然後照著執行,效果就好了很多。
這就是簡單原則對抗“匱乏”的作用。

其次,最後期限要明確。
匱乏也有正面作用,那就是匱乏也會提高效率。
比如,考試的前一晚上臨時抱佛腳,往往效率很高,一晚上頂平時好多天的學習效果。
所以,人為地多去設置一個最後期限,哪怕這只是一個虛擬的線,
你都會發現自己的效率確實提高了。
哪怕你最終沒能 “按時” 完成任務,你也會比正常的進程提前。
好萊塢大導演卡梅隆就說過:
如果你把目標設定得非常高,即使最後失敗了,你也會失敗在別人的成功之上。


最後,平時要多補充。
這點的意思是說,凡事要從根兒上下手,如果我們知道現在的問題是由 “匱乏” 造成的,
那就應該在平時有意識地補充匱乏的地方。比如:
有錢的時候也不肆意揮霍,有時間的時候也不拖拖拉拉。
眼前有寬裕的時候,就去存一點 “餘額”,以便應對日後的匱乏。
因為 “麻煩” 也是會復利增長的,
如果不能在資源充裕的時候消除一部分麻煩,等到資源匱乏的時候就有得受了。

以上就是新生大學團隊關於匱乏的一些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新生大學”(為什麼我們總想出去玩(2))
稿:安迪
轉載:得到

--------
主旨:
匱乏會讓我們用力過猛。這是什麼意思呢?
科學家做了一實驗,找了一批志願者,讓他們錄一段話,
並告訴他們,這段話會放給其他人聽。
結果,那些錄的磕磕絆絆的人,幾乎都是性格孤僻的人。
接下來,科學家又重複這實驗,
只不過,這次告訴大家,你錄的這段話不會放給任何人聽,
結果,那些之前說話磕磕絆絆的孤僻的人,侃侃而談。
 
對於那些缺少假期的人來說,
這個來之不易的假期就很容易讓他們用力過猛,
把出行計劃排得滿滿噹噹,生怕沒有充分利用這個難得的假期。
面對這種“匱乏”,該怎麼辦?
1. 原則要簡單
2. 最後期限要明確
 匱乏也有正面作用,那就是匱乏也會提高效率。
 怕你最終沒能 “按時” 完成任務,你也會比正常的進程提前。
 好萊塢大導演卡梅隆就說過:  如果你把目標設定得非常高,
 即使最後失敗了,你也會失敗在別人的成功之上。
3. 平時要多補充

❤得到-理財-哪種賺錢方式最划算

文章出處:哪種賺錢方式最划算


前幾天,在微信公眾號“行動派DreamList”上看到一篇文章,
作者提了一個觀點,說在咱們現代社會,有四種賺錢方式,
分別是賣信息、賣錢、賣他人的注意力、賣自己的時間
你能靠賣什麼賺錢,就決定了你的收入最終落在什麼檔次。

首先咱們來說最高端的,靠賣信息賺錢。
說白了,就是信息掮客靠撮合行業內的交易來賺錢。
舉個最通俗的例子,你做布匹生意的話,不知道全國各地佈匹的價格是多少。
那這個時候我告訴你,布匹在北京是價格最高的,你快來這兒賣吧。
結果,你給了我一筆好處費,然後跑到北京來賣布,大賺了一筆。

那在這個過程中,我充當的就是信息掮客,靠賣信息給你來賺錢。
我這種賺錢模式利用的是信息的不對稱性,信息越不對稱,就越能賺錢,
而且只需牽線搭橋就行,連本金都不需要。
這些壟斷了信息交換節點的人,
在體系中有最大的議價權,什麼都不需要自己幹,光靠制定遊戲規就能賺錢。

比如,咱們大家都看不起的房地產中介,人家就是典型的靠賣信息賺錢。
北上廣深隨便成交一套房子,他們就能從中賺上一筆。
一年只要做成幾單,基本上就夠普通白領幹上一年的了。
而且,這個過程中,根本不需要你有什麼文憑,
也沒見他們做太多事情,十幾萬、幾十萬的中介費輕鬆入袋。
賺賣信息的錢,天生就要比靠賣時間賺錢容易些。

其次是用錢來賺錢,這也是最輕鬆的賺錢模式,
像房產增值、房租、利息、股權收益這些,都屬於這種。

咱們都知道,對於普通都市人而言,最好的一種理財方式,
無非是買一套房,然後坐等升值。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買房會給你帶來這麼大收益呢?
這是因為,我們進入到了一個資本回報率增速,高於勞動回報率增速的時代。
也就是說,房價只要稍微漲一點,普通白領辛辛苦苦攢了好幾年的收入,
就瞬間前功盡棄,賺的再多也追不上資產增值的速度。

現在,資本回報率增速是不是比勞動回報率增速高,
已經成了判斷一個行業是不是朝陽行業的一把標尺。
只有進入資本回報率增速高的行業,才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香港人有個特別形象的比喻,他們把買房叫“上車”,
把工薪階層購置的第一套樓盤叫“上車盤”。
你想像一下,一群人跟著汽車跑,只要你能跳上這輛車,
你就是在車裡坐著躺著,也比外面那些追著跑的人要移動得快,這就是靠錢賺錢的魔力。


接下來是第三種賺錢模式,叫靠賣他人的注意力賺錢,這也是性價比最高的一種
說簡單點,其實就是注意力經濟
你想像一下,咱們全國有13億多人,每人給你一塊錢,你就是毫無疑問的億萬富翁了。
如果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你這麼想純粹是異想天開的話,
那現在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經濟的興起,你的這種億萬富翁夢還真的有可能實現了。

其實,注意力經濟這個東西的規模很好計算,
一個人一天24小時,除了工作和睡覺,大概有4小時的閒暇時間,
那注意力生意就是在搶這四個小時。咱們每個人願意為閒暇時間支付的開銷是固定的,
所以你要想成功,就一定得把大家的注意力給搶過來。

具體應該怎麼搶呢?無非就是群聚效應和粉絲經濟。
比如說網絡直播,就是典型的注意力經濟,
在陌陌直播這樣的平台上,一個小姑娘月入十萬甚至幾十萬都不是問題,憑的是什麼?
無非就是兩點,粉絲夠多,然後他們的手機有支付功能,滿足這兩點就夠了。
現在大家都在說的網紅,走的都是這種注意力經濟的模式,
這也是互聯網時代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徵。


最後是最不划算的賺錢模式,也就是靠賣自己的時間賺錢
為什麼說這種賺錢模式最不划算呢?
你看啊,普通老百姓靠賣自己的時間,可能賺一輩子錢才能買一所房子,
可是人家房屋中介呢,只需掌控信息資源,很容易就能賺上十幾萬;
再比如,你辛辛苦苦讀書大學畢業,工作後披星戴月,
加班加到頸椎出問題也不過就一個月幾千塊錢,能上萬就不錯了。
可是靠吸引大家注意力賺錢的網絡明星,甚至唱首歌就能有幾百萬入賬。

其實啊,之所以靠賣時間賺錢最辛苦,是因為這種賺錢模式陷入了同質化競爭,
可能上億個人在跟你幹同樣的事兒,所以你幾乎就沒有什麼議價能力,
只能在食物鏈的最下游謀取生存,當然就很辛苦了。
這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
靠逼著自己唸書、進修、升職來增加勞動效率,能多賺那麼一點,
但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法提升勞動效率,只能是靠增加勞動時間長度來增加收入了。


咱們再舉個資本圈的例子。
有個現像不知你發現沒有,比起頂級的投行業務,
頂級對沖基金的賺錢能力一般都會高上一個數量級,
這就是因為,對於對沖基金來說,資金管理規模增加10倍就等於收入增加10倍,
但他們的工作時間卻並不會也線性地增加10倍,
可能只需要多花一倍時間就行了,甚至和原來差不多。
像這種收入增加跟花費時間不怎麼掛鉤的行當,才是最容易賺錢的行當。

所以你看,還是回到咱們剛開始說的那句話,
你能靠賣什麼賺錢,就決定了你的收入最終落在什麼檔次,賣時間肯定是賺不了大錢的。


本文源自:公眾號“行動派DreamList”(身邊那些月入十萬以上的都在靠什麼賺錢?)
稿:歸小無
轉載:得到

-------
主旨:
現代社會,有四種賺錢方式,分別是賣信息、賣錢、賣他人的注意力、賣自己的時間。
你能靠賣什麼賺錢,就決定了你的收入最終落在什麼檔次。
1. 賣信息賺錢
 說白了,就是信息掮客靠撮合行業內的交易來賺錢。
2. 賣錢
 用錢來賺錢,這也是最輕鬆的賺錢模式,
 像房產增值、房租、利息、股權收益這些,都屬於這種。
3. 注意力經濟
 具體應該怎麼搶呢?無非就是群聚效應和粉絲經濟。
 比如說網絡直播,就是典型的注意力經濟,
 在陌陌直播這樣的平台上,一個小姑娘月入十萬甚至幾十萬都不是問題,憑的是什麼?
 無非就是兩點,粉絲夠多,然後他們的手機有支付功能,滿足這兩點就夠了。
 現在大家都在說的網紅,走的都是這種注意力經濟的模式,
 這也是互聯網時代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徵。
4. 賣自己的時間賺錢
 最不划算的賺錢模式,之所以靠賣時間賺錢最辛苦,
 是因為這種賺錢模式陷入了同質化競爭,可能上億個人在跟你幹同樣的事,
 所以你幾乎就沒有什麼議價能力,只能在食物鏈的最下游謀取生存,當然就很辛苦了。
 這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
 靠逼著自己唸書、進修、升職來增加勞動效率,能多賺那麼一點,
 但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法提升勞動效率,只能是靠增加勞動時間長度來增加收入了。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得到-教育-為什麼說你應該陪寶寶多讀書

