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為什麼大陸沒有米其林餐廳
對於很多資深吃貨來說,《米其林指南》簡直就是一本終極寶典。
只要是米其林推薦,他們不惜掏空錢包、刷爆信用卡,也會屁顛屁顛地跑去嘗上一口。
誰讓人家米其林已經形成一個品牌了呢,在全世界範圍內,
都被吃貨認為是餐廳品質的最佳鑑定者。
不少餐廳也為了登上《米其林指南》以及被評上幾顆星,而擠破了腦袋。
那問題來了,你肯定也知道,米其林明明是一家生產輪胎的公司,
為什麼卻偏偏跟吃貨寶典扯上關係了呢?本來應該不搭邊的啊。
微信公眾號壹讀就發了篇文章,給我們詳細說了說關於米其林指南,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首先,正如咱們剛才說的,米其林明明是一家輪胎公司,怎麼就和美食產生聯繫了呢?
大概在100多年前,法國公路上能開的汽車不到3000輛,自駕游一點兒也不浪漫,
反而可能在窮山惡水遇到危險。不過,
米其林兄弟倆——安德烈和愛德華,特別有遠見,認定未來人人奔小康,家家有汽車。
所以,他們就決定為新司機們免費編撰一本便捷的旅行指南,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誘惑大家都跑到遠處旅遊,那不就需要更多的汽車嘛,
需要的汽車多了,自己的輪胎生意才做得起來。
其實啊,最早的《米其林指南》,
就是米其林輪胎公司為了提高銷量,免費發給司機的行路指南。
給他們提供旅游資訊,什麼寄存啊、維修啊、住宿啊、餐飲啊、電報服務啊這些東西,
活脫脫就是一百年前的豪華版大眾點評。
可以說,這就是長達一個世紀的大規模營銷,肩負著讓米其林輪胎露臉的變相廣告功能。
最初,這個指南里只有法國,後來才不斷擴展到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北非這些地方,
最重要的是,慢慢地,指南上不再刊登任何商業廣告了,同時實行嚴格的評審制度,
評審員在走訪餐廳時要自掏腰包,來維護評選的公正客觀性。
而且,《米其林指南》上還出現了為餐廳評分的星級系統,
咱們人類史上最負盛名的飲食評分系統就這樣形成了。比如說,
一顆星就意味著“值得停車嚐一嘗”,三顆星就是在說“這是登峰造極的美味,快來吃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星星外,指南還用其他的符號來標記一般等級的餐廳。
比如說叉子、湯匙、人頭和銅板等等。不僅餐廳,廚師也有評級系統,
誰要是被評三顆星,那就是廚神級別的了,是廚師的終極奮鬥目標。
其次,你可千萬別以為,餐廳和廚師被米其林評上三顆星之後,
就是多麼大的一件好事兒,這裡邊還有一個“米其林詛咒”呢。怎麼回事呢?
因為米其林的名聲太大了,它們的確給廚師和餐廳帶來的好處,生意更好了嘛,
但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假設你原本是三顆星,但後來被降到兩顆星了,
那對吃貨來說,就意味著你的品質下降了啊,那誰還去你那裡吃?
你的損失就可能是百萬級的。
法國甚至有位知名大廚,就是因為評級將要被下調一顆星,承受不住壓力而自殺了。
另外,你被評為三顆星了,就說明你品質好、生意好了啊,
這一切房東都看在眼裡,漲房租那是沒說的。
比如在香港,有一家甜品店被評上米其林餐廳後,
月租就從10萬港幣漲到了22萬,老闆那是苦不堪言呀。
有人專門做過統計,那些被米其林推薦的“樣本餐廳”,有將近一半都是不盈利的,
沒想到吧?也難怪有些廚師說什麼也要摘掉米其林的星星評級呢。
最後,跟你說個數據。
你別看米其林指南最初起源於法國,
但三星餐廳最多的卻在日本,有30家,而法國祇有26家。
日本的東京也是世界上米其林星星最密集的城市,有226家,排名第二的巴黎僅有94家。
咱們中國呢,一共有7家三星級餐廳,都是在香港和澳門。
說到這兒,你一定非常好奇,那就是咱們大陸對吃這麼講究,
有那麼多吃貨,但為什麼就沒有一家餐廳被評選為米其林三星呢?
