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為什麼目標總完不成?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設定了目標,想完成非常難,
像減肥、學習外語、練習寫作等等等等,經常是激情沒幾天就恢復原形。
很多朋友這時候就會感到自責,檢討自己沒有毅力。
那到底怎麼做,才能真正地達成一個目標,改變一個習慣呢?
美國有本書叫《最小阻力之路》,就解答了這個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特-弗里茨,專門研究人的自我改變和自我超越。
他曾經開發了一門課程,叫創造技能。
參加過課程的人包括著名的藝術家、科學家、學者,還有很多大企業的高階主管,
比如管理大師彼得-聖吉等等。
對於我們為什麼總是設定了目標達不成這個問題,
羅伯特-弗里茨在書中給出了答案,他說是由於我們的思考方式不對。
下面我來給您講講其中的門道。
首先來看一下我們平常用的思考方式,
它是一種“改變問題”模式,也就是說:發現問題——尋找原因——然後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減肥,這個過程就是:我發現自己身材不夠好,
那麼原因可能是我吃的比較多,運動的少。所以,要解決身材問題,我需要少吃,多動。
聽起來,這很有道理嘛。但是這本書就說了,這種思路幾乎肯定會失敗。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這種思考方式的本質是,靠內心的願望來改變行為。
但事實上,這種願望和現實都會對自己產生一種拉力。
這就好比你站在兩道牆之間,身上綁著兩條相反方向的皮筋,同時對你起作用,
當你向著減肥的目標努力的時候,拼命運動、餓肚子,
這時後面的皮筋就越拉越長,對你產生的拉力也越來越大。結果有一天你就被拉回去了。
然後舒服幾天,你又會想,不行,我得保持身材啊!於是又開始往前用力。
這樣的結果是啥?
一方面,是行為上不斷反覆;
同時另一方面,你心裡也不斷自責,內心壓力越來越大。
這種內心疲憊就會誘發一種“操控衝突”的策略,
也就是說為了避免這種內心的疲憊感,我乾脆放棄行動,降低標準,給自己個理由。
比如說幹嘛搞得自己那麼累啊,快樂就好。
那直到有一天突然又感到壓力了,
比如說感覺自己體重又要增加了,心想壞了,這時才會又折騰幾天。
這就造成這樣一種情況,就是主觀上不再願意去行動,而行動都是迫於壓力,
那最終的結果就是行動力越來越小,你最開始自我改變的雄心大志,就慢慢熄火了。
所以說,“改變問題”的模式實現不了自我改變;
或者進一步說,這種思考方式正是每次改變失敗的深層原因。
那怎麼改變?這本書的建議是,從“解決問題”的思維,轉向“創造模式”。
書裡給了一個改變自我的新模式,就是通過分析願景和現狀之間的差異來開啟行動。
首先要認真思考你的願景。也就是目標,一定要清晰,明確,可以達到。
所以說,像“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樣的模糊目標肯定不算。
作者的建議是,先給自己定一個看得見,較短時間就能夠達到的目標。
比如你現在一個月掙1萬塊,那麼你可以嘗試達到一個月多掙3000。
這個清晰的目標會拉動著你向前走。
同時,也要認真分析自己的現狀,不能說空有夢想,不顧現實。
比如說你的現實是剛剛勉強能寫1000字的文章,每週才能擠出一篇。
你卻定下來一個月要寫一本書的目標,這肯定是辦不到的。
所以說,只有對你的願景和現狀都進行認真的分析,
才能幫助你產生真正的行動,進入真正的創造模式,
當你進入創造模式之後,一切就會進入一種良性循環了。
那真正的創造模式具體是怎樣的呢?怎麼達到呢?
它有三個階段。萌芽期、同化期和完成期。
萌芽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選擇。
注意這個選擇要依據創造的原則,而不是迴避的原則,
打個比喻就像踢足球,你一定要選擇進攻而不是防守,
也就是說,一定要把成功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作為目標,
而不是為了避免失敗,這樣的目標選擇,才能叫“創造”模式。
接下來,
就是不斷圍繞這個重大選擇進行一系列的小選擇,也就是說把大目標分解成日常的小目標。
比如你既然想好要當一名作家,那你今天下班回家以後是看球賽,
還是讀讀書寫點東西,你就得在心裡做一下選擇。
這樣通過每一次的小小選擇,來強化和堅定我們內心的大選擇。
這樣慢慢堅持一段時間,
你就會發現,自己的願景並不像最初看起來那麼難,
你開始廣泛地學習,大量地同化知識,變得越來越有信心,這時候就進入了同化期。
最後,到了一定階段,你會到達完成期。
比如說你寫出了自己第一部作品。
但是完成期有一點一定要注意,那就是避免臨門一腳前的退縮,
比如說會覺得自己寫的簡直是垃圾,但同時又捨不得放手這個作品。
這時候,你應該建立的心態是什麼呢?