文章出處:為什麼說你應該陪寶寶多讀書


當了家長的朋友會發現,現在書店裡各種各樣的故事書、兒童畫本、兒童讀物越來越多。
有的朋友會覺得,讓孩子那麼小就看書,其實沒必要。
小孩子嘛,主要時間要用來玩,多親近大自然才對。
不過最近,公眾號“常青藤爸爸”有篇文章說,這種想法其實太片面。
實際上,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重要,尤其是家長跟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
對孩子成長更是會有很大幫助。具體來說,親子閱讀會有這些好處。


第一,可以幫助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有不少家長會發現孩子老是注意力不集中,心裡很著急,但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要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跟孩子一起親子閱讀。
你想,閱讀需要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
相對於電視、電腦這些不斷閃動的畫面和聲音來說,閱讀時精力更集中,
節奏可以由自己來控制,所以就更有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
特別是孩子在6歲之前,心智還不成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
這時候家長多陪著孩子,跟他一起讀書,會很好的幫助他延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

很多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比如哈佛大學的一位發展心理學家發現,
要幫助孩子延長集中注意力時間,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跟他一對一地相處
這樣能幫他建立起對一些事物的基本概念,比如什麼是書啊,讀書有什麼樂趣啊等等。
孩子一旦有了這些基本概念,就建立起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注意力就會逐漸集中起來。
如果孩子從來沒接觸過書本,不知道怎麼讀,也不知道為什麼讀,
他的注意力就很難集中起來。所以說,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陪他一起看書,
一邊指著一邊讀給他看,這樣慢慢會培養起他看書的興趣,培養起他的專注力。


第二,親子閱讀還幫助孩子強化記憶力。
心理學研究發現,記憶力和注意力是有聯繫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難記得住。
而親子閱讀在培養孩子注意力的同時,也能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
這是因為,父母在跟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候,會形成一種“共同的注意力”。
這種“共同註意力”是強化孩子記憶力的關鍵。

曾經有這麼一項實驗,幫7到9個月大的嬰兒認識一件新東西。
第一組嬰兒,研究人員會跟嬰兒一起看這個東西,給它取個名字,貼上標籤;
而到第二組嬰兒的時候,研究人員也給這個東西貼上標籤,
但眼睛卻故意看別的地方,不跟小孩一起看。
之後研究人員發現,第一組嬰兒很快就記住了這個東西的名字,第二組小孩記得卻很差。
這個實驗就說明,“共同註意力”對幼兒形成認知和記憶非常重要。
所以,家長朋友們​​一定要多花些時間一對一地陪孩子,多跟他一起讀讀書。


第三,可以增強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說到這點,家長可能會認為,多接觸大自然才能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而光讀書的話,反而容易讓孩子變成書呆子。
其實不是這樣的,親子閱讀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學習知識,
而是讓孩子愛上讀書,享受閱讀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就能跳出現實世界的束縛,
創造屬於自己的想像。這對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比如語言方面的創造力,美國權威評估機構就發現,那些在寫作方面成績突出的人,
並不是寫的最多的人,而是讀的最多的人,是那些家裡擁有圖書最多的人。
所以說,讀書對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很重要。

最後,親子閱讀還有助於全面提高孩子的聽、說、讀、寫能力。
這一點比較好理解,我們就不多說了。


所以你看,親子閱讀的好處還真是挺多的,
正因為這樣,人家美國兒科學會正式發出倡儀,
建議親子閱讀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一直持續至整個幼兒時期。
咱們這邊的家長朋友們​​,也該在這塊多下點功夫了。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常青藤爸爸”(一招鮮,吃遍天 – 提高專注度、記憶力、想像力、聽說讀寫能力就這麼一招!)
稿:徐棄疾
轉載:得到

❤得到-兩性-怎麼表白才更容易成功

文章出處:怎麼表白才更容易成功


隨著時代的發展啊,現在咱們談戀愛可不像以前那麼含蓄了,
直接表白成了年輕人處對象的一種潮流,甚至還有高校出了表白指導條例。
你可別以為這是胡扯,其實跟心儀的對象表白,還真的有很多技巧。
最近,就有心理學家利用科學調查,總結了幾條非常有用處的表白套路。

首先,在寒冷的季節表白更有效。
俄羅斯的心理學家就發現,在寒冷的冬天,男性會覺得女性更有性吸引力,
這樣一種現像其實是人類季節性情感變化的結果。
問卷採訪也表明,許多男性認為冬天自己的女朋友更有魅力。
你看,都說冬天是戀愛的季節,這句話還真有科學的依據。
此外,造成冬天容易談戀愛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在約會時會喝更多的熱飲。
日本的心理學研究發現,男女約會時,
喝熱飲相比於冷飲或冰淇淋更容易使雙方互相抱有好感。
所以,你想泡自己的男神或女神嗎?只有風度還不行,你還得注意約會的溫度。


其次,表白時的方向也很重要。你可能會詫異,這年頭表白也講風水了?
當然不是,但是有靠譜的腦科學研究表明,
人類右耳傳遞信息的能力更強,
比如說,如果要拜託別人事情,從右側跟人說成功率就比較高。
所以說,不論你是表白還是搭訕,一定要從對方的右側開口,
比如在酒吧、餐廳或者電影院約會時,
一定要安排自己坐在對方的右側,這樣給對方留下的印象會大不相同。


第三,要泡到自己的女神,你要學會利用吊橋效應。
吊橋效應指的是,當人提心吊膽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如果這時碰巧出現一個異性,就會有對他產生好感的錯覺,從而就真的動了情。
這是因為啊,當生命受到威脅時,男女雙方會下意識地產生一種本能想法:
哎呀完蛋了要掛了,得趕快留下子孫後代才行。
不過你可別真的冒著生命危險去表白,你只需要製造一點這樣子的緊張氛圍就行了。
比如去某些驚險的景點啊,或者搭乘過山車之類的遊樂器材啊。
吊橋效應都會讓你心儀的對象產生愛上你的錯覺。


第四,打造甜蜜的音樂氛圍。想讓你的女神意亂情迷?
那你就需要用音樂製造約會的氣氛。
有研究表明,與單身女性聊天時,背景有甜蜜的情歌時,
最後要到對方電話的概率也會增加。
這是因為,人是對音樂非常敏感的動物,聽歡快的音樂時,我們的情緒也會變好,
在良好的情緒環境裡,我們對自己的愛人也會更加滿意。


最後,穿衣服的顏色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想釣自己的男神或女神,那你在表白決勝負的那一次,一定要穿紅色衣服。
有心理研究表明,穿著紅色衣服能提高自己在異性眼中的魅力,
這是因為紅色能夠提高人的焦慮程度,讓人產生輕微的緊張感。
和吊橋效應一樣,它也能夠產生對異性有好感的錯覺。
此外,紅色也暗示著女性發情時面部的顏色,從而無形中產生對男性的吸引力。
這就是為什麼“烈焰紅唇”是性感的代名詞的原因。


以上啊,就是心理學家們總結出來的表白技巧。
你看,都說人與人來往要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
不過為了追到自己心儀的對象,上面跟你說的這些套路,你還是趕緊試試看吧。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Katherine碎碎念”(據說這樣去表白的人100%成功)
稿:李程遠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學者
轉載:得到

------
主旨:
1. 寒冷的季節表白
2. 右側表白
 不論你是表白還是搭訕,一定要從對方的右側開口
3. 利用吊橋效應
 吊橋效應指的是, 當人提心吊膽過吊橋時,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如果這時碰巧出現一個異性,就會有對他產生好感的錯覺,從而就真的動了情。
 比如去某些驚險的景點或搭乘過山車之類的遊樂器材。
4. 打造甜蜜的音樂氛圍
5. 穿衣服的顏色也非常重要
 穿紅色衣服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得到-經濟-退休有必要嗎

文章出處:退休有必要嗎


退休,在大部分忙忙碌碌的人看來,是一件幸福的事。
因為終於可以脫離各種煩惱,安享晚年了,所以很多人會願意提早退休。
但最近,公眾號“哈佛商業評論”發了篇文章說,退休是這個世界上最扯的理想,
因為它不可能給你想要的生活。那退休就沒必要了嗎?不退休又該做什麼呢?
下面我們來聽聽作者的分析。

先說說退休制度是怎麼來的。
最早,退休制度是德國總理俾斯麥提出來的。
在當時,青年人需要找工作,老年人又老到沒法工作,
但是為了維持收入,還不願意離開工作崗位。
所以,德國政府就規定,70歲以上的老人要退休,同時會拿到一筆退休金
這樣,就同時解決了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問題。
從那以後,很多其他的國家就開始跟風效仿,
不僅制定了退休制度,而且紛紛把退休年齡定在了65歲或70歲。

但是,文章的作者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我們不太需要退休制度了。
作者給出了兩點原因。

第一個原因,退休制度會給國家的醫療健康投入造成巨大的壓力
德國在制定退休制度的時候,德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0歲。
也就是說,能活過退休的年紀就算是長壽了,國家需要支付的退休金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高。
但是現在人的壽命可不只70歲了,國家需要支付的退休金也不是一年兩年那麼簡單,
很可能會超出國家對公共養老金的償付能力。
比如說,從 65歲開始,一個美國人所需要的醫療健康費用大約是40萬美元,
注意,這只是一個人。


第二個原因,退休不僅會讓人抑鬱,還會影響人的壽命
調查發現,人們退休以後得抑鬱症的風險會提高40%。
至於對壽命的影響,作者舉了全世界最長壽的地方沖繩的例子。

首先,研究人員發現,沖繩人除了生活習慣比較好,吃飯只吃八分飽,
喜歡參加社會團體之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生活態度,就是從來不退休。
他們不會像西方人那樣,期待著退休以後,過上每天只在高爾夫球場和小木屋的生活。
他們認為生活動力最重要,所以堅持要工作。
針對這個現象,日本東北大學還做了一個長達七年的研究,
研究對像是生活動力對於壽命、身心健康以及老年生活穩定性的影響。

