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古代武將真的愛單挑嗎?
《三國演義》,《楊家將》,《隋唐英雄傳》,銀幕上的古裝英雄劇是越來越多,
經久不衰。要說好看在哪裡,恐怕大家都會說,看英雄單挑。
從聽評書,到玩遊戲,最精彩的內容,恐怕就是英雄之間的較量。
兩軍陣前,一對一,大戰幾十回合不分勝負。那麼也許有人會問,
古代戰爭中,武將之間真的會頻繁地單挑嗎?
單挑真的能和評書戲曲裡說的那樣決定真正的勝負嗎?
最近,公眾號“大象公會”就寫了一篇文章,為我們揭露歷史上,單挑的真相。
首先,這個武將一對一單挑發生的頻率高嗎?答案是不高。
大家知道,清朝的時候,學術界流行考據,
為了研究一個題目,學者恨不得把古代典籍掰開了揉碎了,在字縫兒裡找證據。
有那麼一個大史學家,叫趙翼,他碰巧就做過這個課題。根據他的統計,
從公元前七世紀的春秋時期,到晚明的崇禎年間,
史書上記載過多少次武將單挑呢,不過20多次!
大部分發生在我們熟悉的三國時代,
雖然找不到什麼三英戰呂布,許褚鬥馬超,
可是孫策單挑太史慈,關羽斬顏良,可都是史書上能找到的真實事件。
接下來呢,在隋末亂世,也就是評書《隋唐英雄傳》描述的時代。
像著名的好漢,秦叔寶、尉遲敬德、薛仁貴,也有過類似單挑的舉動。
就是單槍匹馬,奔著敵人的陣地和主將所在地,就是猛衝。
過了這個時段,基本單挑,就在史書裡絕跡了。
為什麼古代戰爭發展到了中後期就不興單挑了呢?
早期的戰爭呢,規模小,士兵數量少,而且都是臨時徵召的農民,職業武士很少,
而且貴族社會,都注重個人榮譽感,這時候就時興單挑。你一個貴族武將,
出馬把對方身份跟你差不多的大將,打敗了,或者殺了,
其他手下的烏合之眾,一看形勢不好,就都跑了。
這一仗就算贏了,你個人的名聲,和榮譽也得到了提升。
可到了後來呢,就是戰爭規模越來越大了,士兵的職業化素質也越來越高,
遠距離殺傷性武器也發展起來了。對於將軍的素質要求就全面了,武藝好固然很重要,
但是你還得懂兵法,你要運籌帷幄。
手底下成千上萬的士兵,需要你去指揮,調動,
哪部分進攻,哪部分防禦,哪部分迂迴包抄。而且戰場大了,
雙方的武將都被一重一重的自家士兵保護的好好的,他不出來,你幾乎沒辦法接近他,
而且弓箭,弩這種兵器的射程和殺傷力也越來越遠。
你來叫陣,剛喊一嗓子,人家遠距離一個齊射,你就成刺猬了。
所以說,到了後來,單挑這種充滿浪漫色彩的東西,就從戰場上絕跡了。
那為什麼像評書,戲曲這種藝術作品裡,武將英雄的這種單挑一直存在,經久不衰呢?
首先,這個藝術作品的核心,就是寫人,尤其要突出主角。
這個英雄個人的作用,這是第一。
第二呢?中國的官方正史,歷史著作,對於戰爭過程的敘述,
特別簡略,一句話兩句話帶過了,缺乏具體的過程,
這老百姓就容易想當然,覺得史書上那些大英雄,大人物,起的作用就特別大。
然後說評書的人,為了好看,精彩,就順著老百姓的喜好,不斷誇張。
自從元代有了戲曲之後,更是對這種虛構的英雄單挑不斷強調,也有了具體的敘述規範。
你看這個武將一出場,跟戲台上的亮相一樣,
先說他的面貌,身材,盔甲和兵器的顏色,形狀,
再說這個坐騎,亮相亮夠了,再互相通名報姓,開打。
這個打鬥的招數,也都是來自戲曲舞台表演中,
這種舞蹈化的武術動作,都是虛的,表演化的。
什麼蘇秦背劍,犀牛望月,舉火燒天,金剛鐵板橋之類。
有人統計了,
三國演義裡,馬超鬥張飛,書上用了一千字左右,評書裡恨不得能講半個小時。
說白了,這是藝術創作,必須滿足觀眾審美需要的結果,
跟歷史現實中的戰爭,完全是兩回事兒。
本文源自:公眾號“大象公會”(《三國演義》中的武將單挑模式是真的嗎?)
稿:陶玉榮
轉載:得到
---------
主旨:
武將一對一單挑發生的頻率高嗎?答案是不高。
有那麼一個大史學家,叫趙翼(著名作品:《二十二史劄記》),
他碰巧就做過這個課題。根據他的統計,
從公元前七世紀的春秋時期,到晚明的崇禎年間,
史書上記載過多少次武將單挑呢,不過20多次!
那為什麼像評書,戲曲這種藝術作品裡,
武將英雄的這種單挑一直存在,經久不衰呢?
