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父母經常說的三句話是什麼意思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說過一些孩子不愛聽的話,
其中有三句話最常見:當你考試沒考好的時候,
他們會說“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怎麼成績就那麼好”;
你說他們嘮叨的時候,他們會說“你別嫌我嘮叨,等我們老了就去養老院住”;
每次給家裡打電話的時候,就算他們身體不好,也會說“別擔心,我們都挺好的”。
為什麼父母喜歡說這三句話呢?最近,公眾號“心理公開課”的一篇文章解釋了原因。
我們先看第一句,“你看看人家的孩子”,這句話我們幾乎從小聽到大,
是很多孩子的心理陰影。父母說這句話的時候,
好像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上進,但是在潛意識裡可不一定是這樣。
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父母在通過別人家的孩子來貶低自己家孩子時,有可能存在兩種情況。
第一個原因,他要通過否定孩子,來證明自己的權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價值。
這樣,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才會更強;
第二個原因,就是社會競爭太激烈了,家長很焦慮,
為了緩解焦慮,就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在了孩子的身上。
而當聽到父母這麼說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其實是不信任和嘲諷,
就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了,被否定了。
所以,
下次家長再說“你看看人家”之後,請把後面貶低的話換成鼓勵,
比如可以說“我覺得你也有一樣的潛力,一點也不比人家差”,
因為肯定和信任才是孩子成長的基礎。
第二句孩子不愛聽的話是“等我老了,我就去養老院住”。
這句話傳達的意思是“我是多餘的,是我拖累了孩子”。
聽到這句話之後,兒女都會感到自責,因為自責就會更多地關注父母。
所以,這句話是父母在間接地告訴孩子,自己渴望得到關注。
通過讓孩子感到自責,然後控制孩子,是父母表達自己需要的常見的方法。
比如,
有的家長會和孩子說“這麼多年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就不能體諒我呢”,
或者“都怪爸媽沒用,不能讓你去最好的學校讀書”。
這些話都是家長在通過讓孩子自責,來達到讓孩子聽話懂事的效果。
但是,自責是一種朝向內部的自我攻擊,對孩子有很強的破壞力。
有些孩子為了減少心中的愧疚感,會用討好父母的方式進行處理。
而當孩子討好父母時,他們往往不能真實地做自己,
未來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討好別人。
有些孩子甚至會破罐子破摔,選擇遠離父母。
第三句孩子不愛聽的話是“別擔心,我挺好的”,哪怕父母生病了,他們也會這麼說。
雖然父母告訴孩子自己很好,是體諒孩子,不想拖累孩子。
但這種說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隔離在了親情之外,好像自己沒盡到對父母的孝心。
這樣孩子就會有一種被忽略和否定的感覺。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愛和被愛,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也應該讓孩子有機會愛自己。
那父母應該怎麼做呢?文章提出了一個溝通模式:
先描述感受,然後表達需求,最後提出請求。
比如父母體檢的時候,發現自己得病了,需要去醫院看病,可以這樣和孩子說:
“我前幾天去醫院體檢,大夫說需要再好好檢查一下,我有點緊張。
要是你能陪我去醫院,我會安心一點。你有空陪我去一趟吧?”
從交互心理學的角度說,
人與人之間要發展一個良好的關係,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誠平等地交流。
對親子關係來說也是一樣,父母想讓孩子更關注自己,想表達對孩子的愛,
可以直接一點兒,不需要用言語的傷害來表達。
所以,真誠平等的交流,才是父母與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心理公開課”
(你最不想听到父母說的那些話,隱藏著他們內心最深的渴望)
稿:一顆得意的荷包蛋
轉載:得到
-------
主旨:
1. “你看看人家的孩子...”