研究初期,認為自己有“生活動力”的參與者大多是已婚、受過教育,而且依然在工作的人。
他們認為自己很健康,承擔的壓力也比較小。
七年以後發現,當初認為自己有“生活動力” 的人中,有95%依然活著;
而那些認為自己沒有“生活動力”的人,依然活著的只有83%。
也就是說,生活動力確實對壽命和生活質量來說非常重要。
而工作,是擁有生活動力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你能找到新的動力自然最好,
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在年老的時候重新找動力比登天還難。

所以你看,我們不止現在需要動力,到老了依然需要。
不要以為老年就是安逸享受的時間了,想活得開心、長壽,還是一直有事忙比較好。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哈佛商業評論”(退休,是這個世界上最扯的理想,沒有之一)
稿:安迪
來源:得到

❤得到-文學-古代妓女為何愛才子

文章出處:古代妓女為何愛才子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文人有一大嗜好,愛泡青樓女子。
 《全唐詩》裡有2000多首詩就與妓女相關。風塵女子和仕途不順的文人,堪稱標配。
古代一些妓女還非常仁慈,在文人窮困潦倒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
其實,古代的妓女非常熱衷傍文人。
最近《看歷史》發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了為什麼古代妓女愛與文人為伍的原因。


第一,文人能夠給妓女帶來名氣。比如明朝晚期的秦淮八艷。
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位名妓,幾乎都和當時著名的文人士大夫有關係。
其中名氣響亮的柳如是,嫁給了東林黨的領袖,著名文學家錢謙益,給他做了側室。
後來錢謙益落難坐牢的時候,柳如是還把他給救了出來。
不少人認為,柳如是是為數不多的,有家國情懷的女文青。

這種名氣,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給地位本來低賤的青樓女子鍍了一層金,
讓她們變成了有追求,有文化的獨立女青年,能夠參與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和社交,
不再單純是依靠皮肉買賣維持生活的下等人。
而不得志的文人呢,也能夠在這些善解人意,情商很高的女性那裡,獲得精神安慰。

比如李白帶著妓女給謝安上墳,白居易為了風塵女子發奮寫詩,
周邦彥靠文字贏得了李師師的芳心。還有杜牧、孟浩然、柳永、歐陽修、蘇軾等等,
這些大文豪都寫過詩詞,紀念與風塵女子的一段戀情。
唐末有個著名作家孫棨,還專門寫了一本《北里志》,專門記錄妓女和文人的風流韻事。
當然,青樓女子要想和文人交往,那還得練就很多附加技能,能歌善舞,那是入門,
最好能夠創作詩詞,跟文豪才子進行平等交流。
比如唐朝咸通年間的徐月英和魚玄機,還有明末,秦淮八艷裡的柳如是,李香君他們,
詩詞創作水平已經和交往的才子差不多了。
這樣才子文人才覺得有面子,我這兒談文學那,不是光泡妞!


第二,古代青樓妓女能通過結交才子,帶來經濟效益。
有了名氣之後,名妓的身價就會水漲船高了。古代歷史舞台上,文人的地位比現在高許多。
文人寫詩填詞,讚美一番風塵女子,能讓她們的身價翻翻。
其中北宋才子柳永是青樓知名的推手,大KOL,一生都與青樓有不解之緣。
能與柳永相伴一晚是許多風塵女子的夢想,
因為柳永為誰填詞,誰就能紅,身價可能翻十倍。
秦淮八豔之一李香君也是與侯方域接觸後,在南京城裡一夜爆紅。
紅了之後,有位有錢的公子哥,想花黃金三百兩,見這位女神一面,結果還吃了閉門羹。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李香君的身價不菲啊。還有一個小故事,也是文人幫妓女打響了廣告。
清朝初年,揚州有位風塵女子叫葛九,長得挺好看的,可是沒什麼人氣。
這時一位書生文筆不錯,為人仗義,聽了她的身世後大為同情。
揮揮筆墨寫了首《金縷曲》。這姑娘挺機靈的,第二天把《金縷曲》裱了起來,
放在妓院最醒目的地方。之後的故事都是套路了。
葛九頓時成了妓院裡的頭牌,找她的富商才子,絡繹不絕。


第三個原因,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普遍早婚,和原配之間沒有自發的感情
而青樓女子因為職業關係,也很難發展正常的兩性關係,
所以一拍即合,希望在這種關係裡體驗真愛。
你看,柳永就非常典型。他18歲就結婚了,但是沒考上進士,愛情事業雙歉收的柳永,
開始雲遊天下,和各地青樓女子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同時才氣也猶如泉湧,寫的詞開始在文人同行那裡備受好評,這不能不說是愛情的力量。
同樣,明末大才子錢謙益也是長期婚姻生活單調,
原配夫人陳氏沒什麼文學追求和浪漫情懷,所以老錢才能和柳如是一見如故。
史書上說,柳如是在和這幫才子吟詩作對的時候,身穿男裝,
別人出一個題目,她構思片刻就能完成詩作,許多名句名篇,被傳頌到今天。
比如今天文藝青年反非常喜歡掛在嘴邊上的:
“總一種淒涼,十分憔悴”就是出自柳如是之筆。


本文源自: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古代風塵女子為何熱衷傍文人”
稿:黃思瑩
來源:得到

-------
主旨:
1. 文人能夠給妓女帶來名氣
2. 古代青樓妓女能通過結交才子,帶來經濟效益
3. 古代文人士大夫普遍早婚,和原配之間沒有自發的感情
今天文藝青年反非常喜歡掛在嘴邊上的:
 “總一種淒涼,十分憔悴”就是出自柳如是之筆。

❤得到-學習-你的經驗,到底值多少錢

文章出處:你的經驗,到底值多少錢


說起“經驗”,我們每個人都有,而且有時候,經驗確實能給我們帶來不小的幫助。
就拿單位招人來說吧,很多公司都要求某個崗位得有幾年幾年的經驗。
但是呢,在現代社會啊,經驗的作用可能就沒你想得那麼狹隘了。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
作者是華為的人力資源高管劉東暢,他就專門談了談自己對經驗的思考。


我們都知道,經驗這玩意是鍛煉出來的,不是天生的。
天生的那叫能力,不是經驗。舉個例子,一個人通過溝通,
很輕鬆地就把一個難題給搞OK了,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很有溝通能力。
但如果他最早不愛跟人說話,後來隨著工作鍛煉,
最後成了溝通高手,這就叫經驗,而不是能力了
所以說,經驗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讀書獲得的,它是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固化下來的。


那經驗有什麼作用呢?
也很好理解,首先是效率價值,能幫我們提高決策效率
舉個例子,請客人吃飯,我們一般會選擇去熟悉的餐廳,
因為對那裡的環境、服務、菜品比較熟悉,換句話說就是有經驗,容易保證客人吃得滿意。
如果要換一家餐廳,從沒去過,那我們就得專門另花時間去了解,比較麻煩。
所以,經驗能幫我們用相對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的效率。這是經驗的第一個價值。
其次,經驗還有個價值,就是可複制、可傳遞
這也很好理解,我們常說的師傅帶徒弟、“傳幫帶”,說的就是這個。


不過,話說回來,經驗雖然有這些價值,但也會產生問題。
首先就是 “路徑依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人越有經驗,越容易被經驗束縛
打個比方,玩射擊遊戲,射擊次數多了,
我們就會摸索到一個固定的動作、姿勢,容易打出高分,這就是經驗。
但是如果環境發生了變化,比如刮起了大風,彈道發生了偏移。
如果我們不調整,還按以前的動作姿勢打,這就是產生了路徑依賴,肯定就打歪了。

一個有名的案例就是諾基亞手機,當年憑藉高質量和性價比優勢大獲成功。
但是移動互聯網起來後,它的經驗就不管用了。那這個案例也說明,經驗有重置危機。
就是說當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過去形成的經驗就會失效,需要重置。
這就像過去一個人會趕馬車,駕馭馬匹的經驗豐富,
但到了汽車時代,他這些經驗就都沒用了。
他就只能下崗,或者去學習新經驗,比如考駕照。

應該說,在今天,這種經驗重置隨時都在發生。
比如工業機器人、智能製造一出來,很多有幾十年經驗的工人可能就要被取代了。
那麼,怎樣擺脫這種重置危機?
劉東暢先生給出的方法是:“高智學習”,也就是高智商地學習。

這是斯坦福大學教授詹姆斯•馬奇提出的概念。
它對應的概念是“低智學習”,就是說通過試錯、模仿來學習、獲得經驗。
比如心理學實驗中,鴿子知道按按鈕能掉食物,就不停地按;
貓被火苗燙了一次,就再也不靠近了。
這種學習,只是表面了解,並不真正掌握事物的因果關係。

而高智學習,
是搞清楚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且總結出模型、規律,應用到不同的場景
也就是說,高智學習獲得的經驗,可以應用到多個領域
比如Uber和Airbnb,就是用互聯網思維,
分別改造了傳統的交通和住宿,把它們從一種單純的交易和服務,變成了社交和體驗。

再比如埃隆•馬斯克,也是這種高智學習的高手。
他曾經把他的經驗叫做“第一原理思維”。
也就是用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待世界,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
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這種方法很費勁,
但是這樣得來的經驗才能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產生真正的創新。
所以說,人家馬斯克雖然經常跨界,最早做在線支付,又高電動車特斯拉,
搞宇宙飛船太空探索,現在又在弄超級高鐵,但在每個領域好像都很成功。

