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怎樣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這條音頻說的是,怎樣才能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充滿了各種醫學知識,在生病的時候,選個好醫院,
還是找個好醫生?治療真的越多越好嗎?對一般人來說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很模糊的。
有兩位哈佛醫學院教授寫了一本書,叫《最好的抉擇》,
他們從專業的角度,介紹了一些看病時需要知道的常識,我們一起來聽聽。
首先,書裡說了一個很常見的現象,
就是很多人看病之後,不按時吃藥,或者吃幾天就不吃了。
比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高風險病人每年都應該注射流感疫苗,但真正去注射的人還不到一半。
研究發現,當人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關注的是注射疫苗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就算這些副作用幾乎很少出現,
而且對健康的影響也很小,人們還是不去注射,哪怕今後可能患上流感。
為什麼會這樣呢?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叫“忽略偏差”,意思是說,
有些人不主動去治病,怕治了也沒用,或者怕萬一出現副作用自己會後悔。
於是為了避免這種可能出現的後悔,就不去治療。
另一個原因叫“易得性偏差”,
意思是說,我們身邊一些人的經歷,很容易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比方說你認識一個人,他就是因為吃了某種藥之後,出現了副作用。
這時候你就會印像很深,當你去看病的時候,
很容易就會想起這個人的經歷,從而影響自己的決定。
那如果生病了,怎麼才能做一個明智的決定呢?
書裡介紹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健康素養。
健康素養說的是一個人利用健康信息做決定的能力。
書裡舉了一個例子,有位婦女去醫院看病,
大夫說她身體裡有很多壞膽固醇,可能會突發一種急性病。
有一種藥,吃了之後,能把發病的風險降低30%。
然後,這個婦女在一個很權威的健康網站上做了個測試,
測試結果告訴她,不採取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她發病的機率是1%。
像她這樣的人裡面,100個人,有一個人會發病;300個人,就有3個人會發病。
前面說的那種藥,能把發病的風險降低30%,
也就是說,這3個人都吃了藥,那麼其中一個人可能就不會發病了。
另外兩個人,就算吃了還是會發病,
而對其他的297個人來說,不管吃沒吃藥,她們可能都不會發病。
所以吃藥對於她們來說沒什麼好處。
但是,從積極的角度想,如果一個人吃藥之後,起作用的那個人正好就是他,
那對他來說,效果就是百分之百管用。
這就是健康素養的一個關鍵點,你要從多個角度、準確地理解醫療數據。
健康素養的另一個關鍵是,你要理解風險。
有些藥大量服用,會出現副作用,
比如,有一種藥能治病,但大量服用的時候,有很小一部分人會產生肌肉疼痛。
這時候,在吃藥之前,你就要把吃藥的好處和可能帶來的風險想清楚。
書裡還說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治療的時候,一般我們都是重視病,忽視人。
如果一個人得了那些關乎生死的病,他是知道自己能承受的底線的。
書裡說了兩個心理學觀點:
一個叫作“聚焦主義”,意思是說,很多病人把注意力放在了疾病對生活的改變上。
實際上,你的大部分生活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就算改變了,也沒那麼可怕。
另一個叫作“緩衝效應”,
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對痛苦是有應急機制的,但我們經常忽略這一點。
比如,病人不承認現實,或者生病了還開玩笑的時候,
其實他們是在用這種方法讓自己不那麼痛苦。
所以,怎樣才能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書中的答案就是:提高你的健康素養,才能做一個健康的病人。
本文源自:《最好的抉擇》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如果生病了,怎麼才能做一個明智的決定呢?
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健康素養。健康素養說的是一個人利用健康信息做決定的能力。
1. 從多個角度、準確地理解醫療數據
例如:有位婦女去醫院看病,大夫說她身體裡有很多壞膽固醇,可能會突發一種急性病。
有一種藥,吃了之後,能把發病的風險降低30%。
然後,這個婦女在一個很權威的健康網站上做了個測試,
測試結果告訴她,不採取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她發病的機率是1%。
像她這樣的人裡面,100個人,有一個人會發病;300個人,就有3個人會發病。
前面說的那種藥,能把發病的風險降低30%,
也就是說,這3個人都吃了藥,那麼其中一個人可能就不會發病了。
另外兩個人,就算吃了還是會發病,
而對其他的297個人來說,不管吃沒吃藥,她們可能都不會發病。
所以吃藥對於她們來說沒什麼好處。
但是,從積極的角度想,如果一個人吃藥之後,起作用的那個人正好就是他,
那對他來說,效果就是百分之百管用。
這就是健康素養的一個關鍵點,你要從多個角度、準確地理解醫療數據。
2. 理解風險
有些藥大量服用,會出現副作用,
比如,有一種藥能治病,但大量服用的時候,有很小一部分人會產生肌肉疼痛。
這時候,在吃藥之前,你就要把吃藥的好處和可能帶來的風險想清楚。
3. 知道自己能承受的底線
有兩種心理觀點:
(1)“聚焦主義”
意思是說,很多病人把注意力放在了疾病對生活的改變上。
實際上,你的大部分生活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就算改變了,也沒那麼可怕。
(2)“緩衝效應”
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對痛苦是有應急機制的,但我們經常忽略這一點。
比如,病人不承認現實,或者生病了還開玩笑的時候,
其實他們是在用這種方法讓自己不那麼痛苦。
這條音頻說的是,怎樣才能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充滿了各種醫學知識,在生病的時候,選個好醫院,
還是找個好醫生?治療真的越多越好嗎?對一般人來說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很模糊的。
有兩位哈佛醫學院教授寫了一本書,叫《最好的抉擇》,
他們從專業的角度,介紹了一些看病時需要知道的常識,我們一起來聽聽。
首先,書裡說了一個很常見的現象,
就是很多人看病之後,不按時吃藥,或者吃幾天就不吃了。
比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高風險病人每年都應該注射流感疫苗,但真正去注射的人還不到一半。
研究發現,當人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關注的是注射疫苗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就算這些副作用幾乎很少出現,
而且對健康的影響也很小,人們還是不去注射,哪怕今後可能患上流感。
為什麼會這樣呢?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叫“忽略偏差”,意思是說,
有些人不主動去治病,怕治了也沒用,或者怕萬一出現副作用自己會後悔。
於是為了避免這種可能出現的後悔,就不去治療。
另一個原因叫“易得性偏差”,
意思是說,我們身邊一些人的經歷,很容易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比方說你認識一個人,他就是因為吃了某種藥之後,出現了副作用。
這時候你就會印像很深,當你去看病的時候,
很容易就會想起這個人的經歷,從而影響自己的決定。
那如果生病了,怎麼才能做一個明智的決定呢?
