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得到-心理-暴力是一種軟弱行為?

文章出處:暴力是一種軟弱行為?


一說起暴力,我們很容易想到很血腥的場面。最近有本新書,
叫《暴力: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作者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
這本書從微觀社會學的角度,研究了暴力的機制,讓我們對暴力有了新的理解。

書裡說了個二戰之後的調查研究,在接受調查的士兵裡面,
朝敵人開槍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都沒開槍。
有一位隨軍的心理學家發現,很多人不開槍,不是因為怕受傷,而是怕傷害別人。
個聽起來很矛盾的現象,現實中也有。
比如說,很多街頭鬥毆,或者騷亂,最終的結果都是不了了之。
而且大部分參與的人都不敢動手,實施暴力的只是一小部分人。


從很多暴力的照片和錄像裡也能發現,大部分參與暴力的人,臉上都是那種很恐懼的表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常規的理解,人在暴力中的情緒應該是憤怒的,
但實際上,人只是在暴力之前憤怒,而且很多憤怒都是能控制的
比如兩個要打架的人,一般都是先拉開架勢,
保持一定的距離,虛張聲勢,而不是立刻就動手。
所以這本書裡說,憤怒中的情緒,是一種衝突性緊張。
人緊張害怕,是因為發生衝突這件事讓人緊張,而不是因為害怕自己會受傷。

這本書裡還說了個現象:
當人對著人瞄准開槍的時候,一般都打不準,子彈會偏很遠,有時候甚至會打到自己人。
有調查顯示,士兵和警察打靶的命中率,比直接開槍打人的時候高很多。
也就是說,
和敵人的距離越遠,就越容易開火,所以砲兵部隊要比帶著小型武器的步兵殺傷力更強。


為什麼越近越不容易命中目標呢?
書裡說,因為你看到對方,對方也看到了你,這一點製造了最大的緊張感。
這就是為什麼狙擊手可以百發百中,因為他用的是望遠鏡瞄準器,
就算看到目標的臉也沒關係,因為目標並不會看到他。
也就是說,雙方不會互相看到是關鍵。
所以,那些黑手黨的殺手,一般都喜歡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然後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並且大多是從背後出手,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避免發生正面衝突。
過去的劊子手要戴面罩,蒙面的人會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暴力行為,也是這個原因。
書裡還說了一下生理上的原因。
面對面的衝突,能激發腎上腺素的分泌,讓人緊張,心跳加速。
心跳到了每分鐘140次以上,舉槍瞄準的協調性就會下降;
到了每分鐘170次以上,我們的感知會一片模糊;
如果到了每分鐘200次以上,一個人基本上就動不了了。
尤其是衝突發生的時候,一般還伴隨著其他的行為,像爭吵、奔跑這些行為,會讓人興奮。
這些興奮和緊張混合到一起,衝突可能就不了了之了。
就算衝突真的發生了,因為人這時候控制力是很差的,打也打不準,傷害也不會太大。


既然這樣,
為什麼暴力能成功造成傷害呢?書裡說,關鍵在於出現了不對稱的衝突性緊張。
什麼意思呢?
暴力發生的時候,如果一方能讓對方進入高度緊張狀態,
而自己不那麼緊張,能很好地控制身體,就能佔上風。
所以,與其說暴力是身體上的,不如說是情緒上的。
如果一個人能很好地支配情緒,就能支配身體。
這就是為什麼現實中很多打鬥都很骯髒,
佔上風的一方,會對毫無還手之力的一方大打出手。
在極端情況下,尤其是發生戰爭的時候,一方心跳超過200次毫無還手之力,
一方把心跳維持在140次以下,就會造成一次大勝,甚至是一次屠殺。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主要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暴力: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
稿:寶利
轉載:得到

--------------
主旨:
憤怒中的情緒,是一種衝突性緊張。
人緊張害怕,是因為發生衝突這件事讓人緊張,而不是因為害怕自己會受傷。
打仗時,當人對著人瞄准開槍的時候,

一般都打不準,子彈會偏很遠,有時候甚至會打到自己人。
和敵人的距離越遠,就越容易開火,所以砲兵部隊要比帶著小型武器的步兵殺傷力更強。
為什麼越近越不容易命中目標呢?
因為你看到對方,對方也看到了你,這一點製造了最大的緊張感。
也就是說,雙方不會互相看到是關鍵。
 
面對面的衝突,能激發腎上腺素的分泌,讓人緊張,心跳加速。
心跳到了每分鐘140次以上,舉槍瞄準的協調性就會下降;
到了每分鐘170次以上,我們的感知會一片模糊;
如果到了每分鐘200次以上,一個人基本上就動不了了。
為什麼暴力能成功造成傷害呢?關鍵在於出現了不對稱的衝突性緊張。什麼意思呢?
暴力發生的時候,如果一方能讓對方進入高度緊張狀態,
而自己不那麼緊張,能很好地控制身體,就能佔上風。

在極端情況下,尤其是發生戰爭的時候,一方心跳超過200次毫無還手之力,
一方把心跳維持在140次以下,就會造成一次大勝,甚至是一次屠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