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古代怎麼花銀子?
大家平時看武俠,穿越或者其他以古代為背景的小說,電視劇,
可能都形成了這樣一種印象,不論哪個朝代,金銀都是通用貨幣,
無論是大俠,還是任性的豪門公子,隨時可以從兜里掏出成塊的金銀或者銀票,結賬走人,
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如果我們穿越回去,拿上一些銀子是否就能當土豪?
最近,公眾號“大象公會”就寫了一篇分析文章,來告訴我們,古人使用貴金屬貨幣的真相。
首先,古代長期有“上幣”和“下幣”兩種貨幣,
上幣用來作為賞賜、軍費等大額支付,下幣用來人們日常交易。
上幣就是金銀等貴金屬,甚至包括稀有動物的皮毛,
那麼下幣呢,就是大家熟悉的各種用銅,錫混合而成的鑄造錢。
大家知道,因為古代人的採礦,冶煉技術相對落後,
直到唐代,金銀的產量非常少,所以很難作為流通貨幣,
根據這個統計數字,唐代到北宋,
每年這個朝廷官府開採得到的黃金,白銀大概只有1萬到兩萬兩,
除了被朝廷用來發軍費,或者外交上的賠償,主要流通在貴族,高官上流社會,
除了用來製造精巧的首飾,器皿,也就是用來做賄賂,謝禮這些用途。
當然,在海外貿易相對繁榮的南方沿海省份,能夠當做流通貨幣來用,但並不普及,
因此像電視劇《瑯琊榜》那樣,在南北朝時期,譽王拿出自己的白銀賑災,這是不可能的。
白銀真正大行其道,作為日常交流的貨幣進入社會日常生活,是到了南宋,
各種文獻,小說都有記載,說當時南宋首都臨安,就是杭州,
有居民特別愛鬥蟋蟀,買一隻名貴品種的蟋蟀,就要一兩銀子,
著名大文豪歐陽修愛喝茶,說有一次用了二兩黃金,買了一塊福建來的名貴茶餅。
那當時白銀的價值怎麼算呢,理論上,宋代一兩白銀何以換錢一千文,
因為白銀稀少,實際兌換價格能到1500到1800文。
水滸傳裡,像好漢武松那樣,
在小飯店裡一邊喝酒一遍大吃一頓牛肉什麼的,估計飯錢不會超過五六百文錢。
要是和電視劇裡那樣,隨手拿出個五兩,十兩的大元寶結賬,人家根本找不開。
所以有人就說,《射雕英雄傳》裡的郭靖,之所以能泡到黃蓉,完全因為他是個土豪啊。
初次見面吃飯,點了一桌名貴菜,19兩銀子,換成今天的人民幣就是快兩萬。
宋代已經算官員高薪養廉的朝代,一個正二品六部尚書令,一個月工資是一百二十兩。
郭靖這一頓,就等於吃掉了人家六分之一的月薪。
等到了明朝,白銀終於真正地走入了百姓生活。
早期,朱明王朝為了管制經濟,嚴禁民間使用貴金屬,只能用紙幣。
結果因為沒有現代金融管制知識,弄得通貨膨脹嚴重,
鈔票成了廢紙,結果只能向現實讓步。
那麼明清的時候,普通人用白銀多麼?其實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還是用銅錢比較多。
根據文獻記載,在明朝,一個平民一年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
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個月不足一兩銀子。
康熙初年,1斤羊肉55文錢,1斤麵粉12文錢。
到了清末時期,一斤豬肉20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八兩銀子,孔乙己喝個酒也不過9文錢。
難怪說,有些平民老百姓一輩子都沒見著過銀子。
平頭老百姓不大用銀子,還有一個原因,
就是沒有統一的度量衡,也沒有統一的純度,成色鑑定。
有人說,不是有銀元寶嗎?但問題是明清朝廷也沒有一個官方的標準。
全國各地這種私人金融機構,也叫銀號,
做出來的銀錠,就是元寶,分量,成色,各不相同。
當然還有的人會以次充好,往元寶裡放鉛,錫,
這個只能靠銀號裡的賬房先生,靠經驗,眼力來鑑定。
比如一隻重五十兩的銀錠,如果因為成色好、可以當作五十二兩四錢來用,
就會因多值了二兩四錢,而被稱為“二四寶”,相應的還有二六寶和二八寶的銀錠。
那麼麻煩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這還是要感謝中國的海外貿易。
由於中國的瓷器,絲綢這些貨物非常受歡迎,從東南亞流入了大量的西方銀元。
西方銀元成色好,分量規整,而且鑄造工藝複雜,很難仿製。
所以一進中國,先在南方各省通用流行,後來逐漸往北方滲透。
比如這個墨西哥銀元,因為上面有鷹徽,就被老百姓稱為“鷹洋”。