換做一般人,這麼跨界,涉及這麼多領域,肯定應付不來嘛。
因為大部分人用的是一種“比較思維”,也就是看到別人做什麼,他也跟著做。
這就是低智學習,形成的經驗就很容易因為環境變化而淘汰。


所以你看,像馬斯克這樣的人,
他們通過一種深度思考和高智學習,
從事物本質中抓取的經驗,有很強的穿透性,能打破時間和行業的限制,
他們一年的經驗,就可能比其他人五年十年的經驗,創造出的價值還要大;
而且他在不同的行業裡都會表現優秀。
所以說,未來,只有這種高智學習得來的經驗,才值錢。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華夏基石e洞察”(你的所謂“經驗”,到底值幾個錢)
稿:徐棄疾
來源:得到

---------
摘要:
經驗這玩意是鍛煉出來的,不是天生的。舉個例子:
一個人最早不愛跟人說話,後來隨著工作鍛煉,
最後成了溝通高手,這就叫經驗,而不是能力了。 
所以說,經驗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讀書獲得的,它是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固化下來的。
經驗有兩個好處:
1. 提高決策效率
2. 可複制、可傳遞
 
但經驗也會產生問題。例如 “路徑依賴”。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人越有經驗,越容易被經驗束縛。
而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過去形成的經驗就會失效,需要重置。
那麼,怎樣擺脫這種重置危機? 
劉東暢先生給出的方法是:“高智學習”,也就是高智商地學習。
這是斯坦福大學教授詹姆斯•馬奇提出的概念。 
它對應的概念是“低智學習”,就是說通過試錯、模仿來學習、獲得經驗。
比如心理學實驗中,鴿子知道按按鈕能掉食物,就不停地按; 
貓被火苗燙了一次,就再也不靠近了。 
這種學習,只是表面了解,並不真正掌握事物的因果關係。

高智學習, 是搞清楚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且總結出模型、規律,應用到不同的場景。 
也就是說,高智學習獲得的經驗,可以應用到多個領域。
再比如埃隆•馬斯克,也是這種高智學習的高手。 他曾經把他的經驗叫做“第一原理思維”。
換做一般人,這麼跨界,涉及這麼多領域,肯定應付不來嘛。 
因為大部分人用的是一種“比較思維”,
也就是看到別人做什麼,他也跟著做。 
這就是低智學習,形成的經驗就很容易因為環境變化而淘汰。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得到-心理-父母經常說的三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出處:父母經常說的三句話是什麼意思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說過一些孩子不愛聽的話,
其中有三句話最常見:當你考試沒考好的時候,

他們會說“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怎麼成績就那麼好”;

你說他們嘮叨的時候,他們會說“你別嫌我嘮叨,等我們老了就去養老院住”;

每次給家裡打電話的時候,就算他們身體不好,也會說“別擔心,我們都挺好的”。

為什麼父母喜歡說這三句話呢?最近,公眾號“心理公開課”的一篇文章解釋了原因。


我們先看第一句,“你看看人家的孩子”,這句話我們幾乎從小聽到大,
是很多孩子的心理陰影。父母說這句話的時候,
好像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上進,但是在潛意識裡可不一定是這樣。
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父母在通過別人家的孩子來貶低自己家孩子時,有可能存在兩種情況。
第一個原因,他要通過否定孩子,來證明自己的權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價值。
這樣,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才會更強;
第二個原因,就是社會競爭太激烈了,家長很焦慮,
為了緩解焦慮,就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在了孩子的身上。
而當聽到父母這麼說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其實是不信任和嘲諷,
就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了,被否定了。
所以,
下次家長再說“你看看人家”之後,請把後面貶低的話換成鼓勵,
比如可以說“我覺得你也有一樣的潛力,一點也不比人家差”,
因為肯定和信任才是孩子成長的基礎。


第二句孩子不愛聽的話是“等我老了,我就去養老院住”。
這句話傳達的意思是“我是多餘的,是我拖累了孩子”。
聽到這句話之後,兒女都會感到自責,因為自責就會更多地關注父母。
所以,這句話是父母在間接地告訴孩子,自己渴望得到關注。
通過讓孩子感到自責,然後控制孩子,是父母表達自己需要的常見的方法。
比如,
有的家長會和孩子說“這麼多年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就不能體諒我呢”,
或者“都怪爸媽沒用,不能讓你去最好的學校讀書”。
這些話都是家長在通過讓孩子自責,來達到讓孩子聽話懂事的效果
但是,自責是一種朝向內部的自我攻擊,對孩子有很強的破壞力。
有些孩子為了減少心中的愧疚感,會用討好父母的方式進行處理。
而當孩子討好父母時,他們往往不能真實地做自己,
未來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討好別人。
有些孩子甚至會破罐子破摔,選擇遠離父母。


第三句孩子不愛聽的話是“別擔心,我挺好的”,哪怕父母生病了,他們也會這麼說。
雖然父母告訴孩子自己很好,是體諒孩子,不想拖累孩子。
但這種說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隔離在​​了親情之外,好像自己沒盡到對父母的孝心。
這樣孩子就會有一種被忽略和否定的感覺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愛和被愛,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也應該讓孩子有機會愛自己。
那父母應該怎麼做呢?文章提出了一個溝通模式:
先描述感受,然後表達需求,最後提出請求。
比如父母體檢的時候,發現自己得病了,需要去醫院看病,可以這樣和孩子說:
“我前幾天去醫院體檢,大夫說需要再好好檢查一下,我有點緊張。
要是你能陪我去醫院,我會安心一點。你有空陪我去一趟吧?”


從交互心理學的角度說,
人與人之間要發展一個良好的關係,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誠平等地交流。
對親子關係來說也是一樣,父母想讓孩子更關注自己,想表達對孩子的愛,
可以直接一點兒,不需要用言語的傷害來表達。
所以,真誠平等的交流,才是父母與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心理公開課”
(你最不想听到父母說的那些話,隱藏著他們內心最深的渴望)
稿:一顆得意的荷包蛋
轉載:得到

-------
主旨:
1. “你看看人家的孩子...”
 (1)通過否定孩子,來證明自己的權威,
  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價值。
 (2)社會競爭太激烈了,家長很焦慮,
  為了緩解焦慮,就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在了孩子的身上。
2. “等我老了,我就去養老院住”
 (1)間接地告訴孩子,自己渴望得到關注
 (2)通過讓孩子自責,來達到讓孩子聽話懂事的效果。

  但是,自責是一種朝向內部的自我攻擊,對孩子有很強的破壞力。
  有些孩子為了減少心中的愧疚感,會用討好父母的方式進行處理。
  而當孩子討好父母時,他們往往不能真實地做自己,
  未來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討好別人。
  有些孩子甚至會破罐子破摔,選擇遠離父母。

3. “別擔心,我挺好的”
 雖然父母告訴孩子自己很好,是體諒孩子,不想拖累孩子。
 但這種說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隔離在​​了親情之外,
 好像自己沒盡到對父母的孝心。
 那父母應該怎麼做呢?文章提出了一個溝通模式:
 先描述感受,然後表達需求,最後提出請求。
 

從交互心理學的角度說,
人與人之間要發展一個良好的關係,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誠平等地交流。
對親子關係來說也是一樣,可以直接一點兒,不需要用言語的傷害來表達。
所以,真誠平等的交流,才是父母與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

❤得到-商業-減少排隊時間,顧客就滿意嗎?

文章出處:減少排隊時間,顧客就滿意嗎?


提起排隊,大家肯定不陌生,像排隊報名、排隊打飯、排隊進車站,
各種各樣的排隊佔了我們很多的時間。不過你知道嗎,排隊裡面的學問可不少,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超市裡,明明有幾十個收銀台,為什麼只開幾個,讓顧客苦苦排隊?
機場裡乘客嫌取行李時間太長,增加行李員就有效嗎?
《大科技》雜誌上有篇文章最近分析了排隊背後的學問,我們一起來聽聽。


首先,想要排隊不痛苦,可以縮短等待的心理時間。什麼叫心理時間呢?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幾年前,美國休斯敦機場就碰到一個難題:
因為等行李的時間太長,乘客們抱怨連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機場增加了很多行李員,
還改善了設施,最終終於把乘客取行李的等待時間縮減到了8分鐘。
可奇怪的是,乘客們還在不停地抱怨。
機場的管理人員只好去做調查分析,
結果發現,乘客等行李的時間可以分為兩部分:
先花1分鐘走到行李轉盤那,然後花7分鐘等行李出來。
也就是說,雖然8分鐘不長,但這8分鐘裡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無所事事的等待上。

於是,機場就把行李轉盤挪到離出口很遠的位置,
這樣,乘客們就要花6分鐘走到行李處,然後花2分鐘等行李。
雖然總的時長沒有變,但是實行了這個方法之後,
幾乎沒有乘客再因為等待時間長而抱怨了。
這就說明,無所事事地等待會讓人覺得時間更難熬,這就是心理等待時間。
你讓他們幹別的事兒忙起來,等了很久,他們也不覺得煩。
比如,商場的電梯旁可以放個鏡子,或者發一些免費的小報,
讓顧客們照鏡子、看報紙,他們等電梯的時候就不會覺得不爽了。


其次,不確定的等待時間更漫長。
比如,我們在火車站排隊買票的時候,如果窗口還沒開,
而且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開,這時候,就算你排在第一個也一樣會焦慮。
如果有人插隊,也會讓我們等待的時間變得不確定起來,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插隊大家會火冒三丈。
所以,現在的銀行都實行了叫號排隊,因為排隊而吵架的現象就很少出現了


第三,適度的排隊,可以實現雙贏。
雖然人人都討厭排隊,但你看很多大型超市裡,收款窗口明明有幾十個,
但真正在收銀的只有那麼十幾個,每個後面都排了長隊。
超市為什麼不全開放收銀窗口,而要讓顧客排隊呢?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超市幾十個收銀台全都開放的話,排隊是沒了,
但沒顧客的時候,這些收銀台可全閒置著。
收款員的工資啊、收款機的電費啊,這些成本可是很高的。
這樣一來,超市的成本就會大大增加,
它肯定會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於是超市的商品都得提價。
也就是說,開放所有收銀台的代價是,商品價格變貴。