難道中華美食入不了輪胎小人的法眼?當然不是。
其實啊,答案非常單,那就是米其林還沒進入大陸而已。
人家沒進入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入選的一般都是非常講究的高級餐廳,消費極高。
人均消費至少要三五千,而這樣的餐廳在大陸其實還只是少數。
另一個原因就是,想要嚐遍中國的各色餐廳,對指南製作者來說可是個浩大工程。
哪怕派上幾百個吃貨每天吃吃吃,恐怕也得吃上好幾年吧。
而且,
《米其林指南》說到底還是一本歐洲視角的指南,跟大陸的餐廳品味多少有些不對路。
你別看日本有很多米其林餐廳,但大多數其實都是歐洲風味。
所以,就算《米其林指南》進入大陸,對吃貨們來說也不一定是絕對的福音。
畢竟,花上5000塊,在法國人推薦的、開在中國的歐洲餐館吃個飯,
可能還不如街邊15塊的麻辣燙深得吃貨們的心呢。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壹讀”(為什麼大陸沒有一家餐廳入選米其林三星?)
稿:管智爽
轉載:得到
--------
主旨:
米其林兄弟倆——安德烈和愛德華,
特別有遠見,認定未來人人奔小康,家家有汽車。
所以,他們就決定為新司機們免費編撰一本便捷的旅行指南,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誘惑大家都跑到遠處旅遊,
那不就需要更多的汽車,
需要的汽車多了,自己的輪胎生意才做得起來。
《米其林指南》除了旅遊,還出現了為餐廳評分的星級系統。
一顆星就意味著“值得停車嚐一嘗”,
三顆星就是在說“這是登峰造極的美味,快來吃呀”。
但千萬別以為,餐廳和廚師被米其林評上三顆星之後,
就是多麼大的一件好事兒,這裡邊還有一個“米其林詛咒”呢。
法國甚至有位知名大廚,
就是因為評級將要被下調一顆星,承受不住壓力而自殺了。
另外,你被評為三顆星了,就說明你品質好、生意好了啊,
這一切房東都看在眼裡,漲房租那是沒說的。
為什麼大陸沒有米其林餐廳?
答案非常單,那就是米其林還沒進入大陸。
再者,想要嚐遍中國的各色餐廳,
對指南製作者來說可是個浩大工程。
《米其林指南》說到底還是一本歐洲視角的指南,
跟大陸的餐廳品味多少有些不對路。
你別看日本有很多米其林餐廳,但大多數其實都是歐洲風味。
對於很多資深吃貨來說,《米其林指南》簡直就是一本終極寶典。
只要是米其林推薦,他們不惜掏空錢包、刷爆信用卡,也會屁顛屁顛地跑去嘗上一口。
誰讓人家米其林已經形成一個品牌了呢,在全世界範圍內,
都被吃貨認為是餐廳品質的最佳鑑定者。
不少餐廳也為了登上《米其林指南》以及被評上幾顆星,而擠破了腦袋。
那問題來了,你肯定也知道,米其林明明是一家生產輪胎的公司,
為什麼卻偏偏跟吃貨寶典扯上關係了呢?本來應該不搭邊的啊。
微信公眾號壹讀就發了篇文章,給我們詳細說了說關於米其林指南,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首先,正如咱們剛才說的,米其林明明是一家輪胎公司,怎麼就和美食產生聯繫了呢?
大概在100多年前,法國公路上能開的汽車不到3000輛,自駕游一點兒也不浪漫,
反而可能在窮山惡水遇到危險。不過,
米其林兄弟倆——安德烈和愛德華,特別有遠見,認定未來人人奔小康,家家有汽車。
所以,他們就決定為新司機們免費編撰一本便捷的旅行指南,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誘惑大家都跑到遠處旅遊,那不就需要更多的汽車嘛,
需要的汽車多了,自己的輪胎生意才做得起來。
其實啊,最早的《米其林指南》,
就是米其林輪胎公司為了提高銷量,免費發給司機的行路指南。
給他們提供旅游資訊,什麼寄存啊、維修啊、住宿啊、餐飲啊、電報服務啊這些東西,
活脫脫就是一百年前的豪華版大眾點評。
可以說,這就是長達一個世紀的大規模營銷,肩負著讓米其林輪胎露臉的變相廣告功能。
最初,這個指南里只有法國,後來才不斷擴展到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北非這些地方,
最重要的是,慢慢地,指南上不再刊登任何商業廣告了,同時實行嚴格的評審制度,
評審員在走訪餐廳時要自掏腰包,來維護評選的公正客觀性。
而且,《米其林指南》上還出現了為餐廳評分的星級系統,
咱們人類史上最負盛名的飲食評分系統就這樣形成了。比如說,
一顆星就意味著“值得停車嚐一嘗”,三顆星就是在說“這是登峰造極的美味,快來吃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星星外,指南還用其他的符號來標記一般等級的餐廳。
比如說叉子、湯匙、人頭和銅板等等。不僅餐廳,廚師也有評級系統,
誰要是被評三顆星,那就是廚神級別的了,是廚師的終極奮鬥目標。
其次,你可千萬別以為,餐廳和廚師被米其林評上三顆星之後,
就是多麼大的一件好事兒,這裡邊還有一個“米其林詛咒”呢。怎麼回事呢?