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
無論是賠款,貿易,還是結算,列強都要求清政府使用銀元來結算。
最後,到了清朝快滅亡的前夕,清政府也宣布廢棄了銀錠,
開始自己鑄造銀元,重量統一是七錢二分,金屬比例是90%銀,10%銅,叫光緒通寶。
後來民國成立,繼續按照這個方案鑄造,只不過銀元上的人像,變成了袁世凱,
這就是咱們大家比較熟悉,在影視作品中老看見的"現大洋“,或者”袁大頭“了。
所以說,我們千萬不能用今天現代化的貨幣觀念,來套古人。
要穿越,最好到清末民國初就可以了,否則,小心自己帶過去的大筆財富花不出去。
本文源自:大象公會(在中國古代如何花白銀)
稿:黃思瑩
轉載:得到
---------
主旨:
古代長期有“上幣”和“下幣”兩種貨幣,
上幣用來作為賞賜、軍費等大額支付,下幣用來人們日常交易。
上幣就是金銀等貴金屬,甚至包括稀有動物的皮毛,
那麼下幣呢,就是大家熟悉的各種用銅,錫混合而成的鑄造錢。
白銀真正大行其道,作為日常交流的貨幣進入社會日常生活,是到了南宋。
等到了明朝,白銀終於真正地走入了百姓生活。
那麼明清的時候,普通人用白銀多麼?其實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還是用銅錢比較多。
平頭老百姓不大用銀子,還有一個原因,
大家平時看武俠,穿越或者其他以古代為背景的小說,電視劇,
可能都形成了這樣一種印象,不論哪個朝代,金銀都是通用貨幣,
無論是大俠,還是任性的豪門公子,隨時可以從兜里掏出成塊的金銀或者銀票,結賬走人,
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如果我們穿越回去,拿上一些銀子是否就能當土豪?
最近,公眾號“大象公會”就寫了一篇分析文章,來告訴我們,古人使用貴金屬貨幣的真相。
首先,古代長期有“上幣”和“下幣”兩種貨幣,
上幣用來作為賞賜、軍費等大額支付,下幣用來人們日常交易。
上幣就是金銀等貴金屬,甚至包括稀有動物的皮毛,
那麼下幣呢,就是大家熟悉的各種用銅,錫混合而成的鑄造錢。
大家知道,因為古代人的採礦,冶煉技術相對落後,
直到唐代,金銀的產量非常少,所以很難作為流通貨幣,
根據這個統計數字,唐代到北宋,
每年這個朝廷官府開採得到的黃金,白銀大概只有1萬到兩萬兩,
除了被朝廷用來發軍費,或者外交上的賠償,主要流通在貴族,高官上流社會,
除了用來製造精巧的首飾,器皿,也就是用來做賄賂,謝禮這些用途。
當然,在海外貿易相對繁榮的南方沿海省份,能夠當做流通貨幣來用,但並不普及,
因此像電視劇《瑯琊榜》那樣,在南北朝時期,譽王拿出自己的白銀賑災,這是不可能的。
白銀真正大行其道,作為日常交流的貨幣進入社會日常生活,是到了南宋,
各種文獻,小說都有記載,說當時南宋首都臨安,就是杭州,
有居民特別愛鬥蟋蟀,買一隻名貴品種的蟋蟀,就要一兩銀子,
著名大文豪歐陽修愛喝茶,說有一次用了二兩黃金,買了一塊福建來的名貴茶餅。
那當時白銀的價值怎麼算呢,理論上,宋代一兩白銀何以換錢一千文,
因為白銀稀少,實際兌換價格能到1500到1800文。
水滸傳裡,像好漢武松那樣,
在小飯店裡一邊喝酒一遍大吃一頓牛肉什麼的,估計飯錢不會超過五六百文錢。
要是和電視劇裡那樣,隨手拿出個五兩,十兩的大元寶結賬,人家根本找不開。
所以有人就說,《射雕英雄傳》裡的郭靖,之所以能泡到黃蓉,完全因為他是個土豪啊。
初次見面吃飯,點了一桌名貴菜,19兩銀子,換成今天的人民幣就是快兩萬。
宋代已經算官員高薪養廉的朝代,一個正二品六部尚書令,一個月工資是一百二十兩。
郭靖這一頓,就等於吃掉了人家六分之一的月薪。
等到了明朝,白銀終於真正地走入了百姓生活。
早期,朱明王朝為了管制經濟,嚴禁民間使用貴金屬,只能用紙幣。
結果因為沒有現代金融管制知識,弄得通貨膨脹嚴重,
鈔票成了廢紙,結果只能向現實讓步。
那麼明清的時候,普通人用白銀多麼?其實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還是用銅錢比較多。
根據文獻記載,在明朝,一個平民一年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
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個月不足一兩銀子。
康熙初年,1斤羊肉55文錢,1斤麵粉12文錢。