雖然排隊耗費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這種成本看不見摸不著,
而東西賣貴了,這種損失消費者是看得見的。
所以大家會更願意等待而不是多花錢。
所以,對經營者來說,如何平衡排隊和成本之間的關係,也是一門學問。

你看,生活中最常見的排隊,竟然還隱藏著這麼多的道理。
這就提示我們,很多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
其實並不理所當然,而是各種利益​​主體相互博弈的結果。


本文源自:《大科技》雜誌(排隊沒那麼簡單?)
稿:一顆得意的荷包蛋
轉載:得到

---------
主旨:
1. 減少無所事事地的等待
 幾年前,美國休斯敦機場就碰到一個難題:
 因為等行李的時間太長,乘客們抱怨連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機場增加了很多行李員,還改善了設施,
 最終終於把乘客取行李的等待時間縮減到了8分鐘。
 可奇怪的是,乘客們還在不停地抱怨。
 機場的管理人員只好去做調查分析,關鍵在無所事事時間。
 於是,機場就把行李轉盤挪到離出口很遠的位置,
 這樣,乘客們就要花6分鐘走到行李處,然後花2分鐘等行李。
 雖然總的時長沒有變,但是實行了這個方法之後,
 幾乎沒有乘客再因為等待時間長而抱怨了。
2. 處理不確定性的等待
 在火車站排隊買票的時候,如果窗口還沒開,
 而且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開,
 這時,就算你排在第一個也一樣會焦慮。
 現在大都實行了叫號排隊,排隊而吵架的現象就很少出現了。
3. 適度的排隊,實現雙贏
 很多大型超市裡,收款窗口明明有幾十個,
 但真正在收銀的只有那麼十幾個,每個後面都排了長隊。
 超市為什麼不全開放收銀窗口,而要讓顧客排隊呢?
 但全開放,超市的成本就會大大增加,
 它肯定會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於是超市的商品都得提價。
 所以,對經營者來說,
 如何平衡排隊和成本之間的關係,也是一門學問。

❤得到-政治(外交)-清朝有多落伍?看外交就知道了

文章出處:清朝有多落伍?看外交就知道了


一說到清王朝,你或許多少會想起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屈辱歷史:
堂堂天朝上國,竟然被西方列強打得抬不起頭來。
咱們都知道,這是清王朝盲目自大閉關鎖國,
導致整個國家和社會都嚴重落後於世界造成的。
別說當時的老百姓了,就連當時的朝廷,對世界也是一無所知。
最近,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就推送了一篇文章,
文章裡頭講了許多當時朝廷在外交上因為無知而造成的尷尬故事。
隨便看其中的幾個例子,你就知道當時的朝廷有多麼落後於世界了。


先不說清朝末年,咱們看看康熙和雍正時期的外交,當時清朝還算強盛吧?
結果呢,人家俄國派外交使節來朝見皇帝,
當時的清朝竟然要人家的大使行三跪九叩大禮。
外交使節代表的是一個國家,顯然人家不樂意做出這種有辱國格的行為。
康熙皇帝很不高興,事後批覆說,俄
羅斯這個國家是野蠻的國家,咱們以後要找機會好好教化他們。

那後來是怎麼教化的呢?
到了雍正時期,清朝派了一個龐大的使團訪問俄國,恭賀當時的女皇登基。
在正式遞交國書的時候,龐大的使團竟然當著女皇的面集體下跪行叩拜之禮。
看得俄國朝野上下目瞪口呆,直到俄國宣讀完國書,
這只龐大的使團才在恢弘的“吾皇萬歲”聲中轟然起身。
而當女皇讓使團回使館休息時,這幫外交大臣竟然又統統跪下向女皇致謝。
當時的朝廷以為,這樣可以讓俄國人好好學習禮節,
卻不知這種毫無個體人格的行為,反而讓國際社會知道了什麼叫做奴才。


後來咱們都知道,鴉片戰爭一開打,全世界都看清楚了清朝不過是個外強中乾的軟柿子。
到了咸豐年間,朝廷再也拽不起來了,就不倫不類地成立了一個總理衙門,
這玩意兒就相當於是一個外交部門,辦起事來,那可是不折不扣的衙門作風。

比如說,當時的英國外交官就說,這幫中國的外交官員,
辦事作風與國際外交規矩完全不同,其他國家大使之間辦事單刀直入,
而中國官員得先端上茶水點心,然後請王公大臣陪坐,
陪坐的大臣跟小孩子一樣毫無主見,完全就是陪襯,
只會唯唯諾諾地等親王說話,然後附和“對對對,好好好”。
於是當時國際社會都蔑稱中國的外交是兒戲,
私底下人家還取笑咱們,說清朝的大臣就跟小孩子一樣,
一邊打他們一邊撫慰他們,是對付這些外交官員們的最好辦法。


你可能會覺得,畢竟咱們落後了很多年,剛開始跟國際接軌,總得花點時間學習吧?
然而即使當時清王朝已經被打得落花流水了,
朝廷私底下還是很鄙視西方人,覺得向他們學習是一種恥辱。
當時的總理衙門想派一支考察團去歐洲學習,這放在今天,
大使出訪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對吧?結果你猜怎麼著?
當時的大小官員竟然都避之不及,誰也不想代表國家去歐洲學習交流。
就連當時的朝廷領導也否認出訪的是考察團,而只是蒐集情報的觀光團。
結果考察團回國後,詳細匯報的都是歐洲的風土人情啊、高樓大廈之類的東西,
對真正關鍵的國家是怎麼運作的,
西方人的政治制度則一筆帶過,還真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旅遊團。


這種無知還不止體現在下面的官員,就連當時的中堂大人李鴻章,
出訪外國時也是醜態百出。李鴻章訪問法國時,人家法國外長為其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
按照禮儀,兩國首腦要高唱各自的國歌。
腐朽的清王朝哪有什​​麼國家的概念,更別說國歌了。
結果呢,李鴻章竟然當場唱了一段自己家鄉小曲兒作為國歌,清王朝那是顏面盡失。
又比如,李鴻章參加俄國沙皇加冕儀式時,人家皇后向他伸出手來示意吻手禮,
堂堂一個國家中堂,竟然事先完全沒有做好功課,還以為皇后在向他索取賄賂,
竟然把慈禧太后送給他的鑽戒就這麼送人了,讓俄國朝野看得瞠目結舌。


以上只是清朝在外交上出糗的幾個例子。
你看,一個諾大國家的領導層,
竟然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願意認真與世界接軌,還守著老一套的祖宗規矩不思進取。
所以呀,我們常說落後就要挨打,
這可不僅僅是說在科學技術這些硬實力上,咱們一定要奮起直追;
而在國際交往這些軟實力上,我們同樣也得虛心學習。
否則,當我們在外交禮節上洋相百出的時候,那其他國家就會笑話咱們,不跟我們做朋友。
在國際上連朋友都沒有,怎麼能不落後挨打呢?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清朝的“兒戲外交”)
稿:李程遠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學者
轉載:得到

----------
主旨:
根據史料,咸豐年間,英國外交官說:
這幫中國的外交官員,辦事作風與國際外交規矩完全不同,
其他國家大使之間辦事單刀直入,
而中國官員得先端上茶水點心,然後請王公大臣陪坐,
陪坐的大臣跟小孩子一樣毫無主見,完全就是陪襯,
只會唯唯諾諾地等親王說話,然後附和“對對對,好好好”。
於是當時國際社會都蔑稱中國的外交是兒戲,
私底下人家還取笑咱們,說清朝的大臣就跟小孩子一樣,
一邊打他們一邊撫慰他們,是對付這些外交官員們的最好辦法。
 
而出訪歐洲,當時的大小官員竟然都避之不及,
誰也不想代表國家去歐洲學習交流。
就連當時的朝廷領導也否認出訪的是考察團,
而只是蒐集情報的觀光團。
結果考察團回國後,
詳細匯報的都是歐洲的風土人情啊、高樓大廈之類的東西,
對真正關鍵的國家是怎麼運作的,
西方人的政治制度則一筆帶過,
還真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旅遊團。

❤得到-經濟-北京人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文章出處:北京人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生活在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大城市裡的朋友,
經常會抱怨,哎呀,人太多了,幹什麼都不方便。
而這些地區,為了緩解城市壓力,推出了嚴格控制人口規模的政策,
比如限制土地使用啊,制定苛刻的入戶和入學條件啊等等,不讓人口繼續漲下去。
不過,攜程網創始人、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梁建章,卻不怎麼認同這種做法。
他從一個經濟學家的視角出發,覺得中國的大城市規模,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了,
你根本就不應該控制大城市人口規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首先,咱們來看看,北京、上海這些地區,為什麼要嚴格控制人口。
原因無外乎是,人口多導致城市病。
很多人都覺得,像什麼交通擁擠啊、入學難啊、污染啊等城市病都是人口多造成的,
其實這完全是誤解。這些問題是由城市規劃不足造成的,跟人口規模關聯不大。

從經濟學常識的角度來看,
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越大,它最發達的城市的人口規模通常也越大。
拿東京來說,全日本人口也就一億多,但東京就足足有3700萬這麼多。
再來看北京,不含遠郊區,只有大約2000萬人,在全球排不進前10位。
而你要知道,咱們國家的人口規模可是十幾億啊。
就連面積不到北京十分之一的新加坡,還有600萬人口呢。
所以說,北京的人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你看,控制人口規模的原因站不住腳。
其次,你可能會問,那要是你強行控制人口規模,會有什麼後果呢?答案是,後果很嚴重。

