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為什麼南方美食多
在中國,越往南走,美食越多,國外也是如此,
比如歐洲,值得稱道的美食國家都在南部,比如法國啊、意大利啊,等等。
最近看到一個觀點挺有意思,它說,南方多美食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自然環境不同。什麼意思呢?
最開始,我們的祖先是雜食性動物,什麼鳥蛋啊,螞蚱啊,
遇到什麼就吃什麼,再後來開始耕種農作物,不用靠狩獵就可以填飽肚子了。
農耕是好,但大腦越來越發達,需要更多的蛋白質和能量,單靠植物蛋白無法滿足了。
可是越往南,
糧食的蛋白質含量就越低,南方產的番薯、土豆,蛋白質含量遠低於北方的大米和玉米。
而且呢,越往南肉食也越稀缺,牛羊這些物種在南方就很少,
因為沒有適合他們生長的地形,南方能養豬和禽類,
但這些動物吃的東西和人類幾乎完全一樣,
所以他們會和人類爭奪食物,不太可能大規模養。
所以南方人為了找肉吃,只好挖掘一切可能,
什麼狗肉、馬肉、青蛙,甚至是蛇,都拿來做成美食,所以南方的菜系就更加豐富。
第二個原因是習俗和文化不同。
歐洲教會分為新教和天主教,信奉新教的國家多在歐洲北部,
新教有強烈的禁慾色彩,所以對於美食的追求也崇尚簡樸,
而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多在歐洲南部,天主教信徒強調熱愛生活,
自然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享受飲食樂趣。
比如比利時與荷蘭,菜單上的食譜幾乎完全一樣,
都有豐富的海產品和肉食,也都偏好土豆。
但是,信天主教的比利時人美食更精緻,飲食的複雜程度更高,
信新教的荷蘭人以高效著稱,不願在吃上浪費時間。
同樣,在南部的法國,美食享譽世界,
法國人甚至認為,真正的美食家是可以超越社會階層,
而北部保守的英國,鑽研廚藝被認為是浪費時間,這都是信仰不同造成的區別。
第三個原因是家庭組織形態不同。
一個大家庭居多的社會,往往需要一份更長的菜單,
因為家庭大了之後,餐桌就成了大家庭內部維繫關係的場合,
飲食就成了家族情感交流和社交的媒介。
中國嶺南地區的客家人、潮汕人、閩南人,都是向心力很強的宗族社會,
這種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結構中,家庭內部的交流就很重要,
所以這幾個地方都發育出了複雜的飲食文化。
相反,北方的大部分地方,多是以夫妻為核心的小家庭,
民間沒有發育出複雜的菜品,反而是官府菜和鹽商菜發展成了地方菜。
歐洲的情況也差不多,北歐的新教國家都是夫妻小家庭,
所以比南歐的天主教家庭,在吃上花費的精力少了一大截。
本文源自:公眾號“大象公會”(為什麼南方人更會吃?)
稿:張帥冰
轉載:得到
------
主旨:
1. 自然環境不同
中國越往南肉食也越稀缺,牛羊這些物種在南方就很少,
南方人為了找肉吃,只好挖掘一切可能,
什麼狗肉、馬肉、青蛙,甚至是蛇,都拿來做成美食,
所以南方的菜系就更加豐富。
2. 習俗和文化不同
歐洲新教有強烈的禁慾色彩,
所以對於美食的追求也崇尚簡樸,
而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多在歐洲南部,
天主教信徒強調熱愛生活,
自然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享受飲食樂趣。
3. 家庭組織形態
中國嶺南地區的客家人、潮汕人、閩南人,
都是向心力很強的宗族社會,
這種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結構中,家庭內部的交流就很重要,
所以這幾個地方都發育出了複雜的飲食文化。
相反,北方的大部分地方,多是以夫妻為核心的小家庭,
民間沒有發育出複雜的菜品,
反而是官府菜和鹽商菜發展成了地方菜。
北歐的新教國家都是夫妻小家庭,
所以比南歐的天主教家庭,在吃上花費的精力少了一大截。
在中國,越往南走,美食越多,國外也是如此,
比如歐洲,值得稱道的美食國家都在南部,比如法國啊、意大利啊,等等。
最近看到一個觀點挺有意思,它說,南方多美食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自然環境不同。什麼意思呢?
