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同是言官,命運為何不同
這條咱們來說說,相同處境的人,結果也會大不相同。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見自己不做事但是特別善於挑做事的人的錯誤的那些人。
聽他們找出來的毛病,也不能說一點道理也沒有。
但是,大家心裡都不服,做事哪有找茬那麼輕鬆。這樣的人,讓人討厭。
那這樣的人,到底會不會做事?
你要是領導,遇到有的下屬是這樣的人,大家都很討厭他,你又會怎麼處理?
正好,在清朝的時候,慈禧就碰到了這樣兩個下屬,咱們來看看,她是怎麼做的。
一個說起來咱們都熟悉,是當過洋務派領袖的張之洞,
另一個光聽名字可能有點陌生,可要是說他是李鴻章的女婿,張愛玲的爺爺,
大家就不會覺得陌生,記住了,他的名字叫張佩綸。
為什麼咱們把這倆人放在一塊兒說呢,
因為這倆人的處境太像了,可後來呢,一個被發配流放,一個卻位極人臣,這是咋回事呢?
前不久,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推送了歷史學家雷頤的文章,
給大家分析了環境相同的兩個人命運懸殊的原因。
咱們先說這倆人的相同點:
第一,從籍貫出身上說,兩人都是河北人,都出自官宦之家,也就是說,都是官二代。
第二,從在官場的起點上說,張佩綸23歲中進士,張之洞是26歲中進士,也差不多。
第三,從政治派別上說,兩個人都屬於“清流黨”。
什麼叫清流黨呢?簡單的說就是一群只挑刺不幹具體事的人。
咱們都知道,在鎮壓太平天國之後,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漢族官員勢力不斷做大,
這讓善於搞平衡的慈禧老太太哪裡放得下心啊,她要搞平衡。
除了搞平衡之外,熟悉權力運作的慈禧老太太還有一個考慮,
就是利用清流黨,打擊政治上的對手。有了這兩點原因,
清流黨的作用在當時顯得特別重要,成為晚清政壇上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
張之洞和張佩綸,就是清流黨最牛的兩個代表人物。
要說處境相同,咱們在歷史上真的很難找出這麼相同的兩個人來了。
可就像雙胞胎性格也會不同一樣,這“二張”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咱們先說這大的方面,張佩綸挑刺,專門挑人。誰官大,他挑誰毛病。
光是三品以上的大員,他就彈劾了21個,三品以下就更不用說了。
可對於他彈劾的人,慈禧往往並不深究,為啥啊?
查出來又能怎麼樣啊,大清朝還要轉,
這些人都是維持大清朝運轉的台柱子,真查的話,不是自己讓自己尷尬嗎。
可慈禧越是不查,張佩綸的刺挑的就越厲害,
正好慈禧還需要這樣挑刺的人,也就由他去了。
張之洞就不一樣了,雖然也是清流黨的代表人物,
可總共就寫過十來封奏摺,而且基本不彈劾別人,都是說事。
咱們知道,這有時候真不是人趕著事兒走,而是事兒趕著人走,
因為事兒在那擺著,處理不好說不過去。
所以這張之洞的奏摺,慈禧基本上是次次准奏。
話說這清流黨氣勢最盛的時候,
這大清朝的軍國大事、內政外交、人事升降,沒有他們不議論的。
別看這些人都是出身翰林院的書生,可卻特別喜歡談論軍事。
一遇到中外衝突,
他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強烈主張用戰爭的方式來解決,說起來還頭頭是道。
可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慈禧老太太把政治對手都清理了,
老是有這麼一幫人甚麼事都要指指點點,老太太心裡不舒服啊,那怎麼辦呢?
說起來老太太確實是有辦法,她把這些能說會道的清流黨都轉到實權部門,
一旦做起實事來,他們哪裡還有閒工夫議論國家大事呢。
張之洞和張佩綸這兩個慈禧的紅人,張之洞當上了山西巡撫,成為封疆大吏;
張佩綸則進入管理洋務的“總理衙門”,出任總理衙門大臣,官至正三品。
要說這兩人,經歷相近的真是不能再相近了。
可就在這之後,兩個人的命運卻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張之洞從進入實務之後,逐漸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
有些時候必須變通才能解決問題,有了這個轉變,
張之洞的官是越做越順,最後成為晚清重要勢力洋務派的領袖人物。
咱們再看張佩綸,職位變化了,可他的性格還是和原來一樣,
結果因為一件事得罪了慈禧,讓慈禧耍了個手段,把他貶為平民,流放邊疆去了。
所以咱們看,即使是環境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最後的結果也會千差萬別,大多數時候,與其抱怨周圍的環境,還不如改變自己。
在明天的音頻裡,咱們繼續說說張之洞,
他是怎麼做到每次奏摺都讓慈禧老佛爺同意的呢?這裡面,有沒有什麼訣竅呢?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二張的命運)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清朝張之洞和張佩綸同是言官,命運為何不同?