第一,土地資源被嚴重浪費。
你限制人口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嚴格限制大城市的土地使用。
那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最需要土地來建設的大城市,
卻很難獲得土地,而偏遠地區的土地呢,則被嚴重浪費掉了。

道理很簡單,你在城市裡買套樓房,能佔多少土地啊?
但是你要是在農村老家,就得自己建房子吧?那得佔多少土地呢?
跟大傢伙說個數據,咱們國家城市人均建設用地,只有農村的四分之一。
其實啊,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應該是讓人口向大城市集中,這樣更能節省土地
你要是非得限制土地的話,只能帶來一個結果,
那就是人為推高房價,工薪階層只好在城市裡蝸居,
等攢夠了錢,就回家蓋了一套一年可能也住不上幾天的房子,造成了嚴重的土地資源浪費。

你可能會問,這麼多人都湧向城市,
那為了改善居住環境,你不得修道路、建公園和各種公共設施嗎,
這難道就不會造成土地浪費?當然不會,你這麼做不僅不會浪費土地的價值,
相反,它還會因為改善了生活品質而提升城市的土地使用價值。
這是第一點,限制人口規模會造成土地浪費。


第二點是,限制人口規模會讓城市運轉的效率變低。
就拿公共交通來說,城市越大,它的效率就越高。
像北京上海這些地方,人口越集中,那地鐵和公交的運轉效率就越高。
甚至可以像東京那樣,徹底把城市交通和環境污染問題給解決了。
你可能會問,現在地鐵已經夠擠了,人口再集中,那不還得擠死?
梁建章覺得,其實啊,這根本就不是人口集中造成的,而是公共交通沒規劃好的結果。
以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聚集起來的需求和財力,
規劃得好的話,建一個效率更高的地鐵網,完全是行得通的。

反過來,你把人口都疏散到三四線城市了,那你也得在那些地方建高鐵什麼的吧。
可建了之後,利用率卻非常低,這就是資源的一種浪費。
要是你在一二線城市區域內建高速交通網絡,那效率可就高得多了。
同樣的道理,城市人口越集中的話,各種產品和服務的分工就越細。
比如有各種各樣的專科醫生,有最有特色的各國美食,這就極大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


第三點,你限制大城市人口規模,首先房價就高,這個咱們之前已經談過了;
其次你還得制定苛刻的入戶和入學條件,這樣就會給居民帶來非常沉重的負擔,
他們哪還有心思生孩子?這樣生育率就會下降,這對城市的創新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再來跟你說個數據吧,根據2010年一項人口普查數據,
北京、上海這些城市的生育率只有0.7。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呢?
如果沒有外來人口流入,只要兩代人,這些城市的出生人口就會只剩下原來的十分之一。
嚴格控制大城市人口的政策,
讓那些外地的年輕白領,買不起房、看不起病、娃上不了學,
於是不得不做出離開大城市的選擇。
所以到最後,規模控制下來了,一大批精英卻流失了。真是得不償失啊。

另外,咱們都知道,城市規模大的話,各行各業的人才就會多,
那思想碰撞和交流就會很頻發,那創造力就更旺盛。
可是現在,你人口都溜走了,還談什麼創造力啊?

所以你看,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只能治標不治本,
你原來以為是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其實都是城市規劃沒做好造成的。
咱們應該做的,是利用人口規模的優勢,加大投入,好好規劃,
建成一批類似於東京和新加坡那樣的大型宜居城市。
那這些城市必然會成為世界科技和文化創新的中心,這樣才更有利於咱們經濟的發展


本文源自:財新網(供給側改革:不能嚴控大城市人口規模)
稿:管智爽
轉載:得到

---------
主旨:
很多人都覺得,像什麼交通擁擠啊、入學難啊、污染等城市病,

都是人口多造成的,其實這完全是誤解。
這些問題是由城市規劃不足造成的,跟人口規模關聯不大。
 

從經濟學常識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越大,
它最發達的城市的人口規模通常也越大。

拿東京來說,全日本人口也就一億多,
但東京就足足有3700萬這麼多。 再來看北京(中國15億人口),
不含遠郊區,只有大約2000萬人,在全球排不進前10位。
所以說,北京的人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控制人口規模的原因站不住腳。 其次,你可能會問,那要是你強行控制人口規模,
會有什麼後果呢?答案是,後果很嚴重。
1. 土地資源被嚴重浪費
 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
 應該是讓人口向大城市集中,這樣更能節省土地。
2. 限制人口規模會讓城市運轉的效率變低
 城市人口越集中的話,各種產品和服務的分工就越細。  
 比如有各種各樣的專科醫生,有最有特色的各國美食,
 這就極大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充分使用)。
3. 限制大城市人口規模,會造成嚴苛生活條件
 會造成房價高、苛刻的入戶和入學條件,
 這樣就會給居民帶來非常沉重的負擔,  
 他們哪還有心思生孩子?這樣生育率就會下降,
 這對城市的創新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咱們應該做的,是利用人口規模的優勢,加大投入,好好規劃,
建成一批類似於東京和新加坡那樣的大型宜居城市。
那這些城市必然會成為世界科技和文化創新的中心,
這樣才更有利於咱們經濟的發展。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得到-教育-走出四大誤區,讓孩子不再哭鬧

文章出處:走出四大誤區,讓孩子不再哭鬧
類似文章:得到-教育-你最應該對孩子說的三句話


生活中,誰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尤其是小孩子,經常會哭鬧。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到時候,家長要做的,是幫孩子進行疏導。
但實際上很多家長並沒有給孩子很大的幫助,有時候甚至雪上加霜。
怎麼才能正確疏導孩子的情緒呢?公眾號“常青藤爸爸”有篇文章,
總結了家長在處理孩子情緒時的誤區,以及正確的應對方法。


我們先看看家長常見的情緒處理誤區。
第一種是交換型的家長。這種家長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會轉移孩子注意力。
比如先告訴孩子別哭了,一會兒給他買好吃的,或者帶他出去玩。
但如果長期這種方法,你會發現孩子的情緒問題並沒有解決。
而且孩子會覺得,家長不讓自己哭,自己的這種負面情緒可能是不對的,
但他自己又很想哭,他就會對自己的真實感受產生懷疑,
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第二種是懲罰型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哭不鬧,他們可能會罵孩子,或者懲罰孩子。
比如說如果一個男孩被嚇哭了,這種家長就會說:“男孩怎麼能哭呢?你太不爭氣了!”
或者孩子不聽話,家長會說再不聽話我就打你之類的。
用這種批判的態度來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會讓孩子對負面的情緒非常反感,
而且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能有情緒的,因為一有情緒就被懲罰,還沒人告訴我怎麼做。


第三種是冷漠型的家長。這種家長能接受孩子的情緒,但卻不干預,讓孩子自己解決。
比如,家長跟孩子說:“你回房間去吧,等你氣消了再出來!”
這種家長的態度是,不管孩子怎麼樣,我都愛他。
但是光有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這時候孩子只是覺得自己被接納了,
但是不知道怎麼處理情緒,再遇到負面情緒的時候,還是會很困惑。


第四種是說教型的家長。他們會給孩子講道理,
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才對,但沒告訴孩子具體怎麼做。
比如告訴孩子,上課要認真,但對一個剛上學的孩子來說,
他可能不知道上課做什麼才叫認真。這類家長還覺得孩子有情緒,是因為自己沒做對。
比如孩子沒有按時起床,所以上幼兒園遲到了,他被老師批評了,是他沒做對。
這類家長覺得所有事情都能用理性處理,但孩子被說教之後卻更加不耐煩了。


了解了這四種錯誤的處理情緒方法之後,我們看看怎麼正確看待孩子的情緒。

首先我們要承認,情緒本身是不分對錯的,有情緒是很正常的。
而且我們要把情緒和行為區別開。
很多時候,家長不能接受的其實是孩子的行為,就像有的孩子生氣,會打媽媽,打家裡人。
這時候家長要告訴孩子,可以生氣,但打人是不對的。
所以,情緒是可以接納的,但不合理的行為你要拒絕,然後引導孩子合理表達情緒。

其次,我們就是要接受情緒的存在。
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情緒,
和孩子共同分擔,不要覺得孩子的問題都是小事。
比如,有個孩子平時不怎麼玩的玩具,沒經過同意被拿走了,孩子不高興了。
有的家長就覺得,一點小事不至於生氣。
但是對孩子來說,這是他的東西,其實他已經開始建立物權意識了。
當然家長也別太誇大了,不要讓孩子覺得是別人太過分,實事求是就好。
所以要經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合理地表達孩子的情緒,別太誇張,也不要把它忽略掉。


最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孩子的情緒處理掉,
否則,下次孩子遇到問題還會有類似的情緒。
在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的時候,
有一個原則,就是要先去嘗試處理情緒,然後再處理事情。
同時在處理孩子的情緒之前,先處理好家長自己的情緒。
自己情緒調整好了,再處理孩子的情緒。


關於情緒疏導,有這麼幾個步驟:
一是察覺孩子的情緒,要知道他是生氣還是擔心,是失望還是難過。
二是解釋情緒,要問孩子是什麼感覺,看你察覺到的情緒對不對。
三是理解並分擔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情緒都是接納的,知道你理解他。
四是和孩子一起去溝通可以怎麼做。
可以讓孩子自己想,比較小的孩子可以告訴他方法,告訴他兩個也行,
一個比較好的方案,一個你自己覺得不太行的,讓他選擇,因為解決問題才是根本。

五是做出決定,把不太適合的方法去掉,達成一致,鼓勵孩子行動
在這五個步驟裡面,前三個步都是在解決孩子的情緒,最後兩步才是處理事情。


我們看一個案例。比如有的孩子玩具被搶走了,他給人一巴掌,還不道歉。
這時候,家長往往在關注他打人的行為,處理的時候就是讓他趕緊道歉。
但孩子內在的情緒是,我玩具被搶走了,我很生氣。