就是坦然接受,告訴自己,一切已經結束,我們只需要完成就可以了,不用管質量好壞。
如果還想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那就定一個新的目標,再來一個新的循環。
這樣,你就會發現,自己在一個一個循環裡進步特別大。
你看,我們最常用的方法之所以總是沒有效果,就是因為它並不符合我們的心理特徵。
下次想做改變的時候,不妨試試這本書裡提到的方法,
別想完成的好不好,就把完成一個個循環當做使命,這樣,不知不覺地就可以進步了。
本文源自:《最小阻力之路》
稿:徐棄疾
轉載:得到
-----------
主旨:
對於我們為什麼總是設定了目標達不成這個問題,
羅伯特-弗里茨《最小阻力之路》給出了答案,他說是由於我們的思考方式不對。
首先來看一下我們平常用的思考方式,
它是一種“改變問題”模式,也就是說:發現問題——尋找原因——然後解決問題。
這種思考方式的本質是,靠內心的願望來改變行為。
但事實上,這種願望和現實都會對自己產生一種拉力。
這樣的結果是啥?
一方面,是行為上不斷反覆;
同時另一方面,你心裡也不斷自責,內心壓力越來越大。
因此“改變問題”的模式實現不了自我改變,
或者進一步說,這種思考方式正是每次改變失敗的深層原因。
本書的建議是,從“解決問題”的思維,轉向“創造模式”。
書裡給了一個改變自我的新模式,
就是通過分析願景和現狀之間的差異來開啟行動。
1. 要認真思考你的願景。也就是目標,一定要清晰,明確,可以達到。
2. 認真分析自己的現狀,不能說空有夢想,不顧現實。
那真正的創造模式具體是怎樣的呢?怎麼達到呢?
它有三個階段。萌芽期、同化期和完成期。
萌芽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選擇。
定要把成功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作為目標,
而不是為了避免失敗,這樣的目標選擇,才能叫“創造”模式。
就是不斷圍繞這個重大選擇進行一系列的小選擇,也就是說把大目標分解成日常的小目標。
開始廣泛地學習,大量地同化知識,變得越來越有信心,這時候就進入了同化期。
最後,到了一定階段,你會到達完成期。
面對結果,坦然接受,告訴自己,一切已經結束,
我們只需要完成就可以了,不用管質量好壞。
就把完成一個個循環當做使命,這樣,不知不覺地就可以進步了。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設定了目標,想完成非常難,
像減肥、學習外語、練習寫作等等等等,經常是激情沒幾天就恢復原形。
很多朋友這時候就會感到自責,檢討自己沒有毅力。
那到底怎麼做,才能真正地達成一個目標,改變一個習慣呢?
美國有本書叫《最小阻力之路》,就解答了這個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特-弗里茨,專門研究人的自我改變和自我超越。
他曾經開發了一門課程,叫創造技能。
參加過課程的人包括著名的藝術家、科學家、學者,還有很多大企業的高階主管,
比如管理大師彼得-聖吉等等。
對於我們為什麼總是設定了目標達不成這個問題,
羅伯特-弗里茨在書中給出了答案,他說是由於我們的思考方式不對。
下面我來給您講講其中的門道。
首先來看一下我們平常用的思考方式,
它是一種“改變問題”模式,也就是說:發現問題——尋找原因——然後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減肥,這個過程就是:我發現自己身材不夠好,
那麼原因可能是我吃的比較多,運動的少。所以,要解決身材問題,我需要少吃,多動。
聽起來,這很有道理嘛。但是這本書就說了,這種思路幾乎肯定會失敗。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這種思考方式的本質是,靠內心的願望來改變行為。
但事實上,這種願望和現實都會對自己產生一種拉力。
這就好比你站在兩道牆之間,身上綁著兩條相反方向的皮筋,同時對你起作用,
當你向著減肥的目標努力的時候,拼命運動、餓肚子,
這時後面的皮筋就越拉越長,對你產生的拉力也越來越大。結果有一天你就被拉回去了。
然後舒服幾天,你又會想,不行,我得保持身材啊!於是又開始往前用力。
這樣的結果是啥?