先說這倆人的相同點:
第一,從籍貫出身上說,兩人都是河北人,都出自官宦之家,也就是說,都是官二代。
第二,從在官場的起點上說,張佩綸23歲中進士,張之洞是26歲中進士,也差不多。
第三,從政治派別上說,兩個人都屬於“清流黨”。
什麼叫清流黨呢?簡單的說就是一群只挑刺不幹具體事的人。
張之洞和張佩綸,就是清流黨最牛的兩個代表人物。
張佩綸挑刺,專門挑人。誰官大,他挑誰毛病。
光是三品以上的大員,他就彈劾了21個,三品以下就更不用說了。
可對於他彈劾的人,慈禧往往並不深究,為啥啊?
查出來又能怎麼樣啊,大清朝還要轉,
這些人都是維持大清朝運轉的台柱子,真查的話,不是自己讓自己尷尬嗎。
張之洞就不一樣了,總共就寫過十來封奏摺,而且基本不彈劾別人,都是說事。
因為事在那擺著,處理不好說不過去。所以這張之洞的奏摺,慈禧基本上是次次准奏。
這條咱們來說說,相同處境的人,結果也會大不相同。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見自己不做事但是特別善於挑做事的人的錯誤的那些人。
聽他們找出來的毛病,也不能說一點道理也沒有。
但是,大家心裡都不服,做事哪有找茬那麼輕鬆。這樣的人,讓人討厭。
那這樣的人,到底會不會做事?
你要是領導,遇到有的下屬是這樣的人,大家都很討厭他,你又會怎麼處理?
正好,在清朝的時候,慈禧就碰到了這樣兩個下屬,咱們來看看,她是怎麼做的。
一個說起來咱們都熟悉,是當過洋務派領袖的張之洞,
另一個光聽名字可能有點陌生,可要是說他是李鴻章的女婿,張愛玲的爺爺,
大家就不會覺得陌生,記住了,他的名字叫張佩綸。
為什麼咱們把這倆人放在一塊兒說呢,
因為這倆人的處境太像了,可後來呢,一個被發配流放,一個卻位極人臣,這是咋回事呢?
前不久,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推送了歷史學家雷頤的文章,
給大家分析了環境相同的兩個人命運懸殊的原因。
咱們先說這倆人的相同點:
第一,從籍貫出身上說,兩人都是河北人,都出自官宦之家,也就是說,都是官二代。
第二,從在官場的起點上說,張佩綸23歲中進士,張之洞是26歲中進士,也差不多。
第三,從政治派別上說,兩個人都屬於“清流黨”。
什麼叫清流黨呢?簡單的說就是一群只挑刺不幹具體事的人。
咱們都知道,在鎮壓太平天國之後,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漢族官員勢力不斷做大,
這讓善於搞平衡的慈禧老太太哪裡放得下心啊,她要搞平衡。
除了搞平衡之外,熟悉權力運作的慈禧老太太還有一個考慮,
就是利用清流黨,打擊政治上的對手。有了這兩點原因,
清流黨的作用在當時顯得特別重要,成為晚清政壇上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
張之洞和張佩綸,就是清流黨最牛的兩個代表人物。
要說處境相同,咱們在歷史上真的很難找出這麼相同的兩個人來了。
可就像雙胞胎性格也會不同一樣,這“二張”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咱們先說這大的方面,張佩綸挑刺,專門挑人。誰官大,他挑誰毛病。
光是三品以上的大員,他就彈劾了21個,三品以下就更不用說了。
可對於他彈劾的人,慈禧往往並不深究,為啥啊?
查出來又能怎麼樣啊,大清朝還要轉,
這些人都是維持大清朝運轉的台柱子,真查的話,不是自己讓自己尷尬嗎。
可慈禧越是不查,張佩綸的刺挑的就越厲害,
正好慈禧還需要這樣挑刺的人,也就由他去了。
張之洞就不一樣了,雖然也是清流黨的代表人物,
可總共就寫過十來封奏摺,而且基本不彈劾別人,都是說事。
咱們知道,這有時候真不是人趕著事兒走,而是事兒趕著人走,
因為事兒在那擺著,處理不好說不過去。
所以這張之洞的奏摺,慈禧基本上是次次准奏。
話說這清流黨氣勢最盛的時候,
這大清朝的軍國大事、內政外交、人事升降,沒有他們不議論的。
別看這些人都是出身翰林院的書生,可卻特別喜歡談論軍事。
一遇到中外衝突,
他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強烈主張用戰爭的方式來解決,說起來還頭頭是道。
可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慈禧老太太把政治對手都清理了,
老是有這麼一幫人甚麼事都要指指點點,老太太心裡不舒服啊,那怎麼辦呢?