所以家長第一步,
就是要察覺孩子,他非常生氣,然後解釋孩子的情緒,他玩具被搶走了所以生氣;
同時理解分擔他的情緒,告訴他如果我的玩具被搶走了,我也會不高興。
這時候,孩子就能感覺到,你是理解並且接納他的情緒了。

但同時第四步家長要告訴他,
你的玩具被人搶走了你很生氣,但是打人是不可以的,那我們還能怎麼做呢?
如果孩子很小,給他兩個選擇,告訴他可以大聲和別人說“把玩具​​還給我”,
或者說“你想玩可以和我借,我玩好了就會借給你的”。
當你接納孩子的時候,他就更願意配合你。
第五步就是做決定,和孩子說剛剛打人是不對的,
所以要去道個歉,相信下次遇到這種情況,你會讓別人把玩具還給你。

當然,有時候我們把前面三個步驟做了,
孩子的情緒也疏導了,最後孩子沒按照你說的去做,這也正常。
所以我們說前面情緒的接納和疏通才是關鍵,
也許孩子需要的只是你的理解和傾聽,他不需要你的辦法,自己會想怎麼能做得更好。
希望家長能客觀地看待孩子的情緒,
多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本文源自:公眾號“常青藤爸爸”(遠離孩子情緒處理的誤區)
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
主旨:
關於情緒疏導,有這麼幾個步驟: 

1. 察覺孩子的情緒
 要知道他是生氣還是擔心,是失望還是難過。
2. 解釋情緒
 要問孩子是什麼感覺,看你察覺到的情緒對不對。
3. 理解並分擔孩子的情緒
 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情緒都是接納的,知道你理解他。
4. 和孩子一起去溝通可以怎麼做
 可以讓孩子自己想,
 比較小的孩子可以告訴他方法,告訴他兩個也行,
 一個比較好的方案,一個你自己覺得不太行的,
 讓他選擇,因為解決問題才是根本。
5. 做出決定
 把不太適合的方法去掉,達成一致,鼓勵孩子行動。
 
在這五個步驟裡面,前三個步都是在解決孩子的情緒,最後兩步才是處理事情。
有時候我們把前面三個步驟做了,
孩子的情緒也疏導了,最後孩子沒按照你說的去做,這也正常。
所以我們說前面情緒的接納和疏通才是關鍵,
也許孩子需要的只是你的理解和傾聽,他不需要你的辦法,自己會想怎麼能做得更好。

❤得到-人物-狄仁傑:為了理想而苟活

文章出處:狄仁傑:為了理想而苟活


提起狄仁傑,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在人們的印像中啊,他是斷案神手。
實際上呢,真正歷史上的狄仁傑,名聲不在斷案,是在做官,行政。
歷經唐朝初年幾代皇帝,評價非常高。
那狄仁傑為什麼能夠像不倒翁一樣,每一任皇帝都對他非常欣賞呢。
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就寫了一篇文章,
告訴我​​們,狄仁傑這個官場哲學,是怎麼煉成的。


翻看真正的歷史,我們會發現狄仁傑的性格前後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他經歷了唐高宗和武則天兩個時期。唐高宗時期的狄仁傑,年輕,官場上的情商不高,
愣頭青一個,為了心中的原則和理想,敢於和皇上對著幹。
有一次,唐高宗李治,要去自己的行宮,汾陽宮住幾天。
這個地方官為了討好皇帝,要新開一條皇帝的專用道路,叫御道。
結果狄仁傑就跳出來反對,說這是奢侈浪費,唐高宗沒辦法只好停工。
然後又有一次,兩個大臣,不小心在皇家陵園裡砍了一棵柏樹,
唐高宗很生氣,決心把這兩個不識相的傢伙砍頭。
結果狄仁傑又冒出來說,國家自有法律,不顧法律判處大臣死刑,
這是暴君商紂王,夏桀王才幹得出來的事情,等於指著鼻子對李治進行人身攻擊。
結果高宗脾氣好,又對狄仁傑退讓了一次。


到了武則天當政的開始階段,狄仁傑還是這個性格。
當時朝廷的宰相是婁師德,
是個腿腳不太好的大胖子,人也特別謙和忍讓,跟狄仁傑的幹練果斷完全不同。
狄仁傑看不慣婁師德,認為他沒有本事,總是擠兌他。
婁師德也一直沒有在意。時間長了,武則天都看不下去,悄悄在召見狄仁傑的時候告訴他。
人家婁師德可是天天在推薦你,說你好。
這讓狄仁傑非常羞愧,從此之後,狄仁傑做了反思,處事的風格也發生了改變。
正是這種改變讓他在官場上成熟起來。


大家知道,武則天當政中後期,因為做了女皇帝,把國號也改成周。
於是激發了李姓皇室成員和很多大臣的不滿,為了鎮壓反對勢力,
武則天就有一段時間,非常寵信酷吏。
就是一些掌握司法刑偵大權,做事風格很殘暴,冷酷的大臣。
他們大多​​出身低微,除了拼命向武則天效忠,也沒有其他辦法。
其中最殘暴的一個,叫來俊臣,
這個來俊臣最擅長的事情就是給嫌疑犯扣上謀反這個罪名,然後用很殘酷的刑罰讓人招供。
狄仁傑也被來俊臣抓了起來。面對這種心狠手辣的人,狄仁傑沒有硬抗,
而是一開始就承認自己謀反。這讓來俊臣放鬆了警惕。
狄仁傑悄悄地把冤情寫到了棉衣上,託人帶給了武則天。
武則天看了之後召見了狄仁傑,問他為什麼承認了謀反。
狄仁傑說,如果自己不承認,
早就已經死在了來俊臣的大牢裡,沒機會見到武則天,洗清自己的冤情了。
武則天也知道了狄仁傑冤枉,就把他給放了,官復原職。


到了執政後期,武則天開始猶豫不決,
是選擇侄子武三思還是選擇兒子李顯當皇位的接班人。這時狄仁傑做的就很巧妙,
畢竟這個武家當皇帝,名不正言不順,李姓皇室根基牢固,遲早是要復闢的。
理論上應該讓李顯當皇帝,但又不能直接說,刺激武則天。
因為武則天一生多疑,已經處死過很多反抗自己的李姓皇室成員了,他就勸告武則天說。
選擇李顯做繼承人,順應天意,也順應民心,李顯畢竟是親兒子,血緣關係最近,
而李家成員呢,也會因此對武則天感恩,也不會對武家人進行秋後算賬,
武則天萬一去世,就是太后,很風光。
如此這般一說,武則天被狄仁傑打動了,最後選擇了李顯做繼承人。


當然啦,狄仁傑自己也有小算盤,如果選擇武三思,
自己畢竟是在唐高宗時代當官的,這就屬於對李唐王室不忠;
選了李顯,日後大唐復興了,狄仁傑還是功臣,為了確保這個計劃能夠不出岔子,
狄仁傑也也給自己找了繼承人,叫張柬之。
後來,武則天年紀大了,控制不住局面,當了丞相的張柬之就發動了政變,
輔佐太子李顯登上了皇位,就是唐中宗。
這個功勞,張柬之和唐中宗都知道,得算狄仁傑一份,
所以李氏家族重新執掌王朝以後,雖然狄仁傑已經去世多年,但是仍然被隆重表彰,
被封為梁國公,算是國家最高級的爵位了。


縱觀狄仁傑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變化,
早年的狄仁傑,是個憤青,肯時刻為理想去死;
中年之後,他變成沉穩圓滑,因為他知道,成熟的人,更需要為了達成理想,
而暫時去妥協,去犧牲一些暫時的利益和原則。能屈能伸,這才是為官處事的大智慧。


本文源自:今日值得花時間(狄仁傑的另一面:官場老油條)
稿:梓鹽
來源:得到

❤得到-心理-成功學為什麼誕生在美國?

文章出處:成功學為什麼誕生在美國?


現今的中國,什麼書最暢銷?
答案當然是成功學,就是指導普通人如何獲得事業成功的學問。
一般都是先講幾個真假難辨的名人故事,案例,再提出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
不過你發現沒有,中國人最熟悉的成功學大師,從卡內基,到拿破崙·希爾,都是美國人。
那為什麼成功學會誕生在美國?微信公眾號“大象公會”最近就刊登了一篇文章,
為我們詳細敘述了成功學誕生在美國的原因,和它的發展變化。


有人說,成功學是這幫美國騙子弄出來忽悠外國人,這話其實並不正確。
美國人自己也信,美國國內成功學產品每年銷售額有10億美元
愛好者裡面也有很多精英,比如前總統克林頓。
有人說,成功學,是美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什麼呢?
成功學的核心,說白了就是,每個人都有潛力,​​只要通過努力,養成良好習慣,
遵循一套法則,人人都可以獲得成功。這種人人​​平等,一切皆有可能的奮鬥觀,
說白了,也就是所謂的“美國夢”。

比如,美國建國領袖之一的富蘭克林,可以說是成功學的第一位開山祖師,
他的自傳,也被看做是最早的成功學著作
在書裡,他告訴自己兒子,要勤奮,節儉,珍惜時間,天天進行自我訓練,自我反省,
這樣才能做一個成功,被人尊敬的人。後來大家知道,19世紀,美國經濟迅速發展,
國土面積不斷擴大,全世界的移民也源源不斷到這里安家落戶,
這種成功學觀念,也被不斷傳播,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信仰。


