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得到-教育-我們究竟為什麼要培養好習慣?

文章出處:我們究竟為什麼要培養好習慣?


很多家長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怎麼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杜絕孩子的壞習慣。
舉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有的孩子玩電腦太投入了,叫他吃飯也不聽。
這時候還家長該怎麼做?
一個做法是懲罰孩子,把飯倒掉,讓他長記性,養成按時吃飯的好習慣;
另一個做法是把飯端給孩子,讓他一邊玩一邊吃。
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第一種做法,因為他們覺得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很重要。
這樣做就是一種行為主義的核心理念,覺得人就像是電腦程序一樣。
如果孩子這一次邊吃邊玩了,他就會永遠邊吃邊玩,永遠不知道按時吃飯。
如果孩子這一次能放下游戲,按時吃飯,他就能養成專心吃飯的好習慣了。
但公眾號“領教工坊”有篇心理學的文章說,這麼做是有問題的。


首先,孩子是通過“內化”與家長的關係來學習成長的
內化到孩子心裡去的,其實不是父母的行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關係
比如,如果想讓孩子養成“獨立”的性格,不是說從小訓練他獨立,
而是要積極回應他,滿足他的需求。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需求積極回應,盡全力滿足了,
孩子就會覺得他是有依靠的,那他長大之後肯定很有自信,能夠獨自去探索世界。

但如果你從小訓練孩子獨立,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
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會有一種無助和不安全感,
不斷地尋找依戀和滿足,就沒有能量去自我實現了

再比如“寬容”這個性格。
我們知道嬰兒都是有攻擊性的,很多家長覺得這是嬰兒在“無理取鬧”。
如果家長這時候能包容嬰兒的攻擊,
孩子就會感覺到,攻擊是可以的,展現攻擊性的我也是值得愛的。
這樣孩子長大之後,就會對別人寬容友善,同時也有能力捍衛自己。
所以孩子與父母的各種情感關係模式,內化到心裡去,就成為了孩子以後的性格。


其次,形成好習慣的另一個關鍵在於愛的流動。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好的習慣,父母也不例外。很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壞習慣會被孩子學去。
比如在一個家庭裡,爸爸酗酒,和另一半的感情很差,
這時候媽媽可能會忍不住教育兒子說:“你爸爸是個混蛋,你長大了千萬不要學他。”
這時候就可能出現這樣的結果,
兒子小時候會表現的很乖,不會學爸爸的壞習慣,
但結婚後,他卻突然開始酗酒,甚至打老婆。

這樣的例子很多,因為每個孩子都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
如果在意識上不被允許,潛意識就會補償
而潛意識會支配我們的行為,所以變成了在行為上認同父親。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父親,拋棄妻子,真可以說是個“混蛋”。
奧巴馬的媽媽靠救濟金養活兒子,但媽媽卻沒對奧巴馬說過,
你爸不是個東西,拋棄了我們,你絕對不能愛你爸爸。
相反,奧巴馬的媽媽一直告訴兒子,
你爸爸是非洲王子,歌唱得特別好,非常有才華,等等,鼓勵奧巴馬認同爸爸。
奧巴馬後來成了美國總統,家庭穩定,沒有拋妻棄子。

所以,父母其實應該這麼做,告訴孩子“壞習慣”並不影響彼此尊重和相愛。
如果上面說的那位酗酒的爸爸比較愛孩子,
媽媽就應該鼓勵孩子接納這樣的爸爸,孩子就會獲得這種感覺:
有缺點的人也會愛我,也值得我的尊重。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廣闊靈活的人際關係。
無論是行為缺陷,還是看法不同,這些都沒關係,關鍵是,給孩子這種底氣:
無論如何,愛都存在。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
影響孩子性格和習慣的,其實不是父母的行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關係。
要想讓孩子有個好習慣,關鍵在於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支持。
有了充足的愛和流動,孩子的好習慣自然就會呈現出來了。


本文源自:公眾號“領教工坊”(我們究竟為什麼要培養好習慣?)
音頻稿:亞平寧
講述:傑克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