1. 藝術作品的核心,就是寫人,尤其要突出主角。
這個英雄個人的作用,這是第一。
2. 中國的官方正史,歷史著作,對於戰爭過程的敘述,
特別簡略,一句話兩句話帶過了,缺乏具體的過程,
評書的人,為了好看、精彩,順著老百姓的喜好,不斷誇張。
《三國演義》,《楊家將》,《隋唐英雄傳》,銀幕上的古裝英雄劇是越來越多,
經久不衰。要說好看在哪裡,恐怕大家都會說,看英雄單挑。
從聽評書,到玩遊戲,最精彩的內容,恐怕就是英雄之間的較量。
兩軍陣前,一對一,大戰幾十回合不分勝負。那麼也許有人會問,
古代戰爭中,武將之間真的會頻繁地單挑嗎?
單挑真的能和評書戲曲裡說的那樣決定真正的勝負嗎?
最近,公眾號“大象公會”就寫了一篇文章,為我們揭露歷史上,單挑的真相。
首先,這個武將一對一單挑發生的頻率高嗎?答案是不高。
大家知道,清朝的時候,學術界流行考據,
為了研究一個題目,學者恨不得把古代典籍掰開了揉碎了,在字縫兒裡找證據。
有那麼一個大史學家,叫趙翼,他碰巧就做過這個課題。根據他的統計,
從公元前七世紀的春秋時期,到晚明的崇禎年間,
史書上記載過多少次武將單挑呢,不過20多次!
大部分發生在我們熟悉的三國時代,
雖然找不到什麼三英戰呂布,許褚鬥馬超,
可是孫策單挑太史慈,關羽斬顏良,可都是史書上能找到的真實事件。
接下來呢,在隋末亂世,也就是評書《隋唐英雄傳》描述的時代。
像著名的好漢,秦叔寶、尉遲敬德、薛仁貴,也有過類似單挑的舉動。
就是單槍匹馬,奔著敵人的陣地和主將所在地,就是猛衝。
過了這個時段,基本單挑,就在史書裡絕跡了。
為什麼古代戰爭發展到了中後期就不興單挑了呢?
早期的戰爭呢,規模小,士兵數量少,而且都是臨時徵召的農民,職業武士很少,
而且貴族社會,都注重個人榮譽感,這時候就時興單挑。你一個貴族武將,
出馬把對方身份跟你差不多的大將,打敗了,或者殺了,
其他手下的烏合之眾,一看形勢不好,就都跑了。
這一仗就算贏了,你個人的名聲,和榮譽也得到了提升。
可到了後來呢,就是戰爭規模越來越大了,士兵的職業化素質也越來越高,
遠距離殺傷性武器也發展起來了。對於將軍的素質要求就全面了,武藝好固然很重要,
但是你還得懂兵法,你要運籌帷幄。
手底下成千上萬的士兵,需要你去指揮,調動,
哪部分進攻,哪部分防禦,哪部分迂迴包抄。而且戰場大了,
雙方的武將都被一重一重的自家士兵保護的好好的,他不出來,你幾乎沒辦法接近他,
而且弓箭,弩這種兵器的射程和殺傷力也越來越遠。
你來叫陣,剛喊一嗓子,人家遠距離一個齊射,你就成刺猬了。
所以說,到了後來,單挑這種充滿浪漫色彩的東西,就從戰場上絕跡了。
那為什麼像評書,戲曲這種藝術作品裡,武將英雄的這種單挑一直存在,經久不衰呢?
首先,這個藝術作品的核心,就是寫人,尤其要突出主角。
這個英雄個人的作用,這是第一。
第二呢?中國的官方正史,歷史著作,對於戰爭過程的敘述,
特別簡略,一句話兩句話帶過了,缺乏具體的過程,
這老百姓就容易想當然,覺得史書上那些大英雄,大人物,起的作用就特別大。
然後說評書的人,為了好看,精彩,就順著老百姓的喜好,不斷誇張。
自從元代有了戲曲之後,更是對這種虛構的英雄單挑不斷強調,也有了具體的敘述規範。
你看這個武將一出場,跟戲台上的亮相一樣,
先說他的面貌,身材,盔甲和兵器的顏色,形狀,
再說這個坐騎,亮相亮夠了,再互相通名報姓,開打。
這個打鬥的招數,也都是來自戲曲舞台表演中,
這種舞蹈化的武術動作,都是虛的,表演化的。
什麼蘇秦背劍,犀牛望月,舉火燒天,金剛鐵板橋之類。
有人統計了,
三國演義裡,馬超鬥張飛,書上用了一千字左右,評書裡恨不得能講半個小時。
說白了,這是藝術創作,必須滿足觀眾審美需要的結果,
跟歷史現實中的戰爭,完全是兩回事兒。
本文源自:公眾號“大象公會”(《三國演義》中的武將單挑模式是真的嗎?)
稿:陶玉榮
轉載:得到
---------
主旨:
武將一對一單挑發生的頻率高嗎?答案是不高。
有那麼一個大史學家,叫趙翼(著名作品:《二十二史劄記》),
他碰巧就做過這個課題。根據他的統計,
從公元前七世紀的春秋時期,到晚明的崇禎年間,
史書上記載過多少次武將單挑呢,不過20多次!
那為什麼像評書,戲曲這種藝術作品裡,
武將英雄的這種單挑一直存在,經久不衰呢?
1. 藝術作品的核心,就是寫人,尤其要突出主角。
這個英雄個人的作用,這是第一。
2. 中國的官方正史,歷史著作,對於戰爭過程的敘述,
特別簡略,一句話兩句話帶過了,缺乏具體的過程,
評書的人,為了好看、精彩,順著老百姓的喜好,不斷誇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