可惜好景不長,20世紀三十年代,一場大蕭條席捲了資本主義世界,
一夜之間陷入貧困的美國人民,迫切地需要另一種心靈雞湯的安慰。
這時候強調什麼自律,勤奮,已經沒意義了,
成功學於是改頭換面,開始講通過自我調節獲得幸福感。
比如大家熟悉的拿破崙.希爾,還有戴爾.卡耐基,他們開始講求什麼內在安寧;
講求人不應該過分注重外部環境和物質生活,保持樂觀,比什麼都重要。


二戰之後,美國經濟進入了全面繁榮期,
成了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人民的自信也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地步。
由於美國幾乎一手控制了全球金融和貿易體系,
美國不用光靠製造業,也能從投資,強勢美元里獲得巨額利潤。
所以成功學再次改頭換面,也不大強調什麼勤奮,節儉這種早期清教倫理了,
轉而開始教大家走各種捷徑​​成功
比如什麼讓學習效率提高N倍的多少個竅門,什麼教你輕鬆投資,財富增值的秘訣。
同時,成功學開始細化市場,
無論是職場關係,投資理財,婚姻關係,自我管理等等等等,都給你弄出一套秘訣來。
而且還開始從東方的哲學,什麼中國道家,印度佛教,日本的禪宗裡吸取各種理念,
經過一番改頭換面,直接教讀者怎麼做人。
這套似是而非的東西,終於在上世紀80年代,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經過台灣,香港地區,傳入大陸。
後果大家都知道,成功學一下成了新時代中國人的信仰,
因為這個時期的中國,跟一百年前的美國太像了。
經濟飛速發展,人人渴望財富,渴望成功。


總之,成功學這個東西,適度信仰下,
能給自己帶來內在動力和充實感,不過如果沉迷太深,只會產生更多的焦慮
很多人在沉迷一陣之後,都會產生苦悶和焦慮。
我都按照書上說的做了,為什麼成功和財富還沒有降臨?


本文源自:大象公會微信公眾號(成功學保佑美國人民)
稿:黃思瑩
來源:得到

--------
主旨:
有人說,成功學是這幫美國騙子弄出來忽悠外國人,這話其實並不正確。
美國人自己也信,美國國內成功學產品每年銷售額有10億美元。
成功學的核心,說白了就是,
每個人都有潛力,​​只要通過努力,養成良好習慣, 遵循一套法則,人人都可以獲得成功。
這種人人​​平等,一切皆有可能的奮鬥觀, 說白了,也就是所謂的“美國夢”。
 
第一個時期: 
美國建國領袖之一的富蘭克林,可以說是成功學的第一位開山祖師, 
他的自傳,也被看做是最早的成功學著作。
在書裡,他告訴自己兒子,要勤奮,節儉,珍惜時間,
天天進行自我訓練,自我反省, 這樣才能做一個成功,被人尊敬的人。
 
第二個時期:
20世紀三十年代,一場大蕭條席捲了資本主義世界,
一夜之間陷入貧困的美國人民,迫切地需要另一種心靈雞湯的安慰。
這時候強調什麼自律,勤奮,已經沒意義了,
成功學於是改頭換面,開始講通過自我調節獲得幸福感。 
比如大家熟悉的拿破崙.希爾,還有戴爾.卡耐基,他們開始講求什麼內在安寧;
講求人不應該過分注重外部環境和物質生活,保持樂觀,比什麼都重要。
 
第三個時期(直至今日):
二戰之後,美國經濟進入了全面繁榮期,成功學再次改頭換面,
也不大強調什麼勤奮,節儉這種早期清教倫理了, 轉而開始教大家走各種捷徑​​成功。
同時,成功學開始細化市場, 無論是職場關係,投資理財,婚姻關係,
自我管理等等等等,都給你弄出一套秘訣來。 而且還開始從東方的哲學,
什麼中國道家,印度佛教,日本的禪宗裡吸取各種理念, 
經過一番改頭換面,直接教讀者怎麼做人。
 
成功學這個東西,適度信仰下, 能給自己帶來內在動力和充實感,
不過如果沉迷太深,只會產生更多的焦慮。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得到-醫健-為什麼人會“認床”

文章出處:為什麼人會“認床”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每到一個新環境睡覺,總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睡覺“認床”,這個習慣可把不少人折騰的不輕,那你知道為什麼睡覺會“認床”嗎?
在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上,幾位美國大學教授研究發現,
“認床”這事是因為你感受到了不安全。

我們過去覺得,人會認床說明這人特挑剔,特事兒。
其實,認床和性格沒關係,認床是一種警惕行為,
因為,我們真正“認”的不是床,而是讓我們熟悉的環境。
當你不得不在陌生環境裡過夜的時候,睡不踏實是因為你覺得不安全。
換個陌生環境就睡不著這事兒,在學術上叫“第一夜效應”。
睡眠專家說,認床這事兒非常穩固,也非常普遍,
就算是研究睡眠的專家,旅行的時候也難以入睡。


那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這幾位美國教授發現,
在一些鳥類以及海洋哺乳動物中,有一種有趣的“單側腦半球睡眠”現象。
就是說,動物睡覺的時候,一側的大腦處於睡眠模式,另一側卻是清醒的
比如,麻雀就是一種有“單側腦半球睡眠”的鳥類。
為什麼睡覺的時候要讓一側的腦半球保持清醒呢?
原來,這些看似奇怪的睡眠方式,很可能是動物們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
你想想看,在危機四伏的大自然中,夜晚也不安全,
這時候清醒的那部分大腦,就能幫動物們防範天敵。

受到這一點的啟發,科學家們就想,
是不是人類也有類似的兩側大腦,也是一般休息一般清醒呢?

為了驗證這個猜想,研究者們用核磁共振掃描人睡眠時候的大腦活動。
結果發現,左右腦半球真的睡眠深度不一樣。這種不一樣體現在哪裡呢?
這裡需要先給大家做個科普。
人類大腦中有個叫默認網絡的區域,
在人們走神、注意力分散的時候,這部分區域非常活躍。
它的活躍有一個最大的好處,
就是能讓你短暫地脫離工作狀態,讓大腦在清醒的時候也能獲得休息。

所以,理論上來說,人睡覺的時候,
大腦左右半球裡的默認網絡應該都很活躍,這樣大腦才能得到休息。
但研究者們發現,當人們來到一個新環境過夜的時候,左腦半球中的默認網絡更不活躍。
這就是說,大腦左半球在第一夜的睡眠深度比右半球淺。
研究者們認為,這種半邊腦“沉睡”半邊腦相對“清醒”的狀態,
可能就是人們第一夜睡不安穩的原因。


接下來,你可能還有一個問題。
大腦有那麼多區域,為什麼只有默認網絡這部分充當了陌生環境中“守夜人”的角色呢?

其實,在我們睡覺的時候,大腦的神經網絡大多是在休息的,
但默認網絡不會完全關閉,這就是它適合“守夜人”這個角色的原因。
科學家還在後續研究中發現,
在睡眠實驗裡,如果短暫地播放一些異常的響聲,
人的左右腦半球對這些聲音的反應也完全不一樣:
相對“清醒”的左腦會反應很激烈,這也說明它的警覺程度更高。

到了第二天晚上,人對睡眠測試環境熟悉了很多,
所以左右腦半球中默認網絡的差異也基本消失了。
於是就睡得比原來沉一些了,這也就印證了,認床這事兒只在第一晚起作用。

所以,在陌生環境裡睡不安穩,其實是人類的一種生存機制。
人在新環境裡睡覺,大腦的一些區域就會站崗值班,防範危險。
知道了為什麼,接下來我們說說,認床到底該怎麼破?

有這樣幾個方法。
第一個比較複雜,但非常直接有效。
既然已經明白是大腦的默認網絡在發揮作用,
那我們如果有辦法在睡覺前就改變它的工作狀態,就可以幫我們在新環境下睡得更好。
比如說,有這樣一種技術,可以通過小範圍的磁場對特定大腦區域的電信號進行干擾,
增強或減弱某些神經活動,這就能降低它的警戒強度,這樣就能有效減輕認床效應。


當然,還有一些更有現實意義的小訣竅。
比如,
你可以在陌生環境睡覺的時候帶上自己的枕頭,
或者乾脆選擇睡眠環境和家裡差不多的酒店,
甚至,你可以經常頻繁地換地方睡,讓大腦的默認網絡適應新環境的刺激,
這些都可能幫助你減輕“認床”的煩惱。


本文源自:公眾號“科學人”(換個地方過夜就睡不好?因為半邊大腦在守夜)
稿:曾翔
轉載:得到

---------
主旨:
在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幾位美國大學教授研究發現,“認床”這事是因為你感受到了不安全。
 
那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這幾位美國教授發現,在一些鳥類以及海洋哺乳動物中,
有一種有趣的“單側腦半球睡眠”現象。
就是說,動物睡覺時,一側的大腦處於睡眠模式,另一側卻是清醒的。
受到這一點的啟發,科學家們就想,
是不是人類也有類似的兩側大腦,也是一般休息一般清醒呢?
 
人類大腦中有個叫默認網絡的區域,
在人們走神、注意力分散的時候,這部分區域非常活躍。
它的活躍有一個最大的好處,
就是能讓你短暫地脫離工作狀態,讓大腦在清醒時也能獲得休息。
研究者們發現,當人們來到一個新環境過夜時,左腦半球中的默認網絡更不活躍。
這種半邊腦“沉睡”半邊腦相對“清醒”的狀態,可能就是人們第一夜睡不安穩的原因。

接下來,你可能還有一個問題。
大腦有那麼多區域,為什麼只有默認網絡這部分充當陌生環境中“守夜人”的角色呢?
因為在我們睡覺時,大腦的神經網絡大多是在休息的,但默認網絡不會完全關閉,
這就是它適合“守夜人”這個角色的原因。
 
其解決方法則是,在陌生環境睡覺時,帶上自己的枕頭,
或者乾脆選擇睡眠環境和家裡差不多的酒店,讓大腦的默認網絡適應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