最開始,我們的祖先是雜食性動物,什麼鳥蛋啊,螞蚱啊,
遇到什麼就吃什麼,再後來開始耕種農作物,不用靠狩獵就可以填飽肚子了。
農耕是好,但大腦越來越發達,需要更多的蛋白質和能量,單靠植物蛋白無法滿足了。
可是越往南,
糧食的蛋白質含量就越低,南方產的番薯、土豆,蛋白質含量遠低於北方的大米和玉米。
而且呢,越往南肉食也越稀缺,牛羊這些物種在南方就很少,
因為沒有適合他們生長的地形,南方能養豬和禽類,
但這些動物吃的東西和人類幾乎完全一樣,
所以他們會和人類爭奪食物,不太可能大規模養。
所以南方人為了找肉吃,只好挖掘一切可能,
什麼狗肉、馬肉、青蛙,甚至是蛇,都拿來做成美食,所以南方的菜系就更加豐富。
第二個原因是習俗和文化不同。
歐洲教會分為新教和天主教,信奉新教的國家多在歐洲北部,
新教有強烈的禁慾色彩,所以對於美食的追求也崇尚簡樸,
而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多在歐洲南部,天主教信徒強調熱愛生活,
自然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享受飲食樂趣。
比如比利時與荷蘭,菜單上的食譜幾乎完全一樣,
都有豐富的海產品和肉食,也都偏好土豆。
但是,信天主教的比利時人美食更精緻,飲食的複雜程度更高,
信新教的荷蘭人以高效著稱,不願在吃上浪費時間。
同樣,在南部的法國,美食享譽世界,
法國人甚至認為,真正的美食家是可以超越社會階層,
而北部保守的英國,鑽研廚藝被認為是浪費時間,這都是信仰不同造成的區別。
第三個原因是家庭組織形態不同。
一個大家庭居多的社會,往往需要一份更長的菜單,
因為家庭大了之後,餐桌就成了大家庭內部維繫關係的場合,
飲食就成了家族情感交流和社交的媒介。
中國嶺南地區的客家人、潮汕人、閩南人,都是向心力很強的宗族社會,
這種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結構中,家庭內部的交流就很重要,
所以這幾個地方都發育出了複雜的飲食文化。
相反,北方的大部分地方,多是以夫妻為核心的小家庭,
民間沒有發育出複雜的菜品,反而是官府菜和鹽商菜發展成了地方菜。
歐洲的情況也差不多,北歐的新教國家都是夫妻小家庭,
所以比南歐的天主教家庭,在吃上花費的精力少了一大截。
本文源自:公眾號“大象公會”(為什麼南方人更會吃?)
稿:張帥冰
轉載:得到
------
主旨:
1. 自然環境不同
中國越往南肉食也越稀缺,牛羊這些物種在南方就很少,
南方人為了找肉吃,只好挖掘一切可能,
什麼狗肉、馬肉、青蛙,甚至是蛇,都拿來做成美食,
所以南方的菜系就更加豐富。
2. 習俗和文化不同
歐洲新教有強烈的禁慾色彩,
所以對於美食的追求也崇尚簡樸,
而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多在歐洲南部,
天主教信徒強調熱愛生活,
自然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享受飲食樂趣。
3. 家庭組織形態
中國嶺南地區的客家人、潮汕人、閩南人,
都是向心力很強的宗族社會,
這種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結構中,家庭內部的交流就很重要,
所以這幾個地方都發育出了複雜的飲食文化。
相反,北方的大部分地方,多是以夫妻為核心的小家庭,
民間沒有發育出複雜的菜品,
反而是官府菜和鹽商菜發展成了地方菜。
北歐的新教國家都是夫妻小家庭,
所以比南歐的天主教家庭,在吃上花費的精力少了一大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