到了清末時期,一斤豬肉20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八兩銀子,孔乙己喝個酒也不過9文錢。
難怪說,有些平民老百姓一輩子都沒見著過銀子。
平頭老百姓不大用銀子,還有一個原因,
就是沒有統一的度量衡,也沒有統一的純度,成色鑑定。
有人說,不是有銀元寶嗎?但問題是明清朝廷也沒有一個官方的標準。
全國各地這種私人金融機構,也叫銀號,
做出來的銀錠,就是元寶,分量,成色,各不相同。
當然還有的人會以次充好,往元寶裡放鉛,錫,
這個只能靠銀號裡的賬房先生,靠經驗,眼力來鑑定。
比如一隻重五十兩的銀錠,如果因為成色好、可以當作五十二兩四錢來用,
就會因多值了二兩四錢,而被稱為“二四寶”,相應的還有二六寶和二八寶的銀錠。
那麼麻煩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這還是要感謝中國的海外貿易。
由於中國的瓷器,絲綢這些貨物非常受歡迎,從東南亞流入了大量的西方銀元。
西方銀元成色好,分量規整,而且鑄造工藝複雜,很難仿製。
所以一進中國,先在南方各省通用流行,後來逐漸往北方滲透。
比如這個墨西哥銀元,因為上面有鷹徽,就被老百姓稱為“鷹洋”。
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
無論是賠款,貿易,還是結算,列強都要求清政府使用銀元來結算。
最後,到了清朝快滅亡的前夕,清政府也宣布廢棄了銀錠,
開始自己鑄造銀元,重量統一是七錢二分,金屬比例是90%銀,10%銅,叫光緒通寶。
後來民國成立,繼續按照這個方案鑄造,只不過銀元上的人像,變成了袁世凱,
這就是咱們大家比較熟悉,在影視作品中老看見的"現大洋“,或者”袁大頭“了。
所以說,我們千萬不能用今天現代化的貨幣觀念,來套古人。
要穿越,最好到清末民國初就可以了,否則,小心自己帶過去的大筆財富花不出去。
本文源自:大象公會(在中國古代如何花白銀)
稿:黃思瑩
轉載:得到
---------
主旨:
古代長期有“上幣”和“下幣”兩種貨幣,
上幣用來作為賞賜、軍費等大額支付,下幣用來人們日常交易。
上幣就是金銀等貴金屬,甚至包括稀有動物的皮毛,
那麼下幣呢,就是大家熟悉的各種用銅,錫混合而成的鑄造錢。
白銀真正大行其道,作為日常交流的貨幣進入社會日常生活,是到了南宋。
等到了明朝,白銀終於真正地走入了百姓生活。
那麼明清的時候,普通人用白銀多麼?其實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還是用銅錢比較多。
平頭老百姓不大用銀子,還有一個原因,
就是沒有統一的度量衡,也沒有統一的純度,成色鑑定。
有人說,不是有銀元寶嗎?但問題是明清朝廷也沒有一個官方的標準。
那麼麻煩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這要感謝中國的海外貿易。
海外貿易之影響,流入中國許多西方銀元。
西方銀元成色好,分量規整,而且鑄造工藝複雜,很難仿製。
比如這個墨西哥銀元,因為上面有鷹徽,就被老百姓稱為“鷹洋”。
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無論是賠款,貿易,還是結算,
有人說,不是有銀元寶嗎?但問題是明清朝廷也沒有一個官方的標準。
那麼麻煩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這要感謝中國的海外貿易。
海外貿易之影響,流入中國許多西方銀元。
西方銀元成色好,分量規整,而且鑄造工藝複雜,很難仿製。
比如這個墨西哥銀元,因為上面有鷹徽,就被老百姓稱為“鷹洋”。
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無論是賠款,貿易,還是結算,
列強都要求清政府使用銀元來結算。
最後,到了清朝快滅亡的前夕,清政府也宣布廢棄了銀錠,
開始自己鑄造銀元,重量統一是七錢二分,
金屬比例是90%銀,10%銅,叫光緒通寶。
至民國成立,繼續按照這個方案鑄造,只不過銀元上的人像,變成了袁世凱。
最後,到了清朝快滅亡的前夕,清政府也宣布廢棄了銀錠,
開始自己鑄造銀元,重量統一是七錢二分,
金屬比例是90%銀,10%銅,叫光緒通寶。
至民國成立,繼續按照這個方案鑄造,只不過銀元上的人像,變成了袁世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