說起來老太太確實是有辦法,她把這些能說會道的清流黨都轉到實權部門,
一旦做起實事來,他們哪裡還有閒工夫議論國家大事呢。
張之洞和張佩綸這兩個慈禧的紅人,張之洞當上了山西巡撫,成為封疆大吏;
張佩綸則進入管理洋務的“總理衙門”,出任總理衙門大臣,官至正三品。
要說這兩人,經歷相近的真是不能再相近了。
可就在這之後,兩個人的命運卻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張之洞從進入實務之後,逐漸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
有些時候必須變通才能解決問題,有了這個轉變,
張之洞的官是越做越順,最後成為晚清重要勢力洋務派的領袖人物。
咱們再看張佩綸,職位變化了,可他的性格還是和原來一樣,
結果因為一件事得罪了慈禧,讓慈禧耍了個手段,把他貶為平民,流放邊疆去了。
所以咱們看,即使是環境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最後的結果也會千差萬別,大多數時候,與其抱怨周圍的環境,還不如改變自己。
在明天的音頻裡,咱們繼續說說張之洞,
他是怎麼做到每次奏摺都讓慈禧老佛爺同意的呢?這裡面,有沒有什麼訣竅呢?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二張的命運)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清朝張之洞和張佩綸同是言官,命運為何不同?
先說這倆人的相同點:
第一,從籍貫出身上說,兩人都是河北人,都出自官宦之家,也就是說,都是官二代。
第二,從在官場的起點上說,張佩綸23歲中進士,張之洞是26歲中進士,也差不多。
第三,從政治派別上說,兩個人都屬於“清流黨”。
什麼叫清流黨呢?簡單的說就是一群只挑刺不幹具體事的人。
張之洞和張佩綸,就是清流黨最牛的兩個代表人物。
張佩綸挑刺,專門挑人。誰官大,他挑誰毛病。
光是三品以上的大員,他就彈劾了21個,三品以下就更不用說了。
可對於他彈劾的人,慈禧往往並不深究,為啥啊?
查出來又能怎麼樣啊,大清朝還要轉,
這些人都是維持大清朝運轉的台柱子,真查的話,不是自己讓自己尷尬嗎。
張之洞就不一樣了,總共就寫過十來封奏摺,而且基本不彈劾別人,都是說事。
因為事在那擺著,處理不好說不過去。所以這張之洞的奏摺,慈禧基本上是次次准奏。
話說這清流黨氣勢最盛的時候,
這大清朝的軍國大事、內政外交、人事升降,沒有他們不議論的。
老太太確實是有辦法,她把這些能說會道的清流黨都轉到實權部門,
一旦做起實事來,他們哪裡還有閒工夫議論國家大事呢。
張之洞和張佩綸這兩個慈禧的紅人,張之洞當上了山西巡撫,成為封疆大吏;
張佩綸則進入管理洋務的“總理衙門”,出任總理衙門大臣,官至正三品。
張之洞從進入實務之後,逐漸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
有些時候必須變通才能解決問題,有了這個轉變,
張之洞的官是越做越順,最後成為晚清重要勢力洋務派的領袖人物。
咱們再看張佩綸,職位變化了,可他的性格還是和原來一樣,
結果因為一件事得罪了慈禧,讓慈禧耍了個手段,把他貶為平民,流放邊疆去了。
這大清朝的軍國大事、內政外交、人事升降,沒有他們不議論的。
老太太確實是有辦法,她把這些能說會道的清流黨都轉到實權部門,
一旦做起實事來,他們哪裡還有閒工夫議論國家大事呢。
張之洞和張佩綸這兩個慈禧的紅人,張之洞當上了山西巡撫,成為封疆大吏;
張佩綸則進入管理洋務的“總理衙門”,出任總理衙門大臣,官至正三品。
張之洞從進入實務之後,逐漸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
有些時候必須變通才能解決問題,有了這個轉變,
張之洞的官是越做越順,最後成為晚清重要勢力洋務派的領袖人物。
咱們再看張佩綸,職位變化了,可他的性格還是和原來一樣,
結果因為一件事得罪了慈禧,讓慈禧耍了個手段,把他貶為平民,流放邊疆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