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得到-中史-中國皇權為何持續強化

文章出處:中國皇權為何持續強化


咱們都知道,自從秦朝建立以後,雖然朝代是不斷的興替,
可是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一直到清朝滅亡才徹底告別政治舞台。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程念祺在《南方周末》發表文章,
通過對王朝政治的梳理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歷史上的皇權,
在發展中是一個不斷持續強化的過程。那麼,程教授為什麼這麼說呢?

咱們都知道,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前,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度。
雖然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那更多是主權的宣示。
權力結構,在那時更多是分散在諸侯手裡。
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分封的制度就徹底被廢除了,確立了皇權排他性的本質,
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消除對皇權任何可能的競爭,以便讓天下一代代傳下去。
秦始皇的算盤雖然打的好,
可還是忽略了怎麼從官僚制度上防止上面的問題,
結果丞相李斯和宦官趙高的一次勾結,就改變了秦始皇的遺囑,
殺了本該繼承皇位的長子扶蘇,卻讓少子胡亥篡奪了帝位。

從那以後呢,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就開始不斷的在這方面費腦筋,
總結起來,可以分為幾個方面:

一是不斷的削奪相權和地方上的擴張勢力。
可是咱們看,在王朝系統運轉中,只要有一方勢力被削弱,就會有一方勢力被擴張,
宦官和外戚之所以能夠專權,就是因為皇帝削減宰相的權力。
拿漢朝做例子,漢朝為了削弱相權,在東漢是導致了外戚專政,
結果是王莽篡奪了天下,東漢則是宦官專政,結果導致了袁紹發兵進宮。

第二是利用科舉制度
對於某方勢力的做大進行釜底抽薪。
過去咱們看科舉制度,一直覺得這是個人才選拔機制,這當然沒錯,
可咱們想一想,要是沒有科舉制度,
人才的流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階層板結化也就不可避免。
之前咱們說過魏晉時期的門閥政治,就是這種現象的有力證據。
有了科舉選官的這個制度之後,過去的豪門政治才被徹底的打破。

這一招確實非常管用,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
基本上以平民子弟為主,哪個敢像那些豪門大族那樣不聽皇帝的話,
這樣,官員的行政權實際上又被進一步弱化了。
這之後,科舉制度穩定的運轉了1400多年,
在保證公平公正這個角度上說當然是有積極的意義,
可是要說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這個制度能夠持續保證皇權的不斷強化,
所以皇帝換來換去,朝代換來換去,可是這個制度,1400多年,從來沒變過。

歷史學家呂思勉在梳理了中國歷史上歷代的政治演變之後,
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就是在王朝政治的發展過程中,
事權越分越細,任何部門和任何個人掌握的權力卻越來越小。
部門和部門之間,官員和官員之間,總是處於一種相互牽制的關係之中,
整個官僚系統統統掌握在皇帝一個人手裡,
至於事情是不是真正辦得好,有沒有人去辦,甚至辦不辦,反倒不重要了。


這樣的制度運轉,導致了兩方面的後果,
一是皇帝的權力如果沒有在不斷擴大的趨勢上,他就會猜忌自己的權力在被削弱。
這種猜忌心理,反過來又會發生作用,讓系統運轉向著皇權強化的方向轉變。

二是在這樣的運轉制度之下,
任何動作稍大的改革都會引起系統的整體性失衡,導致政治動盪。
所以在帝制時代的改革,很少有成功收場的。

本文源自:南方周末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1. 不斷的削奪相權和地方上的擴張勢力
2. 利用科舉制度
 要是沒有科舉制度,
 人才的流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階層板結化也就不可避免。
 這一招確實非常管用,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
 基本上以平民子弟為主,哪個敢像那些豪門大族那樣不聽皇帝的話,
 這樣,官員的行政權實際上又被進一步弱化了。
歷史學家呂思勉在梳理了中國歷史上歷代的政治演變之後,
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就是在王朝政治的發展過程中,
事權越分越細,任何部門和任何個人掌握的權力卻越來越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