(1)通過否定孩子,來證明自己的權威,
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價值。
(2)社會競爭太激烈了,家長很焦慮,
為了緩解焦慮,就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在了孩子的身上。
2. “等我老了,我就去養老院住”
(1)間接地告訴孩子,自己渴望得到關注
(2)通過讓孩子自責,來達到讓孩子聽話懂事的效果。
但是,自責是一種朝向內部的自我攻擊,對孩子有很強的破壞力。
有些孩子為了減少心中的愧疚感,會用討好父母的方式進行處理。
而當孩子討好父母時,他們往往不能真實地做自己,
未來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討好別人。
有些孩子甚至會破罐子破摔,選擇遠離父母。
3. “別擔心,我挺好的”
雖然父母告訴孩子自己很好,是體諒孩子,不想拖累孩子。
但這種說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隔離在了親情之外,
好像自己沒盡到對父母的孝心。
那父母應該怎麼做呢?文章提出了一個溝通模式:
先描述感受,然後表達需求,最後提出請求。
從交互心理學的角度說,
人與人之間要發展一個良好的關係,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誠平等地交流。
對親子關係來說也是一樣,可以直接一點兒,不需要用言語的傷害來表達。
所以,真誠平等的交流,才是父母與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說過一些孩子不愛聽的話,
其中有三句話最常見:當你考試沒考好的時候,
他們會說“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怎麼成績就那麼好”;
你說他們嘮叨的時候,他們會說“你別嫌我嘮叨,等我們老了就去養老院住”;
每次給家裡打電話的時候,就算他們身體不好,也會說“別擔心,我們都挺好的”。
為什麼父母喜歡說這三句話呢?最近,公眾號“心理公開課”的一篇文章解釋了原因。
我們先看第一句,“你看看人家的孩子”,這句話我們幾乎從小聽到大,
是很多孩子的心理陰影。父母說這句話的時候,
好像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上進,但是在潛意識裡可不一定是這樣。
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父母在通過別人家的孩子來貶低自己家孩子時,有可能存在兩種情況。
第一個原因,他要通過否定孩子,來證明自己的權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價值。
這樣,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才會更強;
第二個原因,就是社會競爭太激烈了,家長很焦慮,
為了緩解焦慮,就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在了孩子的身上。
而當聽到父母這麼說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其實是不信任和嘲諷,
就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了,被否定了。
所以,
下次家長再說“你看看人家”之後,請把後面貶低的話換成鼓勵,
比如可以說“我覺得你也有一樣的潛力,一點也不比人家差”,
因為肯定和信任才是孩子成長的基礎。
第二句孩子不愛聽的話是“等我老了,我就去養老院住”。
這句話傳達的意思是“我是多餘的,是我拖累了孩子”。
聽到這句話之後,兒女都會感到自責,因為自責就會更多地關注父母。
所以,這句話是父母在間接地告訴孩子,自己渴望得到關注。
通過讓孩子感到自責,然後控制孩子,是父母表達自己需要的常見的方法。
比如,
有的家長會和孩子說“這麼多年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就不能體諒我呢”,
或者“都怪爸媽沒用,不能讓你去最好的學校讀書”。
這些話都是家長在通過讓孩子自責,來達到讓孩子聽話懂事的效果。
但是,自責是一種朝向內部的自我攻擊,對孩子有很強的破壞力。
有些孩子為了減少心中的愧疚感,會用討好父母的方式進行處理。
而當孩子討好父母時,他們往往不能真實地做自己,
未來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討好別人。
有些孩子甚至會破罐子破摔,選擇遠離父母。
第三句孩子不愛聽的話是“別擔心,我挺好的”,哪怕父母生病了,他們也會這麼說。
雖然父母告訴孩子自己很好,是體諒孩子,不想拖累孩子。
但這種說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隔離在了親情之外,好像自己沒盡到對父母的孝心。
這樣孩子就會有一種被忽略和否定的感覺。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愛和被愛,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也應該讓孩子有機會愛自己。
那父母應該怎麼做呢?文章提出了一個溝通模式:
先描述感受,然後表達需求,最後提出請求。
比如父母體檢的時候,發現自己得病了,需要去醫院看病,可以這樣和孩子說:
“我前幾天去醫院體檢,大夫說需要再好好檢查一下,我有點緊張。
要是你能陪我去醫院,我會安心一點。你有空陪我去一趟吧?”
從交互心理學的角度說,
人與人之間要發展一個良好的關係,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誠平等地交流。
對親子關係來說也是一樣,父母想讓孩子更關注自己,想表達對孩子的愛,
可以直接一點兒,不需要用言語的傷害來表達。
所以,真誠平等的交流,才是父母與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心理公開課”
(你最不想听到父母說的那些話,隱藏著他們內心最深的渴望)
稿:一顆得意的荷包蛋
轉載:得到
-------
主旨:
1. “你看看人家的孩子...”
(1)通過否定孩子,來證明自己的權威,
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價值。
(2)社會競爭太激烈了,家長很焦慮,
為了緩解焦慮,就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在了孩子的身上。
2. “等我老了,我就去養老院住”
(1)間接地告訴孩子,自己渴望得到關注
(2)通過讓孩子自責,來達到讓孩子聽話懂事的效果。
但是,自責是一種朝向內部的自我攻擊,對孩子有很強的破壞力。
有些孩子為了減少心中的愧疚感,會用討好父母的方式進行處理。
而當孩子討好父母時,他們往往不能真實地做自己,
未來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討好別人。
有些孩子甚至會破罐子破摔,選擇遠離父母。
3. “別擔心,我挺好的”
雖然父母告訴孩子自己很好,是體諒孩子,不想拖累孩子。
但這種說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隔離在了親情之外,
好像自己沒盡到對父母的孝心。
那父母應該怎麼做呢?文章提出了一個溝通模式:
先描述感受,然後表達需求,最後提出請求。
從交互心理學的角度說,
人與人之間要發展一個良好的關係,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誠平等地交流。
對親子關係來說也是一樣,可以直接一點兒,不需要用言語的傷害來表達。
所以,真誠平等的交流,才是父母與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