因為米其林的名聲太大了,它們的確給廚師和餐廳帶來的好處,生意更好了嘛,
但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假設你原本是三顆星,但後來被降到兩顆星了,
那對吃貨來說,就意味著你的品質下降了啊,那誰還去你那裡吃?
你的損失就可能是百萬級的。
法國甚至有位知名大廚,就是因為評級將要被下調一顆星,承受不住壓力而自殺了。
另外,你被評為三顆星了,就說明你品質好、生意好了啊,
這一切房東都看在眼裡,漲房租那是沒說的。
比如在香港,有一家甜品店被評上米其林餐廳後,
月租就從10萬港幣漲到了22萬,老闆那是苦不堪言呀。
有人專門做過統計,那些被米其林推薦的“樣本餐廳”,有將近一半都是不盈利的,
沒想到吧?也難怪有些廚師說什麼也要摘掉米其林的星星評級呢。
最後,跟你說個數據。
你別看米其林指南最初起源於法國,
但三星餐廳最多的卻在日本,有30家,而法國祇有26家。
日本的東京也是世界上米其林星星最密集的城市,有226家,排名第二的巴黎僅有94家。
咱們中國呢,一共有7家三星級餐廳,都是在香港和澳門。
說到這兒,你一定非常好奇,那就是咱們大陸對吃這麼講究,
有那麼多吃貨,但為什麼就沒有一家餐廳被評選為米其林三星呢?
難道中華美食入不了輪胎小人的法眼?當然不是。
其實啊,答案非常單,那就是米其林還沒進入大陸而已。
人家沒進入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入選的一般都是非常講究的高級餐廳,消費極高。
人均消費至少要三五千,而這樣的餐廳在大陸其實還只是少數。
另一個原因就是,想要嚐遍中國的各色餐廳,對指南製作者來說可是個浩大工程。
哪怕派上幾百個吃貨每天吃吃吃,恐怕也得吃上好幾年吧。
而且,
《米其林指南》說到底還是一本歐洲視角的指南,跟大陸的餐廳品味多少有些不對路。
你別看日本有很多米其林餐廳,但大多數其實都是歐洲風味。
所以,就算《米其林指南》進入大陸,對吃貨們來說也不一定是絕對的福音。
畢竟,花上5000塊,在法國人推薦的、開在中國的歐洲餐館吃個飯,
可能還不如街邊15塊的麻辣燙深得吃貨們的心呢。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壹讀”(為什麼大陸沒有一家餐廳入選米其林三星?)
稿:管智爽
轉載:得到
--------
主旨:
米其林兄弟倆——安德烈和愛德華,
特別有遠見,認定未來人人奔小康,家家有汽車。
所以,他們就決定為新司機們免費編撰一本便捷的旅行指南,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誘惑大家都跑到遠處旅遊,
那不就需要更多的汽車,
需要的汽車多了,自己的輪胎生意才做得起來。
《米其林指南》除了旅遊,還出現了為餐廳評分的星級系統。
一顆星就意味著“值得停車嚐一嘗”,
三顆星就是在說“這是登峰造極的美味,快來吃呀”。
但千萬別以為,餐廳和廚師被米其林評上三顆星之後,
就是多麼大的一件好事兒,這裡邊還有一個“米其林詛咒”呢。
法國甚至有位知名大廚,
就是因為評級將要被下調一顆星,承受不住壓力而自殺了。
另外,你被評為三顆星了,就說明你品質好、生意好了啊,
這一切房東都看在眼裡,漲房租那是沒說的。
為什麼大陸沒有米其林餐廳?
答案非常單,那就是米其林還沒進入大陸。
再者,想要嚐遍中國的各色餐廳,
對指南製作者來說可是個浩大工程。
《米其林指南》說到底還是一本歐洲視角的指南,
跟大陸的餐廳品味多少有些不對路。
你別看日本有很多米其林餐廳,但大多數其實都是歐洲風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