一方面,是行為上不斷反覆;
同時另一方面,你心裡也不斷自責,內心壓力越來越大。
這種內心疲憊就會誘發一種“操控衝突”的策略,
也就是說為了避免這種內心的疲憊感,我乾脆放棄行動,降低標準,給自己個理由。
比如說幹嘛搞得自己那麼累啊,快樂就好。
那直到有一天突然又感到壓力了,
比如說感覺自己體重又要增加了,心想壞了,這時才會又折騰幾天。
這就造成這樣一種情況,就是主觀上不再願意去行動,而行動都是迫於壓力,
那最終的結果就是行動力越來越小,你最開始自我改變的雄心大志,就慢慢熄火了。
所以說,“改變問題”的模式實現不了自我改變;
或者進一步說,這種思考方式正是每次改變失敗的深層原因。
那怎麼改變?這本書的建議是,從“解決問題”的思維,轉向“創造模式”。
書裡給了一個改變自我的新模式,就是通過分析願景和現狀之間的差異來開啟行動。
首先要認真思考你的願景。也就是目標,一定要清晰,明確,可以達到。
所以說,像“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樣的模糊目標肯定不算。
作者的建議是,先給自己定一個看得見,較短時間就能夠達到的目標。
比如你現在一個月掙1萬塊,那麼你可以嘗試達到一個月多掙3000。
這個清晰的目標會拉動著你向前走。
同時,也要認真分析自己的現狀,不能說空有夢想,不顧現實。
比如說你的現實是剛剛勉強能寫1000字的文章,每週才能擠出一篇。
你卻定下來一個月要寫一本書的目標,這肯定是辦不到的。
所以說,只有對你的願景和現狀都進行認真的分析,
才能幫助你產生真正的行動,進入真正的創造模式,
當你進入創造模式之後,一切就會進入一種良性循環了。
那真正的創造模式具體是怎樣的呢?怎麼達到呢?
它有三個階段。萌芽期、同化期和完成期。
萌芽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選擇。
注意這個選擇要依據創造的原則,而不是迴避的原則,
打個比喻就像踢足球,你一定要選擇進攻而不是防守,
也就是說,一定要把成功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作為目標,
而不是為了避免失敗,這樣的目標選擇,才能叫“創造”模式。
接下來,
就是不斷圍繞這個重大選擇進行一系列的小選擇,也就是說把大目標分解成日常的小目標。
比如你既然想好要當一名作家,那你今天下班回家以後是看球賽,
還是讀讀書寫點東西,你就得在心裡做一下選擇。
這樣通過每一次的小小選擇,來強化和堅定我們內心的大選擇。
這樣慢慢堅持一段時間,
你就會發現,自己的願景並不像最初看起來那麼難,
你開始廣泛地學習,大量地同化知識,變得越來越有信心,這時候就進入了同化期。
最後,到了一定階段,你會到達完成期。
比如說你寫出了自己第一部作品。
但是完成期有一點一定要注意,那就是避免臨門一腳前的退縮,
比如說會覺得自己寫的簡直是垃圾,但同時又捨不得放手這個作品。
這時候,你應該建立的心態是什麼呢?
就是坦然接受,告訴自己,一切已經結束,我們只需要完成就可以了,不用管質量好壞。
如果還想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那就定一個新的目標,再來一個新的循環。
這樣,你就會發現,自己在一個一個循環裡進步特別大。
你看,我們最常用的方法之所以總是沒有效果,就是因為它並不符合我們的心理特徵。
下次想做改變的時候,不妨試試這本書裡提到的方法,
別想完成的好不好,就把完成一個個循環當做使命,這樣,不知不覺地就可以進步了。
本文源自:《最小阻力之路》
稿:徐棄疾
轉載:得到
-----------
主旨:
對於我們為什麼總是設定了目標達不成這個問題,
羅伯特-弗里茨《最小阻力之路》給出了答案,他說是由於我們的思考方式不對。
首先來看一下我們平常用的思考方式,
它是一種“改變問題”模式,也就是說:發現問題——尋找原因——然後解決問題。
這種思考方式的本質是,靠內心的願望來改變行為。
但事實上,這種願望和現實都會對自己產生一種拉力。
這樣的結果是啥?
一方面,是行為上不斷反覆;
同時另一方面,你心裡也不斷自責,內心壓力越來越大。
因此“改變問題”的模式實現不了自我改變,
或者進一步說,這種思考方式正是每次改變失敗的深層原因。
本書的建議是,從“解決問題”的思維,轉向“創造模式”。
書裡給了一個改變自我的新模式,
就是通過分析願景和現狀之間的差異來開啟行動。
1. 要認真思考你的願景。也就是目標,一定要清晰,明確,可以達到。
2. 認真分析自己的現狀,不能說空有夢想,不顧現實。
那真正的創造模式具體是怎樣的呢?怎麼達到呢?
它有三個階段。萌芽期、同化期和完成期。
萌芽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選擇。
定要把成功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作為目標,
而不是為了避免失敗,這樣的目標選擇,才能叫“創造”模式。
就是不斷圍繞這個重大選擇進行一系列的小選擇,也就是說把大目標分解成日常的小目標。
開始廣泛地學習,大量地同化知識,變得越來越有信心,這時候就進入了同化期。
最後,到了一定階段,你會到達完成期。
面對結果,坦然接受,告訴自己,一切已經結束,
我們只需要完成就可以了,不用管質量好壞。
就把完成一個個循環當做使命,這樣,不知不覺地就可以進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