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得到-企管-減肥失敗是因為太關心體重?(引領性指標)

文章出處:減肥失敗是因為太關心體重?


現在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正在減肥的朋友,而且數量還不少。
可你發現沒,減肥的人大都失敗,成功的少。這是為啥呢?
最近公眾號小丹尼發表了一篇文章說,
減肥失敗的人,大多數是陷入了一個誤區,就是關心體重

這可就奇怪了,減肥不關心體重關心什麼呢?
這裡先要引入管理學上的兩個概念,一個叫做滯後性指標,一個叫做引領性指標
咱們先說說滯後性指標,顧名思義,就是事情已經發生之後產生的數據。
在減肥的過程中,體重就是一個滯後性指標。
當我們獲得體重這個數據時,之前做的所有關於減肥的動作已經結束。
不管你之前是吃多了也好,運動少了也罷,最後體重只是一個結果。
當你知道這個指標的時候,你再做什麼都於事無補。
一旦稱幾次發現體重沒怎麼往下掉,很容易就喪失信心,索性又開始該吃吃,該喝喝。
所以越是關心體重,反而越是容易減肥失敗。


這聽起來有點反直覺,其實減肥不單要和脂肪作鬥爭,還要對抗人的天性。
因為體重這種滯後性指標特別直觀,簡單到只要上秤稱一下就行了。
我們天生就喜歡關注結果,剛剛考完試就想快速知道分數,
一盤菜剛剛擺到桌子上就想知道是什麼味道。
很多產品也迎合消費者這種想要及時反饋的心理,
就像小米體重秤號稱喝杯水都可以精準感知,這個文案也是瞄準了人的這種天性。


如果想要不受天性的影響,就要多關注引領性指標。
引領性指標與滯後性指標相反,是一個前置指標
咱們繼續拿減肥來說事。
卡路里的攝入量和能量的消耗量就屬於引領性指標,
為這種指標有兩個顯著特點,就是預見性和可控性
預見性是說一旦某個指標發生了變化,你還能比較清晰地了解到會出現什麼結果。
可控性是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來促使指標變化。
具體方法是,你每天計算出自己攝入了多少卡路里,
同時燃燒了多少能量,兩者相減就是你最終攝入的能量。
這個數值越低越好,如果堅持下來,最終就能減肥成功。


那為什麼關注引領性指標就能減肥成功呢?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心理學中有個皮格馬利翁效應
如果對一個人傳遞積極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
反之如果向一個人傳遞消極期望,會使一個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減肥是一個獨自奮戰的長期過程,
不會有人每天給你傳遞積極信息,需要自己建立正向的積極反饋。
而引領性指標既有預期,又能控制。當我們覺得卡路里的攝入量過高,就少吃一點零食;
發現能量消耗得少,就出去跑兩圈,這恰好能滿足皮格馬利翁效應

不光是減肥,從關注滯後性指標改為引導性指標可以應用到很多方面:
比方一個學生想要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那他應該關注的不是考試分數,因為分數屬於滯後性指標。
應該關注在學習過程中的引導性指標,
比如記錄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評估自己的學習效率,
當學習效率持續穩定地提升的時候,考試取得好成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不單是日常生活,專業人士也會死磕引領性指標。
日本有一個特別有名的壽司之神,叫小野二郎。他並不關注獲得了什麼榮譽,
被米其林評為了幾星,店面的營業額增加還是減少,
而是關注弟子用明火烤海苔烤了多久,切魚工序練了幾年,
這個對於廚師來說就是引領性指標。

再比如專業的高爾夫球手也不關注打贏了多少比賽,
而是用攝像機拍下每次揮桿的動作,每幀回放,反復觀看動作的缺陷,改正後再重複練習。
籃球選手也是這樣,優秀的籃球選手會在平時反複訓練引領性指標。
比如神射手庫裡每天需要投進500個球,罰球訓練只有空心入網才算進。
所謂的專業人士,就是把引領性指標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

你看,一念之差,截然不同,
滯後性指標只是告訴你有沒有實現目標,卻不能教會你怎樣做才能去實現未來的目標,
它並不能幫助你提高能力。想要減肥成功,提高成績,還得多多關注引領性指標。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小丹尼”(管理科學告訴你:最牛的減肥,叫不看體重)
稿:張帥冰
來源:得到

----------
主旨:
管理學上的兩個概念,一個叫做滯後性指標,一個叫做引領性指標
先說說滯後性指標,顧名思義,就是事情已經發生之後產生的數據。
在減肥的過程中,體重就是一個滯後性指標。
當你知道這個指標的時候,你再做什麼都於事無補。
一旦稱幾次發現體重沒怎麼往下掉,很容易就喪失信心,索性又開始該吃吃,該喝喝。
所以越是關心體重,反而越是容易減肥失敗。

如果想要不受天性的影響,就要多關注引領性指標。
引領性指標與滯後性指標相反,是一個前置指標。
卡路里的攝入量和能量的消耗量就屬於引領性指標,
因為這種指標有兩個顯著特點,就是預見性和可控性。
那為什麼關注引領性指標就能減肥成功呢?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心理學中有個皮格馬利翁效應,
說如果對一個人傳遞積極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
反之如果向一個人傳遞消極期望,會使一個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減肥是一個獨自奮戰的長期過程,
不會有人每天給你傳遞積極信息,需要自己建立正向的積極反饋。
而引領性指標既有預期,又能控制。當我們覺得卡路里的攝入量過高,就少吃一點零食;
發現能量消耗得少,就出去跑兩圈,這恰好能滿足皮格馬利翁效應。

不光是減肥,從關注滯後性指標改為引導性指標可以應用到很多方面:
比方一個學生想要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那他應該關注的不是考試分數,因為分數屬於滯後性指標。
應該關注在學習過程中的引導性指標,
比如記錄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評估自己的學習效率,
當學習效率持續穩定地提升的時候,考試取得好成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謂的專業人士,就是把引領性指標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