書裡介紹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健康素養。
健康素養說的是一個人利用健康信息做決定的能力。
書裡舉了一個例子,有位婦女去醫院看病,
大夫說她身體裡有很多壞膽固醇,可能會突發一種急性病。
有一種藥,吃了之後,能把發病的風險降低30%。
然後,這個婦女在一個很權威的健康網站上做了個測試,
測試結果告訴她,不採取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她發病的機率是1%。
像她這樣的人裡面,100個人,有一個人會發病;300個人,就有3個人會發病。
前面說的那種藥,能把發病的風險降低30%,
也就是說,這3個人都吃了藥,那麼其中一個人可能就不會發病了。
另外兩個人,就算吃了還是會發病,
而對其他的297個人來說,不管吃沒吃藥,她們可能都不會發病。
所以吃藥對於她們來說沒什麼好處。
但是,從積極的角度想,如果一個人吃藥之後,起作用的那個人正好就是他,
那對他來說,效果就是百分之百管用。
這就是健康素養的一個關鍵點,你要從多個角度、準確地理解醫療數據。
健康素養的另一個關鍵是,你要理解風險。
有些藥大量服用,會出現副作用,
比如,有一種藥能治病,但大量服用的時候,有很小一部分人會產生肌肉疼痛。
這時候,在吃藥之前,你就要把吃藥的好處和可能帶來的風險想清楚。
書裡還說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治療的時候,一般我們都是重視病,忽視人。
如果一個人得了那些關乎生死的病,他是知道自己能承受的底線的。
書裡說了兩個心理學觀點:
一個叫作“聚焦主義”,意思是說,很多病人把注意力放在了疾病對生活的改變上。
實際上,你的大部分生活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就算改變了,也沒那麼可怕。
另一個叫作“緩衝效應”,
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對痛苦是有應急機制的,但我們經常忽略這一點。
比如,病人不承認現實,或者生病了還開玩笑的時候,
其實他們是在用這種方法讓自己不那麼痛苦。
所以,怎樣才能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書中的答案就是:提高你的健康素養,才能做一個健康的病人。
本文源自:《最好的抉擇》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如果生病了,怎麼才能做一個明智的決定呢?
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健康素養。健康素養說的是一個人利用健康信息做決定的能力。
1. 從多個角度、準確地理解醫療數據
例如:有位婦女去醫院看病,大夫說她身體裡有很多壞膽固醇,可能會突發一種急性病。
有一種藥,吃了之後,能把發病的風險降低30%。
然後,這個婦女在一個很權威的健康網站上做了個測試,
測試結果告訴她,不採取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她發病的機率是1%。
像她這樣的人裡面,100個人,有一個人會發病;300個人,就有3個人會發病。
前面說的那種藥,能把發病的風險降低30%,
也就是說,這3個人都吃了藥,那麼其中一個人可能就不會發病了。
另外兩個人,就算吃了還是會發病,
而對其他的297個人來說,不管吃沒吃藥,她們可能都不會發病。
所以吃藥對於她們來說沒什麼好處。
但是,從積極的角度想,如果一個人吃藥之後,起作用的那個人正好就是他,
那對他來說,效果就是百分之百管用。
這就是健康素養的一個關鍵點,你要從多個角度、準確地理解醫療數據。
2. 理解風險
有些藥大量服用,會出現副作用,
比如,有一種藥能治病,但大量服用的時候,有很小一部分人會產生肌肉疼痛。
這時候,在吃藥之前,你就要把吃藥的好處和可能帶來的風險想清楚。
3. 知道自己能承受的底線
有兩種心理觀點:
(1)“聚焦主義”
意思是說,很多病人把注意力放在了疾病對生活的改變上。
實際上,你的大部分生活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就算改變了,也沒那麼可怕。
(2)“緩衝效應”
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對痛苦是有應急機制的,但我們經常忽略這一點。
比如,病人不承認現實,或者生病了還開玩笑的時候,
其實他們是在用這種方法讓自己不那麼痛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